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
2、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教学内容: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
3、去高效解决。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教学重、难点: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臬表示,你能用语言描述吗?(为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选题关系的概括奠定基础)2、请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学走向讲台,同时老师沿直线迎上去,当与该生相遇时提问:我俩现在已经怎样(相遇)(用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感 知什么是相遇)请思考后回答:我俩在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个怎样的等量关系。(建
4、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两人行的总路程”)二、建立模型:1、建立相遇问题等量关系(1)如果刚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0.6米,后排的同学每秒行0.8米,出发时我们相距多少米?(感兴趣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思考,他们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根扰刚才建立的等量关系,结合这里的条件,你能把它变得具体一点?(2)通过引导得出:老师速度 明间+学生速度=距离(老师速度+学生速度) 时间=距离速度和 时间=距离(3)同桌交流:这样列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描述这些等量关系。(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类题强化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用玩具车演示)小明和小东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6
5、分钟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钟行75米,小东每分钟行多少米?(1)台上台下学一演示后,请学生建立等量关系并提问:你能建立几种。建立后引导学生间交流(学生观察表演,自已动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识)(2)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刚才是路程不知道,现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办呢?(可以设小东每分钟 米)(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3、建立模型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行走中产生的这一类问题吧。甲行速度 时间+乙行速度 时间=距离(甲行速度+乙行速度) 明间=距离速度和 时间=距离4、描述模型同桌相互描述理解这几个等量关系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
6、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
7、?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种?鱼?的诱惑的勇气和力量。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最后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导出课题,听写词(词语见教参)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读明白的问题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读不明白的作上标记。2、小组内交流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
8、阅读习惯,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集体交流,体会情感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课件出
9、示相关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6、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语言积累,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7、父亲这样做对不对?现在我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受到正确的引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8、三十四年前的那个
10、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到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9、指名读句子。10、?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11、这里的?鱼?指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要让其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使学生经受一次情感的体验。四、拓展练习,提升情感1、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认真思考后把下边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选举班干部,看到有
11、的同学找人帮忙,你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2、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考验,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获得了一个难忘的启示。此时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此时老师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句子老师读:今天播下道德的种子,明天收获成功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向作者那样,从钓鱼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走好人生之路。结尾用孟德斯
12、鸠的一句名言来导之以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预期目标。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摘抄重点语句,牢记于心,进行语文积淀;课后练笔体现学以至于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教学目标1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
13、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板书设计劳动的开端生活所迫 第一次挑煤 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决定挑煤旧社会的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穷孩子也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的悲惨教 学 活 动 设 计设 计 意 图第一课时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4、1、听课文录音,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降落( ) 落(
15、)在后头 ( luo la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有感情的朗读。(2)“工人进
16、出从窑里拖出来”变换说法。工人进出连腰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搭石教 材 分 析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设计理念:“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
17、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二、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2
18、、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1、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3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4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提示一、1、什么是搭石?人们是怎么搭石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语句。2指名读描写搭石的句子。(随学生朗读
19、出示课件)3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板书:一条路)一把“话”变“画”,品味语言。(1)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2)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你来选一选,哪条是搭石呢?(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 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3)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四、出示自学提示二1
20、、默读课文,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调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2、默读课文三、四段了解年轻人是怎样走搭石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从文中的最后一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二)想象、体验,乡亲们怎样走搭石过渡:石头路铺好了,那怎样走呀?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课件出示本段文字,随学生的理解、回答,相关词句变颜色)(2)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
21、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此环节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语言文字
