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甘肃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甘肃省).pdf(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93.080 CCS P 66 62 甘肃省由巳ETA 万标准D8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highway bridge 2021一06-21发布2021一 07-21实施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0862/T 4345-2021 目;欠TLVV1i1i1-0年qJqJqJA马AAAA马ARURU巧t巧t巧t。OQUQQOVAU-i1i1i1iqJA马AFDhv表表表录表录录记录记记测记测测检测检检法检法法镜法性位窥拉定定内反量
2、量量力质质质应式UUU叫U叫U度度度预实实实效川.山UU叫MEub川棚叫 密密密有2u例即如备制量U叫ut-浆浆浆下量比取法损设术析质M理压压压锚件质uu和选波破与技分力UUU和u处文工定备备问量法性陷器测据应定备备象量测定果求容如如如如用义号施规设准时数方弹缺仪检数预规设准对数检评结要内fffU引定代浆般测试测试测击浆法测场测效般测试试试场量测告体告范范范范川性和及压一检测检测检冲压镜检现检有一检测测测现质检报总报哺旷旷旷四制相桐阴J;i678相IZJ盯l2345678喇l2ABCD言言5555555566677771777丰aa录录录录前引12345678附附附附I。862/T4345-2
3、021 附录E(规范性)压浆密实度质量检测报告内容.17 附录F(规范性铺下有效预应力质量检测报告内容.18 附录G(规范性词条说明.19 II 0862/T 4345-2021 目IJ1=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l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白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白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陆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东丰、谢燕飞、张瑜、祁德秀、车俊霖、谈军、朱胜祥、陈宏斌、刘颖才、朱纪刚、吴佳E平、包琦、姚鑫、赵
4、元科、张坤、刘山己阳、葛勇。各单位或个人在执行本文件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和平新村127号元富大厦,邮政编码7300,E-mail,,联系方式0931-86129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III 0862/T 4345-2021 号|-E司根据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第3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甘市监函(2019)228号)的要求,由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甘肃省地方标准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本文件在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桥梁预应
5、力孔道灌浆质量检测及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YF1FA037)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甘肃省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的施工质量控制现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和己有成果、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及锚下有效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检测评定方法,以规范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工作。本文件正文共8章:分别是范围、2规程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符号及代号、5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6内窥镜法、7锚下有效预应力质量检测、8检测报告、附录、词条说明。IV 0862/T 4345-2021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检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及孔道压浆施工质量
