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782412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共1万物有别,道通为一读庄子齐物论有感对于庄子,大家都并不陌生,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他的逍遥游、庄周梦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些名句我们至今尚能娓娓道来,庄周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庄周梦蝶的故事便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近期我也读了一下庄子的这篇名篇,感触颇深,若要了解这篇文章,首先得从题目入手,齐物论是谓何意?齐物论是齐物和齐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方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

2、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 即不是认识论的问题; 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 以道观之, 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 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 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像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

3、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是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都曾经学过。单方面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4、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蝴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多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哲学思想,为自己万物为一等思想加以阐述,庄子在齐物论中所体现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把很多事情都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理看待一切事物,尤其是事物的差别与对立面,万物有别,但万物又有相通之处,把握好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需要我们又超越自我的精神,但又不失自我,回归本真,对于很多事情没必要争得死去活来,很多都没什么意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

6、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感触颇深。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共2我读庄子齐物论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

7、的信息。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

8、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古代的人,知道

9、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

11、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齐物论的当代意义是肯定客观规律性,但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这在齐物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庄子的齐物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促进其引导我们正确地进行思考。齐物论主要思想的当代意义就是利用其正确而积极的一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看

12、待问题,处理事物。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共3读齐物论有感庄子的齐物论,是指齐物和齐论,这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吧。庄子认为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看起来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追究其根本是它们都是统一的,这就是齐物;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差别,但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事物既然是统一的,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归根结底也应是统一的,没有是非对错与异样不同,这就是齐论咯。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读齐物论的某些字段简单的心得:在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文章的主人公南郭子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13、,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段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着头向天空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好像精神脱离了他的躯体。他的陪游的学生颜成子站在他跟前对他说道:“您这是怎么啦?身体固然可以让它像干枯的树木一样,难道精神和思想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吗?你今天凭借几案而坐,不是以往凭几而坐的您。”南郭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在

14、这里(特别是“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我们可以用心体会到南郭子已经感悟到“道”了,因此已经感悟到“道”他的人生、思想境界不是普通的人能体会到的,然而悟道后心中的由此而生的失落感不免使他不是十分的适应,现在的他已经在精神思想上远离了、脱离以前的他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从而不是原来那个世界的他和还是他原来那个世界的颜成子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把“人籁”理解为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间的信息,而“天籁”是“道”自己本身的信息。在这里庄子借南郭子来表达他自己追求

15、的是“天籁”,就是“道”,是一种平常人不能理解体会的大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所以这几句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大小,人寿命的长短,都是人们主观上的观念,而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这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大小、高低、长短只不过是人在主观上的一些认可罢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这是庄子在悟道后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在思想意识、精神成面上的一种意识认识境界。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意思大概是:“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

16、、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俗语说得好“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的确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当认为自己的学问充实了以后,认为自己懂得道理越多的时候,就会越感觉自己硬是觉得不懂。但如果真的觉得是自己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空空洞洞的不知道,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相反,如果某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什么都懂得时,我们不须有半秒钟的考虑,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谓的“半壶水”。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真正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于彰显自己自认为的满腹经纶,免得在高手面前落得个“鲁班门前弄大斧”,让自己贻笑大方。庄周梦蝶

17、”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来看,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里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反观尘世,我们身体为现实所累,心为自己的欲望所牵,身心的劳累,让我们灵魂上的疲惫。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

18、,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似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对于“齐物”而言 ,最高境界为物我统一,死生合一。如“庄周梦蝶”透过“梦”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将“我”与“蝴蝶”融合,超越主客体的对立,破除了“我”与“非我”的界限,进而达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和谐境界;又将死生问题由庄周、梦、为胡蝶,加以美化,审视生死,认为死生如一,达到外死生,无终始的境界,进而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它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无所不在,万物都是道的化身; 而对于“齐论”而言,在

19、庄子看来,“言”只是人把握事物的工具,而“论”则是用言表达出来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 “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因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使众生脱离这种苦难的社会的办法就是解除儒墨理论建构出来的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给人思想的禁锢。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共4庄子的哲学与老子的哲学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庄子更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庄子的哲学可以称得上是关于境界的哲学,齐物论便是一篇专论境界的文章。 人生在世,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对待他人,由此便产生了种种烦恼和争执。齐物论一开始,便假借颜成子游

20、和南郭子綦的对话,提出了“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就是破除自我中心(“成心”)的偏见,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以广大的、超脱的、开放的心灵来关照万物和把握人类的存在。庄子以争论不休的诸子百家为例,描绘了陷入自我中心误区的世人的种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样态,在他看来,世人所执着的“我”不过是假我,人生所追求和拥有的,应该是真实的自我,他称之为“真君”、“真宰”,即摒除了各种偏见和成见而达到的“丧我”的精神境界,亦即“道”的境界。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庄子指出,世俗之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终身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

21、逐而不能自拔,结果反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役使,这就是“人为物役”。为了追逐名利,他们“日以心斗”,相互之间钩心斗角,自己的内心也片刻不得安宁,可到头来却迷失了自我,不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宿,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可悲,“人谓之不死,奚益!”他们的心灵是一种“近死之心”,可心却死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经过这番反思,庄子说出了一句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过一种高尚的、自由的、理性的生活,如此就必须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消除“近死之心”,达到德充符篇所说的“心未尝死”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有人讲,庄子主张避世全生,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

22、度,这是对庄子的误解。庄子表面上讲了许多超脱的甚至是冷酷的话,但内心中却深藏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爱护。清朝有个叫胡文英的人说的好:“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千。”从庄子对“近死之心”的批评来看,他对人生是高度负责的,否则就提不出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思想家象庄子这样尖锐而深刻地提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必须经常反思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往往只看到事物之间不同的一面,而事实上,任何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泰山固然很大,但和无限的宇宙相比又是及其渺小的;秋毫之末虽小,但和感官不能

23、觉察的极细微的东西相比,又是十分巨大的。因而每个事物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以大道观之,万物都是齐同的,人的心灵也应象大道一样开放,涵容一切,不带任何偏见,不受任何限制,这样就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达此境界,就超越了一切世俗的价值,彻底摆脱了是非、好恶、利害、生死等世俗观念的困扰,“乘恢复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最后,庄子讲述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寓言,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自由飞舞的蝴蝶。沉醉于美妙梦境回味中的庄子分不清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自己。庄子评论说,自己和蝴蝶当然是有分别的,物和我当然是有界限的,但这个界限却是可以消融的,那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的交融与泯合,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物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