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7582604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docx(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中地理课标解读专题发言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不

2、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

3、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地理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内涵。 地理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

4、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 教材体系分析如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1.宇宙中的地球 2.大气 3.陆地和海洋 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5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6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7人类的活动与地域联系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 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 一、宇宙中的地球 本单元从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

5、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述地球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概括和简单描述。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从重“现象”过渡到重“原理”,更多的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特色目标。强调通过课堂活动,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旧教材相比,在知识的能力要求上降低了许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按照旧教材的体系在给学生讲解知识和处理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探究,忽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也就很难进行

6、。从知识要点的角度来看,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难点问题,对知识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弱化。更多的侧重了对时间计算、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原因的分析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对光照图的观察和实验,从而形成对地球运动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能够加以应用。 综上所述,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强调对学生空间思维概念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适当的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进行必要的总结。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本单元是承接第一单元

7、,更加详细的对地球各个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行描述。重点描述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原理和能量交换。例如:岩石圈中岩石的种类和相互转化;内外力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实习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规律和原理,并在学习中总结和理解这些基本规律和原理,最后将知识升华到一定得高度,回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地理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旧教材相比,更加体现出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多的体现出新时代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让地理生活化并不是一句空话。 三、自然环境的

8、整体性和差异性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自然地理的各自然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单元就着重体现出各个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上来。从地质历史时期说起,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把前面没有涉及到的土壤圈放在这里作为例证。运用生物圈植被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理解各要素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单元作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承接部分,在

9、教材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举例来说明人地关系,主要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人类来服务,并重点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直观的对人地关系有一些了解,结合本地所存在的资源开发或是自然灾害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能力要求上,体现在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修 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10、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 一、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将人口与环境的内容限定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与老教材相比,本单元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和“典型案例”,在讲述核心的基础知识后将某些内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11、观。 二、城市与环境 承接上一个单元,在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以后,通过不同人口的地域分布和迁移的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了影响。与第一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侧重的是地域分布(区位因素、空间结构等),因此更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资料,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交流感想,讨论城市的变化,对比不同地区城市的差异,对城市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认识,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在

12、城市的特征,灵活的对知识加以应用与拓展。 三、区域产业活动 本单元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是本书的重点内容。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紧紧扣住“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一主线,为第四单元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本单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涉及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又涉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的案例教学,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

13、单元是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总结,使学生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为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学习必修的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突出地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必修 本书是在学习必修、的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原理与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

14、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本单元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阐述,概括区域地理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半方

15、法,为学生在第二单元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单元选取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问题,所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学生发展自己生产能力有启示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一个区域,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个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是优势条件?哪些是劣势条件?那么在这个区域的发展中,如果你是这个区域的负责人的话,应当制定怎样的发展策略。优势怎么利用,劣势

16、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点拨。 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分支,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了解层次,能够简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 选修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

17、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选修 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列举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总述 教材本不应该姓“教”而应该姓“学”,教材是为学生的学而编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使地理教学富有趣味、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做得来。总之,归结为一句话“地理教材的一

18、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9、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推荐第2篇:高中地理课改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2023年4月2日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已走进农村中学,走进我们的师生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很多。作为一

20、名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就我的亲身体验谈一谈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一、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 1、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新课程,教学时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注意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注意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注意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注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你讲我听,简单、单一,即“一言堂”、“满堂灌”; 2、教师的转变。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唱的是“独角

21、戏”,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大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3、行为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只要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课,背出教材的重点,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促进其学习,强调尊重、赞赏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教育,同时能自我反思。 4、教学语言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用的是指令性的、演员式的、重复罗嗦的、定性的、否定性的语言,学生很少有发言的空间。而新课程,教师应多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多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多用商量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 5、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只要

22、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现在,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知道上课时老师要问什么问题,学生上课能主动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下课带着问题查资料,解决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转变,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相对来

23、说,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四大因素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 1、教师因素 面对新课程,广大地理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因此,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生因素 据我了解统计,大部分学生习惯于

24、“唯教师传授是听”,学习的依赖性很重,在他们头脑里固有“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作洗耳恭听状;要么就浑水摸鱼,说些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再加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很难增强学生的地理能力。 3、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为地理教学配置的相应设备也很少。有些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地理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馆,

