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第六讲新媒体与仪式批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6第六讲新媒体与仪式批评.pdf(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新媒体文化十二讲1理解仪式理解仪式2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4新媒体仪式批评3互动仪式链第一节第一节理解仪式理解仪式理解仪式30%70%英国人类学家赫胥黎通过观察鸟的求爱行为,发现某些动作形式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了原来的功能,变成了纯粹象征的仪式。他说,这就是仪式化。在他看来,人类的文化实践中,同样存在大量通过不断重复、而且趋向于显著而简单化的动作,这些动作最终形成一种既定的形式,这种既定的富于象征性的行为就是“仪式”。仪式仪式是程式化、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社会行为。英国人类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详细分析了巫术这英国人类学者弗雷泽在金枝中详细分析了巫术这种仪式的运
2、行语言。他将巫术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模种仪式的运行语言。他将巫术归为两种类型:一种模仿巫术,一种是接触巫术。仿巫术,一种是接触巫术。理解仪式模仿巫术遵循的是一种相似律原则。理解仪式 模仿巫术 在这两种巫术仪式中,模仿巫术对应的是一种隐喻在这两种巫术仪式中,模仿巫术对应的是一种隐喻思维,接触巫术对应的是一种转喻思维。思维,接触巫术对应的是一种转喻思维。接触巫术当一个人接触了鬼魂,我们会认为鬼魂附体,这就是接触巫术。理解仪式30%70%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对仪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宗教领域,他主要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范热内普关注个人的生命阶段,提出了过渡仪式的概念,比如出生、成人礼、结婚
3、、丧葬等阶段的过渡仪式。范热内普对仪式的研究范热内普对仪式的研究 维克多维克多特纳对仪式的研究特纳对仪式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把仪式看作一种连续性、模式化的社会剧,认为任何一个仪式,都是按照剧本演绎的,里面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形体、语言、器物的表演。理解仪式30%70%辛格霍夫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仪式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维系现实政治秩序。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维系现实政治秩序。理解仪式1.仪式具有虚构性作家王安忆说,仪式就是为了把日常生活
4、虚构化。仪式仪式具有具有三个特征:虚构性三个特征:虚构性、戏剧性戏剧性、狂欢性狂欢性。2.仪式具有戏剧性仪式就是给日常生活注入一定的戏剧性。3.仪式具有狂欢性狂欢在中文里的意思是纵情欢乐、癫狂忘我和放任自由。在宗教仪式中,仪式的功能就是实现了人与神之间的对话。理解仪式仪式的内涵呈现出从宗教领域向世俗社会的转变趋势。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能够维系现实世界的政治秩序,是人类文化的普遍形式之一,实现了现实世界跟象征世界之间的一种连接和转化。仪式具有三大特性:虚构性、戏剧性和狂欢性。总结:总结:阅读文献 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
5、.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5-51.刘涛.仪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01):63-73.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J.国际新闻界,2016(11):114-128.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谢谢观看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新媒体文化十二讲1理解仪式2媒介仪式与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媒介事件4新媒体仪式批评3互动仪式链第二节第二节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詹姆斯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凯瑞认为,从仪式的角度看,传播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以及拥有共
6、同信仰这类词有关;传播仪式观的核心,是传播把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因此传播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命题。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是相对于传播传递观而言的。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成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一种传播信息或影响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创造、表征和庆典。1992年,戴扬和卡茨出版了一本书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直播。在这本书当中,他们正式提出了“媒介事件”的概念,并说明了媒介事件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戴扬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媒介事件是指因为电视直播而使得全社会集体因为电视直播而使得全社会集体观看的重大事件观看的重大事件,比如电视对
7、总统竞选的直播,不仅与电视直播对事件的呈现有关,而且与大规模、同一时刻的集体观看有关。媒介事件不是重大新闻事件,而是仪式事件,是具有突出仪式性媒介事件不是重大新闻事件,而是仪式事件,是具有突出仪式性特征的传播活动。特征的传播活动。如果说凯瑞是从仪式的视角来看待传播,那么美国文化学者戴扬和卡茨则直接把媒介事件的仪式性特征作为关注对象。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戴扬和卡茨戴扬和卡茨的传播仪式观的传播仪式观:戴扬和卡茨在提出戴扬和卡茨在提出“媒介事件媒介事件”的概念之后,还把电视直播的媒介事件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包括的概念之后,还把电视直播的媒介事件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包括:竞赛类、征服类和加冕类。竞
8、赛类、征服类和加冕类。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案例:春晚春晚就是典型的媒介事件竞赛类媒介事件是那些发生在竞技场、体育场、演播室中,围绕“谁赢谁输”来展开直播的事件,比如政党电视辩论、奥运会直播。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01 01 竞赛类媒介事件竞赛类媒介事件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02 02 征服类媒介事件征服类媒介事件征服类媒介事件是指聚焦人类历史上那些巨大飞跃事件的电视直播,关注的中心是其中的“英雄人物”,比如阿波罗登月的电视直播。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03 03 加冕类媒介事件加冕类媒介事件加冕类媒介事件是对各种庆典的电视直播,比如就职典礼、皇室婚礼、葬礼、奥斯卡金像奖之类的颁奖典礼等。案例:电影破浪而出库