6、检测的基本规定、设备性能要求、检测方法、质量评定与验收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公路预应力桥梁锚下有效预应力及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检测评定、验收Q其他预应力结构锚下有效预应力和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评定可参照本文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J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22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1437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265 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JGl厅182错杆错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41
7、1 i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JJG 990 声波检测仪检定规程JTG/T 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JTG F80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冲击弹性i皮impact elastici时waves通过人工锤击、电磁激振等物理方式激发的弹性波。3.2 冲击弹性i皮定性检测法qualitative testing method of mpact elasticity waves 利用外露的预应力钢束两端分别进行激振和接收信号,通过分析信号传播过程中波速及频率等参数的变化,定性判定预应力孔道整体压浆密实质量的方法。3.3 冲击弹性i皮定
8、位检测法location detection method of shock elasticity waves ti预应力孔道方向,以扫描形式逐点进行激振和接收信号,通过分析信号传播过程中预应力孔道及构件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变化,判定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质量的方法。3.4 内窥镜法endoscopic method 借助光学仪器内窥镜对预应力孔道各位置处压浆密实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0862/T 4345-2021 s m n c nd PAl七m伊OOV nu!LV 哩占山所mM问r-U浆山压d扛3 也固度中头积密体浆道压孔民dqd 3.6 压浆密实度指数compactness index 压浆密
9、实度定位检测法中,依据测试的点数以及测点的压浆状态进行算术平均的综合结果。3.7 综合压浆指数integrated filling index 压浆密实度定性检测过程中,根据波速、频率等参数的线性分布指数进行几何平均的综合结果。3.8 冲击弹性波速度法shock-wave veloc即method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定性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压浆孔道中的传播速度变化判断孔道是否存在缺陷。3.9 冲击弹性波频率法shock-frequency method 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定性检测方法,根据激振弹性波信号在压浆孔道中的传播频率变化判断孔道是否存在缺陷。3.10 反拉法reverse stre
10、tch method 压浆前钢束未裁剪的错下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对预应力筋反向张拉并测量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方法。3.11 张拉控制力tensioning control stress on constructed 张拉施工时施加的张拉力。3.12 锚下有效预应力effective pre-s甘essunder anchorage 预应力张拉错固后,张拉控制应力扣除回缩损失、锚口损失、弹性回缩损失等力值后,变现在锚头上的预应力值。3.13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unevenness of effective pre-s甘essesin a tendon 同束中单根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最
