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595031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指导 读一点浅易的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增进文化修养很有帮助。初中生读文言文,有三项主要任务: 一是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本中选录的文言名篇; 二是掌握一定数量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是从课文中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社会情况、文化知识。 有些课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学习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1自读在先: 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先结合注释看课文,能看明白几分算几分,要培养、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 读文言文,有人用“啃书本”这句话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些文字今天不常见,比较艰涩。自己先啃一啃,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讲解辅导时,收效会更大。这是“第一先

2、”。 2识字在先: 文言课文中生僻的字较多,要在“自读”时先“拿下来”,即能认会写;有些熟字,读音特殊,务必读准。养成查阅古汉语类工具书的习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大学的教师们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读文言文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也是一种工具,识字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进一步明白它的意义、用法。 3口诵在先: 课文的字认下来了,就要朗读。在朗读中正音,在朗读中体会断句。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这一步骤,断不可缺。 旧时上私塾,老师不讲,学生先背,这样不完全可取。现在自读在先,识字在先,进而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正音,学会断句。 比如一个同学读欧阳修的名篇醉翁

3、亭记。第一句他的断句不对,应该读成“环滁 / 皆山也”,他读成“环 / 滁皆山也”。他说“环”指环绕。环绕“滁”,“滁”是滁州。“环滁”不能断开,这句话的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但是如果在“环”这儿断开,就变成山名叫“滁皆”,是“滁皆山”。意思不对。 所以,朗读时正字、断句是非常重要的。读文言文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口诵在先这一步骤,从古到今,只要是认真读了文言文的人都不会跳过去。 1/9 123456789 看一段文言文的例子。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日:“疾在腠理,烫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活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之

4、骨髓,臣是以无请也。rdquo; 还 (xuan) 腠 (cou) 熨 (wei) 齐 (ji)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念 huan 或 hai ,但是此处读这两个音都不对。扁鹊望见蔡桓公,“走”是离开,“还”在这里应该读“ xuan”,是转身。他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走了。“还”本身很常见,但在文言中表示转过身的意思时要读成“ xuan”,这种用法今天并不常用。 “腠”是个生僻字,读“ cou”还是读“ zou”?光看声旁会读成“ zou”,但实际上念“ cou”。“腠”指的是皮肤,特别指皮肤间的纹理。 “烫熨之所及”,“熨”表示用药来热敷,念“ wei ,也是生僻的字。 “在肠胃,

5、活齐之所及也”,“齐”也是熟字,但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剂”,药剂。病在肠胃里,服药可以治。 有两个字都是熟字,一个是“还”,一个是“齐”,读音与本字不同,意思也跟今天的理解相去甚远。还有两个生僻的字:“腠”、“熨”。理解了这几个字,这段文言的意思就能读懂六七分了,就会明白扁鹊一见蔡桓公,扭头就走的原因了。 所以识字在先非常重要。这些文言字词是阅读中的障碍,需要在学习中积累。比如刚才说的“还”读成“ xu &a n”,转身之意。读寓言叶公好龙,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弃而还走”,这里“还”就是转身的意思。 在诵读中断句。仍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 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之 /好治 / 不病

6、/以为功 关键是“之”字。这里的“之”字,在“医”后面,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医好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用这个“之”让“医好治”变成句子的一个部分,不独立出来。所以读的时候“之”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就比较好,“医之 / 好治 / 不病似为功!”“以为功”必须断出来。 桓侯的见解很狭隘。他说行医的人就是喜欢“治不病”,这里有省略,治没有病 2/9 123456789 的(人)。“医之好治不病rdquo;,意思就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疗、看病。 “以为功”是结论,这么做的目的是捞取一个好名声。桓侯是用这个做借口,拒绝治疗。 所以断句很重要。严格地说,这一句话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桓侯所说的医生的行为,一

7、个是桓侯所认为的这种行为的目的。两部分之间可以断句。所以,“医之好治不病”这是一部分,“以为功”是“医之好治不病”的目的。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医治,以此捞取好名声。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面有一句话: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 si ;等待、希望)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故”,因此。 “俟”是等待的意思,但这句话的意义应该是: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让什么人看到。所以“俟”有希望的意思。 “以俟”是“以之俟”,用它来等着那些了解民风、民情的官员看到它。 所以应该这样断句:“故为之说 / 以俟 / 夫观人风者得焉”,文气也有了。但是“夫”字作为一个发语词,古汉语中应该念

