《西方哲学_考研_每天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_考研_每天背诵.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详细内容:一、名词解释1 .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2 .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无限”包罗一切,决定
2、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3 .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4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3、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5 .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个滚圆的球形。6
4、.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段,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7 .飞矢不动“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
5、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8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跟,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争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9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
6、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10 .奴斯(阿那克萨哥拉)“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11 .原子与虚空原子论者针对爱利亚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以此,原子论者的理论分的步骤:首先,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变动的,第二,原子论者确定了最小单位,以此来确定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12 .精神助产术“精神助
7、产术”是苏格拉底方法的比喻,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话者发现真理,接近真理。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意指: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他自己并不生育,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13 .理念(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二“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
8、的“理念”。14 .回忆说即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灵魂是一些不纯粹的理念,向往着身体,在未堕入身体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到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说”主要针对智者否定知识的可能性,其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知识。15 .通种论(柏拉图)“通种”即最普遍的型相,通种有三对六种:“是者”与“非是者”、“运动”与“静止”、“相同”与“相异柏拉图由阐明“是”的意义入手,证明了这些通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普遍概念的表述功能说明了“分有”的实际意义。通种论
9、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市:要发展,通种之间的分有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概念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的逻辑关系,并且个体所分有的型相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众多型相,所以通种论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16 .实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第一实体有不同意义,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第一实体到底是事物的存在呢还是本质呢?由于本质由定义表达,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17 .四因
10、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运动原因而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18 .中道(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11、”,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19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的环境和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性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的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智慧”。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20 .智者“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的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的观
12、念中,文雅的举止和合宜的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是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但“智者”并非思辨家,他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21 .皮罗(皮浪)主义皮罗主义是希晤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22 .流溢说(
13、普罗提诺)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23 .世界公民(斯多亚)“世界公民”是早期斯多亚学派伦理学中一种“世界主义”的政治理想,根据是:人的本性就是宇宙本性的一部分,是神圣之火的火花,无论在王座上,还是在枷锁中,从自由到平等,整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具有完善德性的,与宇宙秩序相一致的大家庭,应该有财富、种族、门第
14、等级的差别。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简答题)作者:本站原创点击:786更新:2009-5-30详细内容:二、简答题1 .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2 .米利都学派是如
15、何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的。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哲人都以朴素的思想来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生化万物而且始终保持自身同性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在“无定”和万物生成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
16、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3 .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
17、所不在的道理。4 .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命题表述:人
18、是万物的尺度。5 .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切宇宙漩涡的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6 .简述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德谟克利特的伦
19、理观与自然观向吻合。按照他的自然观,切都遵循必然性而发生,遵照必然性的生活才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他称之为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幸福,下面是他的一些建议: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人的善恶秉性所在,追求灵魂才是神圣的目标。追求智慧,因为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智慧使人善于思想,善于说活,善于行动。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做超越自己的事情,只关心力所能及的事情。过节制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财富,把精力放在幸福必须的事情上面。做正义和合法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不要内心的谴责。不过,知错而改悔的人能重新获得愉快,这等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7 .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苏格拉底
20、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
21、过程中达到统一。8、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上)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9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所谓质料是指
22、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二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卜到上的等级:实体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10 .筒述智者运动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智者打破以往狭隘的学派界限,让哲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产生的一次启蒙运动
