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6800888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 历史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遵照一定规律进展的学生认识历史的客观过程。它同人类认识真理一样,首先要掌握生动、形象的详细知识,从现象来感知事物。正如列宁所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确实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因而历史教学的第一步,离不开生动、丰富的历史形象。相关于其它学科来讲,在教学中塑造生动、详细的形象对历史科尤为重要。由于历史教学传授的历史知识,其最大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往常,我们无法让历史倒退回来,也不能借助实验使它再现。要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已通过去和消逝了的

2、人类历史,并探究出历史开展的规律,非要把历史教学对象以感性方式表现出来不可。也确实是说,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塑造出生动、详细的历史形象。老师要按照可信的材料,采纳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手段,尤其是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场面的情景,“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地再现出来,协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活生生”的历史表象。只有在此根底上,才能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形象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进一步构成历史概念,找出历史事件内在的本质联络,提示出历史开展规律。学生感受的历史形象愈生动,愈详细,历史概念的构成就越容易,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也就愈明晰和愈精确。同时,老师精彩、形象的讲授,能紧紧地

3、吸引学生的留意,构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近代史,内容丰富,矛盾锐利,斗争纷繁,曲折复杂,在教学中更不能背离历史教学的这一规律。由于近代史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属于已过去了但距今还不远的历史,因而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塑造好历史形象。但有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中抓纲纲点点,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把历史科学割裂为条条块块,忽略了塑造生动、详细的历史形象。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假设只把时间、地点、人名、通过、意义、性质几个要点抽出来,分作几个名词解释来讲一讲,学活力械地在课本上划划记记,考试前突击背一背,也许学生答卷能够对得上答案的标准。但如此的历史课,既无生

4、动的场面,也无有血有肉的人物,成为单调的抽象说教。学生听课,犹如啃旧骨头,味同嚼蜡,厌倦万分,兴趣索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留意,要加强历史的形象教学。如何样塑造历史形象?在这方面我们能够借鉴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的经历,他们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里,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详细形象,写成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籍作品。今天,我们能够借助前人留下的材料,采纳教具、图片、实物、电化教学及生动的语言,使历史形象间接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及想象中。我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塑造历史人物,历史物品和历史情景的形象进展了一些探究,大胆地作了一些尝试,获得相当好的效果。人的形象,即历史人

5、物的形象。历史教学中要着力制造正面人物的形象,特别是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形象,从林则徐、谭嗣同到孙中山,都应该详细描绘,使学生为他们高大形象所感动,产生仰慕之情。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我是如此讲的:慈禧太后要捕杀大批维新党人,谭嗣同本来有时机外逃却坚持不走,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者,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因而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将本人所著的诗文和书稿交给了预备逃往日本的梁启超,最后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临刑留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方就义,色不少变。如今学生听课,被谭嗣同甘为变法洒热血的气概深深感动,兴奋异常。人物形象能够刻划外表,

6、但更主要是通过事迹来表现历史人物的质量和精神。这需要老师进展制造性劳动,把教材中的概念人物复原为形象人物。如讲禁烟运动,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一个“为官清廉”的林则徐,我补充了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后发给赴广州沿途州、县“只用家常饭菜”接待他的传牌;和悬挂于广州辕门前,明令公馆自备食用,“不收地点供给”的告示。如此,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就丰富多了。也能够适当塑造反面人物,以衬托正面人物。如甲午战争平壤战役,可讲清军统帅叶志超,在爱国将领左珍贵英勇殉国之后,竟弃城北逃,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使日本侵略军尾随其后闯入国土。以叶志超的贪生怕死衬托出左珍贵及其他英勇抗敌,为国捐躯之爱国将领的高大形象。物的形象,即

7、历史物品的外形、景象,来由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事件的讲述,着墨于历史物品的描绘,有时可收到震撼心灵的作用。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我详尽地描绘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华美绚丽,说明此园花了大量钱财,历一百五十多年修成,使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占地五千亩,周长二十里。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砖木构造,又有西方宏伟庄严的巨石建筑。有仿神话传说的仙境而建的“蓬岛遥台”,有庄严宏伟的“正大光明殿”,金碧辉煌的“玻璃宝塔”,朴素大方的“九孔石桥”,喷玉吐珠的组合喷泉“大水法”,轻巧绮丽的仿江南园景。还有由太监们打扮成商贾而建起的“买卖街”,犹假设田园村舍的“北远山庄”,仿印

8、度古城筑起的佛国意味“舍卫城”,更著名的是借用西方宫殿建筑技术,使中西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结合得特别协调和谐的“西洋楼”。圆明园的华美绚丽,使学生听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随后讲到它被英法联军抢掠焚毁时,大家对侵略匪徒的愤慨溢于言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命运感慨不已。假设没有前面的形象塑造,仅仅交待侵略军火烧圆明园,就不能有如此感染力。又如讲清军与洋枪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我补充了忠王李秀成的宝剑被英国匪徒掠到伦敦,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友好人士、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学者柯文南博士在1962年找到了此剑并无偿送回中国的故事。有关这件历史文物曲折经历的表达,不仅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扩大了他

9、们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中外反动权力的结合绞杀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缘故之一的认识。景的形象,即历史环境,历史场面、情景。对历史情景作形象的描绘,能够渲染出历史事件发生的气氛,铺垫出历史事件的背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详细感性形象根底上精确地把握住抽象的历史本质。在讲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时,我结合战局情势图,对战斗场面做了生动的表达:法军利用攻占的东岭炮台俯击严守关前隘长墙的冯子材清军。瞬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药烟弥漫,昏天暗地,以致难辨旗帜。阵前枪声吼叫,弹如雨下,弹壳积起寸许厚。法军在猛烈的开花大炮掩护下,像恶狼似地扑了过来,有的已爬过长墙,眼看正面阵地将有被打

10、破的危险。老将冯子材毫不畏惧,短衣草鞋,大吼一声,手执长矛跃出墙外,后面紧跟着他的两个儿子。全军将士无不感奋,一齐涌出,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杀得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脸,杀得法军尸横狼籍,狼狈溃败下去。如此讲课,学生全神贯注听讲,感情随之共鸣,听到危急时,凝神屏息,听到成功后,精神振奋。在如此和谐的教学气氛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它如火烧圆明园的凄惨景象,甲午海战的悲壮情景,武昌起义的激战场面,都是结合讲课重点精讲细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感人的形象,能够用多种方法。教具,模型,图片,历史实物,电化教学,都能够用。但限于目前条件,主要靠语言。历史老师要锤炼精巧的教学语言,使教

11、学语言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历史味和富于韵律及节拍。形象性,就要讲述得生动详细,给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感染力,来自老师讲述时表现出的是非爱憎、喜怒哀乐的感情色彩。历史味是塑造历史形象时使用与历史人物、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相适宜的带“古”味的语言。如谭嗣同临刑前的呼叫:“快哉!快哉!”镇南关大捷的“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脸”等。老师讲课时音调悦耳动听,铿锵崎岖,抑扬顿挫,快慢有致,自然就会显得富有韵律及节拍了。总之,历史老师上课不能只把由抽象概念推断和推理组成的历史学科的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老师要利用条件去制造感性形象,使抽象的本质和详细的感性形象结合起来。第一步就要注重塑造好生动的历史形象,在此根底上才进一步进展理论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评价,通过历史形象表达出社会生活本质,反映社会开展的历史规律。只有如此,才能表达出历史课固有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色,才能全面完成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结合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