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县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县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县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篇一:XX县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XX县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经过县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村的艰苦努力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贫困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12个,总计投入资金30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了贫困农
2、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一)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我县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77个,投资253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整合资金1633万元,群众自筹298万元。硬化乡村主干道、次干道及入户道路共计31公里,解决了0.86万人交通难问题;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2处,铺设输水管道26600米,解决了0.57万人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520座,配套“三改”520户,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架设输电线路37.7杆千米;建垃圾收集池37个;修建引水渠4条,长10800米; 栽植风景树44600株。 (二)提高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投入资金481万元,建村级文化站、卫生室、
3、连锁超市各12个,加强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移俗,树立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 (三)社会帮扶力度加大。全县共组织23个单位,抽调干部65人,组成12个工作队,帮扶11个乡镇12个村1057户贫困户。据统计,全县帮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1100万元;扶持513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同时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共1240人次。通过开展县、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活动,共带动解决了986户的温饱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 (四)群众脱贫致富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发动、挂钩帮扶,激发了贫困群众要发展、要脱贫、要改善自
4、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主动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县、乡党委政府把贫困村扶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部门、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定人员、 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一是领导到位。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调
5、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督查到位。成立了项目监督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时督查,县政府原副县长李廷伟多次深入项目区指导工作,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刘双伟经常亲临施工现场督导进度,检查质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检查验收到位。项目竣工由乡、村会同群众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进行检查验收。五是服务到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协调服务。加强乡村扶贫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为贫困群众服务能力。 (二)落实制度,严格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县、乡扶贫部门严格要求,
6、把整村推进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和重要工作目标,规范和健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档案材料,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各负其责,规范施工,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大力开展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行挂钩扶贫。各扶贫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行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帮扶责任人“结亲”到户、扶贫项目因户制宜确定到户,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
7、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基固本,增强能力。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文明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事业进展水平,集中力量扶持贫困农户,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贫困村需要建设项目较多,投入资金缺口大,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部门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上级继续
8、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有效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 进贫困农户的有效增收。 (二)乡村道路缺乏后续资金养护。一些路段因水毁等原因又出现了“行路难”。建议上级拨付一定后续管理资金,县、乡各级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 (三)整合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块块”难于协调“条条”的政策规定,致使整合某些部门的资金难于操作。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一个关于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政策性文件,为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大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依据。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篇二:静宁扶贫开发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中共XX
9、县区委XX县区人民政府 (2009年3月25日) XX县区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有耕地147.3万亩,其中,山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2%。全县辖5镇19乡,1个街道办事处,392个行政村,23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200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16.36亿元,农业增加值6.12亿元,农民人均产粮34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079元,较上年增长14.8%。有贫困人口9.36万人,贫困面达20.8%。先后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区域连片开发等先进典型,荣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果
10、菜十强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XX县区”和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基本成效 (一)围绕瞄准贫困群体,突出产业支撑,实施综合开发,着力推进整村整区域扶贫。针对全县新时期扶贫攻坚难度加大,致贫因素交错制约,贫困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现状,坚持以整村推进项目村为支点,以流域为单元,轴线开发,片带 推进,集中把项目村向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倾斜,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通过基础延伸,产业覆盖,实施区域连片开发。2008年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16个,其中省市列项扶持13个村,超前一年启动实施3个村,辐射带动毗邻32村夯基础、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培育
11、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既注重培育持续增收的果品主导产业,也注重发展当年增收的畜薯菜等区域特色产业,中南部项目村突出果树经济林建设和瓜菜设施栽培,西北部项目村突出洋芋新品种引进推广和规模养殖,完成新植果树经济林5.2万亩;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和科学养畜技术,种植新品种瓜菜、洋芋4.5万亩,发展暖棚养殖示范户500户,项目村人均高效产业面积达3亩,建成了9个果品专业村,培育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突出基础建设。从解决群众行路难、耕作难、上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大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共新修优质梯田3800亩,开通乡村道路17条299公里
