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 考点:1 .忍辱负重.晋书王彪之传(节选)2 .史记张释之列传(节选).晋书李密传(节选)3 .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考点研究】一、“拆”解词语,逐词对译考虑到文言文多单音节词,且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所以拆分词语是准确翻译语句中词语的最直接 方法。二、“留”专有名词和熟语.需要“留”而不译的内容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 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熟语,比如成语或习惯用语。1 .避免保留过多。可以把某个词语拆分一下,看拆分后是否可以翻译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是
2、否符合客观实 际,以此判定是否保留这个词语。三、“删”无意义的成分.删去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 “夫”、音节助词“之”、连词“而”、句末语气 词“也” “耳”、形容词词尾“然”等。1 .注意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只翻译其中一个即可,翻译偏义复词时应把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 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或不合文意。四、“换”古代说法为现代说法.翻译时需要“换”的情况: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 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等。1 .避免遗漏和译错。首先,要注意每个词都应翻译到位,
3、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其次,要保证替换的 词语是正确的。五、“套”固定句式“套”,即套用固定句式的翻译。比如“此之谓也” 一般翻译为“这说的就是”,无乃乎” 一般翻译为“恐怕吧等,遇到语句中有这种固定句式的,就按照一般的翻译内容套用。六、“调”倒装句为现代语序“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古文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使 译文通顺。调整语序的情况序号类型解析1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2定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3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4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弗之罪也”,翻译时应将宾语“之”移到
4、动词“罪”之后。七、“补”齐省略成分1.在翻译时需要增加或补充成分的情况序号类型补充解析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如果句子成分的省略影响句意的表达, 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数词后面补充量词;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 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我因 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
5、亲改变 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 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只 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 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 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 样? ”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
6、 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 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 ”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 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 张华点头称是。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官职名,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经常给别人写“庆父 不死,鲁难未己”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 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 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
7、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 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 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 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五、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子墨子言日:“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 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 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
8、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 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 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 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日:“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节选自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 臭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 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
9、源,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 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 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 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 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10、如是,则 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 王者之始也。(节选自荀子乐论) 彳强释】(廉肉)指声音M清晰和饱满:缀江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L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2)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C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 变尽是矣。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岸/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 变/尽是矣。3.A.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B.C.D.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使其声足以乐而不尊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其化人也速不正确的一项()度:考虑流:放纵方:原则化:变化4.A.B.C.D.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
12、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五、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答案】1. (1)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方法,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2)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围攻)了。【解析】(1)题得分点有:“是也”,判断句;“非”,否定、反对;“奈何”,怎么办。(2)题得分点有:“和齐”,和睦协调、同心同德;“则”,那么;“婴”,侵犯(围攻)。2. B【解析】句子大意是:音乐,就是快乐,它是
13、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有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声音、行动、性情变化都表现在这音乐中 了。“必不免”意思是“必不可少”,中间不能断开;“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主语是“乐”,此句是判断句,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人不能无乐”中的“乐”指“音乐”做句子的宾语;“乐则必发于声音”的“乐”是指“快乐”,做句 子的主语;两个“乐”字中间应断开,排除C;“人之道”是句子的主语,为了表强调,较长句子的主语后可稍作停顿,因此“道”后可断开;“声音” “动 静” “性术”是三个并列词语,各自断开,排除D。3 . D【解析】D.句意:(音乐)教化人迅速。化:教
