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602210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庄暴见孟子详细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教学设想 教学时让学生理解“与民同乐”这一中心观点即可。至于孟子的民本思想、说理特点与论辩风格等,学生对孟子散文阅读有限,缺乏理性认识,能说多少是多少,教学中不必牵涉太多。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又一

2、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预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重点解析 【根据学生特点,选用以下任一种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探究学习:不是。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

3、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罪”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

4、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5、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

5、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适合用于基础较差班级。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

6、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

7、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

8、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

9、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

10、,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

11、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小结】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1/2 12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 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

12、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 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 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

13、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比较研究 (一)熟读课文,并联系上一课,说说你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本课在内容上与齐桓晋文之事有相近之处。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更进一步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此题不作统一要求,主要是启发学生说出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理解即可。 (二)孟子喜欢用对比,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参照下列资料,找出本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1.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

14、,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3.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运用对比揭示矛盾,阐发观点,是孟子散文的特点之一。此题所提供的资料中,对比的运用非常明显。同时也能对学生以前读过的孟子的有关章节加以复习。答案详见“课文鉴赏说明”。本文运用

15、对比的例子,如: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独乐乐/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四、总结文言文知识点 教师引而发,主要有学生自己总结,此处仅做示范 解释下面加点词。 ()见 庄暴见孟子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居有日,扁鹊复见 诚恐见欺于秦 ()以 暴未有以对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以啮人,无愈之者 无以,则王乎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直 直好世俗之乐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系向牛头充炭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解释下面加点词。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兄弟妻子离散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拜见;接见;看见;进见;被()来;把;如果;同“已”,停止;用来;凭()同“只”,只是;笔直;同“值”,价格;挺直 达到;妻子儿女;之乎,这件事吗 2/2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