12、,配套排水支渠63公里,涵管51处;建成田间集雨水窖450眼,新筑塘坝3座,新增各类灌溉面积1400亩,发放太阳灶1560台,配套建成“一池三改”示范户730户,新建村文化卫生培训设施13处,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夯实了载体,搭建了平台。三是强化后续管理。把整村推进的长远目标定位在建设新农村上,在抓好当年项目建设的同时,坚持“扶上马,送一 程”,继续从项目、资金、技术上倾斜扶持,持续搞好道路维修、水利配套、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和产品营销等后续开发,今年春季,在已建项目村补植和新建果园1100亩,全面推广幼园管理技术,科学合理套种洋芋、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2.3万亩;维修养护道路173公里,配套建成集流
13、饮水工程310处,着力解决重建设、轻管理的突出问题。通过以点串线、点面结合、片带开发、一体推进,建成了雷大梁、李店西山梁、司桥牟沟流域、仁大东山梁、细巷瓦岔沟流域等5个规模推进扶贫产业示范带。同时,在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司桥庙咀等15村先后实施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不断提升贫困村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强化产业支撑,立足旧村改造,推进项目整合,完善基础配套为总体思路,坚持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标准实施了省列城川乡吴庙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三年来,共投入各类资金571万元,基本实现了整村果园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自来水入户率、沼气利用率、电视电话入户
14、率均达到100%,新建小康民宅105户,改造民宅231户,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走出了产业支撑、改造型新农村建设路子,得到省市考核验收组的一致好评。在当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三合陈安等5个示范村,大力实施了“三清五改一绿”建设,积极探索了“待哺型”村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二)围绕农民持续增收,突出科技增效,扩张基地规模,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发展壮大薯、畜、菜区域特色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果品产业依托整村推进、种养业基地和科技扶贫项目,联村跨乡规划建设了细巷米岔等17条2000亩以上的新建果园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县新植
15、果树经济林10.67万亩,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户均6.3亩,人均1.3亩。集成推广了均衡施肥、节水灌溉、“三覆一种”、果实套袋等多项果品提质增效技术,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果品总产量达24万吨,总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709元。洋芋产业突出品种改良、果薯间作和模式栽培,实施了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新品种引进推广等项目,建成种薯繁育基地3200亩,新品种洋芋推广示范基地1万亩,全县洋芋种植面积达32.64万亩,坑种、垄种、机播、膜侧和全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20万亩,洋芋良种覆盖率达到65%。畜牧产业以良种引进、暖棚养殖为重点,建成养殖专业村30个,发展养
16、殖大户1020户,畜牧业总产值达1.69亿元。瓜菜产业突出幼龄果园套种小拱棚西瓜间作辣椒和订单南瓜生产,创新旱作农业新技术,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10.35万亩。通过拓基地、强科技、增效益,全县农民人均从产业中收入达到115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依托扶贫贷款贴息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县果品公司、红光淀粉厂等企业开展订单生产,直接带动1300多户贫困农户发展产业。2008年底,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 达37家,其中加工型9家,贮运型21家,包装型7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亿元,企业加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 (三)围绕人力资源开发,突出技能培训,拓宽输转渠道,着力发展劳务经
17、济。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把组织引导、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推进“雨露计划”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效转变,共投入劳务输转培训资金74万元,培训“两后生”540人,普通技工333人。积极组织实施了北部富余劳动力向南部果园大乡转移的“北劳南移”工程,先后在新疆、天津等地召开了劳务协作洽谈会,新建和巩固50人以上的劳务输转基地73处,开拓境外劳务基地2处,全县共输转劳务8.7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6亿元,劳务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 (四)围绕普及推广科技,突出示范带动,狠抓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贫困乡村生产力水平。坚持把科技引
18、用、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过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和扶贫项目建设,先后引进优质果树、良种畜禽等新品种21个,推广果树、瓜菜设施栽培、暖棚养畜、果园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5大类33项。建设和巩固拓展基地型、标准生产型和综合开发型扶贫农业示范园区(点)35个,集中展示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发挥了强劲的示范带 篇三:XX县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主题调研报告 XX县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主题调研报告按照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主题调研的通知(平发改代赈200799号)的调研目的、内容和要求,我局
19、XX县区财政局、扶贫办通过有针对性选点、实际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中的情况和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 XX县区是全国4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受自身发育弱质性和农业产业高风险性的制约,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中,时时落后于人,处处显得被动。但经长达二十多的年不懈努力,扶贫工作已渗透到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为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注入了活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出台与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扶贫开发工
20、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国家必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国内经济转型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土地、劳动力等因素制约,纷纷向西部地区转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无疑对贫困地区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合作、合资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可能;三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地方财政收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用于生产性支出增多,本身“造血”功能增强,改变了原来那种单纯的投入式扶贫模式。同时,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开
21、始有了根本性转变,思富图强热情高涨,通过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产业等多途径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四是扶贫开发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形成强大合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贯彻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政府各级、各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强力推进,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在长期的扶贫开发过程中,锻造出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扶贫开发的自觉意识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贫困地区发展情况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以来,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工作到村,扶
22、贫到户”的要求,我县上下紧紧抓住国家扶持的有利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不断提升发展思路、优化工作措施、推进机制创新,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止2006年底,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人均产粮达到33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但贫困现状依旧严峻。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量低,综合实力不强。二是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2006年底,全县未解决温饱人口达5.2万人,低收入人口达6.98万人。三是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至2006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25万人。四是农业
