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801771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配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注意事项:三张硬卡纸应该形状、大小一样,小孔的位置应该相同,硬卡纸 竖立时要保持与桌面垂直。8 .师:我们需要怎样看?生: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看。9 .师:要注意看的时间不要太长,能看见就行。如何保证三个小孔在一条直 线上?生:用长直尺做比对准线,或画一条直线做比对准线。10 .师:假如硬卡纸偏离直线时也能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那说明什么?生: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11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 光?生:当三个小孔

2、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移动任意一张 纸片,使得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就看不见手电筒发出的光。12 .师:那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3 .师:我们在上体育课前都会进行整队,同学们看教材的这幅图,这些同 学们排整齐了吗?这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生:涉及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师:以后排队,我们如何才能排整齐?设计意图:此活动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 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比对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 传播的。三、小孔成像1.师:两千多年前,我国

3、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光从门 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 成像”。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落到江河又回到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 起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3.师:同学们能创作一首科学小诗或一篇童话水滴的旅行吗?设计意图:建模是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技能。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16.水滴的“旅行”天上水的来源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播放视频:小孔成像。2 .师:小孔成像

4、的原理是什么?生:光沿直线传播。3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生:想。4 .师: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注意:在纸杯底部中间扎的小孔尺寸要合适,一般直径不大于3毫米。在做 小孔成像实验时,要将蜡烛火焰、纸杯小孔及杯口塑料膜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然后要前后调整纸杯与烛焰的距离,直到能够在纸杯口的塑料膜中间看见倒立的 烛焰。生:完成小孔成像实验。5 .师:哪些小组的实验成功了?没成功的小组,可以去看看成功小组的现象。 谁能说一说倒立的蜡烛火焰是怎样形成的?能画出示意图吗?设计意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 动手制作一个能够做小孔

5、成像实验的装置,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 现象显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 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2 .光的反射【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经 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 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话题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 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

6、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 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 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 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学情分析】对于光的反射概念,学生不一定理解,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 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 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是学生们经常玩的游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3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学探究目标1 .在观察

7、、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2 .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 望镜。科学态度目标1 .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 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2 .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 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o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2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教学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

8、手电筒、若干张白 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教学过程】一、镜子反光游戏1 .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镜子吧!生:玩过。2 .师:现在阳光正好,那你可不可以用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呢?生:可以。用镜子照一照。3 .师:我在这里(阳光下房屋背阴处)画一个靶标。接下来,同学们三人一 组,来做“阳光接力打靶”的游戏。生:好啊。要求:至少三人一组,每人一面平面镜,按如图所示位置站好。步骤:仔细调整彼此镜子的高度与角度,使光斑能够反射到靶标上。(“阳光接力打靶”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调整好小组内几名同学彼此之间的 距离很有必要。彼此距离近,难度小,彼此距离远,难度大。)4

9、 .师:我们提高难度,每组四人/五人,同学们再来试一试呢!或者换更小 的镜子。生:继续进行“阳光接力打靶”游戏。5 .师: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生:开心。6 .师:刚刚的游戏,也涉及到科学知识,你知道为什么可以通过镜子来进行这样的游戏吗?生:镜子可以反光。7 .师: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 物体都可以反射光。8 .请同学们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在活动中通过使用镜子控制阳光的传播路径,让学生体会光在 物体表面发生的折返现象,理解光反射的概念,观察在反射过程中光线方向、角 度的变化特点并在游戏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特点。二、生活中光的反射1 .师:生活中,像镜子这

10、样可以反光的物体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生: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2 .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生:可以进行反射。3 .师:其实,它们的表面可以印照其他物体,同学们想想,是这样吗?生:的确如此。4 .师:虽然它们都能进行反射,但它们发射的效果是不同的,像镜子这样的 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生活中,哪些物体反光效果好?生:平静的湖面等。5 .师:这些物体的特点是什么?生:在阳光或灯光下看上去较耀眼。6 .师:之所以耀眼,是因为表面很光滑。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 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7 .师: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哪里来的?生: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

11、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 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 半个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8 .观看视频:光的反射。设计意图: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反光现象的观察,理 解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三、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1 .师:接下来,我们又用镜子来进行游戏。游戏一:两名游戏人可以先在镜子前不同位置尝试站位,看怎样站位可以做 到与同伴彼此可见,但看不到自己,然后其中一人改变站位,另一人重新寻找位 置,可以多次进行。游戏二:在形成夹角的两面镜子中观察物体数量。直立两

