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行动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行动计划一、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 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 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 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 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大
2、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 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 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 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 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以及智能 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支 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制造业领域国家、省重点 项目计划和重大专项。优化财政
3、扶持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遴选 机制,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 级专项支持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六)完善制造业金融扶持政策加快制定完善金融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健全完 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省制造业和金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 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 科技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 重。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保险等中介机构服务, 减少融资收费;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循环贷款、分期还款、无还本续贷 等方式,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七)建立制造业多元融资平台完善担
4、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 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 资,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 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对制造业技改项目加大信贷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融资,为制造业中小企业转贷提供短期资金服务。(A)加强工业用地供给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利 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和供给,长远谋划保障工业 用地空间。依据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划定开 发区四至范围
5、、工业用地保护线和产业保护区块,按照一次规划、滚 动实施方式,分批分步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 指标由省级统筹保障。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按照计划指标 跟着项目走的方式,向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给 配用地指标,精准投放工业用地增量。推进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创新, 建立开发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化规划开发、出让运营、存 量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重大项 目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试点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允 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探索 适应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工业
6、用地供应模式,积极运用 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将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与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的处置相挂钩。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 间。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鼓励通过厂房加层、 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 土地价款。(九)完善制造业基础设施配套组织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开发区加快道路、给 水、用电、排水、热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完 善园区应急救援、污水及固体废物集中回收处理、安全环保等公
7、用设 施,补齐园区消防、安全、环保、绿化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开发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 完善新一代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 础设施,实现园区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开发区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 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 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加快提升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各类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500 亿元以上。(十)强化制造业要素资
8、源保障加强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与云南省十四五兴水 润滇工程规划和地方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建设项目 水资源论证,对取水许可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严格限制 耗水产业布局。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措施,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 控转变,加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管控,分类推进行业节能降耗工作。 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探索搭建全省统一运营的综合 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将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各类适宜市场 化交易的要素纳入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流转,通过市场化手段解 决部分州、市要素指标不足的问题。(十一)强化制造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快专家智库建设,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9、专家咨询委员会,为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对懂工业、熟悉开 发区工作的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组织实施百名精英企业家培 育计划、千名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等。(十二)完善制造业人才留用机制创新留才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完善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飞地人才、候鸟人才等柔性人才引进方 式。加大重点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建立联合培养、 培训等制度,提速科技创新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及 企业管理人才社会荣誉。建立优秀企业家及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社会服务绿色优先通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的氛围。(十三)引进制造
10、业高层次人才加大制造业招才引智,编制发布云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建 立人才需求信息库,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短 缺性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坚持招才引智 与招商引资并举,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 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兼职。(十四)培育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整合职教资源,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校企园联合培养人 才新机制,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 技能人才培训。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省产业需求结合程度, 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双导师制和双元制
11、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打造职业工程师队伍。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技术高 管、产业教授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打造高技 能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订单式培养和联合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 型学徒制。(十五)深化制造业放管服改革探索试点一门办理、一章审批、园内办结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 力度,在有条件的园区加挂审批窗口,试行园内审批办结。推行区域 评估试点,由开发区管委会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雷击风 险评估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园区内投资项目共享或使用区域评估报 告。(十六)加强制造业惠企政策落实加强涉企部门的统
12、筹协调,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统一梳理、衔接、 汇总、发布、办理机制。加快构建完善惠企政策统一归集、发布、申 报、受理、兑现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政策发布、宣传贯彻、咨询、 申报、分送、兑现等,形成惠企政策申报及时接收、限时办结、统一 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享受惠企政 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政策落实评估督导,充分发挥工 商联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作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分级开展政策落实评估工作,公开发布评估结果,督促各地、有关部门认 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十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促进要素
13、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吸引更多资 源要素集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打造市场 化营商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 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 治化水平。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 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十八)营造制造业良好氛围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聚 焦企业管理、研发、创新、市场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 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意识,加强产品质 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高质量声誉和文化内涵。推动
14、本地高等院校优 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强化 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 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公正公平、宽容失败的良好 氛围。四、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对标高质量 发展要求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规模体量小工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整体规模偏小。工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7%降至2020年的 22. 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14. 4个百分 点,低于广东省12. 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
15、生产总值 比重,由2015年的21. 3%降至2020年的16. 4%o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数量仅有4447家,位列全国第21位,约为浙江省的9. 54%、福建省 的23. 91%,湖南省的25. 34%,较重庆市少2392家,较贵州省少344 家。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日渐弱化,做大规模总量迫在眉睫。2、产业层级低制造业仍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烟草、有色金属、食品、钢铁、 建材五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65. 93%,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占比仅有15%左右,对制 造业增长尚未形成有力支撑。除烟草制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外,其 他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上游
16、粗加工环节,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 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突出。3、创新能力弱制造业科技活动主要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28.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2. 3%、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 9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 7、12. 9、 0. 4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新产品开发 项目数平均值4. 55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平均值01亿元、新产 品销售收入平均值0. 76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 6%、 75. 1%, 46. 1%O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