23、生产力水平低下,增收渠道单一,脱贫道路狭窄。扶贫工作重点乡、村大部分依然依靠传统耕作方式种植粮食,末培育出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五是社会发育程度低,返贫率居高不下。有88个贫困村没有卫生所,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小 学危房面积比例高达21%,一部分贫困村还没有小学。贫困人口因学返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形成了一系列贫困综合症。 (三)农村贫困人口情况 按照2004年全省建档立卡统计确定的绝对贫困(658元以下)和低收入(658919元)贫困标准,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12553户5.95万人,低收入人口18906户8.98万人,两类人口分别占乡村总人口的13.3%和20%,社
24、救户、五保户、无劳动力户1041户、2603人,分布在24乡镇328村,占全县总村数的83.7%。全县7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和中南部两大贫困片带,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由于个体素质差异性和家庭环境特殊性,经济条件好的乡村也有贫困人口,插花贫困也较为突出,集中连片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 二、扶贫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 (一)扶贫工作中主要问题 一是扶贫攻坚难度大。2006年底,有贫困村165个,占全县村总数的42%,有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12.18万人,贫困面高达28%,且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
25、技素质低等综合贫困因素交错制约,加之解决温饱的标准低、不稳定,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呈规律性发生,社会救济救助和农村低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加大,投入成本增高。 二是基础条件脆弱。全县仍有25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部分灌溉设施老化,配套服务跟不上,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0%;乡村道路通行等级低,附属设施不到位,晴通雨阻现象十分严重;梯田后续开发任务重,中低产田占比大,贫困乡村饮水难、耕作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是产业开发滞后。我县特
26、色产业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低下,特别是西北部贫困乡村产业开发才刚刚起步,培育和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是龙头企业弱小。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对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和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按照我县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在“十一五”末实现贫困村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经测算扶贫资金投入是现在的2倍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基础条件和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的快速改善。同时,近年来,“三西”资金对基
27、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不断减少,加之县财政困难,配套能力不足,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 (二)促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培育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大农村科技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四是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彻底改变广大群众“等、靠、要”的思维模式,使调结构、学科技、谋发展、增收入已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纵深推进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 三、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情况和问题 (一)以工代赈 成效。自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工程以来,至2006年,历时22年,累计投入以工赈资金9677.6万元,加上其它配套资金及群众投工投劳
28、折资,共完成投资总额1.23亿元,实施了5类185个以工代赈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完成投资6276.6万元,建XX县区乡主干道10条162公里,上等级乡村路48条531公里,独立桥梁16座1530延米,完成了静秦路(雷大至李店)段路面油铺,解决了24乡镇320村23.8万人的行路难与过河难问题,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的目标。二是投资410.8万元,建成集雨水窖2.6万眼,人饮工程21处,解决了2.5万人5000余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完成投资3857.4万元,实施提灌工程、渠道衬砌,河堤治理等水利项目76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6万亩,保灌面积6.2万亩,发展节灌面积4.8万亩,
29、保护和恢复耕地7345亩。三是投资660万元,新修梯田6.9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营造水保林2.45万亩,种草1万亩,沟头防护25处,谷场1115道,涝池23个,治理面积27.09平方公里。使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由过去单纯的梯田建设步入了综合治理开发的新阶段,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四是投资677万元,建成种子推广工程5项,年供应良种60.8万公斤,增产164.8万公斤;草场1处1万亩;牛、鸡、猪等养殖项目9项,年均纯收入193万元;栽植以苹果、旱酥梨为主的果品基地2.8万亩,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工代赈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年均实现产值536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
30、123元。五是投资418.2万元,建成了3所绿色希望小学和1所中学,1座文化站,8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和178个村广播电视室,解决了偏远山区18.8万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建成了9乡3条光缆传输120公里,新增程控交换1280门,解决了12万人打电话难的问题;建成了10kv高压线路26.9公里,安装变压器24台370千瓦,解决了14村45社7000多人的生产生活用电。 做法。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规划,决策部署以工代赈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同时,配备了专人,成立了XX县区以工代
31、赈办公室,负责办理全县以工代赈日常业务。二是强化管理,规范运作。首先是抓好计划管理。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按照相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做好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论证的深度和准确性。对批复或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严格按照批复的规模、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对确需变更的项目,按照项目的审批权限,在重新逐级上报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切实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其次是抓好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对实施的各类项目,建立健全了项目管理责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严格执行季调度、月报表、定期不定期现场督查办公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督查协调力度,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
32、再次是抓好公示制的落实。在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设立公示牌,对项目主管部门、投资额度及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及规模、质量标准、施工单位、建设时间、建设地点、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影响,提高知名 度。第四是抓好养护管理。对以工代赈工程养护坚持“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坚持县乡两级管理,以乡为主,采取承包经营等形式,尽量达到建成一处,竣工发挥效益一处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对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按照XX省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报帐制。先由发改部门根据工程进度,完成的工程量,认真审核原始票据并签字后,再由财政部门拨付资金,缩短了资金周转时间
