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2) .doc(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 9 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
2、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镇辖 9 个行政村,136 个村民,4027 户 16021 人,现有耕地 9311.5 亩,2007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4270.9 万元,人均纯收入 1935 元,比 2006 年净增 203 元 11.7 个百分点,继上年以 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 2007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 1009.3 万元,净增 119.8 万元,增长 13.7 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 万元,净增 8
3、03.6 万元,增长 24.4 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政府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1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
4、、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
5、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9311.5 亩,而乡村人口 15557 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
6、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
7、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
8、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三、我镇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
9、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
10、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11、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
12、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
13、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4、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5、,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第二篇: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根据本次调研的要求,我们及时组织人力,就我乡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先后在全乡 5 个行政村 13 个移民点,广泛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1、农村群众还不适应新环境,农民处于种地和务工两难之间。我乡的移民群众都来自东南部贫困山区,原居住地耕作方式单一,对农业前期的投入较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农业生产力低下,收入水平较低。迁至新的环境,由于是灌溉农业,大多数群众没有掌握新的灌水方式,不懂新的耕作方法,加
16、之农业环境较差,农户的收入较搬迁前有所下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乡土地均为新开垦耕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土地产出效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土地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投入,而我乡群众本来生活状况就非常困难,加之建立新的居所,几乎没有可以用于农业的投入,没有投入收入就是零,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再投入农业。在这种状况下,农民要平整耕地还是出去务工,处于两难之间。2、基层涉农机构不健全,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新建乡镇,各种农村服务,如金融、农技、畜牧、农机等为农服务部门严重缺失,农户的农业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乡
17、干部中,还没有正规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技术保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推广应用,也影响了农业产1 量的提高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3、村组经济状况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较差的经济基础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目前我乡还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加之由于我乡群众户籍尚未迁转,金融部门担心贷款难以回收,不愿意大量放贷,
18、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4、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一是由于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渠低地高,渠小地多,渠系设施不配套的问题,造成我乡部分村组灌水无法进行,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灌水需求;二是渠道建设质量不高,经过几年的运行后,部分渠段已损毁严重,而维修又缺乏资金支持,控灌设施设备不配套或不健全,季节性“卡脖子”旱无力解决;三是耕地盐碱化严重,目前我乡农户耕种的土地中,70以上的为中、重度盐碱地,土地产出效益低,再加之群众经济条件差,投入少,部分移民还没有掌握灌溉农业的技术技能,地力改造缓慢,严重影响群众脱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乡镇企业、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发展乡镇企业、重点
19、产业、特色产业,缺乏项目和资金。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与本县其它乡镇相比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目前全乡仅有农机具 110 台,其中大型机具(铁牛、推土机、农用车)6台,小四轮拖拉机 84 台,播种机 6 台,没有规划建设农机油料供应站,大大增加了群众运用农用机械进行生产的成本。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柴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 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 26 元左右,农药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大幅度上涨,这对我乡本已十分贫困的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6、
20、生态建设严重滞后。项目建设以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问题,只片面注重了土地开发和移民安臵,而没有同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农田林网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大部分耕地没有建设防护林、防风林,植树造林的任务非常重。今年县上分配我乡植树造林面积 4900 亩,而原建设单位在项目移交后已中止了包括办公经费在内的各项经费供给,而我乡又没有自有财政,目前尚无法解决苗木费用。7、基层管理机构不健全。根据县上有关文件精神,我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 40 名,目前实际在岗人员共 19 名,其中:领导干部 7 名,一般干部 12 名。由于我乡是新建乡镇,发展基础低,人口数
21、量多而属我乡直接管理的工作人员较少,现有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县上从各乡镇和机关单位抽调的 12 名帮扶干部,今年 5 月帮扶期限满后将离开我乡,这将进一步加剧我乡工作人员短缺的矛盾。就村组来说,村组一级无党组织和正规的管理机构,村组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程度,懂得党和国家政策,工作水平和能力较高,号召力较强的干部奇缺。部分村组干部由于工资较低,待遇不高,纷纷外出打工,致使村上的工作无人开展,影响了工作落实。8、个别涉农项目或扶持政策,没有将移民乡镇纳入规划。作为新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水平不高,农户生活困难,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是不争的事实。而上
22、级却没有将移民乡镇纳入应当重点扶持的范围,尤其是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上级只是下达了计划生育,但在落实扶持政策时,却将移民乡镇排除在外,如退耕还林、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清洁能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草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整治、文教卫生和道路电力设施等方面。另外,我乡群众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而上级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对我乡的救济物资的发放,也没有增加救济款项的数额,这不利于改善最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也将会使弱势群体进一步边缘化。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确保移民群众能移得进、稳得住、发展得起来,必
23、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耕作意识。要通过科技宣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户彻底转变观念,从原来单一的耕作方式向现在复杂的耕作方式转变,从靠天吃饭向灌溉农业发展转变,积极聘请县涉农部门专家,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向农户讲解先进的农业科技,给农户做指导,做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使农户的耕作意识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发展意识得到扭转。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
24、目标。围绕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逐步压缩大田种植规模,扩大套种和复种面积。下大力气落实好户均长期输出 1 人,养好 2 只基础母羊,人均种好 2 亩地,实现人均纯收入 1000 元的“1221”温饱脱贫工程。要大力发展适宜于我乡的孜然、茴香、油葵、大蒜以及红花、甘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解决农民增收来源单一,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在畜牧业发展上,坚持发展重点的思路,积极引进优质高产育肥品种,采取舍饲精养、杂交改良、温精授配等新技术,扩大养殖总量,提高养殖效益,使全乡养羊达到
25、10000 只,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上年增长 5%。在注重养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动物疫病防治,确保我乡不发生新的动物疫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地人员和本地有经济实力的致富能人,在集镇范围内和各居民点发展以小电焊、小磨坊、小榨油厂、小商店、小饭馆等小型加工企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乡“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
26、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4、夯实农业基础,健全涉农部门,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27、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有能力、有技术、有素质的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五是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篇: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
