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580124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

2、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

3、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

4、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

5、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

6、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答案】1.C2.B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

7、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项,“把工匠放到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朱熹”应为“赵翼”。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8、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了发展历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精益求精”是内涵,“匠心独运”是延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

9、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

10、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

11、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

12、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13、。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

14、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5、项是()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6.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4.A5.C

16、 6.(1)问题:技术上有差距。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2)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

17、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三段是“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圆珠笔”;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本题中请结合

18、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作答本题关键在于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信息:材料二第二段“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材料三第二段“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材料三第三段“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问题有技术上有差距。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对于发展对策,根

19、据文本“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可以概括出对策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根据文本“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可以概括出对策从理

20、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根据文本“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可以概括出对策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

21、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

22、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

23、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

24、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

25、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

26、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

27、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

28、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

29、情美。 C.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8.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7.C8.麦客初来,母亲见他年龄小怀疑他能否割麦,心里讶异不满,见他割麦好后连声赞叹,心里很满意;麦客见母亲家中有难处,拒绝另找雇主挣钱的建议,帮母亲割完麦子且没拿工钱,感动得母亲满眼泪水;麦客再没回来拿工钱,母亲时时念叨,听说麦客家乡遭

30、难,母亲担心得老泪纵横,捐出了当年银行里存的欠麦客的工钱。 9.叙述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等;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开篇母亲与爷爷的对话“爹,咋是个孩子啊”,麦客与母亲的对话“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等;遣词用句准确,整体上形成了率真不做作的语言风格。听到小麦客明年来拿工钱,母亲“断然地”摇摇头,准确地展现了母亲的性格,与后文母亲将欠麦客的工钱全部捐出去相呼应,用词准确。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31、本题中C项“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全文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来安排行文”,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梳理文本内容,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让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首先根据文本“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等可以概括:麦客初来,母亲见他年龄小怀疑他能否割麦,心里讶异不满,见他割麦好后

32、连声赞叹,心里很满意;然后根据文本“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可以概括为:麦客见母亲家中有难处,拒绝另找雇主挣钱的建议,帮母亲割完麦子且没拿工钱,感动得母亲满眼泪水;最后根据文本“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

33、看得老泪纵横”,“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可以概括为:麦客再没回来拿工钱,母亲时时念叨,听说麦客家乡遭难,母亲担心得老泪纵横,捐出了当年银行里存的欠麦客的工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的角度: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含蓄、清丽、幽默、诙谐、明快、简洁等)、遣词造句(炼字、长短句、整散句)、语言的地域色彩和文体色彩等。本题中要求回答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首先,根据文本“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等可以概括为叙述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根据文本开篇母亲与爷爷的对话“爹,咋是个孩子啊”,麦客与母亲的对话“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等可以概括为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根据文本听到小麦客明年来拿工钱,母亲“断然地”摇摇头,准确地展现了母亲的性格,与后文母亲将欠麦客的工钱全部捐出去相呼应,用词准确。可以概括为:遣词用句准确,整体上形成了率真不做作的语言风格。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小说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