11、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与实测值的平均值之比。3.14 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unevenness of effective pre-stresses on a cross section 同断面上各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各束实测值的平均值之比。4符号及代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D 压浆密实度指数,在孔道长度中,压浆密实部分所占的比例;D,检测孔道的局部时,修正压浆密实度指数,DK 孔道各检测区段中,压浆质量较好的连续区段的压浆密实度,2 0862/T 4345-2021 E-FD与Fc的差值;Fc-一一实测有效锚下有效预应力;FD 设计铺下有效预应力(考虑回缩咬合等损失)h 定
12、性检测综合压浆指数,Pv 根据速度法得到的分项压浆指数;hF 根据频率法得到的分项压浆指数;Lo 孔道全长;Ld 检测区段长度;N 定位测试的点数;ND 代表大规模缺陷测点数;的代表健全测点数;Nx 代表小规模缺陷测点数;卢一一测点的压浆状态3y 锚下有效预应为同断面不均度;。锚下有如预应力同束不均度。5 孔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5.1 一般规定5.1.1 公路混凝土桥梁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方法宜采用冲击弹性波法。5.1.2 检测前应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包括检测实施可行性、设计资料、施工工艺、压浆材料、施工异常情况记录等。5.1.3 应依据检测任务和相关资料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工程概况、检测
13、依据、检测目的、检测时间、检测内容、抽检方式、检测方法、检测频率、检测人员及设备、所需设备或人工配合、进度计划、安全保护等。5.2 检测设备5.2.1 检测设备性能应符合以飞要求:检测设备应具备冲击弹性泌信号采集与数据分析的功能,信号采集应包括信号激发、信号拾取、信号调理、模数转换等装置号数据分析应包括数字信亏显示、存储、特征分析、数字化成像等功能;检测设备应能在lOC叶40C温度东坡条件下正常工作;检测设备计量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标定幅值相对误差应在土5.0%范围以内;电信号测量相对误差应在ct l.O%范围以内。检测设备硬件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模数转换装置宜采用多通道AID卡,分辨率应大于
14、物理16bit.最大采样频率应大子800kHz;信号拾取装置应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接收系统频响范围应适用于频率在l阻z70kHz的信号的采样,可采用符合频谱特性要求的非接触式动信号拾取方式。检测设备软件性能宜符合以下要求 数据采集应具有基本状态自检功能,可双通道测试;3 0862/T 4345-2021 数据处理具备滤波降噪、图像处理、图像输出等功能;数据分析具备离散傅立叶变换快速算法(FFT)、最大煽算法(MEM)等功能。5.2.2 检测设备检定/校准应符合以下要求:压浆密实度检测设备检定/校准有效期为1年;当压浆密实度检测设备维修或升级改造后,应进行设备检定/校准。5.3 测试准备5.3.1
15、 确认仪器设备外观状态完好无损,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开机、仪器电量是否足够、零部件是否齐全。5.3.2 确认测试环境无强磁场、振动等影响测试的噪音源,信号有效动态范围120dB以上。5.3.3 收集测试对象设计图纸或施工资料。5.4检测l时间5.4.1 压浆材料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方可进行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5.4.2 若无法确定压浆强度,应在压浆7d后开展检测工作。5.5 测试数量和比例5.5.1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5.5.2 预应力孔道有下列情况之一,应优先抽检:压浆过程中压浆机出现故障或压浆材料发生异常和J凝的孔道;压浆过程中出现施工异常、堵管的孔道;腹板中的曲度较
16、大的孔道两端、负弯矩的孔道起弯点位置;其他认为有必要检测的情况。5.5.3 采用定性检测,应按下列要求抽检:对需要排查压浆施工事故的梁体、孔道,进行全数检测,对于不同梁型,以及改变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的同类梁型,最初施工的3片预制梁或第l跨(联)现浇梁应进行全孔道检测,其后的检测比例按照定性检测比例执行;每座桥按照不少于总孔道数10%的比例进行检测,且每座桥抽检总数不少于20孔道,不足20孔道的必须全数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对象孔道数量计算,若本批次检测对象不合格率超过10%时,应增加倍的检测频率;对综合压浆指数不合格的孔道应进行定位检测。5.5.4 采用定位检测,应按下列要求抽检:4 对于不同梁
