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土豆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土豆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土豆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体会朱有勇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先后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 学技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土豆院士”。 广大党员要从朱有勇院士身上汲取奋进力量,争当人民利益 的守护者、谦虚谨慎的践行者、踏实干事的担当者,在新的 赶考之路上奋力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从“扎根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厚植为民情怀。朱有勇在担任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驻村科技特派员时,一年里就 有100多天住在村里。他
2、深入村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当地 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免费给当地群众培训种植技术, 先后培养了 1500多名乡土科技人才,带领他们增收致富。2018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有勇,把当地村民自己 种出的土豆,带到了人民大会堂,现场“直播带货”,从此 有了 “土豆院士”的称号。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首场“党代表 通道”上,朱有勇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一路走来,朱有勇始终用 满腔热血诠释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作为党员,我们要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 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我们的“辛苦指数” 换取人民群众的“幸
3、福指数”,始终做人民利益的守护者。从“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中涵养谦虚品格。在 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之前,朱有勇已经在Nature等顶级 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 大奖励18项,科研成就无数,但是朱有勇始终认为自己就 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来 到云南深度贫困地区承担扶贫任务。在村里开展扶贫工作时, 朱有勇从不住宾馆,只住在蒿枝坝的科技小院里。他脱下西 装,扛起锄头,跟当地老百姓一起在田间劳动,慢慢取得了 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说服他们参与种植土豆、 中药材,壮大村集体产业,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为党员,我们要像朱有
4、勇院士一样,保持谦虚低调的工作 作风,心往下沉、脚往下走、劲往下使,脚踏实地,求真务 实,艰苦朴素,积极干事创业,始终做谦虚谨慎的践行者。从“我年轻,我来干”中强化担当意识。2015年,朱有 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在讨论 “院士扶贫”谁来牵头这个问题时,刚满60岁的朱有勇属 于院士群体中的“年轻人”,他主动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在 村里扶贫时,面对群众脱贫意识不强、观念难以改变等问题, 朱有勇多次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还自掏腰包租 土地,亲自下田种土豆,让群众看到种植成果,逐渐改变了 群众思想。在蒿枝坝村脱贫摘帽后,朱有勇又继续研发了水 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水稻上
5、山,解决山区农民口粮问题, 做到了将保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问到扶贫后的计划时, 朱有勇坚定地说:“扶贫是一个阶段,但脱贫了不脱钩,我 要帮助这里的产业持续做下去。”作为党员,我们要向朱有 勇院士学习,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敢想敢为,善 作善成,阵厉奋发,勇毅前行,做肯干事能干事的担当者。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土豆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白鸽奉献给蓝天,星河奉献给长夜”熟悉的旋律 不禁让笔者想起最近“大火”的“农民院士”朱有勇。他将 自己奉献给农业科学,他把自己奉献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他 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奉献给边远山区农民他用奉献诠 释着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不懈奋斗和实干担当。共
6、产党人的“奉献”,就是“让农民过好一点”的初心。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我国著 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一直在变的是名誉,不变的是始终 跃动的初心。“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给了朱有勇攀登科研高峰的不懈动力,他用“神奇土豆” “有 机三七”让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行程万里,不忘来路;不 忘初心,方得始终。朱有勇院士立大志、不忘本的初心,彰 显着共产党人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质朴情怀。广大党员干部 要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 心,保持初心炙热不改,方向坚定不移,以百姓心为心,与 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产党人的“奉献”,就是“我愿为党和人民事
7、业奋斗 终生”的承诺。“我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去“,为了这句诺言,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来到云南决 战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澜沧县,从零学习拉祜话、进村入 户去动员、挽起裤脚跪在田地做示范,从冬季马铃薯、林下 三七到冬早蔬菜、畜禽养殖,真正地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广大党员干部是否还 记着入党仪式上鲜红的党旗、铮铮的誓言?短短八十个字, 是我们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声承诺,一生坚守, 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要用一言一行 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共产党人的“奉献”,就是“做带着群众脱贫的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看一个党员干
