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5章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5章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决胜2013】(广东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5章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闯关(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1由草、兔、狐组成的食物链中,兔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A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由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流入狐体内的能量D由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解析:选B。兔子的粪便是兔子没有消化利用的物质,其能量没有流入兔子体内。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极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解析:选C。初级消费者的
2、多少,理论上并不影响相邻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还是相对稳定的。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解析:选C。象粪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象所同化的能量;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4(2012仁化中学高三调研试题)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
3、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B若C增加1 kJ,则需要消耗A约42 kJ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D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解析:选B。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C增加1 kJ,需要消耗的A为145 kJ;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般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但也有例外;初级消费者的多少,理论上并不影响相邻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5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A80 gB900 gC800 g D600 g解析:选B
4、。依图中食物关系分析,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猫头鹰属第三营养级,可把此食物链简化为一条,即植物鼠(兔)猫头鹰,最少消耗植物20 g20%20%400 g。另一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中,猫头鹰属第四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20 g20%20%20%500 g,所以最少需要消耗植物900 g。6(2012潮州金中、揭阳一中联考)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
5、成污染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解析:选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但未实现能量高效利用。7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细胞呼吸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答案:B8某水域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表,由此可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是()种群ABCDEDDT浓度(ppm)0.0052.01.525.50.04A.AECBBDBCEAC D. 解析:选C。五种生物种群中DDT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AECBD,其中C与B的浓度虽然不同,但相差
6、很小,所以可以确定C、B属于同一营养级。据此,可以写出这五种生物种群构成的食物链。9如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了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解析:选B。该生态农业模式把物质和能量进行多级利用,通过改善流通环节提高了利用率,同时又防止污染环境,但该系统中并没有增加能量流动的环节和传递效率,只是使物质“废物资源化”。二、双项选择题1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 表示循
7、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B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过程提供的C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解析:选A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11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
8、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向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可循环利用解析:选BD。据图判断,h表示各营养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i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有机物,k表示通过生物的遗体、粪便等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即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各营养级的h分解消耗产生的CO2总量,A项错误;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k)经分解者分解为CO2和无机盐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传递,不能循环利用,D项正确。12(2012汕头金山中学高三月考)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
9、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不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选A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光照强度适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海水深度不同,能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不同,分布的藻类不同。藻类固定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开始,同时把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三、非选择题13如图为某温带草
10、原上存在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3)对有关兔种群数量调查时发现,当兔数量增多时,猫头鹰的数量就会随之增多,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兔的增长。该现象反映了生态系统自身的_机制,这是生态系统_的基础。(4)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等同于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其理由是_。答案:(1)草(2)CO2有机物(3)反馈自动调节能力(4)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除了细胞内的氧化分解,还包括细胞外的分解14如图为一
11、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共有食物链_条,鹰与狐狸的关系是_。(2)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3)假如鹰的食物1/4来自食虫鸟,1/2来自鼠、1/4来自狐狸,且该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如果鹰的能量增加100 kJ,那么来自牧草的能量为_kJ。(4)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运动,在调查鼠群密度时应采取何种方法_。由于干旱导致牧草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
12、有_能力,其基础是_。答案:(1)4捕食和竞争(2)(E1E2E3)/E(3)15000(4)标志重捕法一定的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15(2012湛江二中高三月考)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2)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4)根据图2中四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_。(5)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填字母)产生的_催化降解。答案:(1)BCDEFF(2)E(3)数量都减少(4)植物乙丙甲(5)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C纤维素酶(和果胶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