14、化。4 . A【解析】A. “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可知,文中墨子认为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是因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不能为百姓解除忧患。但他没有说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5 .墨子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所以“为乐非也”。荀子则认为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表现可以加以引导,使其“乐而不流”感动人的善心,这是 立乐之方;同时通过配合协调等立乐之术来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 所以兴乐乃王道之始。我更赞赏墨子的观点。如春秋时贤
15、人繇余就曾说过:“礼乐法度,此乃中国所以乱也,自上圣创为文法, 以约束百姓,仅仅小治。其后日渐骄淫,借礼乐之名,以粉饰其身;假法度之威,以督责其下,天下怨望, 因生篡夺。”(意为:礼乐法度会约束百姓,只能获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礼乐之名督责百姓,引发民 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观点貌似浅显,实则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赞赏荀子的观点亦可。从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君臣、父子、长少的和谐;可以激发人们保 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等角度分析。【解析】根据文段一,“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厚措敛乎万民, 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为乐非也”可知,墨子的观点
16、是“为乐非也”,他认为兴乐厚敛万 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文段二,“是王者之始也”是荀子对音乐总的观点。“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这是从人们对音 乐的需要性讲,荀子认为人的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 焉” “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 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这是从音乐具有的作用来讲的,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心,使 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第二问,“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都可以,但要分析理由。赞赏墨子的观点,
17、可以从音乐的消极作用,即不能为百姓解决实际需求的角度谈,结合文中墨子观点,也 可以结合其他名人对音乐的观点,分析统治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关爱百姓,不能让“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 衣,劳者不得息”,不能为了不实用的音乐,搜刮百姓等。赞赏荀子的观点,可以从音乐的正面作用谈起,如现代社会中积极正能量的歌曲对人们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慰藉人们的心灵;便于宣泄情感,更好地投入工作等。【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 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 味的食物,使身体安适
18、。因此减损、掠夺百姓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 的最大忧患。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击打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就 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 止。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敲击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就能得到治理吗? 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用来制作大钟、响鼓、琴、瑟、竽、笙,使 之发出声音,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
19、误的!”(节选自墨子非乐)音乐,就是快乐,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有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 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声音、行动、性情变化都表现在这音乐中了。所以人不能不快乐, 快乐就不能不表现出来,这种快乐的表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可能不出现混乱。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 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 扬、繁复或简单、清脆或浑厚、停顿或推进,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使那些奸邪污浊之气没有途 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先王设立音乐的原则,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倾听它
20、,就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音乐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 起倾听它,就没有人不和睦亲近的;在乡里家族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倾听它,就没有人不和睦顺从 的。所以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乐调和谐的,是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的,是共同演奏来完成乐 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方法,可是墨子却反对 音乐,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意志胸怀就开阔了;拿起那盾、斧等舞具,练习那俯仰、曲伸 等舞蹈动作,容貌就庄重了;跳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合着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方正了,进退就整齐 了。所以音乐,对外可以用来征讨诛伐,对内可以用来谦恭礼让。音乐影响人深
21、远,教化人迅速。音 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而不放纵;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心齐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心齐,那么 兵力就强劲,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像这样,那么百姓就没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处,喜欢 自己的家乡,从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满足的。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赫,光辉因此而广大,四海 的民众就没有不愿意得到他,并把他作为君长的。这是称王天下的开始。(节选自荀子乐论)142.解决翻译时遗漏省略成分应注意的问题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 “使” “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感到” “认为” 等词。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 得加括号。序号注意点树立较强的
22、语境意识,翻译时不要仅仅“就词译词”,而要联系上下文,做到“瞻前顾后”;翻译完要重读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遗漏的成分。八、“转”字面意义为比喻义和借代义考点解读序号类型示例(1)不能过度意译。比如“甘丰”,可以翻译为“甘甜、丰盛的食物”,不能翻译为“好 吃的东西” “又甜又多的食物”等。(2)不要解释词语。翻译时不能 解释习惯性用语。“脂膏” “揭竿”都不能从字面上翻译为“油脂”和“举起木杆”;“下车伊始”可以翻译为“刚刚到任”,不能把“下车”翻译为“从 车上下来”。【考点对接】一、忍辱负重忍辱负重韩信己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更说龙且
23、日: “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 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无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日:“吾平生知韩 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挎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 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奉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 胜,也走。龙且果喜日:“圉知信怯也! ”遂追信。信使人次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 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
24、楚) L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2)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吸说龙且日或:有的,有的人B.满盛沙,奉水上流壅:堵塞C.佯不胜,正走还:返回,败退D.囿知信怯也固:坚定.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 /可无战而降也/B.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 /可无战而降也/C.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
