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文两篇鄂教版八年级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3、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
4、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
5、,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四时俱备:都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
6、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
7、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
8、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
9、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0、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11、竹柏影也。 盖: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
12、,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
13、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14、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
15、“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
16、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17、 丛中蛙鸣一片。院外遥闻几声狗吠。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
18、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
19、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
20、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短文两篇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