8、“ f&u”,表示要发议论。 “观人风”这是古代的说法,就是官员了解民情,到民间考察的意思。“者”是指这样的人。“得焉”,得到这篇文章一看。 所以,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过关以后,还要思考眼熟的字是否和今天的说法一样,不能够随意地以现有的意思去诠释文言词语的意思。 史记中的陈涉世家: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逃跑;等,同样) 今 / 亡亦死 / 举大计 / 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亡”字不能理解为“死亡”,陈胜、吴广等人去戍边,天降大雨,无法前行。他们面临几条道路。“亡”,如果解释成“死亡”就讲不通。“亡”是指逃跑,“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逃跑是死,“举大计

9、”也是死。“举大计”就是造 反。 “等死”,“等”不是指等待,应该理解为“同样”。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有什么不可呢?陈胜、吴广认为死而为国,就是“举大计”,要推 3/9 123456789 翻这个腐朽的王朝,这样死了才有价值。 联系全文来看,“等死”非常关键。所以应该这样读:今 / 亡亦死 / 举大计 / 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这句话没有一个难字,但蕴含的意义深刻,生死大计的选择就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写出来。但要注意“亡”、“等”的意义。 学习方法之一:自读在先、识字在先、口诵在先。讲解之前先得啃一啃,查查工具书,先得读一读,先过了字词和断句这一关。“

10、三先”就是讲究自主学习。 阅读文言文,实词是一大障碍,虚词也是一大障碍。 1. 实词 (1) 有些文言实词字面就很生僻,现今罕见,只好“识一个,记一个”,逐渐积累。比如说“渠”,在古汉语中还可以用作人称代词。大约有近三百个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在阅读中会经常碰到的,可以用卡片积累。 (2) 有许多文言实词,字面虽熟悉,但在语句中须取“古义”,有的在用法上也有特殊规矩。这些词语是确认的重点。需要查字典、反复推断。比如“今亡亦死”,“亡”就不是死亡的意思。对熟悉的字不可粗心大意,因为有的字在用法上有特殊的规矩,有的字有特殊的义项。这些词语是确认词语意义、疏通语句大意的重点。 先认字,结合语句大意,再推敲

11、一下词语的使用意义和用法,这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2虚词 课文中常见的虚词数量并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多加留意,基本能把握它们的意义、用法。其中,有些虚词有多种用法,这就要掌握一点判定方法。 比如“之”就有多种用法,有时候还是实词。 3词不离句 对词语的确认一定得观照语句大意:关键词语的确认,又是正确理解句意的保障。二者相互为用。 词语、句意是相互为用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一句有非常鲜明的对比。“等”是个关键词,不理解它的涵义,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就体会不出来。 下面进行实词、虚词的综合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12、志,劳其筋骨 4/9 23456789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傅说”、“胶鬲”是三个历史人物。 “发于畎 (qun) 亩”,“畎”指的是田地,舜是农民出身。“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古代筑墙,先用木板夹好,中间放土,用杵垒墙。傅说原来是筑城的。“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贩卖鱼盐,是贫民出身。他们后来都成就了大业。其中的“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三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表明:成大事的人不一定出身高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是重大使命。“于是”不是一个词。“于”是对于的意思,“是”,是指“这样的”

13、。所以,这个“于是”也应该注意。 “必先苦其心志”,“苦”用作动词:使他的心志得到磨练。 “行拂乱其所为”,用正确的行为去阻挠那些错误的举动。“拂”是违逆、阻挠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有特殊的用法,是指以此来达到什么目的。 “曾”是增加,而不是曾经的意思。有人认为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读成“ z ng”,就是“增”的通假字。这两种意见都值得琢磨,这个字一定要理解成表示加量。“曾益其所不能”,“能”是指才能,“不能”是指不具备的才能。 研究有关的实词、虚词: 拂违逆、阻挠;曾增加;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发于畎亩:于,在。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对,对于;是,这样 所以动心忍性:所

14、以,以所,用这些来。 苦让苦 这段话举了三个人的经历。“发于”、“举于”,“于”是介词,是指从什么境况中走出来的意思。 “畎亩”就是土地,意思是农业劳动,可见舜地位很卑微。“版筑”、“鱼盐”,分别指建筑业和商贩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有的版本写的是“于斯(s) 人”,“于是”不能当成一个词看,它和今天“于是”不一样,后面的“是”是个代词。 “必先苦其心志”的“苦”用作动词:使其受磨练。 有些字弄不清楚就得查一查。“拂”是阻挠,这个意思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5/9 3456789 。“所以”的意思与今天一样吗?这也需要研究一下。“曾”的意思,“不能”的用法都需要认真对待。 学习文言文时,