25、/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 食可无战而降也/D.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 食可无战而降也/3 .龙且为什么不听从别人的劝告执意主动进攻韩信?一、忍辱负重【答案】.(1)汉兵离开本土,到远方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当。(2)况且我现在是奉命来援救齐国的,不经作战就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而言呢?1 .D【解析】“固”在这里是“本来”的意思。3.B【解析】“楚”是“来救”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客”是“外出或寄居”的 意思,是“居”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26、“得”是“得到” “获得”的意思,是“食” 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4.由原文“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可知,龙且认为韩信很容易对付。由原文“今战而胜之,齐 之半可得也”可知,龙且认为自己一旦主动寻战,打败了韩信,凭战功可获得齐国一半土地的封爵。忍辱负重原文译文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 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 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更说龙且曰:“汉 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 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 王使其信臣擅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 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 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 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 易与耳。寄食于漂母
27、,无资身之策; 受辱于挎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 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 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塞水 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 走。龙且果喜曰:“囿知信怯也!” 遂追信。信使人次壅囊,水大至,龙 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 至城阳,虏齐王广。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之后,随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王派龙且 率领军队,号称二十万人,前去救援齐国,与齐王的军队在高密会合。 宾客中有人建议龙且说:“汉兵离开本土,到远方拼死作战,其锋芒 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国的军队在自家门口作战,将士很
28、容易溃败逃 散。所以您不如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命令齐王派遣他的亲信大臣去 招抚所丢失的城邑,丢失城邑的人听说齐王还健在,楚军又来救援, 必定要反叛汉军。汉兵远离二千里,客居在齐地,齐城的人如果都起 来反叛,汉军势必没有地方得到粮草,这样,你就可以不战,他们就 已经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他很容易对付。 韩信曾经依赖漂洗衣物的老年妇人分给他饭吃,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 资本;而且还曾经受过从别人胯下爬过去的侮辱,没有胜过他人的勇 气;没有什么值得让人害怕的。况且我现在是奉命来援救齐国的,不 经作战就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而言呢?如今一战而打败 了汉,齐国的一半土地我就可以得
29、到了。”汉高祖刘邦四年(前203年)十一月,齐国和楚国的联军与汉军隔着 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令手下的人连夜赶制出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 石,堵住潍水的上游,韩信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成不 胜而败退的样子。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非常胆怯!” 于是率领部队渡潍水去追击韩信。这时韩信派人掘开堵塞潍水上游的 沙石袋,大水立刻奔腾而至,龙且的部队还有大半没能渡过河去。韩 信便迅速发起进攻,杀死了龙且。留在潍水东岸的军队四处逃散,齐 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向北紧追到城阳,俘虏了齐王田广。解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韩信曾经被一名屠 户的子弟羞辱,给他一个“二难选择”
30、:让韩信要么杀他,要么从他 的胯下钻过,韩信居然选择了后者。此后,“胯下之辱”不仅激励了 韩信不断上进,而且还令敌人误解了韩信。封为楚王回到故乡后,韩信对那个无良少年以德报怨,授以官职,终于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二、晋书王彪之传(节选)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丛倡导谓日:“选 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 ”彪之日:“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 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
31、发诏令受 之。彪之又上顼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日:“中 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席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救,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 于侥幸矣。”遂从之。太尉桓温欲北伐,屡诏不许。温辄下武昌,人情震惧。或劝殷浩引身告退,彪之言 于简文日:“此非保杜稷为殿下计,皆自为计耳。若殷浩去职,人情崩骇,天子独坐。既尔,当有任其责 者,非殿下而谁! ”又谓浩日:“彼抗表问罪,卿为其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 且当静以待之。令相王与手书,示以羲课,陈以成败,当必旋旅。若不顺命,即遣中诏。如复不奉,乃当 以正义相裁。无故匆匆,
32、先自聚濒”浩日:“决大事正自难,顷日来欲使人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 温亦奉帝旨,果不进。水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疫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 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 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转领军将军,迁尚书仆射,以疾病,不拜。徙太常,领崇德卫尉。时或谓简文 日:“武陵第中大修器杖,将谋非常也。”简文以问彪之。彪之日:“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用簟耳。愿深 静之,以怀异同者。”或复以此为言,简文甚悦。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 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节选自晋书
33、王彪之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者?号康不达其意黎庶:黎民百姓B.令相王与手书,示以萩然款诚:诚恳之心C.无故匆匆,先自裁激猖蹶:凶猛而放肆D.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坦猎耳田猎:打猎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但:父亲的堂兄称之为从伯,也有作从伯父。B.碗:是百姓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C.社穆: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永利:东晋穆帝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
34、几个。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彪之刚正不阿。不是廷尉职责以内的案件,他不肯接受。即使朝廷发出诏令命他受理,王彪之也仍然 据理力争。他还建议郊祀不再大赦,以免助长凶恶愚蠢之人的侥幸心理。B.王彪之建言以理。桓温无诏私自领兵东下武昌,众人震惊。对此,王彪之劝简文不要让殷浩引退,令天4子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不能自乱阵脚。C.王彪之因实制宜。永和末年,经常流行瘟疫,为避免因此种情况使值班侍卫缺乏,皇宫官署空虚的局面, 在他的建议下,改变了朝臣家中三人有病则不得入朝的旧制。D.王彪之知人善任。在担任崇德卫尉时,针对武陵王府大肆修造兵器,将图谋不轨的议 二、晋书王彪
35、之传(节选)【答案】(1)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 (2)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身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管辖范围内,不肯受理。 【解析】该题第一句中,“多少”,高低;“计”,计较;“超迁”,破格提拔。第二句中,“狱主”, 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王爵”,没有爵位;“所料”,管辖范围。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1. C【解析】C项“无故匆匆,先自猖蹶”的意思是“无故的匆匆行事必然自己招致败亡。”所以“猖獗” 的意思是颠覆,失败。2. B【解析】B项“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