17、型,以及改变了施工工艺、压浆材料的同类梁型,最初施工的3片预制梁或第l片现浇梁进行全孔道检测,之后的检测比例按照定位检测比例执行,针对预制梁桥,每座桥正弯矩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的3%,每座桥负弯矩区段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孔道总数10%,且每座桥正、负弯矩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应少于5个孔道;针对现浇梁桥,孔道抽检比例不得少于同类型孔道总数或孔道总长度的5%,且每座桥同类型孔道抽检总数均不应少于5个孔道;0862/T 4345-2021 根据本批次检测对象的孔道数量计算,若检测对象中有超过15%不合格时,应增加l倍的频率检测,直至全检。5.6检测方法选取5.6.1 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方法
18、包括冲击弹性波定性检测法、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法及内窥镜法检测。应按照表l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表1/fL道压浆施工质量检测方法选撵参考检测方法选择说明利用频率、波速特征单独或组合束手1)定孔道压浆密实度冲击弹性波定性适用于压浆质量定性排查检测法适用于两端预应力筋外露的孔道,外露长度直为30mrn50mrn 孔道长度不宣大字120m.超过120m应专门研究或变更为定位检测冲击弹性波f 利用冲击回波的时域或频士或特征判定孔道压浆密实度法适用于管道压浆缺陷的有无、位置、类型判定冲击弹性波定位孔道中心间距宜大于孔道埋置深度的0.8倍,且孔道内径与法纹管埋置深度比值检测法直大于0.3孔道走向及位置
19、能够确定p且在冲击回波传播方向只有一束预应力孔道,厚度不宜超过80crn,超过80crn应专门研究或采用其他方法测试表面规则平整内窥镜法u 冲击弹性波法的校核和验证,二JJ5.6.2 冲击弹性波法检测应以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为主,定性检测结果与定位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时,应以定位检测进行最终评判。5.7 冲击弹性波法现场测试5.7.1 记录要求现场记录按照附录A、附录B内容记录工程名称等相关信息。5.7.2 设备调试5.7.2.1 设备检测前应将各部位元器件连接完好,保证波形数据完好。5.7.2.2 软件应设置好采样参数,对系统零点清除处理。5.7.3 测线、j则点布设5.7.3.1 对梁体腹板、负
20、弯矩区等预应力孔道进行定位检测时,应优先选择孔道较高部位布设测线、测点,且测点周围混凝土表面应无表观缺陷,平整、洁净。5.7.3.2 依据施工图、施工资料或孔道定位设备确定被测孔道位置,描绘孔道走向,标识孔道中心线的投影线;在投影线上布置测点,测点问ftEi宜为lOcm20cm,若有特殊要求或对重点位置测试时,可适当调整加密测点问距。5 0862/T 4345-2021 5.7.4 传感器去装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定性检测传感器应采用磁性卡座或用机械装置与最上端己洁净的预应力筋祸合,且传感器应接近锚头但不应与锚头或夹片接触,同时保证传感器轴线与预应力筋轴线基本平行,定位传感器安装接触面应无
21、浮浆等异物,传感器轴线方向应与测试面保持垂直,并使传感器与被测体在检测时处于良好的精合状态,避免点接触与线接触。5.7.5 激振方式5.7.5.1 定性现场检测激振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定性检测宜在预应力孔道两端分别激振检测,即交替原激振端与接收端,定性检测直采用激振锤等能够激发长应力泼的激振装置,且在同批次梁体检测中避免更换,定性检测激振方向应与预应力筋的轴线基本平行。5.7.5.2 定位现场检测激振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定位检测激振方向应与被测构件表面基本垂直。竖向测试激振点宣布置在孔道中心线的投影线上,水平测试激振点应在孔道中心线的投影线上方1/4孔道直径处。激#景点与传感器的直线距离应不大
22、子被测对象壁厚的1/4;定位检测根据测试对象的壁厚差异,应采用不同尺寸的金属激振锤,也可采用符合激振频率要求的自动激振装置,激振锤或自动激振装置应按表2选择。表2定位检测激振锤选取参考测试对象壁厚Icm锤头直径Imm60crn 25.050.0 5.7.6 现场数据采集、保存5.7.6.1 定性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每次激振前,应对检测设备归零标定;当波形起振明显方可采集保存,且每端应保存波形致性较好的有效波形不得少于3个;应对同梁场、同类型梁混凝土和钢绞线进行压浆前后波速特征、频率特征进行标定。5.7.6.2 定位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每次激振前,应对检测设备归零标定;当自动采集的波形起振
23、明显、无毛刺时方可保存,每测点保存有效波形个;应进行线性标定,且同类型孔道标定宜不少于3条,每条标定长度宜不小于2m,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现场制作的混凝土标准块进行标定。5.7.7 检测数据分析检测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6 0862/T 4345-2021 定性检测应计算弹性波在孔道内传播波速及接收端与激振端频率比,根据线性插值计算出分项压浆指数,并根据分项压浆指数计算出综合压浆指数;定位检测数据分析计算应以频域分析为主,分析线性标定数据得到的时域频谱主峰,采用频i昔等值线图表示,并以此作为判定孔道压浆密实度的基准。5.7.8 质量评定质量评定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冲击弹性波定性检测采用综合压浆指