9、尔德里提出了“媒介仪式”的概念,认为媒介仪式是指媒介通过对社会中心的塑造与表达,来构建其社会中心代言人的身份。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库尔德里库尔德里的传播仪式观的传播仪式观: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总结总结:让我们对以上三种媒介仪式的观点做一个比较:卡茨和戴扬的媒介事件与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思想一脉相承,但是两种关于仪式的分析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凯瑞仅仅采用仪式的视角来讨论传播问题,或者说他把传播类比为仪式,进而形成关于传播的认识,而不是说传播就是一种仪式。库尔德里的媒介仪式观采用的是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他更加关注媒介仪式背后的一种权力的张力,认为权力建构的过程会通过媒介仪式变得更加隐蔽、合法化。阅读文献
10、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5-51.刘涛.仪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01):63-73.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J.国际新闻界,2016(11):114-128.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谢谢观看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新媒体文化十二讲1理解仪式2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4新媒体仪式批评3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第三节第三节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30%70%1.互动仪式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场所,
11、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身体的在场而相互影响;2.互动仪式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3.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者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关注的焦点,使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互动仪式链是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重要概念。他指出“互动仪式”的四个起始条件:案例:有关家庭的互动仪式互动仪式链30%70%1.产生群体团结,也就是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2.产生个体的情感能量,也就是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和主动进取的感觉,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情感;3.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这主要是标志
12、或其他代表物,比如形象化的图标、文字、姿势,这些符号使成员感到自己跟集体有关;4.产生道德感,也就是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互动仪式”的四种主要结果“互动仪式”的四种主要结果:互动仪式链30%70%“帝吧出征”的四个起始条件“帝吧出征”的四个起始条件:1.帝吧吧民通过虚拟在场实现了身体共在。2.吧民互动对局外人设定了屏障;3.互动主体具有共同关注的焦点;4.帝吧互动主体共享情感状态。案例:帝吧出征互动仪式链30%70%“帝吧出征”的主要结果“帝吧出征”的主要结果:1.吧民使用了比较多的表情符号;2.“帝吧出征”的关注焦点和情感互动使群体团结成为可能。案例:帝吧出征库尔德里提出了“媒介仪式媒介仪式
13、”的概念,认为媒介仪式是指媒介通过对社会中心的塑造与表达,来构建其社会中心代言人媒介通过对社会中心的塑造与表达,来构建其社会中心代言人的身份的身份。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总结总结: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是社会主体由资本和情感的交换而进行的程序化的日常活动,包含四个方面的起始条件,以及对应的四种结果。我们学习了解的互动仪式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批评框架。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去认识、分析其他的新媒体文化现象,比如微信红包、双十一、网络直播等。阅读文献 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5-51.刘涛.仪
14、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01):63-73.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J.国际新闻界,2016(11):114-128.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谢谢观看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新媒体文化十二讲1理解仪式2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4新媒体仪式新媒体仪式批评批评3互动仪式链第四节第四节新媒体仪式批评1.挪用挪用。微信红包的智慧全部来自传统红包。2.模仿模仿。微信红包模仿了传统红包的功能。3.再造再造。微信红包不过是传统红包的电子形式。微信红包的成功,是因为它在传统仪式上大做文章。具体体现为三种策略:新
15、媒体仪式批评 案例:微信红包去仪式化去仪式化是社会化媒体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统仪式 进行电子化处理的过程,是社会化媒体在众声喧哗的围观图景中消解传统、改造传统行为的过程。传统仪式的淡化,甚至是消失,使得与之相应的一些公共生活和情感关系也可能慢慢地逐渐消失了。直接的文化后果就是传统美学体验的消失。新媒体仪式批评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去仪式化仪式化和再仪式化再仪式化。新媒体仪式批评 去仪式化去仪式化新媒体仪式批评 案例案例:电子祭祀 家访、祭祀、拜年、购物等,开始慢慢地消失。新媒体仪式批评 再仪式化再仪式化社会化媒体对现实生活进行去仪式化改造的同时,也戏剧性生产了一系列新的仪式行为,也就是对现实生活
16、进行再仪式化重组。新媒体仪式的功能和目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秩序、序列进行重新的布局和安排。现代生活中的许多再仪式化的现象,体现了权力或者资本在仪式维度上的生产欲望。新媒体仪式批评 案例:案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人生中的刷牙 我们在仪式当中,跟随大家一起感受共同性的狂欢。而购买行为就成为我们进入共同体的一种最基本的、也是非常显著的一种行为方式。新媒体仪式批评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媒体仪式批评:一是日常生活的去仪式化,二是日常生活的再仪式化。日常生活的去仪式化主要是说,仪式改写了日常生活的程式和结构,使得一些传统的仪式逐渐衰落了。传统仪式消失的直接文化后果是传统的美学体验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的再仪式化主要讲的是权力和资本在仪式的维度上生产欲望,新媒体仪式重新定义并且再造了一种新的仪式化的生活。总结:总结:阅读文献 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45-51.刘涛.仪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01):63-73.刘国强.作为互动仪式的网络空间集体行动J.国际新闻界,2016(11):114-128.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