17、务收入发明专利数仅 为全国平均水平1. 2件的48. 5%o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够,人才 资源不足,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4、集聚水平不高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园区承载能力不足,专业化集聚 水平不高,集群化进程缓慢,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园区数量不多,小散 弱问题仍然突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投融资模式单一,管理运 营水平不高。园区之间缺乏错位发展和协调联动机制,同质化竞争问 题突出。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间 分工协作不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较低。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营商环境竞争优势不足,在软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民
18、营经济支撑不足,全省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企业数、 民营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较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明显差距。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 物流运输成本高,货物运输环节的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平原地区。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基础薄弱。五、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条鼓励钢铁企业积极拓展下游用钢产业市场,加强与下游建筑、建 材、汽车、装备制造等企业的近终端合作。鼓励线棒材生产企业开展 500兆帕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的研发生产,推动钢筋、线材产品深加工, 建立完善加工配送中心,为建筑商提供支架、焊网等终端产品加工配 送服务。鼓励企业建立钢结构组配件加工配送中心,积极研发
19、生产强 度高、耐腐蚀、耐低温等高端产品,开展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 应的定制化服务,满足现代钢结构建筑不断提高的安全、长寿、个性 化要求。鼓励板材生产企业加快推进低水平热轧机的改造,推进轧钢 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积极建设冷轧、镀锌等深加工生产线, 打造冷轧薄板、镀层板、涂层板等高附加值板材生产基地,提高板材 深加工水平。推动钢铁冶炼、钢铁制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标准件、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 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 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 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强化市场机制作
20、用,丰富和扩大智能+、 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 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 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 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 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 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 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 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 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
21、、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 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 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 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 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丝网、汽车部品部件、管道管件等产业提质增效。鼓励有条件的钢铁 企业向汽车及机械零部件、钢丝绳、钢绞线、电焊条等深加工方向延 伸和发展。资料整理来源: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 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 展与沿
22、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 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 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 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 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 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 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 理库
23、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 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 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 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 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 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
24、制造业集群。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 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 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 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 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 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 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
25、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 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 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培育壮大制造业市场主体(一)激发制造业市场主体活力坚决破除制约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 力推进照后减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优化企业开办服务,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企业住所自主申 报承诺制、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便利化、电子营业执照等改革事项。深 入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
26、化投 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 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 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 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在市 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完善中小企 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政策倾斜和要素保障。建立清理 和防止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 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 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对企业创新的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
27、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民营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引导民营企业走高质量发 展的道路。树牢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市场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 以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为重点,以各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 重要载体,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健全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机制, 大力引进外地企业,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 会创造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存活率,让市场主体多起来、 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增添活力。(二)大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认真落实产业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围绕着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 系,加快
28、推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量质齐升。通过重点项目投产纳规新建一批、促进小微企业成 长小升规新增一批、招商引资储备一批、纾困解难稳住一批,加大财 政资金、融资、税费支持力度,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做 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25年,力争全省工业企业达9. 8万家,年均 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500家,年均增长ll%o 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绿色食品、 消费品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三)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围绕全省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遵循企业成长基本规律,按 照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一隐形冠
29、军一省级单项冠军一行业单项冠军一 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路径,推动构建云南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 系,构建从支持对象遴选、入库培育、成长扶持到成熟壮大的制造业 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面向全省开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组 织各地定期梳理企业发展情况,统一建立梯度培育储备库,推动规模 以下工业企业加快成长升规入统,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做精主业成为隐 形冠军,支持隐形冠军做强主导产品成为省级单项冠军,支持省级单 项冠军进一步完善主导产品、开拓市场、扩产提能成为行业细分领域 单项冠军,支持单项冠军整合资源、完善链条、扩大市场成为领军企 业。围绕全省制造业,加快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 专精特
30、新小巨人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快速涌现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云 南制造业增长动力。(四)推进制造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深度融合,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 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合 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赢格局。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特色载体建 设,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开放共享资源,带动全行业创新、制造、 服务能力提升。三、强化制造业规划实施保障(一)建立制造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发布重大战略规 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重
31、大项 目布局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聚焦重点行业发展规划、重 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加强省级统筹布 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州、市和开发区协调配合,形成省、州市 上下联动,省直部门左右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二)落实制造业链提升工作职责完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统筹 协调各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 品及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加快推动先进装备 制造、绿色铝、绿色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池、 电子信息、烟草、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遵循产业发展规 律,加大支持企业提高
32、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促进产 业生态安全和更好发展。(三)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精准做好产业谋划和项目策划,引进一批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和 好项目。紧扣各州、市和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比较优势,细化优先 承接产业转移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创新招商模式,有选择、有针对 性地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工作。强化招大引强,加大先进制造业 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梯次发展布局。积极开展以商招商, 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本、资源条件、产业 优势,充分发挥现有项目和企业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 目。(四)强化制造业规划落实考核评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 考核,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推动地区、行业、 园区提升亩均效益,推进制造业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开 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开 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强化对实施情况的过程 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评估。(五)强化制造业财税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根植性。精准政 策支持靶向,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统筹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制造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