12、面镜子,变换它们 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游戏三:闭着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面有什么不同。游戏四:借着镜子读反字。2 .生:完成镜子游戏。3 .师:光的反射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运用,镜子也是非常常见的反光物体。 汽车的后视镜、医生用的额镜,都是这样的镜子。除此之外,在航海方面,可以 用镜子制作潜望镜。你知道潜望镜怎么做吗?阅读教材。4 .注意:(1)在纸盒一侧的盒壁上仔细剪出两个斜口,斜口与纸盒底面保持 45 o(2)两块镜面相对且平行放置进斜口中。5 .观看视频:自制潜望镜。6 .学生制作潜望镜。7 .师:试一试你的潜望镜吧!8 .师:潜望镜中两面镜子各自的作用是怎样的?9

13、.师:我们如何通过潜望镜看见物体的呢?结合教材阅读资料进行回答。设计意图:选择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镜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 在物体表面反射时的特点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动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利用镜子控 制光的反射,通过操作调整这一装置使光反射现象多次发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感受光的反射特点,在用潜望镜观察景物的过程中体会光反射的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3 .七色光【教材分析】七色光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四课。本课 在学生

14、对雨后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 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 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 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 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 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 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 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

15、象的逆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 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 学生己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 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 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 .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科学探究目标1 .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

16、色的光组成。2 .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3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教学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二【教学准备】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 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教学过程】一、制造彩虹1 .师:(出示彩虹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观?是在什 么情况下见到的?生:这是彩虹。雨过天晴后

17、,有时就会看见彩虹。2 .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生:彩虹像一座桥,虚幻又真实。3 .师:为什么我们通常只能在雨过天晴时看见彩虹?这说明什么?生:彩虹的出现与天气或下雨有关?4 .师: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 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 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彩虹较容易被看到。另外,瀑布附近也 常出现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生:原来如此。5 .师:所以,彩虹其实并不神秘,你们想造彩虹吗?生:想。师:怎样做?生:阅读教材。师: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生:三种。师:那我们一种一种地来

18、试一试。6 .师:第一种:用镜子制造“彩虹”。如何做?生:(1)在-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块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 “彩虹二师:请同学们做一做吧!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成功的技巧是什么?生:用平面镜在水中反射阳光形成“彩虹”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能够卡 住镜子的物体,并可以适度移动,保证镜子与水面成一定的角度,使阳光能反射 到白卡纸上。师:请成功的同学去帮助没成功的同学!7 .师:第二种方法:用水雾制造彩虹。怎么做?生: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师:试一试吧!生:用第二种方法制造彩虹。师:为

19、什么你没成功,他们的成功了呢?生:看不到自己的彩虹。师:这是因为角度不同。接下来两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观察,另一人用 喷雾器喷水雾。观察者应背对太阳光向斜上方观察,喷雾者向观察者前上方喷水 雾,直到观察者看见“彩虹”。师:现在成功了吗?生:成功了。8 .师:第三种方法: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请同 学们看看,怎么做?生:(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吧!使用三棱镜制造“彩虹”时,如果要使彩虹出 现在白纸上,需要注意调整阳光、三棱镜和臼卡纸的相互位置,找到形成彩虹的1.光源【教材分析】

20、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课既 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 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 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 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 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 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 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 燃蜡烛”“给细钢丝

21、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 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 能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 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 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1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2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3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22、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最佳角度。生:用三棱镜制造“彩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 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 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二、光的组成1.师:这三种方式制造的彩虹,你认为哪一种制造出的彩虹最好看?哪一 种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最清晰。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用三棱镜制造出的“彩虹”,彩虹有几种颜色?生:七种颜色。师:你认识这些颜色吗?请同学们阅读

23、教材11页,说说彩虹的颜色是哪七 种?生:红、橙、黄、绿、蓝、靛、紫。师:谁最先用三棱镜制造出七色光?他的实验得到什么结论?生:是牛顿。结论: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设计意图:该活动是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了阳光能分 解为几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中牛顿关于光色理论研究的描述, 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三、色光混合实验1 .师: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又将七色光合成白光。说明 七色光与白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制造彩虹,就是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那 我们能不能像牛顿那样,将七色光合成白光呢?你有什么方法?2 .师:用红、绿、蓝三种玻

24、璃纸,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上12页的步骤进行操 作。生:好神奇呀!除了红、绿、蓝,还有黄色、橙色、紫色。补充: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即红光+绿光二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二品红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 二青光,互补于红光。3 .师:在美术课上,同学们知道颜料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但你知道吗, 红、绿、蓝也是光的三原色,用这三种颜色的光就可以合成其他需要的颜色,同 学们下课以后可以去试试还可以合成什么颜色。要注意,光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 白色,颜料的三原色合在一起是黑色!4 .师:同学们都玩过陀螺吧!生:玩过。5 .师:我们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