28、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 392 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 33.6 万吨,农民人均增收 38 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 60 多万头,山羊近 20 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 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 17.2 万人,创收 8.8
29、 亿元,农民人均增收 80 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 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2418 元,增幅达到 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
30、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 5300 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 100 号为主,锦橙 100 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 1000 万株,产果 7000 万公斤,产值达1.1 亿元。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
31、、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 2.2 亿元,规模发展 dly 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 2000 多头,dly肉猪 3 万头,带动 2 万农户和 100 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 dly 肉猪 48 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 6200 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
32、能松。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 年农业投入达到 1.4 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 147 户兴水业主,拍卖了 14 座小(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 3300 多万元,建成了 47 个兴水示范片,3300 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
33、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 XX 县区,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
34、”(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 10 多户企业,盘活存量 1.8 亿元,7800 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 2300 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 10 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
35、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 172 家专合
36、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四篇: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XX 县区人大常委会
37、刘波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一、我
38、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785.6 元,同比增加 694.2 元,增长 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 360.2 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 元,转移性收入增收 72 元,财产性收入增收 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623.9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40.2 元,增长 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
39、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549.2 元,增加 193.8 元,增长 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 131 元。增长 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 55 万亩,单产 382 公斤,总产 21.01 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 24 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 3 分,总收入增加 1980 万元,人均增收 20 元,大(苔)蒜种植面积 35万亩,其中苔蒜 2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亩收益 2088元,总效益 4.
40、17 亿元,比去年增收 2976 万元,人均增收 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 1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总效益达8.6 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 6336 万元,人均增收 66 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 200 元,人均减收49 元。黄皮洋葱种植 13 万亩,每公斤收购 0.55 元,种植业共计增收 159.4 元。(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 78.5 万头、2.6 万头、180 万只
41、、2206.6 万羽、32.2 万只。今年 111 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 6.77 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 1.27亿元,人均增收 131 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 70 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 28.7 万人,劳务收入 17.1 亿元,比去年增加 1.36 亿元,人均增收 140.2 元。(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 1.31 万
42、亩,100 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 8500亩,亩均承包费 400600 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 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 121.8元。(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 102.23万亩,每亩补贴 62 元,比上年增加 32 元,总额 6338.26 万元,水稻补贴 10.22 万亩,每亩 84 元,总计补贴 204.4 万元,农机补贴 810 台,共补贴资金 500 万元,人均增收 72 元。(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
43、穆楼村流转土地 400 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 700 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 300 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 4000 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 800元计算,生产 6 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 1900 多万元,人均增收 400 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 22 个,吸收穆楼村 800 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 1400 亩,土地租金为每亩 650 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 80 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 300 多个,固定工人工资 1 万左右,临时工 3 个月时间收入 30
44、00 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 140 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 980 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 1500 元。二、存在问题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第五篇:农民
45、增收状况调研报告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一)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
46、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785.6 元,同比增加 694.2 元,增长 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 360.2 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 元,转移性收入增收 72 元,财产性收入增收 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1623.9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40.2 元,增长 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549.2 元,增加 193.8
47、元,增长 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 131 元。增长 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 55 万亩,单产 382 公斤,总产 21.01 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 24 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 3 分,总收入增加 1980 万元,人均增收 20 元,大(苔)蒜种植面积 35万亩,其中苔蒜 2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亩收益 2088元,总效益 4.17 亿元,比去年增收 2976 万元,人均增收 31元。设
48、施菜总面积为 10 万亩,比去年增加 5 万亩,总效益达8.6 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 6336 万元,人均增收 66 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 200 元,人均减收49 元。黄皮洋葱种植 13 万亩,每公斤收购 0.55 元,种植业共计增收 159.4 元。(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 78.5 万头、2.6 万头、180 万只、2206.6 万羽、32.2 万只。今年 111 月份,畜
49、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 6.77 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 1.27亿元,人均增收 131 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 70 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 28.7 万人,劳务收入 17.1 亿元,比去年增加 1.36 亿元,人均增收 140.2 元。(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 1.31 万亩,100 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 850
50、0亩,亩均承包费 400600 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 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 121.8元。(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 102.23万亩,每亩补贴 62 元,比上年增加 32 元,总额 6338.26 万元,水稻补贴 10.22 万亩,每亩 84 元,总计补贴 204.4 万元,农机补贴 810 台,共补贴资金 500 万元,人均增收 72 元。(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 400 亩,发展设施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