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朝的崩溃读后感7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朝的崩溃读后感7篇【篇一】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东方的中心,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的天朝上国,2000年的世界中心,让我们极其自信,慢慢的就演变成了极其骄傲。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衰落对我们的威胁大大降低,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能力极大削弱,固守传统,骄傲自满,蔑视其它所有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屑一顾,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文明,和西方的发奋进取简直犹如天壤之别。同样并不是说中国的精英就完全堕落了,中国仍有很多要立志匡扶天下,要做圣贤的读书人,比如陶澍、林则徐等,比如此时正在圆明园外修身养性的曾国藩。道光帝在近代史上看起来似乎很平庸、
2、无能,但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他绝对算是一个不错的君主。鸦片战争之败,不是琦善、伊里布、牛鉴、奕山、奕经、杨芳、耆英、余步云等人投降、卖国;更不是清政府软弱、妥协。相反道光帝比谁都想剿夷,来个“大军剿杀”,杀得逆夷臣服投降,一溃千里然而,正如上面所说中华文明此时已经落后了,军事上已经几乎不可能取胜。即使重用林则徐、裕谦、颜伯焘等人坚决抵抗,最终也只有一条路妥协。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自身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性命与官位,不管换做谁来指挥抵抗,最终也只能走到谈判桌上,乖乖地签订合约。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主张办法都是雕虫小技,毫无用处。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似乎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也重新认识了中国近
3、代史:对比鸦片战争时的东西方文明,西强而我们弱。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满朝文武,整个国家的精英士大夫群体对此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落后了。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则给他们敲响了警钟,随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一次又一次用铁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必须要更新了。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觉醒,或者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为我们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要感激近代史,屈辱与挫折最能令人奋进,中日战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点。春秋战国之后有秦汉,五胡乱华之后有隋唐,辽、金、元之后有明清,同样的我坚信近代史之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必将重新走向另一个高峰。40
4、0年一个轮回,变的是王朝将相,历史人物;不变的是其中蕴涵着的厚重的中华文明。它源远流长、厚重坚实,让人自豪,令人骄傲。【篇二】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我抽空阅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一书,这本书带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给了我不少思考。这本书如同茅海建先生自己所说一样“我选择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试图回答一些问题”。它以皇帝与诸位官员之间发生的故事为脉络,带我们认识了大清的政治环境,揭示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茅海建先生写的这本书的内容带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了那一段历史,那些在现代人看来很荒谬的事情,在茅
5、海建先生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变得非常直观,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研读价值的历史书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对琦善和伊里布等人的看法,在传统的主流观点中,琦善与伊里布是卖国贼,而林则徐则是大家公认的精度英雄,但是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从各种文献以及当时的情境出发,他设身处地地用当时的道德观念思考问题,将琦善卖国的证据一一驳倒,作者认为,琦善在促成道光帝“清缴鸦片”这一决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琦善的卖国说其实来源于他对待英国入侵的态度,琦善其实主张妥协,但是事情在口口相传中必定会变味,由妥协变为投降,再由投降变为卖国,这一步步的深入,使得琦善被戴上了卖国的帽子。林则徐确实值得称赞
6、,但是林则徐致力于研究英国的历史,了解对手的实力和战术,这在当时有着极其先进的思想,这值得百年后的我们去缅怀和尊敬他,但是作为一代大师,他也不能逃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我们中国的大门,使我们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思考。首先是表面上的一些思考,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必须要带着思考看历史,有时候要辅助以必要的历史文献来说事,否则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歪曲。就比如:现在日本教材中有些体现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情况。这个就是歪曲历史,历史永远存在,而史学家有些东西可能是错的或者具有认识的局限性。第二,我认为在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设身
7、处地,换位思考,以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去看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轻物谁下落快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亚里士多德脑子一拍就得出答案了,但是我们换到那个时代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还是为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结合测量工具的局限,我们就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第三,每一个人都有功过是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更多时候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尤其是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在这个炒作横飞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多思考消息的真假,不能一拍脑子就充当看客,传播负能量,没有一个世俗的人能超脱世俗,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一个时代的局限性,正所谓“明哲保身”与“令为玉碎,不
8、为瓦全”两者的区别,有句话讲得好,那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最后一点就是: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在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句话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理性。以上就是我看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感想,看完此书,我最大的想法是:我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要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发展添砖加瓦。【篇三】天朝的崩溃读后感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