8、部,很重要的是 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朱有勇不采华名、不 兴伪事,始终牢记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职 责,把价值数亿元的科研成果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开 办技能培训班,培训1500个农民学生,让村民脱贫不返贫。 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敢担当、善作为的朱有勇院士身上不断汲 取正能量,练就担当的宽肩膀,保持奋斗的姿态,凝聚起人 民群众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实干赢得未来,清谈难得人 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实干担当精神,在苦干实干中创造 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实绩。中国植物病理学专家“土豆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在党的二十大“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一位4年前
9、 的“土豆院士”朱有勇又带来了新成果,他和团队成功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 “水稻上山”等的事迹,触 人心弦、催人奋发。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读懂攻坚克难的担 当、枝叶关情的为民立场、脚踏实地的方法,积极投身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 热实践,奏响奋斗乐章。读懂“水稻上山”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手中 有粮、心中不慌。然而,在只有旱地没有水田的云南省澜沧 县蒿枝坝村,想要把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大米,成了 “老 大难”的问题。针对山多地少的云南,围绕“水稻上山”的 目标,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驻守在澜沧拉祜族
10、自治县竹塘乡 蒿枝坝村,创新攻克水稻旱地分篥、旱地除草等技术难点, 踢开了 “拦路虎”,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的新技术,实现了 “水稻山上”,在蒿枝坝村推广旱作水稻405亩,最高亩产 788公斤,最低亩产634公斤,人均产量超过1000公斤。成 功解决了口粮生产的难题,实现了把假碗牢牢地端在群众自 己手中,打破了以往人们对“水稻只种在水田”的认知“天 花板”。“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伟大的事业是拼出 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汲力前行,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吹浪打、惊涛骇浪,以“滚石上山、爬 坡过坎”的志气、“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坚守、“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力
11、奔涌,不信邪、不怕鬼,敢攻“娄山关”、勇闯“腊子口”,把“不可能”变为读懂“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研究什么”的立场,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蹲点深耕、精耕细作,绘制人民满意“同心圆”。“我们研究的活儿是 什么?就是把天拉长、把地拉宽!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研 究什么”“这里这么穷,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 为院士,这就是失职!”无论是在一线战场,还是在党代表 的通道现场,朱有勇院士话语铿锵,字里行间迸发出奋进的 力量,映射出满满的为民情怀。2015年60岁的朱有勇到云 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面对眼前的篱笆房、茅草屋,心里五 味杂陈。为了 “拔穷根”,带领当地民众摆脱贫困,他
12、使出 “独门绝技”,用自己所学所思所持的“一技之长”,担负 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燃眉之急”的“四梁八柱”。不但研 发出当地有史以来数量最多、个头最大的土豆,还办起了免 费培训班,手把手教群众种冬季土豆,将冬季闲田变成效率 田,一有机会便“吆喝”卖货,开启“直播带货”,1小时 卖出25吨土豆成功实现“土豆脱贫”。“江山就是人 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党员干部当从中擦亮初心,锚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立稳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坐标”, 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在推进 共同富裕中答好“优化设计题”和“加分加试题”,勾绘人
13、民满意“同心圆”。读懂“把论文写在大地,把硕果留在田间”的方法,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躬身,脚踏实地、 苦干实干,奏响复兴征程“奋斗乐章”。为帮助当地民众“脱 贫摘帽”,朱有勇带头和团队所有成员学说拉祜族话,吃住 在蒿枝坝,与村民恳谈交心,和群众拉近距离取得信任,经 一次次到深山密林、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在村里租 了一块地,种起了土豆。他们换上迷彩服,穿戴上农民的装 束,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在手把手教和示范种植中,让“相 信经验”的农民开始“相信科学”,以奔波在田间地头、挥 洒在浑身上下的“泥土味”,加码当地群众稳稳的“幸福味”。 除研究土豆、水稻外,他还研究中药材、水
14、果蔬菜种植推广 等,曾和团队不用一滴农药便解决三七易生病、无法连续多 年种植的难题,把价值10亿元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专 利无偿赠给乡亲把高大上”的学问,践行在“接地气” 扶贫的“穷乡僻壤”。如今他仍旧奔赴在“要为农民的美好 生活做更多”的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脚上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他们为样,坚持眼睛 向下、脚步向下、情感向下,走出“家门” “校门”“机关 门”,走进“奋斗门”“为民门” “一线门”,多些苦干实 干、少些纸上谈兵,多些躬耕实作、少些阔论高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橹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 让“富春山居图”、强国复兴“实景图”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