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练习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练习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练习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 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真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有君 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 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英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
2、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孥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迂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 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 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鹉?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吾 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必振者乎?宁赴常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鳍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二)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
3、何而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 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 绝,半日复息。惠等哭,等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妆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 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 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 是“不应”,而后是声色俱厉地“骂”;而李陵原与自己“俱为郎中”,同“陵与子卿素厚”,是亦 敌亦友的关系,因此苏武
4、对他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降,则以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拒绝: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 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这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 诱下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忠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而宁死不 屈。又如,写张胜与苏武同样面对卫律举剑欲击的淫威,“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与“复举剑 拟之,武不动”,这一处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刚烈之气。参考译文:(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荒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 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
5、眷恋着是国,心里挂念着怀王, 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 国家改变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 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 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 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 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 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
6、为 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裂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 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 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 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 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 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 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
7、:“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 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 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 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 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 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 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 人哭泣
8、着,用车子把苏武4台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 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苏式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 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 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 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卫律又 举剑对准苏武,苏武,方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 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 君你
9、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又有谁知道你呢! ”苏武毫无反 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 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 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 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 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 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
10、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6 . D 7. C 8. B 9. (I)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外交 辞令。(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 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 就疏远了屈原。“屈平”是“不与”的主语,而因谗之的主语应是“上官大夫”,所以表因果的连词“因前断开, 排除AB。众是莫不知”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
11、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迁在文中意指调任“错误,迁,在文中意指流放。故选C。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直接反对子兰”错误,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文中只是说“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 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只是不赞同怀王前往秦国,子兰是之后鼓动怀王前往。故选B。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闻”,见闻;“志”,记忆力;“明”,明晓;“治乱”,国家兴盛衰亡;“娴”,擅长。(2) “至于”,来到;“被”通“披”,披散;“行吟泽畔”省略介词“于”,且是状语后置句;“颜 色”,脸色;“形容”,身体外貌。参考译文: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
12、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 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 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上 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 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粮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 屈原。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怀王想要去, 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
13、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 了怀王,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生气了,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 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 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 心里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 表达了这种志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又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 外貌
14、如干枯的树木。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 ”屈 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惟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 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和世俗一同变化。举世都是浑浊的,为什么 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又为什么不也跟着吃槽喝酒呢? ”屈原说:“人们又有 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 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他作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沉 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来到长 沙观览了屈原自投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
15、想象他高洁的人品。”10.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云:像云一样。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A.外:名词作状语,对外;4:动词使动用法,使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 侯自相争斗。B.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C.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D.量: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句意: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故选D。11.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从容:委婉得体。B.加点词
16、解释都正确。C “新沐者必弹冠”句意: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新沐:刚洗完头。D.”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句意: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治国: 安定太平的国家。见:同“现”,表现。故选B。12. 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 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 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因谗之日”的主语是“上官大夫”,与上一句“屈平不与”的主语不同,不能相连,应在“因”前 断句,排除BC。“平唧
17、屈平,“伐”动词,“平伐其功”构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应在“平”前断开,排除D。故选A。13.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能力。A.“景”同“影”,像影子一样;B “梭同假”,碎土平田用的农具;D.“乡”同“向”,先前。故选C。14.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D.前,名词作状语,向前。故选B。15. (1)况且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 像原来的样子。(2)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审一量权势力量,