9、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以每天一章的速度,在高度的阅读快感中,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书。本书的副标题是“战争再研究”,1840年发生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之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侵略、琦善的通敌卖国、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之上。我所接触的这段历史,基本是一些爱憎分明的道德评判构成的,而我又天生是一个怀疑主义者,虽然并不相信,但没有人把历史细节指给我看。拿起厚达600页的“砖头”,不仅心中打鼓,我能不能在假期末的几天悠闲时光读完一本如此厚重,研究对象又如此沉重,充满了密密麻麻蝇头小注的专业历史著作呢?担心是
10、多余的,翻开书的第一章,我就开始津津有味地跟着作者对“琦善卖国”一案进行拨乱反正去了。事实是,作者不但是个拥有学人之拙的严谨学者,更是一个有着诗人之慧的故事能手。诚如序言中作者好友的两句建言,“曰注重人物命运、曰解释历史现象”。作者在人物命运中阐释历史现象,在历史现实中揭示人物的命运和局限。一切从经年掌握的大量历史材料出发,不囿于成规和既有立场,果断地对曾经的历史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作者笔下、侵略者的狡黠无赖、见风使舵、道光帝和清朝大员们的蒙昧游移、不知所云都跃然纸上。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除了常规材料的分析判断,尤为注重现带军事技术和地理因素、注重以现代观念考量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各种制
11、度,从而在纷繁的史料中发掘出深具意义的历史细节。就战争而言,作者对双方战争的意图到实现意图的战备、战力、战略、战术,甚至战法和编制、后勤补给和官兵心态无所不及,每次大小战斗均有详细的战术分析。而战争背后,是支持战争的人文地理背景,作者海陆并重、民情吏治兼顾,将帅的背景考量、具体的沟壑水道皆所呈现。正是这些“技术”层面的实证演绎,使本书对历史细节的重视可用“具体而微”四字加以概括。由细节所呈现的历史,当然比由理论引导的历史可亲可敬的多,因为除了作者的观点和分析,我们获得了认知历史思辨历史的最基本材料,而理论构筑的历史,剥去宣传的外衣,余下的只是稻草。面对一百多年来对“中英战争”爱憎分明的道德评价
12、,作者强调指出,“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一切出于“愤恨”、“不服输”或其他目的而对历史进行的“神话”或“鬼话”的实践,已经超越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只能白白浪费历史的宝贵财富。基于这样的思想,在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围绕“战争”进行的道德化历史叙述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分析了“妥协投降卖国”的“奸臣模式”是如何成为一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们的基础命题,历史又是如何在这种命题中转化为宣传的。全书试图解答一个个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命题:为什么真实的战况到开战一年多以后道光皇帝依然蒙在鼓里,胡乱发出前后矛盾的作战指令?为什么清朝大员集体撒谎、对着道光帝大施阴谋,一个比一个精彩绝伦?
13、为什么亲历战争第一线的清朝大员都先后“由剿而抚”,稍显精明的伊里布、耆英甚至不顾圣旨,跟着英军屁股后面乞和团团乱转?为什么战争开始、英军和清军不约而同竞相封锁海口?清军的军力如何,性质又是什么?内卫部队、警察还是国防军?为什么清支援部队军纪涣散、资用靡费,竟然有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长途奔袭数千里、历时大半年却始终没到前线?神话林则徐的思想境界到底有多高?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是什么?翻译因素在战争的外交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元里抗英民众如何组织、其民族意识和战斗力如何?为什么众多主权被轻易出让而侵略者和满清政府却各得其所欢庆成功?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卖国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
14、。而这些故事,被茅海建先生细细讲来,犹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让人感慨万千的同时,更是欲罢不能。为什么要读天潮的崩溃来重新理解战争和近代中国?它展开了就被遮蔽的历史的另一面。在当代中国,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遥远而意义稀薄的事情。历史被作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安插传统教育中,在这里,历史不是思辨的对象,史实也不是分析与批判的竞技场。另一方面,阐释历史、构建历史却又显得至关重要,或者说正因为“至关重要”的阐释转而成为认识历史的基础和规范,所以历史才“无关紧要”起来。历史的重要性就在于,谁获得了阐释历史的权力,谁就会天然获得了创造自我的“合法性”。因此,“了解并接受结论”,便成为了当下基
15、础教育中历史学科的目标和常态。重要的不是人们能否有机会接触纷繁复杂的史料、并“正确”把握它们;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充满了符号性质的“宣传”、结论和定义的历史中,拥有考量历史的能力。我还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特意记下:“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也给人以力量,有时甚至是更大的力量。”【篇四】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今年是甲午年,一提到这个年份,我想华夏儿女想到的一定会是100多年的甲午战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写的天朝的崩溃,在读完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之后,我同作者写完书的感受似乎有几分相似,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更加的沉重。这是一本记录那段晦暗历史的战争回顾,它承载着国人耻辱的记忆。甲午战争的意义并没
16、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渐减少,反而更加的厚重。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这本书真正的给我揭开了战争的这一段历史,用严谨的史学作风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的路究竟该如何走。在学生时代,老师讲到过这段历史,当时年少轻狂年纪的我恨那些反对禁烟、反对抵抗的人,恨他们的丧权辱国,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那个朝代、甚至是整个古代封建帝国的问题。那是整个封建帝国“一言堂”的悲剧。那个时代在皇帝的思维里,中国傲视“四夷”,甚至对英国的印象只是船坚炮利,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崛起引起跟深层次的思考。中国人一直处于麻木之中,一直在“天朝”的旧梦中难以醒来。之所
17、以中国会被侵略,其实真的不应该去怪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朝代。那是时代造就的悲剧,那是多年延续皇帝“一言堂”的悲剧。古代社会一直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皇帝有才学、想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清明、昌盛的,但如果皇帝是昏庸、荒唐的,那么这个朝代最终会走向极端的衰败。历史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一言堂”的悲剧,而在当下,在这个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刻,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扎紧“一把手”在人、财、物权力管理制度的篱笆,杜绝“一支笔”、“一言堂”。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一言堂”,约束自身行为,善用手中的权力,不断自律、自省、自励,真正做到慎独、慎己、慎微。第一,民主决策,群策群力。在
18、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我们应该主动拒绝“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由大家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个人的独断专行,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做“土皇帝”。第二,慎思谨言,一心为政。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领导干部应当慎言、慎行、理性地考虑得失,要做到诚信而不失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领导干部必须在需要面前要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要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要学会坚守,才能突显其公道正派、品行端正、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自身良好的品德就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面镜子,更是大力弘扬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