24、数Jr仅为定性检测的评定指标;冲击弹性波定位检测采用压浆密实度指数D或D,及缺陷严重程度作为定位检测的评定指标。检测结果评价应根据定性检测或定位检测结果,借鉴JGJ/Tl82及JGJ/T吟11的相关规定,按表3规定进行压浆质量综合评价。表3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性等级判定判定方法定性检测定位检测判定结果压浆密实度及缺陷状态说明综合压浆指数压浆密实度指数缺陷严重程度1r二三0.95DlDe二三0.95定位来检出缺陷I类(良好)密实或无明显缺陷定位检测有其他类型缺陷或E类(合格)基本密实,有轻微缺陷0.90乓DlDe单处缺陷长度笔40cm0.80豆1r40crn田类(不合格)b 陷1r0.80 DlD
25、e40cm明显缺陷注1当Ir30.95,或DIDe30.95,可直接判定为I类。注2当IrO日,或DlDe0.90,可直接判定为田类。注3当0.80三IrO.4m 大规模降低10%以上/大规模降低小于10%/良好降低lO%15%、J O.4m 大规模降低15%以上,/大规模测试区间采用压浆密实度指数D作为定位检测的.i定指标,D按G.3式计算。D=;If=li X 100%(G.3)式中N 定位测试的点数;为测点的压浆状态,即良好,小规模(连续缺陷长度不超过40cm),0.5,大规模(连续缺陷长度超过40cm),00 式G.3也可改写成G斗。%AU AU i 2-D-N-+-:川一Nx-N-+
26、-2-N 一D.(GA)23 0862/T 4345-2021 式中NJ 健全测点数;Nx 小规模缺陷测点数;ND 大规模缺陷测点数;N 总测点数,有N二Nr+Nx+NDo当定位检测仅为孔道的局部时,用修正压浆密实度指数D,来判定孔道的压浆质量,D,可按G.5式计算:)-dE L-OE YL-U-同D-+-dE L-D-一e D(G.5)式中D 测试区间的压浆密实度指数;LD 测试区间长度,Ln 孔道全长,LK 该孔道各检测区段中浆质量较好的连续区段的压浆密实度指数。该连续区段的长度取检测区段的1/205.7.8 质量评定根据h或D、D,及缺陷严重程度对孔道压浆质量综合评价。5.8 压浆缺陷破
27、损验证破损验证可采取人工钻孔或凿孔的方法,因无损检测和钻孔验证各自均有一定的误差,故每个争议点的开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钻孔前根据无损检测结果对管道缺陷准确定位并查明混凝土厚度。钻孔口径不宜太小,钻孔位置应尽量位于管道的上部,且注意避开钢筋、预应力筋。条件允许时,应从上向下钻孔,避免从下向上钻孔。当采用混凝土钻芯机或冲击钻进行钻孔时,钻进过程中注意观察孔中碎屑,当出现塑料碎屑(对于塑料预应力管道)或金属碎屑(对于金属预应力管道)时,应小心钻进,不应损伤预应力筋。对经钻孔或凿孔发现预应力管道内存有空洞、出水或孔道内结硬浆体固结不密实时,应标记位置并影像记录。6 内窥镜法内窥镜法为有损检测方法,主要
28、用于孔道压浆密实度冲击弹性波法检测结果的校核和验证。7锚下有效预应力质量检测7.1 一般规定7.1.1 规定了错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检测示意图如图G.6o24 DB62/T 4345-2021 尊领电脑组旭先锚网偏岛E惶.潭.袍民跟随图G.6反拉法检测示意图由于一个孔道内多根钢绞线存在力值不均匀现象,整束张拉过程中,会造成有的钢绞线夹片已经拉出,而有的钢绞线还未拉到有效应力。同时整束张拉造成的各根钢绞线的不协调性,使得有些夹片摩阻较大,有些夹片摩阻较小。对于摩阻较大的夹片,无限位机构会产生过冲或者夹片扰动,导致在放张时夹片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也较大;而摩阻较小的夹片有时难以
29、出现力值拐点,导致结果无法正常判读,影响检出率和检测安全性。因此,现有反拉法检测常采用单束张拉。其原理在于通过对钢绞线进行二次张拉,实时绘制F-S或F-t曲线,F-S曲线特征见如图G.7。且一具c值一力一D A Z品比兵组叫O 位移S-mm图G.7F-S曲主主反拉法检测过程,基本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拉力开始后,各个结构之闯开始协调预紧,该阶段位移增加较快,力值增加较慢,如图G.7中的OA段:第二阶段预紧后随着反拉力增加,外露段钢绞线开始被拉伸位移增量变陡,如图G.7中的AB段:第二二阶段:反拉力达到锚下有效预应力与夹片摩阻和值后,内部钢绞线自由段开始参与拉伸,此时自由段长度的变化为值会
30、突然减小,如图G.7中的BC段:第四阶段:随着反拉力的持续,夹片与钢绞线同时向外移动,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在F-S曲线上斜率减小,如图G.7中的CD段。现有反拉法测试有效预应为精确度较高,如图G.7中的BC段,当考虑摩擦为时,取C点对应为值,不考虑摩擦力时,取B点对应力值。这种通过F-S曲线检测锚下有效应力的方法又称为拐点法。7.1.2 随着工程实践发现,反拉法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当测试钢绞线夹片与锚具摩阻较小时,F-S曲线并无明显拐点(如图G.8所示),此时反拉力会一直上升到仪器预设力值上限。针对上述情况,不仅无法检测出有效应力,同时对原有钢绞线进行超张,容易造成钢绞线疲劳损伤,严重时