23、和人本主义思潮。他们的学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同他们的教育实践有直接关联的修辞、论辩和语言的学说;其次是他们的论辩和教学必然涉及的有关经验、法律、人神关系、城邦奴隶制等社会学说和人生哲理;第三是观察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历史观;第四是指导他们言行的哲学准则。智者学派终结了希腊哲学传统的以宇宙生成论为主体的自然哲学,开阔了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的新的哲学领域。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与怀疑论助长了社会的破坏和堕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智者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不过他们以人的普遍理性取代了人的感觉和体验。智者提倡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经过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和昔勒尼学派
24、以后,到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和宗教哲学中乂重新出现。11 .简述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比例,这里就孕育着规律的思想,为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数论中也包含有某些自然辩证法的因素。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一”中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提出了十组对立的范畴,这对于辩证法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把数加以绝对
25、化、神圣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以至近代的唯理论和康德黑格尔的唯心论。12 .简析希腊哲学中“神”的含义。希腊哲学中“神”的概念集中体现在“理性神”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宗教神话是古希腊哲学的温床。希腊哲学家总是在哲学之知识与宗教之隐秘智慧的诱惑之间犹豫不决,在对传统多神论及神人同形同性观念进行了抨击的过程中出现了理性神的萌芽。继苏格拉底试图建立理性的一神宗教之后,柏拉图指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中间有巨大的鸿沟。除了“迷狂体验”,一般人的理解力是达不到它的。宗教意识和哲学思维、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这里获得了一致的形式。柏拉图学说中的太阳之喻、迷狂说,也
26、可以在后来的否定神学和神秘主义者那里看到影子,成为西方具有经典和特殊意义的宗教语言。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逻辑学、本体论、神学三位一体的形而上学体系,这里的神并非是人格神,而是最高的实体、最后的原因和目的、最后的智慧,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差无几。在晚期希腊哲学中,斯多雅派、犹太-基督哲学家斐洛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对理性神概念有所发展。理性神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从泰勒开始的对本原的探讨,到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的理性神,已经显示了西方哲学演进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希腊哲学使人摆脱传统宗教,引发了人们的理性,与此同时,又诱导着一种新的信仰,为一神论的犹太-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思维方
27、式和理论框架。13 .简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亚里土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神。14
28、 .简述伊壁鸠鲁思想。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偏离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伊壁鸠鲁是无神论,反对灵魂不死说,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东西,是由极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应该自山地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快乐本身就是善,就是生活以追求的目的。伊壁鸠鲁主张的快乐并非专门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受,而首先追
29、求的是精神上的愉快。伊壁鸠鲁还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说。他以为国家起源于人们在自愿基础上的“共同协定”,其目的在于相互保证不损害他人,也不受他人损害,以达到个人幸福。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论述题)详细内容:三、论述题1 .试论古希腊自然哲学始基学说的演化过程。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本原(始基)学说是宇宙论形成、兴盛继而衰落的过程。宇宙论(始基学说)的形成是以这样的追问开端的:“超越时间变化的万物始基是什么,万物始基如何变成特殊事物,特殊事物如何变成了万物始基”,对这个问题首先试图解答的是纪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自然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源;阿那克西
30、曼德把始基引导到了经验之外,设想出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即“无限”;阿那克西尼用无规定性和“气”来充当世界的本原。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说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且火本身在运动的过程中也要受一定的原则限制和支配,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可以说赫拉克利特的“火”第一次把世界的本原规定为一种辩证性的运动,对后世辩证法影响深远。与前自然哲学相反,在西南部的意大利一带则出现了较为思辨的元形体本原和强调规定性的“始基”说,主要体现在毕达哥
31、拉斯学派和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与伊奥尼亚学派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在然万物的统一性。但还是没有彻底的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可见他们的思想具有某种过渡性。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说”“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这是以前有形本质元说是无法比拟的,因而能够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是希腊自然哲学的转折点0他确立了存在本体论思想基础。于是巴门德尼摒弃了自然哲学的道路,以“存在”为哲学研究对象,从而迫使其后的自然哲学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始基”也就到此有了一个终点。以后的自然哲学只是从动力木质层面去探讨万物运动
32、和存在的根据。2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述评。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3)同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
33、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逻辑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3 .柏拉图认识论述评。柏拉图认识论主要有灵魂回忆说和辩证法组成。关于回忆说,柏拉图以这样的公式来表示:哲学知识就是回忆。在尘世生活之前,灵魂在非物质之中局就早已看见了实在的纯形式。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便回忆起了在物质的尘世生活中被忘怀了的那些形式。因此苏格拉底在他的概念形成学说中认定为归纳法的东西,在柏拉图那里,转变成凭借回忆
34、而进行的直观,转变成对更高,更纯的知觉的反省。“回忆说”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人既不能知道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回忆说”的创造在于肯定一个人能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回忆”都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既有知识的再认识。学习的知识则是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模仿就是回忆,在此意义上,回忆是“死亡联系: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在降落肉体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污染,才能进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进化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苏格拉底方法相当于由低到
35、高的集合辩证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够在灵魂内部诱导出真理,原因在于灵魂回忆起既有的知识,在于灵魂与理念的相通。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中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从回忆的逐步推进方法是柏拉图辩证法的一个范例。这种方法从苏格拉底的否定性的、破坏性的问打法发展为一种获得肯定性的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理念与理念之间以及理念相互从属关系。4 .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观述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智慧是一种有理性的选择,基此必然具有选择符合德性行为的标准。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就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中道”,伦理上的“中道”不是“数值”上的“中值,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