25、种颜色,同学们猜猜,转 动陀螺,我们会看到什么?生:看到的不是红、绿、蓝,而是白色。6 .师:试一试呢!7 .师: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生:白色。设计意图: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 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 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活动观察中 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四、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七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合成分解白光.热传导【教材分析】热传导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在 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

26、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 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 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 察热在金属中、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与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 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 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 概念的理解。【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同时这个阶 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虽然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很 常见,但是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

27、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冷与热,也有冷热传 递的有关经验,知道热可以从高温的地方传递到低温的地方,但是缺乏表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 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讨论了解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2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科学态度目标1 .在观察、记录、研讨中,经历从现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不断提升对 热传递的认识。2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8、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 低的地方。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教学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教学准备】热水瓶、火柴、凡士林、铁片、勺子、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烧杯、 水槽、冷水、热水。【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活中的热传递1.师:同学们,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 来?1 1:多穿衣服。2 2:跑步、运动。3 3:晒太阳、泡温泉、烤火。4 4:吃火锅。5 5:贴暖宝宝,用暖手宝。6 .师:这些方法是如何帮助我们身体暖和的呢?生:晒太阳、温泉、烤火是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是外界物质吃进身体 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7 .师:教材中也

29、有几幅图片,说一说这些是什么行为?生:暖手宝、哈气、泡温泉、喝热水。8 .师:它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热来自什么地方,传递到了哪里?生: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 触;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 触。9 .师:用电熨斗熨衣服是什么原理呢?生: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 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10 师:炒板栗又是什么原理呢?生: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 被炒熟了。11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12 师:同学们,这些事例中,你有没

30、有发现什么特点呢?生:都有一个物体将热量给另一个物体。师:从温度的角度说呢?生:热量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了很重要的结论呢?让我们继续探究吧!设计意图:虽然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并没有特别关注。 所以需要通过回忆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 物体上的。二、观察加热涂有凡士林的金属片时凡士林的熔化过程1 .师:根据刚刚我们总结的结论,你认为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生:也是从金属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呢?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我们来看书上的实验,看看你有什么启发?2 .师:我们一起来理一理这个实验。这个

31、实验我们探究的是什么?生: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3 .师:实验是怎样设计的?4 :(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 样变化的。(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4 .师:这个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同学们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吗?使用酒精 灯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生:(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火火焰,取下灯帽再盖一次。5 .师:用酒精灯分别给两块金属片加热,观察凡士林熔化的过程,小组讨论 并填写实验报告。同学们实验时

32、要注意安全哦!师:同学们的实验现象怎样?生: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土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在 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土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师: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 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活动,亲自动手,发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 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三、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1.师:刚刚我们探究了热在金属(固体)中的传递,那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是一样的吗?生:是一样的。师:如何证明?生:从经验得知。师:科学的严谨的,我们要用数据说话

33、。同学们看教材15页下方的这个实 验,你认为应该如何做?生:实验前,可以分别测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记下读数。实验后再分别测水 槽和玻璃杯里水的温度。比较两次数据,发现它们的变化。师: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生: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差不多时,热水和 冷水的温度变化很慢,最后二者温度达到一致。师:那我们来做一做吧!温度计的使用同学们还记得吗?生:(1)轻拿轻放:因为它是玻璃的;(2)看:量程和分度值:这个温度计的量程是100,每一小格代表1C;(3)液泡要浸泡在水里,不碰到烧杯内壁和底部;(4)读:读数时要等液柱稳定后再读,并且视线与温度计红色液柱的顶端 保持水平。师:

34、这个实验时间有点长,我们先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快下课时再来读取当 时的温度。师:我们一部分同学做与教材上相反的实验,将盛有冷水的烧杯放入盛有热 水的水槽里,同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快下课时再来读取当时的温度。你推测相 反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生:也是一样。师:那这两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呢?生:在相互接触的冷热不同的物体之间,热可以传递。热从水槽里的热水传 到烧杯上,再传到烧杯中的冷水,最后烧杯里的水也慢慢变热。也就是说,热会 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师: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 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 处传到温度

35、较低处。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发现热可以在不同物体、不同物态之间进行传递, 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四、生活中的热传导1 .师: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呢?(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吹头发、电烙铁作画)2 .师:烙饼过程中,热量是怎么传递的?生: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3 .师:量体温的原理是什么?生: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 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4 .师:当我们生病时,需要冷敷或热敷,这又是什么原理呢?生: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

36、到减慢血液 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5 .师:洗头以后用电吹风吹头发,又涉及到什么知识呢?生: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 速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6 .师:你见过电烙铁作画吗?它的原理是什么?生: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 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师:这些热传导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热都是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师:还发现其他的特点了吗?生: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师:总结一下,发生热传导的条件是什么?