36、书形式。3. D【解析】D项文中没有说王彪之善任。【译文】王彪之,字叔武。20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 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 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 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 肯受理。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
37、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 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 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 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太尉桓温打算北伐,而朝廷屡次 下诏不答应,于是(桓温)未经允许役领兵东下武昌。当时此举令众人震惊。有人劝殷浩抽身隐退,王彪之 对简文帝说:“这不是保全国家,为殿下着想的策略,都是为自己考虑。如果殷浩离职,人心惊慌恐惧, 皇帝无人辅佐。到那时要有担当这个责任的人,除了殿下还能有谁? ”又对殷浩说:
38、“他上奏章之事如果 问罪,你是首当其冲的人。事情已经如此,猜疑嫌隙已经形成,想去当老百姓哪里有万全之地?你还是暂且 静待为好,让宰相王与亲笔写信给他,向他显示诚恳之心,陈述成败得失,他一定会回师。如果他不从命, 就发诏书。如果还不奉命,就以正义制裁弛。无故的匆匆行事必然自己招致败亡。”殷浩说:“决断大事 本来就很难,这几天来使人烦闷,听到你的主意,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桓温也尊奉皇帝的旨意,终于 没有进兵。永和末年,经常流行瘟疫。按照旧制,朝臣家中,如果有三个人染病,即使本人无病,一百天 之内也不准入宫。到这时候,百官中很多人都称家中有瘟疫,不入朝。王彪之又上言:“瘟疫流行的时候 没有哪家不染
39、病弱。如果因此不再入宫,那么值班侍卫都将缺乏,皇宫官署就要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 意见。转任领军将军,升任尚书仆射,因疾病,没有就职。调任太常,做崇德卫尉。当时有人对简文帝说: “武陵王宅中大肆修造兵器,将图蒙不轨。”简文帝询问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的心思都在骑马打 猎上。希望陛下能安静,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异心。”有人又对简文帝说这样的话,简文帝很高兴。加封光 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 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三、史记张释之列传(节选)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有兄仲同居。以皆为骑郎,十岁不得调。释之日:“久宦减仲 之产,不遂。”
40、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谓看。释之既朝毕,因 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言秦汉之间事,文帝称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 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 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乃止。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日:“嗟 乎!以北山石为椁,用舒絮斫陈,蒙漆其间,岂可动哉!”释
41、之前进日:“使其中有可欲者, 虽锢南山犹有那;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文帝称善。其后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果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哪,当罚金。文帝怒日:“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 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 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 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日:“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 当弃市。上大怒日:“吾属廷尉者,欲致
42、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 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 法乎? ”久之,乃许廷尉当。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 之,释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 /廷尉天下之
43、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己/今既下廷尉/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有,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B.殍,本意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的行为,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C.乘果,旧时指皇帝或诸侯所乘
44、的车驾,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品及一般的车马或战车。D.若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释之初仕不利,后来终被赏识。张释之长达十年没有升迁,因不想再耗费兄长财产,甚至准备辞官, 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B.张释之善于察人,不以能言为才。汉文帝视察上林苑,对对答如流的虎圈饲养员很满意,想要提拔他升 官,张释之却直接说出其中危害。C.张释之不畏皇威,坚持依法量刑。张释之在做廷尉时,不因皇帝的喜怒而有所偏私,文帝当时虽心中不 快,但终究认可了判罚。D.张释之两朝为官,遭遇不尽相同。在文帝朝时比
45、较被赏识,屡屡重用,而到了景帝朝却一度战战兢兢, 甚至靠托病请假避祸。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2)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5 .汉文帝途径霸陵的担忧是什么?张释之又给出怎样的解决之法?三、史记张释之列传(节选)【答案】C【解析】“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做“法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天下用法”做“为 轻重”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句子翻译: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 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
46、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 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1. D【解析】D. “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理解错误。“弃市”是在 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2. A【解析】A. “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错误。由原文“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 释之补谒者”可知,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由此可知, 袁盎爱惜其贤,奏请朝廷,是朝廷让张释之做了谒者。3. (1)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
47、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 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2)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 之能而不求实际。【解析】赋分点:(D因:趁机。便宜:便国宜民。卑:贴近。(2)以:因为。超:越级。迁:提拔。随风靡靡: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4. 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不放贵重的陪葬品。【解析】由原文“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舒絮斫陈,蒙漆其间,岂可动哉!”可知,唉,用北山之石做 外郎,把丝舒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梆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由此可知,担心陵墓不坚 固被人盗窃。由原文“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郅;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可知,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 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由此可知,不放贵重的陪葬 品。【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有一个哥哥张仲和他一起生活。因家财殷实得选为骑郎,却十年都没能升迁。 张释之说:“这样长久做官会减少哥哥的家产,内心会不安的! ”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 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 情。汉文帝说: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