18、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 的。(3)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4)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 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小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固”,险固;“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2)中“山东”,东方诸国;“度”“紫”,比一比;“同年而语”,相提并论。(3)中“尔”,你;“乃”,你;“志”,心愿。(4)中“忽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微小的错误;“困于”,被所困;“溺,沉溺喜爱;“岂” 哪里,难道。【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
19、,还要注意文言句式, 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6. (1) (2) Y (3) Y (4) 4 (5) T (6) x【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6尸和亲,专指”表述错误,和亲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故第(6)句表述错误。17.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囊括四海之意思而被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详解】本题考杳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疏、濯淖、囊、谤、邪。18.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然陈涉瓮牖绳枢 之子仁义不
20、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执敲扑、鞭笞、报怨、劲弩、涉、瓮牖、绳枢、施、攻、势。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中草野,谁贪知之! ”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 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 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 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1 .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卒使上官大夫母屈原于顷襄王(2)其有君兴国(3)惠
21、等哭,粤归营。(4)空以身音草野。2 .语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 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 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 个昏腕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 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3 .选出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
22、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 出屈原的高风痉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 态度。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 两大特征。4 .句子翻译:(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 评汉书“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者,
23、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之于辞令。入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 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令不知每 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醒。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 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 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
24、入秦而不 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 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学之。星里 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搞。渔多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 胖,何不哺其槽而啜其稿? 屈原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平!宁赴 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义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蝮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学公曰:余读离骚冬
25、日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
26、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打鱼的渔翁。8 .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C.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对内辅 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8 .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 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
27、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 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 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二、选择类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天下召集响应A.外连衡而斗诸侯B.邛匈奴七百余里C.序八州而朝同列D.赢粮而量从11 .下列各组句子
28、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然皆祖屈原之丛容辞令(从容:镇定)其称文小而其曲极大(指:同“旨”,意旨)B.夫圣人者,不限涉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嚼然殂而不淬者也(泥:沾污)C.新港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乃令张仪诺去秦(详:同“佯”,假装)D.而圣君检国累世而不见者(治国:治理国家)靡不毕?(见:看见)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
29、/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13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赢粮而景从B.锄梭棘矜C.蹑足行伍之间D.非及乡时之士也14 .从词类活川的角度看,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 一夫夜呼B.用梁君臣之首C.仓皇卷出D.负而即驱三、非选择类1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6 .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1)字”是古人除本名以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举行 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2) “节”乂称“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3) “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 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该制度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该制度, 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4)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 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5)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
31、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创始于匈奴 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更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第6页共16页(6) “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 姻。四、默写17. (1) ,蝉蜕于浊秽。(2) ,并吞八荒之心。(3)信而见疑,,能无怨乎?(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18.在横线上默写诗文。(1)履至尊而制六合 O(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o(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 ,氓隶之人。(6)为天下笑者,何也?。参考答案: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
32、讲坏话;存:思念: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W: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2. C 3. D 4. (1)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 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2)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5.”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 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 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 明自己高洁的思想。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
33、托词一“副有 罪,当相坐。”一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一针见血,斩钉截 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 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 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是不同的,由此亦 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为: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 为贬低,讲坏话;(2)句意为: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
34、改变楚国的形势。存:思念;(3)句意为: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抬。(4)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2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错。没有指责屈原不懂变通,不顺应时代的 意思,是发出的疑问,有这样美好的品质,为什么还会被放逐。B “含蓄批评屈原”错。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借渔父之口发出疑问,有这样高洁品质的人得 不到重用,是为什么呢?是不愿向世俗妥协,不同流合污。D.“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错。原文没有表达出不同意的意思,原文“众人 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鹏?
3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是问屈原为什么不能小酌一 杯,顺应时代?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议论属总结性评论”错。材料一选段不是总结性的评论,而是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 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当时楚国的现状,讲屈原是怎么被疏远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 是怎样的.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会,一起;降,使投降。(2)得分点:以,拿、让: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玷污:之,定语后置标志,“察察” 和“汶汶”是定语,分别修饰中心语“身”和“物”,翻译的时候将定语放到中心语前面来。5 .本题考查学生对
36、文章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 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 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 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的思想,其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 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也是他高洁品质的体现。作者在叙事时直接出面说 理,这是史记传记文中的变例,是创新。这类似于小说戏剧中的陌生化方法,议论打断 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引导读者对正在发展的故事进行理性判断,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 罪,当相坐。”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一针见血,斩钉截 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娼然不动。面对 李陵婉言劝降,苏武坦然而言,“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 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 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傲慢态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