37、生:两个物体需要直接接触,并且有温差,才会发生热传导。设计意图:强化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意识到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 的应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巩固所学内容五、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板书设计】.热传导高温 热传导 低温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传导条件:直接接触有温差5 .热对流【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 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 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 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

38、浮起, 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 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对流现象。第二 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 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这是一个能够充分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第三部分是 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线香,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 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从而认识气体热传递的方式主要也是对流。第四部 分是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走马灯,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这个环节既是对 本课知识点的生活

39、解释和应用,也是一个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学情分析】本课在上一课热传导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另一种形式“对流”进行了 研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产生“悬疑”,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多猜想,然后让学生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空气对流的实验注重培养学 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 究兴趣。【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液体、空气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认识热对流传递热的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 .在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轨迹的过程中,归纳热对流的概念。2 .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 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3

40、 .利用常见材料合作完成走马灯的制作,并确保走马灯能正常使用。科学态度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 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运用热对流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教学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教学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教学准备】水槽、小广口瓶、色素、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木屑、火柴、 线香、玻璃罩、纸杯、蜡烛、棉线、牙签、剪刀、双面胶。【教学过程】一、观察把一小瓶热水放入冷水中的现象1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这个原理在水中也适用吗?生:

41、也适用。师:如何证明?生:做实验。师:如何做?生:让热水和冷水混合。师:水无色,如何观察?生:将水染色。师:热水?冷水?生:热水、冷水其中一种有颜色,或者两种不同的颜色。师:哪种更容易观察?生:一种颜色。2 .师:我们就来做一做。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3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一、识别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1

42、 .师:(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2 .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 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生:自由表达。3 .师: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各种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你认识它们吗?生:太阳、点燃的蜡烛4 .师: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 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太阳是最常见、最不能缺少的光源,请观看视 频:发光发热的太阳。生:观看视频。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阳真的太重要了。5 .师:同学们,你在何时

43、何地看见过其他光源,它们发光有怎样的特点? 生:很多地方都看到光源。它们都在发光。6 .师:你看到的光源,它们是怎样发光的呢?你仔细观察过吗?生:太阳发光是因为内部发生剧烈的变化;蜡烛发光是因为它在燃烧;电灯 发光是因为通了电。生:为避免烫伤,可以先把装满热水的广口瓶放在水槽底部,用玻璃片盖好, 用手压好玻璃片,然后慢慢加入冷水,待水静止后,把玻璃片轻轻拿走。师:那我们来做一做,同学们仔细看实验现象。生:红色的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 流动。7 .实验还可以用下面这个:准备一瓶冷水和一瓶热水,分别染上白色和红色。用塑料隔板盖住冷水瓶口, 将冷水瓶倒扣在热水瓶上,

44、抽掉隔板后,看到红色热水上升,白色冷水下降,摸 一摸上面的冷水瓶,一变热了一些。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1 .师:通过刚刚的实验,你认为冷水变成热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根据这个 实验的启示,.你能不能推测一下:当我们在试管底部加热时,热在水中是如何传 递的?生:我们在试管底部加热,底部的水首先变热,底部的热水会上升,热就传 上去了。先加热的地方变成热水,热水把热传递给冷水(温度低的地方)。生:底部的热水上升以后,原来上面的冷水会下沉到底部,继续受热上升, 这样不停的循环,水温就会很快升高。师: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生:这可能与温度有关

45、。2 .师: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做实验。师:刚刚我们用的是热水与冷水混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生:将冷水加热成热水,观察这个过程。3 .师: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 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 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生:不明显。师: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可以借助什么方法让我们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生:加色素。师:常用的方法有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 等)。这次加色素行吗?生:好像不行,加进去,色素就溶解在水中了。师:我们可不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

46、物体来观察?生:想到了,我们可以加木屑。4 .师:那这个实验,会用到哪些实验器材?生: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木屑、火柴、水。5 :怎么做呢?请看教材17页。生:把木屑放入烧杯内的水中,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师: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6 :(1)注意安全:加热后的三脚架太热,不要用手直接触摸。(2)规范使用酒精灯。7 .师:同学们做一做吧,小组合作研究,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及时记录实 验现象和数据。重点观察水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推想水由冷变热的过程!8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 杯壁附近下降,到达杯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师:木屑的运动就代表着?生:水的运动。师:木屑怎样运动的?生: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木屑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 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9 .师:为什么刚刚的冷热水混合实验不是这样?生:没有加热。师: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 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生: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生:加热后,底部的水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