25、书少得可怜,穷乡僻壤就别提上网啦!因此,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是以,学校领导应重视,积极创造条件。 4、社会因素 农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除了安全,最关注的问题是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成绩上了,什么都好说;没有升学率,你这个教师就没本事。鉴于这点,很多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干。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形成课程改革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定会掀开地理课程改革崭新的一页。 推

26、荐第3篇: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2023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

27、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 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

28、弱,讲授完 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 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 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 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

29、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

30、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23年9

31、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

32、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

33、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

34、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

35、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

36、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中心工作服务,让学生把地理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价值观念要跟上,在教学中可大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推荐第4篇:地理课标培训发言稿修改版 2023年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2023年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23年4月21日,河北省教科所组织了“河北省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会。在培训会上,来自人教社地理室的专家高俊昌老师

37、和省教科所的地理教研员王松梅老师作了精彩的培训发言。高俊昌老师的培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修订简介,第二部分是人教版教材修订简介,介绍了修订的依据、修订的基本思路、修订的主要方面说明等内容。王松梅老师从理念:“变”与“不变”、实践:“教”与“会教”、现实:“考”与“不考”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关系。两位专家老师从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修订、教学策略等不同层面对2023年版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培训精彩而有实效。两位专家老师的培训课件会放到地理QQ教研群的群共享文件夹中,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相关的培训资料。 下边我简要说明以下几点: 一、关注地理课程及课程改革 义务

38、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修订和颁布是地理课程和课程改革的一件大事,反过来说要研读新课程标准,就要关注地理课程及课程改革。 自17世纪中叶,大教学论中为学校独立设置地理课程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我国自清末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自设置以来地理课程就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中,课程的 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或是教学大纲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国最早的课程标准是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文件,直到 1991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拟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课程

39、标准。2023年6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此直接引发了我国地理教育教学新一轮的改革。经修订2023年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师生关系等课程体系构建了全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关于新的地理课程须明确以下几点: 1、课程定位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应是一门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程。 2、课程性质 义

40、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3、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的学习方 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等。 4、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课程设计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教材编写和教师组织教学从世界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从中国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5、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

41、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核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修订前后基本不变,是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硬性规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虚无的东西,是要用心去学去落实的。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地理教学就是勾划教材,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或是教师整理出教材知识结构然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科学的,很显然也是违反课程标准要求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建构新学生观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建构新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42、习、探究性学习! 建构新课程观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 建构新教学观给学生授“渔”方法! 建构新评价观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全面解放学习者! 建构新的自我观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建构新师生观 让学生与您交真正的朋友! 二、研读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修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发的地理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制定和修订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教师组织教学。因此研读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解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 课

43、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地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 “标准”总数量由105条变为100条,“活动建议”总数量由58条变为24条,总体来说数量是减少的。对于重要的修订内容列出以下几点: 1、“地球与地图”的修订 “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项内容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

44、行的教学内容。 “地图”单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拨与相对高度”的要求。 “地球与地图”的教学是全学段教学的基础,也是重难点,课标的修订意味着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要求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判读地形图等活动方式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世界地理”的修订 “居民”单元,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学习要求。 “地区发展差异”单元,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的要求。 “认识区域”单元,在“认识大洲”中,为减轻学生

45、负担,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的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标准;在“认识地区”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一要求。 “世界地理”部分经济等人文地理环境的要求是有降低的,教材编写也会改写教材时有所体现,我们教学时也应相应作出调整。其实在近两年的全县统考中,我们的试题在区域的人文环境方面的考查难度和广度都不太大,这和课标修订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3、“中国地理”的修订 “疆域与人口”单元,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

46、为“认识”,稍降低了要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内容。 “经济与文化”单元,将“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说出“铁路干线”的分布。 “认识区域”单元,关于“位置与分布”的6项内容标准简化为5项,“联系与差异”8项内容标准简化为6项。删去了“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项内容标准。 “中国地理”地理部分除了增加或提高了河流水文特征、我国自然灾害、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要求外,其他内容要求还是更明确或降低了。 “乡土地理”的修订不再说明。 三、改革课堂教学及学教方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新课程教材的使用,必将引起地理课堂教学的又一场改革。我们提倡学习王敏勤教授的“研课标,说教材”的相关理论,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及学教方式,进一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在好多学校和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导学案、小 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