31、会造成钢绞线断裂,造成事故。因此,需要在检测过程中对夹片位移进行实时侦测。当反拉力小于有效预应力时,夹片处于静止状态,夹片位移为零,反拉力等子有效应力时,夹片开始产生位移,此时夹片位移测量装25 DB62/T 4345-2021 置开始侦测到夹片位移,整个系统停止施加反拉力,系统自动计算出错下有效应力。这样既保证检测工作的进行,何时避免对原有结构的破坏。力值上限zxlu比RNM节回。位移S-mm图G.8无明显拐点时F-S曲线7.l.3 由于施工原因或材料原因,同束预应力筋的不同预应力筋在施工张拉后,有时会造成预应力筋的有效力偏差较大,古生优先推荐使用逐根反拉法检测。7.l.4 时间过长容易造成
32、预应力损失过大,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7.l.5-7.l.6 对预应力筋有滑丝、断丝的情况,以及单根夹片之间错位超过2川、夹片与锚具不配套等情况时,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应采用其他方法检测。7.2检5WIJ设备参照DB33ff2154要求和甘肃省检测工作特点进衍了规定。7.3 测试准备准备工作是为了提高检测效率。7.4 测试对象钢绞线外露长度50crn以上是为了保证钢绞线有充足的长度保证夹片能够咬住。7.5 测试数量和比例参照福建省I地方标准DB35ff1638及甘肃省实际情况对检测数量和比例进行了规定。7.6 现场检测l现场检测主要考虑安全因素,检测过程中在检钢绞线后面及两例l严禁站人,张拉
33、过程中随时注意异常情况,保证检测过程安全。7.7 质量评定7.7.1 评定指标计算1)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根据JGJ/TF50要求,整束锚下有效预应力相对偏差E核G.6式计算F俨-pE=.c _.U x 100%0(G.6)26 0862/T 4345-2021 式中E 锚下有效预应力偏差;FD 设计锚下预应力值(若设计值未考虑损失应当考虑回缩损失和锚口损失等)Fc 锚下有效预应力实测值。当设计锚下有效预应力FD未给定时,FD可按照G.7式取值:FD=KF 式中FD 锚口有效预应力张拉控制值;K 锚口有效预应力张拉控制但修正系数。错口有效预应力张技控制值修正系数K可参照G.8式进行计算。K二l-
34、m-n式中m 预应力束回缩损失比(m二M二)A 两端夹片回缩长度之和(一般取IOmr口12mm)L 两端锚固点之间钢束长度,N 锚口摩阻损失比,取值可采用经验值。OO/C俨25%)或试验测定数据e2)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错下有效预应力罔束不均匀度按G.9式计算:p-一v-p一一一-!且_m且x100%F 式中 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F;同束中单根预应力筋错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kN;Fmlll 同一束中单根预应力筋错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kN;F 同一束中所有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算术平均值,kNo 3)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错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按G.lO式计算式
35、中y-FFmax FFmin 一一p Y 锚下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F缸同断面中同束预应力筋平均单根错下有效预应力最大检测值,kN;Fin 同断面中同束预应力筋平均单根错下有效预应力最小检测值,kN;F 同断面中所有孔道束锚下有效预应力算术平均值,kN。7.7.2 检测结果评价参照山西地标DB14/T1717要求和甘肃省检测工作特点进行规定。(G.7)(G.8)(G.9)(G.IO)27 0862/T 4345-2021 7.8 检测结果处理7.8.1 结果处理按照词条说明7.7节力值偏差、同束不均匀度、同断面不均匀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与评价。7.8.2 规定了预应力筋张拉力不足时的处理措施。当梁板锚下有效预应力不足且己压浆后,应对其进行相应加固,或者做报废处理。8 检测l报告检测单位可根据报告模板进行报告编写,以便报告规程化及管理。28 参考文献1 DB14/T 1717 公路桥梁错口有效预应力检测技术规程2 DB33/T 2154 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程3 DB35/T 1638 公路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检测评定技术规程OB62/T 4345-2021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