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 (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 (1).ppt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2 红烛闻一多闻一多读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诗猜人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闻 一 多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作者简介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写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作背景作品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
3、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品出处新诗特点时 期特 点代表诗人代 表 作内 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胡适尝试集等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郭沫若女神等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0年代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戴望舒雨巷等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4、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大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1)“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照应标题,统领全篇。(2)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1、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
5、烛”精神的敬仰。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3、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
6、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4、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
7、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2.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问?问什么?三处问:三处问:第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3.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参考答案】红”是赤
8、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相似点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清抒情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
9、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吟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诵要领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吟诵要领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吟诵比拼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