15、随机积累,注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对比辨析,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再看一个古今意义不同的例子。 诸葛亮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之遗德。 “开张”,现代汉语中是指商店第一天营业。这里“开张”是扩大的意思。 桃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不是跟现代汉语中“丈夫”对举的那个词,包括妻子和子女两代人;“绝境”,今天常理解成困境,这里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口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读成 jian ,夹杂着。中间夹杂着“力拉崩倒”的声音。 “开张”、“绝境”、“妻子”、“中间”,都是今天常见的词,但古今意义相差很远。看下面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是竟

16、然的意思。“无论”表示更不要说,程度更进一层。 再看这些例子中的“称”: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出师表 手把文书口称敕。卖炭翁 若不称职,臣受其罪。世说新语 这四句中的“称”,字音和意义不完全一样。 第一句:“袒右,称大楚”,“称” (chng) 是号称的意思。“为坛而盟”,“为坛”是修筑坛台;“盟”是盟誓,用作动词。“祭以尉首”:用尉的头来祭天。 第二句“先帝称之日能”,“称” 6/9 456789 (chng) ,夸赞,称赞。 第三句“手把文书口称敕”,这个“称” (chng) 是宣布。 第四句“若不称积”,“称” (chn) 是适合

17、的意思。 字面相同,读音有所不同,意义要根据句意准确诠解。 再看“之”: 蜀之鄙有二僧。 之,助词,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之,助词,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 之,代指人物。 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之,指代景物。 沛公引兵之薛。 之,动词,前往。 这些“之”字,有助词、代词、动词。有时候可以译,有时候只起调节作用,这都需要积累。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不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增进文言语感的一种训练方式。翻译可以全面集中地训练对实词意义的确认,对虚词功能的把握,对句子语气的理解,对句中词语结合、点段的认识。所以,要积极看待这一训练。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

18、文言造句的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练习“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生僻的文言字词和“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一定要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2有些虚词只起到参与“造句”的作用,不要牵强“对译”;有些虚词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译后的语句中。 比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之”是助词,不译。再如“学以致用”,“以”字也可以不译。 3有“成分省略”,译文要将省略的成分添补在恰当的位置上。 4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可能要对原句某些词语的顺序作必要、合理的调换。 在上一讲读古典诗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这一点了。“两个黄鹂呜翠柳”,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有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枝上呜叫,词序要调整

19、。因此,古汉语有本身造句的习惯、法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则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造句习惯、法则。 对比出师表的原文和译文: 7/9 56789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译文:先帝不因臣(身份)低微鄙俗,屈尊亲往,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臣。 这是诸葛亮的话。“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表示原因,应该译成“因为”。先帝指刘备,“臣”译成第一人称“我”也可以。“卑鄙”,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上面引文句中指的是出身低微卑俗,不含贬义。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礼贤下士,并不看重他的出身。“卑鄙”译为卑微、低微,是直译。 “猥自枉屈”就是屈尊亲自来。把意思体会清楚,表达出大致意

20、思,这是活译、意译。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三次来到茅庐中看望我。如果照原句语序译成:三次看望我在茅庐中,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一狼洞其中。 聊斋志异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 君 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译文: 一只狼在里面打洞。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一狼洞其中”,一只狼在里面打洞。这个“洞”是动词,在其中打洞。 “其一犬坐于前”,这个“犬”要结合原文来理解。原文中没有出现狗,讲两只狼,其中一只坐在前面。“犬”是修饰狼的坐姿,像狗一样直着身子坐在前面,这叫“犬坐”。所以,括号里要补省略成分: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君将哀而生之乎”,“

21、生”是使生,使活下去。所以这个“生”字不是单独意义的生存、生活,而是使动用法。 这就是特殊用法,要靠积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译成:孔子登上泰山小了天下。应该是:认为天下都变小了。“小”是认为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再看这些例子: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吾谁与归?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负者歌于途。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先看这句译文:“我只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可以略去“之”字,“不染”是不被污染,是被动句式。 8/9 6789 “吾谁与归?rdquo;“归”有投奔的意思;“与”,追随。我追随投奔谁呢 ? 词序应该调整。 “马之千里者”,指的就是千里马。千里马有时一次进食就能吃光一石 (d&an) 米,所以“食”读成“ si”,用作动词。 “负者歌于途”,“负”:背负、背包、挑担。“者”:的人。“歌于途”:就是“于途歌”,在路上歌唱。词序需要调整。 所以在翻译中进一步解决字词关、语意关、语序关,把翻译当成一种训练。文言文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提高,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今后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有用。 9/9 7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