36、适中。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二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引用一句诗说:“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多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是邪恶。5 .苏格拉底思想述评。与前自然哲学家追问世界本原不同,苏格拉底把研究转向现实入世问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
37、然。以此,他转向道德实践领域的研究。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这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认识。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作出的,即“无人主动作恶”。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苏格拉底承认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只提出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使对话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母亲从事的“助产术”,正如助产术的
38、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的真理。苏格拉底方法有朝向真理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含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6 .试论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倾向主要是对这个时期的新学派而言的,如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所谓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和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他们借助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是城邦制的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
39、生活;二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仰侵入希腊哲学内部;三是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无畏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伊壁鸠鲁派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的相互蕴合。但伊壁鸠鲁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并区分了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所以“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是最高的善。斯多亚派认为德性是生活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的善。德性被等同于幸福,他们提出了“德性就是自足”的观点,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德性是不依赖于肉体的灵魂状态;第二,德性是不谋求任何外在目的和利益的行为特征。怀疑主义的伦理观主要是“
40、不动心”,这主要建立在皮罗“悬搁”的基础之上。皮罗认为,生活的目标是灵魂的安宁,要达到这种安宁,就要取“不动心”状态,这样就可以摆脱烦恼和困扰。新柏拉图主义者注重个人灵魂的净化。普罗提诺提出三种德性,即观照、净化和公德,三者关系依次下降。德性的特征是自有和幸福。幸福是生命的强度和充实,而观照是最高德性,这种德性使人迷狂。这种迷狂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状态,所以,神人合一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高道德理想。从以上多种学派的伦理观可以看出,希腊晚期哲学体现出一种伦理化倾向,并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追求匕尽管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同时这种伦理倾向也成为希腊哲学趋向衰落的一个标志。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
41、(名词解释)作者:本站原创点击:774更新:2009-5-30详细内容:-、名词解释1 .教父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教规的制定者和教会的组织者。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般应具备以下条件:遵循正统的学院、过圣洁的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基督教期。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两类教父各有四大博士,他们是:希腊教父纳西奥德格列高里、巴兹尔、约翰、克利素斯顿和阿塔纳休斯;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大格利高里。2 .自由意志(波依修斯)在波依休斯那里,自由意志是做出判断的理性功能。波依休斯是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有理性的世界。在无理性的世界中,神的形
42、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绝对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可以拒绝的理想,因此,在理性世界里,留给人的自由意志一定的选择的可能性。人的精神越多,自由也就越多。3 .唯名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主要代表是极端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和温和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4 .唯实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
43、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存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另一种温和的是在把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阿奎纳)。5 .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兴起,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由于搜集整理古
44、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复兴和宗教政策。6、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西
45、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7 .启示的真理即由上帝直接的启示,并且有圣经记载下来的教义。这种真理有两个渠道:一种是自然启示,通过自然规律显示他的高妙,二是超然启示,上帝通过语言与人类交流。8 .臼然的真理指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以认识神的高妙。凭借思辨理性直接获得关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思想。9 .奥康的剃刀奥康区别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这种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理论有直接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则,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
46、都必须从知识中分别出去,可用经验证据宜接说明的东西不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要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勿用浪费较多的东西去用做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同样做好的事情。”这句话后来被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就是“奥康德剃刀”的来由。10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神学世界观所涉及到的神学理念之一,他说:“父、子、圣灵,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三重。”奥古斯丁特别强调,这种神性的三位一体与感性事物是截然不同的。在现实事物中,一件事物并不像三件事物一样多,而二件事比一件事物多;但在至高的三位一体中,一位等于三位,而且他们本身是无限的,因此,各
47、位在各位里面,大家在各位里面,各位在大家里面,大家在大家里面,并且大家合而为一。这样,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的三位的合一性和平等性。合一性和平等性说明了神的唯一性,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11 .圣史与圣域/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在基督教内部引起沮丧、恐慌的情绪,以及在异教徒中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斯丁写下上帝之城,对历史作出了圣史与信史的区别。圣史是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启示于人的事件,分成三个阶段与创世六天相对应。旧约描述的以色列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新约记载的耶稣基督活动是圣史的最后阶段,圣史结束与耶稣为人类献身之时。信史即历史学
48、家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圣史平行,在圣史结束以后仍然持续。圣史结束了耶稣之死的观点意味着圣史之后的俗史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的恩典与拯救。与之相对的是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组成上帝之城。”上帝保证“天上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了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于罗马的历史命运。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简答题)作者:本站原创点击:753更新:2009-5-30详细内容: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