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6820857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教学设计(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第 2 页21、陈涉世家教材与学情分析: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

2、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1、在基础知识水平上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极差,重要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拼音基础过差,不懂基本文言用语的意义及用法等。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点的最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

3、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过程与方法4、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1、认识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物现人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教学重点: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

4、写作特点。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第 3 页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一、导入新课: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

5、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二、资料交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共 130 篇,分“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

6、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读(断句、字音)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四、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阳夏(ji)辍耕(chu)鸿鹄(h)闾左(l)適戍(zh sh)当行(hng)度已(du)数谏(shu jin)罾(zng)间令(jin)篝火(gu)忿恚(hu)果笞(ch)宁有(nng)攻蕲(q)铚、酂(zh zn)柘、谯(qio)千骑(j)社稷(j)怅 chng嗟(je)鹄()酂()柘(zh)度(du)烹(png)徇()陈胜王(wn

7、g)披坚执锐(p)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五、新课讲授:1、朗读第一段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3、提问理解、陈涉是什么出身?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第 4 页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

8、远大志向。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见识

9、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3、认识及对话时的语气

10、来表物现人性格的写法。一、导入新课: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二、新课讲授:(一)、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理解大意。(二)、分析课文内容: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

11、吏,杀之以应-第 5 页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三、品读、拓展: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

12、中的作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四、作业布置:积累:、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被坚执锐“被”通“披”。、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板书

13、设计:古今不同用法今亡亦死亡,古义:逃亡。今义:死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暗地。今义:中间。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教学反馈:22、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

14、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第 6 页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

15、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 课时。创设情境:想像下一个威武不能屈的斗士,在强暴面前的外貌、心理、神态会是什么样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

16、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四、课外作业1书后练习二、三。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第 7 页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17、。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二、文章写法特点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2)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三、问题探究1 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

18、?师生互相交流看法。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四、战国策里的故事1士”的故事2成语、寓言故事五、作业 习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教学反思:2424、出师表、出师表学情分析对初三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学习基础,所以疏通文意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但理解作者寄予文章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写作的时代距我们毕竟很遥远,那么,读出感情,有感情的朗诵就成了难点和重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题、背景、作者、表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分段、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

19、价值观:了解诸葛亮三条建议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重点:了解诸葛亮三条建议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难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视频图片预习指导:-第 8 页通读课文,熟悉大意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题、背景、作者、表指导阅读、分段分析理解、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了解

20、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难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1、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

22、要求统一)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自然段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段(问题、),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第 9 页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思考问题:()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23、)赏罚严明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指导背诵:()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学生试着自己背()抽优生背()全班齐背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六、布置作业:熟练习背诵段,准备默写B预习翻译段反馈:应该联系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的相关情节,联系诸葛亮传奇的一生。这样学生很感兴趣,

24、学得也有热情。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课文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学习、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难点:目标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视频图片教学过程:-第 10 页一、检查默写段()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段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第段后齐读第段。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

25、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思考:第、两段写什么?第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小结第一部分:()()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

26、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分析第二部分: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

27、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第 11 页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小结第三部分层次

28、: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四、布置作业:课后背诵课文段;预习翻译、段:默写课文段反馈:这篇文章是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要求掌握的篇目,所以,课堂上的背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边讲,边让学生理解性背诵。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析理解、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背诵,练习巩固教材重难点重点:目标、难点:教具: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视频图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自然段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指导翻译第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分析第段层次

29、:师生共析:第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讨论:如果第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

30、这个意思。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写作特点:(讲解)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第 12 页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五、堂上练习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类崩()秋()阙()驽()钝()驱驰

3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六、布置作业、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熟练背诵全文反思:25、词五首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32、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

33、、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三、朗读-第 13 页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望江南望江南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

34、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2)学生讨论。(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答案提示:“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

35、程,让人为之心碎。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 27 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武陵春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

36、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第 14 页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4、思考:(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

37、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

38、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六、质疑问难。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39、。(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 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 15 页(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 600 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

40、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江城子江城子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

41、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破阵子破阵子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

42、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答疑。答案提示:(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4)总体分析: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第 16 页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三、质疑问难。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