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647052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向城镇流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大面积推广,今后贵州必然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外流到非农产业,对于促进贵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由于各种原因,贵州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流道路并不十分顺畅。本文重点分析了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当前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出现的问题,针对问

2、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目录一、 引言1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理论概述3(一)农村剩余劳动力3(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4(三)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三、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一) 贵州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5(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存在的问题6四、优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策略7(一)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教育经费投入7(二)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业就业空间7结束语9参考文献:102引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3、非农产业流动、向城镇流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无一不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整体推进,最终走向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改造传统农业和落后农村,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成为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著名经济学家蔡防认为,今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必然是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而这台引擎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此,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动到高生产率部

4、门.从农村流入到城市,显得尤为迫切。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理论概述(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过去长期处于狭义的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在种植业上的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由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本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贵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为了防止概念混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在种植业中容纳不了的多余劳动力,即其边际收益为零值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由从事种植业转入其他产业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包括:第一

5、层次是职业的转变,即由从事农业为主转向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第二层次是居住环境的转变,由农村迁入城镇居住,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第三层次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形成更加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三个层次的内涵是逐层递进关系,职业的转变是转移的初始形态和主要标志。本文研究中所谈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指第一层次的转移,即其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转变为标志,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转变是转移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重新再利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流动,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另一类是地域流动,包括某一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6、另一地区流动。 本文研究的劳动力外流是指通过地域的流动,实现职业的转移,兼顾劳动力转移。(三)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是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使农民的比较利益大幅度提高,从长远来看,它通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又为农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根本上说没有脱离农村,他们打工经商所得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本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业,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为贵州地区经济增长提供

7、了直接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打工返乡农民带回来的先进管理思想、社会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销售网络,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变,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2.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素质成为劳动者竞争的核心。在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和城市劳动力需求条件的提高,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提高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的劳动者,在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打工的农民在打工过程中,掌握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其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等都发生一定的转变,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

8、企业家阶层的成长,实现城市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具有长期的积极效应。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城市化是一国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的转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的劳动力外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相反,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城市就业结构,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也能发现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各类专业及综合市场成功发育,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聚集,使中国城镇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

9、。贵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为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4.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还是农民小康的问题。只有让亿的农民进入到小康社会,才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样,贵州的小康问题也在于农村。贵州地处山区,农业人口众多,要实现农村的小康,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民非农收入尤其是打工收入增长很快。据统计,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7000元,比年增长了12%。显然,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

10、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贵州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贵州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农村劳动力外流也取得良好的成绩。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就业达到2814万人,城镇化率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八五,劳动力外流呈现出每年的增加量逐年减少的特征。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增长,其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表2-1我们可以看出,每年的新增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都在增加,但是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增加量都会降低8万人左右,从2012年新增105万人降为2015年的74万人。表1贵州省历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单位:万人年份 2010 2011 2

11、012 2013 2014 2015新增外流人数(万人) 105 102 105 90 82 74实现外流就业总量 2363 2465 2570 2660 2740 2814(万人)资料来源:贵州统计公报2016整理得到图1:贵州省历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外流增长率从2013年开始下降,这与贵州省经济增长率存在下行压力有关。在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部分农民工失业。贵州经济增长速度在2012年就己经开始放缓,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都会受到影响。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由于自身竞争能力不如城市居民,故其受到经济的影响更为

12、明显。要想改变这种下行趋势,贵州必须阻止其经济持续下行的走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稳步前进。同时,全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企业开始减少,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是从事这些体力工作,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也导致近几年来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外流量增长缓慢。(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存在的问题1.农民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劳务输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对部分农村民工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的占0.6%,中专文化的占2.1,高中文化的占11.9%,初中文化的占50%,小学文化的占32%,文盲和半文盲的占3.2%。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更低。低水平的文

13、化素质,使得农民工进城后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由于文化水平过低,还会加大外出务工的难度。2.政策不配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使进城务工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处于不利的境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长期的城乡分割社会管理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远离城市,尽管目前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边缘人”群体,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就业、补贴,劳保、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平等,其子女“入托难”、“入学难”、“高收费”问题普遍存在,劳动收入不能按期获得,社会保障无法正常

14、享受。3.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在用工前与务工者签订用工合同。而在对部分农村务工人员进行调查,七成以上外出劳动力所在打工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劳动保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用工单位选择余地大,打工者工作难找。有的用工合同条款对厂方有利,如果打工者提出异议,将失去工作。所以导致大部分务工者在权益受到伤害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由于打官司既费时又劳神,农民工不得不忍气吞声。被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天数为6.87天,65. 3%的农民每周工作时间7天,32%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6天。每天工作时间平均10小时,最长的一泛工作18个小时。另外农民

15、进城务工工资被拖欠的事时有发生。据对外出打工农民外出情况调查,三分之一上的外出务工者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兑现,工资被拖欠7个月以上的人占12. 5%,最长的达5年之久。目前全国各地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务工人员的利益在受到业主侵害时,往往很难找到相关部门帮助调解和处理,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风险。四、优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策略(一)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教育经费投入我国农村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按照国务院“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的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的要求,农村富

16、余劳动力外流培训的经费,由政府和学员个人共同负担。市、区(县)两级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贴教师、教材、实践操作训练等方面开支。参照北京市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职业培训补贴的有关政策,政府补贴给农民学员一定的费用。各区县要积极探索政府补贴的有效模式,可以通过定额方式补贴到培训单位,也可以教育券方式发给农民,由农民充当培训费用交到培训单位,再由培训单位到政府部门申请领取培训补贴资金。(二)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问题不可能一蹦而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在农业上就业。要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把优化农产品

17、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同时,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它不仅延长了企业链接,增加了附加值,而且加深了农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连接了城乡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具体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政府可通过贴息的方式来支持银行的农业贷款,扩大银行贷款流向农牧业部门的比例,政府可通过指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业资本流入农业生产部门,建立农业投资中介机构,为工商业的农业投资提供信息和参考。第二,政府调节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体系,将对中间环节的支持转向直接生产者,增加对农民的个人投入。第三,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

18、。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这一进程也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结束语目前,贵州省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政府“十三五”规划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加快三大国家战略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保证贵州经济中高速发展,进而,加快贵州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进程。本文在梳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劳动力外流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优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策略:要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建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取消户籍

19、制度,改变农民身份。参考文献:1 郭江平.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官永彬.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路径转换及其优化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6(12)33-38.3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14(1):181-183.4贾伟.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2014(1):23-30.5齐明珠.西北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6张思军、吴仁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3):75-84.7孙自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制度完善研究D

20、.东北林业大学,2014.8刘黎明.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8-83.9李靖,徐雪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十二五”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5):2-13.10Lewis,W Arthur. 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4.11 MP Todaro.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 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