19、人用人思想。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人民给的权力造福于民,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良好习惯。第三,以民为本,全心为民。人民群众永远是为政的基础和根本,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需要明确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工作中才能时时刻刻有为人民谋利之心、为人民造福之意。历史的教训至今还深深地烙在那古老的铁炮炮身上,波涛拍打着炮台,其石壁上也会清晰地刻着这段惨痛的历史。历史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去书写。记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要真正能够走出历史阴影,实现社会和解与和谐,要做到的是“不计前嫌”,绝非“不记前嫌”。“不
20、计”是种选择后的宽恕,“不记”是对历史的谋杀。“当历史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又是一个甲午年,我国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要真正吸取甲午战争的教训,真正的做到杜绝“一言堂”,还百姓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篇五】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当读完本书后,我对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发生于“天朝上国”的耻辱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疑在这段历史中应当有很多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无数后人的唾弃与辱骂,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在天朝体制下,这种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岂是一两个人可以弥补的。”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主要从鸦片战争出发,以历史人物的变化为主线,又从各种角度上分析了战争失
21、败的原因,最终完整的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我对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可观的角度上去冷静的分析整个事件和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感到钦佩。不论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战派的林则徐、奕经,作者都能从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出发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纵观本书,作者对各个名词以及历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钦佩的,这是我看过注释最多的一本书,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晚清的一个官场环境,从京城到地方,一个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抚还要厉害,主政一方的总督巡抚之间粉饰之风盛行,说之为胡编乱造都不为过。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将军”奕山
22、来说,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广东,而后手握数万大兵的奕山在对英的作战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军一直逼到广州城下,开出了数条条约。最终交出了六百万的“赎城费”后英军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汇报的呢?完全颠倒了历史舞台上的正反角色,英军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还借段永福之口说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话“大将军奉命而来,唯知有战,”一何壮哉!再说整个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这位以勤俭而著称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对战争的态度就已经令人难以琢磨了。在英军已经进驻长江时他还不了解“英吉利”到底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没有丝毫的坚决性。读后感在这样的皇帝与大臣之
23、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晖,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仅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儿媳慈喜将带着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热河,不知又将作何感想。在读完本书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样的问题: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相信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篇六】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当读完本书后,我对这段距今已近二百年的发生于天朝上国的耻辱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无疑在这段历史中应当有很多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无数后人的唾弃与辱骂,但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在天朝体制下,这种于制度,器物,士兵上面的差距,又岂是一两个人可以弥补的。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主要从鸦片战争出发,以
24、历史人物的变化为主线,又从各种角度上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最终完整的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我对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可观的角度上去冷静的分析整个事件和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感到钦佩。不论是主和派的琦善、伊布里或者主战派的林则徐、奕经,作者都能从人物的性格、经历等出发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纵观本书,作者对各个名词以及历史事件的注解是最令我钦佩的,这是我看过注释最多的一本书,相信作者肯定在上面花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了晚清的一个官场环境,从京城到地方,一个七品甚至八品的小吏到了地方甚至比一省督抚还要厉害,主政一方的总督巡抚之间粉饰之风盛行,说之为
25、胡编乱造都不为过。就拿奉旨剿匪的靖逆将军奕山来说,在道光帝不低于六道圣旨的催促下,这位深受皇恩的康熙帝的五世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广东,而后手握数万大兵的奕山在对英的作战中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军一直逼到广州城下,开出了数条条约。最终交出了六百万的赎城费后英军才撤去。但是他是怎么汇报的呢?完全颠倒了历史舞台上的正反角色,英军反而成了祈和的一方,还借段永福之口说出一段自我表白的话大将军奉命而来,唯知有战,一何壮哉!再说整个战争的决策者道光帝,这位以勤俭而著称的皇帝光是其自身对战争的态度就已经令人难以琢磨了。在英军已经进驻长江时他还不了解英吉利到底为何物,且其本身又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没有丝毫的坚
26、决性。在这样的皇帝与大臣之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大清王朝的余晖,而道光帝自己如果知道仅仅在十四年之后他的儿媳慈喜将带着一家老小匆匆逃出紫禁城奔向热河,不知又将作何感想。在读完本书后,我不禁也要有同作者一样的问题: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我相信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篇七】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27、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
28、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