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7685808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2) .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 12 个乡(镇)99 个村民委,劳动力 237882 人。其中:男性 125517 人,占总数 52.76;女性 112365 人,占总数 47.24。1、年龄分布。16-20 岁 33908 人,占 14.3;21-30 岁55190 人,占 23.2;31-40 岁 62851 人,占 26.4。41-50岁 47571 人,占总人数的 20。50-60 岁 38362 人,占总人数的 16.1。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 人,高中文化11945 人,初中

2、文化 61482 人,小学文化 133350 人,小学以下27850 人,分别占总数的 1.36,5.02,25.85,56.06,11.71。3、地区分布:锦屏 22601 人,其中:男性 12333 人,女性11268 人;曰者 19688 人,其中:男性 10553 人,女性 9135人,双龙营 34647 人,其中:男性 19171 人,女性 17475 人。八道哨 19545 人,其中:男性 10076 人,女性 9369 人;腻脚14582 人,其中:男性 7662 人,女性 6920 人;新店 10310人,其中:男性 5511 人,女性 4799 人;舍得 10107 人,其中

3、:男性 5478 人,女性 4629 人;温浏 18091 人,其中:男性9162 人,女性 8929 人;树皮 22115 人,其中:男性 11489人,女性 10626 人;天星 20519 人,其中:男性 9375 人,女性11144 人。平寨 19126 人,其中:男性 10044 人,女性 9512人;官寨 26551 人,其中:男性 14052 人,女性 12499 人。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 195949 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 22709 人,占总数 9.55;第三产业 19224人,占总数 8.08。(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 2007 年底,

4、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 84668 人,实现劳务总收入 2 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 28.2%。其中,县内转移 8806 人,占转移总数的 10.4;县外转移 75862 人,占转移总数的 89.6。其中:锦屏转移 8993 人;曰者转移 8749 人;双龙营转移 13229 人;八道哨转移 9818 人;腻脚转移 4707 人;新店转移 4063 人;舍得转移4042 人;温浏转移 8996 人;树皮转移 8275 人;天星转移 7500人;平寨转移 6191 人;官寨转移 9101 人。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 55348 人,占转移总数的 65.4,女性 29340

5、 人,占转移总数的 34.6。其中:1620 岁 27094 人,占转移总数的 32;21-30 岁 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 46;3140 岁 13547 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 岁 3810 人,占转移总数的 4.5;5160 岁 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 1.5。小学文化 37530 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 43181 人,占转移总数的 51;高中及以上文化 5757 人,占转移总数的 6.8。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 20。(二)转移

6、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 8806 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 10.4。(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80以上。(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

7、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 23.7 万劳动力的 4997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 18.8%,还有近 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 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 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

8、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 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

9、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 05 年到07 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 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

10、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

11、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

12、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 2005 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 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

13、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 XX 县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我县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五)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

14、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重要作用。(六)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仅仅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年的耕作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我县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近,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没末,我县的各类企业用工将会达到 26000 人,至 2007 年底,我县在各类中

15、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只有 8377 人,说明我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还比较大,引资企业将会吸纳众多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七)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劳动力资源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

16、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务工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未来发展规划(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逐步健全,我县工业基础加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到 2012 年,城乡就业将达到 28.8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 26.5 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 11.5

17、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 8.8 万人。到 2015 年,城乡就业将达到 30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 27 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 13 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 10 万人。到 2020 年,城乡就业将达到 32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 28.7 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 15 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 11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全县劳动保障所(站)设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力争在 2009 年建立一个县级(800 平方米)劳动力市场,2010 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 平方米

18、)劳动力市场;2011 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 平方米)劳动力市场。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明确任务,职责分明,确保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任务、有考核、有实效,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开展(三)建立吸纳劳动力参与的工业化路线。目前,我县有6 万余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按 7%比例计算,我县可吸纳 4200-6000 农民工回乡创业。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和*县产业政策的规划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造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和培养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能力,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四)是发展走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走城镇化的

19、目的就是吸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让剩余劳动力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保障农民劳动力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要让他们有勇气、愿意走出农村。其次,开拓多种渠道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清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如户口、身份、工作岗位、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五)是制定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政策。首先是研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基地,打破区域界限,建立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协作关系和利益返还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互相争夺原

20、料。其次是依托我县的资源优势,加大对招商政策、投资环境的宣传力度,抓住普碳高速公路和新南昆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广泛接触,加强对接,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根据我县的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我县的辣椒产业将发展到 35 万亩,蔬菜、水果、油料、茶叶等产业发展共计将达 20.8 万亩以上;还有林业产业中的核桃、油茶、红豆杉、膏桐等产业到发展共计也将达 27 万亩。根据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县近 10 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再次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中,多数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一般都处于出卖原材料地位,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应该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内容总结内容总结(1)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 12 个乡(镇)99 个村民委,劳动力 237882人(2)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