22、,但还不够深入、透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访,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并通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替文中的人物表达内心的想法,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
23、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5)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有感情朗读 (此环节约用5分钟)(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作者只是举了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时也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2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1)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
24、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 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
25、),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体会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心体会,从而理解这一行人在“抬脚紧跟”当中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同时也在渗透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走进课文情境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生1读
26、: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材简析: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
27、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 ,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二、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 读准字音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三、 品味探究(一) 朗读铺垫1、指名学生范读2、学生自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
28、3、学生相互挑战读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二) 学法指引 教师示范,提问题,学生解答 教师引导学法 “问题探究法”(三)、深入探究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全班集体交流交流引导的重点:A、理解主题,感悟亲情B、感悟积累精美语言四、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读文章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到尊老爱幼。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五、小结: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材分析:特别的作业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主题单元主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爱护”为
29、主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懂得怎样与自然和睦相处,从而培养环保意识。课文通过学生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别开生面的作业:找春天,了解了小丽的“特别的作业”自己亲手画的一幅玉兰花画,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生命,做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另外,小丽的做法还启示大家,遇事要善于独立思考。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环保意识,加之语言能力有限,让他们了解“怎样爱护”不算难,但要了解“为什么要爱护”却不容易。但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好表现,情绪易于激动。因此,教师将生硬的说教安排于一个又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去倾听、理
30、解、表达和交流。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知识要求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能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会区分“昨”与“作”的不同,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认字和写字能力。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字和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流程:一、创境引思,目标定向1、教师:小朋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以“爱护”为主题的单元。(板书:爱护)2、齐读单元课题,师“爱护是什么意思?”(喜欢;不弄坏;保护,不破坏。)3、
31、师: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哪些东西需要爱护?(学校、小动物、花草树木)4、引入课题:小朋友说得真好!生活中值得爱护的事物很多很多,怎样去爱护,这就值得思考了。老师今天介绍一篇好课文给大家,大家一定会明白很多很多板书:特殊的作业二、鼓励质疑,引发兴趣1、教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2、学生回答:A、特别是什么意思?B、“特别的作业”是谁做的?C、“特别的作业”指的是什么?3、小结:小朋友想知道的可真不少。那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三、自主探究,互动感知1、自由试读师:开书34页,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小伙伴和老师、查生字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2、小组学习。3
32、、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学生汇报识字情况。(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4、学生识字。5、师:细心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带”“代”的读音相同,怎么组词,怎么区分?“昨”“作”两个字的样子、读音相象。昨天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作业人来做作业,所以是单人旁。6、检测识字:春姑娘看到你们学得这么认真,送来了很多礼物。看识字卡片。(卡片在黑板上组成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7、师:小朋友在识字时最喜欢作什么游戏?(开火车、猜字)(猜字游戏:一个学生指字,一个学生猜字是“作”字吗?不是“作”字。是“业”字吗?对、对、对,你猜对了。)四、交流体验,探究感受1、教师:小朋友很开心。猜字游戏加
33、深了对生字的认识。生字宝宝回到课文里,我相信小朋友还会认识的。再读课文:这一次要读得流利、有感情,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读)2、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3、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A、我知道什么是特殊的作业,小丽画的画很特别,因为她爱护花草树木。(出示多媒体画面)B、小丽做得好,我们要向她学习。C、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小丽想到了,说明她爱动脑筋。师:小朋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弄明白了吗?(明白了)五、引伸创造,发展感悟1、师:小丽的特殊的作业是最好的,我想其他小朋友也并不是故意破坏花草树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了错事,以后他们一定会改正
34、的。小朋友,如果罗老师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把春天带到学校里来,你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照出来、唱出来、说出来、画下来)2、小组活动:准备一下,表现你对春天的热爱。3、小组表演。4、多媒体:教师展示有关春天的照片、图片。六、创设情境、指导行为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游公园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多媒体画面)2、你看到了什么?(小草、小花、树、小动物)三块木牌子是干什么的?(写广告)写什么呢?(小组讨论。)小草人人爱,千万不要踩。小花说:“千万别摘我,我怕疼!”不要乱给小动物吃东西。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花草树木。3、小结:小朋友真不错!真正懂得了怎样去爱护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七、板书设计:爱护
35、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2解释下列词语。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边缘
36、:沿边的部分。二、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三、阅读课文,整
37、体感知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四、学习课文内容(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
38、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三)学习对比的写法。组织学生讨论。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明确: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
39、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五、探究活动提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
40、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六、拓展学习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七、小结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八、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