33、,提高了办事效率。对国债以工代赈项目,严格按照国债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安全稳健运行。资金拨付后,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项目上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多,以产业为主的综合开发投资不足;地方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大;后期管护投入不足,管护不到位,个别工程毁坏严重。 (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成效。自2004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省市下达XX县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806户4189人,总投资5590.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5万元,省财政配套30万元,整合其它投资894.3万
34、元,地方配套340.2万元,自筹2651.2万元。至目前,已建成512户,正在建设的294户。完成了220户1100人的搬迁任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使项目区群众接受了新的思想,承接了新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想发展、谋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4年已实现搬迁的220户1100人,人均住房面达到14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在安置区配套建设了道路、人饮工程、小学等基础设施,日常生活中,移民出门有路走,在家有水吃,儿童本村有学上,小病治疗不出村,并在部分安置区建设了“一池三改”农村能源;通过配套果品、大棚蔬菜、暖棚
35、养殖等产业,为移民提供了赖以脱贫致富的后续产业。 做法及经验。一是群众自愿是实施好易地搬迁的前提。我们在实施该工程前,加大了对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为老百姓讲政策、讲好处、讲前景,动员老百姓转变守土观念,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宣传,得到了迁出区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在安置区各单项工程建设中,把政府的引导,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也节约了建设投资;二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责任,是实施好易地搬迁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为了确保建好这项工程,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
36、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以工代赈易地搬迁规划,决策部署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各实施乡镇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实施当地搬迁工作。健全的机构,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保证了易地搬迁工程顺利建设。三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是实施好易地搬迁的重要条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否按照规划要求,建设到位,搬迁到位,关键在于资金做保障。三年来,在保持资金管理渠道不变,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归口整合国家土地开发整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能源等其它专项资金192.2万元,保证了易地搬迁工程开工一处,建成一处,搬迁一处。四是规范管理,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措施。
37、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办法,使管理者和实施者知道如何管理。其次强化计划管理。从前期工作入手,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勘测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各单项工程设计,确保项目论证的深度、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对一旦批复或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严格按照批复的规模、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杜绝随意调整项目建设计划,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三是全面实行合同制管理。2005年起,由县发改局与乡(镇)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三方分别签订了合同书,形成了县发改部门负责项目管理协调,行 业主管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负责组织项目区群众参加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并按要求支付劳务报酬的各负其责,分
38、工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强化日常调度。项目实施乡镇每月向县发改部门报送工程建设和完成投资月报表。以报表为依据,发改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准确掌握工程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对重点工程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村领导包工程抓工作的责任制,做到了定任务、定时间、定标准、定责任,通过责任捆绑推动工作有效开展。五是全面实行公示制。在安置区醒目位置,设立公示牌,对项目的批复单位及文号、主管部门、投资额度及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及规模、质量标准、施工单位、建设时间、建设地点、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影响,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五是加强资金监管,是实施好
39、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根据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和XX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意见,严格按照国债资金专帐专户,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在县发改局和实施乡镇分别设立了专户,对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在资金拔付中,发改部门根据工程进度,完成的工程量,分批分次向建设单位拔付项目资金。对进度缓慢,或者没有按照规划要求建设的乡镇,缓拔或不拔资金,限其赶上进度或符合建设要求后,才予以拔付,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在各单项工程建成,资料齐全,行业部门验收达到设计标准后,对所剩资金全部拔付。资金拨付后,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保证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项目
40、上,确保工程按计划建设。 问题。土地资源紧缺,调剂难度较大;群众自筹资金数额较大,筹措比较困难,影响了工程进度;政策宣传及普及还不够深入,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识度还不高。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一)对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建议。国家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发挥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经济关系。一是大力发展以公共服务为主的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夯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实现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二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实现区
41、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化;三是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和封锁,按照市场发育的内在规律,逐步形成规则统一、机制健全、价格合理、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进而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区域市场发育的统一化。 (二)对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创造性地做好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第一、鉴于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建议对我县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在资金上继续给予大力扶持。第二、继续加大“三西”资金的投入,特别要增加整村推进的扶持数量和投入额度。加大对梯田、道路、小水利、村小学、村医疗卫生培训设施及人居环境改善等基础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扶持,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第三、我县发展绿色果品产业和薯、畜、
42、菜等区域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已初显规模效应,建议在种养业基地、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开发和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第四、近年来,“三西”专项资金安排实施的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种养业基地和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完全符合我县实际,在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议在今后扶持中继续给予安排, 内容总结(1)XX县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篇一:XX县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XX县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2) 栽植风景树44600株(3)(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