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小论文(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题目: 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自1978年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改革开放经历了40个春秋时期。在这40年中我国在沙漠治理、水环境治理、以及空气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了“四梁八柱”。要应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深层次问题,必须加强党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领导。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优化实施方案,增强项目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专业性。要
2、完善改革促进机制,确保改革有效实施。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能力建设,加强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系统等配套支持。从“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我们永远不会走污染控制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必将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实践成就在实践中,为缓解北方缺水,国家在195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意在利用南方水资源充足的优势来缓解北方缺水的情况。1979年12月,水利部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
3、经过21年的研究,南水北调工程于2000年6月5日正式成立,作为西线,中线和东线的三线模型。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启动。东线第一阶段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资源最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有利的解决了北方地区缺水的情况,改善了沿途省市因缺水所导致的水循环障碍,它补充了北部地区的地下水含量,保护了当地物种多样性和湿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在我国华北、东北、尤其是西北地区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土地干旱严重,进而导致水土流失,而植树种草是解决这一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为此国务院在
4、1978年11月25日发布了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在三北地区沙尘暴和土壤侵蚀重点区域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计划。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横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从黑龙江省宾县东部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斯贝里港,项目总长度为4480公里。南、北跨度33305012,最大宽度1460公里,工程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三北防护林建成了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在1977年三北地区的植被面积仅占全工程面积的5.05,经过40年的努力将这一数字提高到13.02,有效的缓解了因缺少稳固土壤的植物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由于季风影响所形成的扬沙和浮尘的天气。党和国家40年来建设的伟大的“绿色长城”,极大
5、地改善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并且这一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缺林少木的状况,而且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它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创意理念。二、理论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详细的阐述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在开发中没有恰当地利用良好的环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浪费资源。“两山”理论不仅打破了人们依山吃山,依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在实现经济发展中意识到了,“靠山靠水”的同时也要“爱山爱水”这样才能促进依靠自然领域发展的生产力,理论上,它还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创造性地
6、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蓝图和模板。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组中央政治局研究报告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意味着提高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甚至出现了牺牲和消耗生态资源以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一发展的唯一结果是,当环境资源消耗殆尽之后发展也会随之停滞。经济发展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是生态建设的主要议题,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可以更加和谐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从“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与党的使命和影响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工作高度,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将在让14亿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对自己命运的热切期待,也是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