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6篇篇一: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第一节动能的改变、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是对动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学习整章内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开始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相互联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所以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打下基础。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
2、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等相关知识三、设计思想:“课堂探究教学”并不在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研究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本课时采用“问题讨论分组实验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实例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
3、习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建立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教学流程如下: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恒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数值关系。初步认识动能定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
4、化的定量关系,为理论推导动能定理奠定实验基础。难点:实验探究外力(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六、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动能定理有个初步的认识。七、主要教学过程:1、建立场景,导入学习。生活实例演示:让一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问(1):小球的速度如何变化?动能如何变化?生活实例:列车离站加速行驶时,速度越来越大,即动能越来越大:汽车刹车后,速度越来越小,即动能越来越小。问(2):什么原因导致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调动学生,复习巩固动能定义,同时从情境中引入问题,比较符合高一学生认识过程,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2、提出问题为了研
5、究方便,以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力做功为例,研究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改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你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这种关系作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3、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学生能做好这一环节,后面的探究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同时,应该适时的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出的方案可能有好几个,现列举两个最容易讨论出,并行之有效的方案方案A: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个方案比较简单,学生在前面生活实例演示和根据“必修1”的学习,已经经历并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很容易想到,实验装置图如下:
6、(教师事先备用,直接展示。)方案B:课本上介绍的方案这个方案,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确保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恒定的外力作用(实验条件)?怎样平衡小车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使小车只受拉力的恒力作用(判断平衡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排出难点。(这里我们就让学生明白:教材上给出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简单的)使学生易于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进行理解,从而进一步鼓励学生开拓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案。学生的探究过程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指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让人。结合讨论后的方案,确定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小车、电火花计时器、刻度尺、纸带、细绳
7、、木板、砝码、定滑轮、铁架台、夹子等。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根据之前的讨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建议每个方案都要有人)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给与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体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明确在课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应如何逐步通过实验对课题研究。不论选择哪一方案,实验数据处理都是对纸带分析,在纸带上取两个合适的点(如上图中纸带上的B点和D点),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SBD,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求出打点计时器打B、E两点时,重锤的速度VB和VD,(提示学生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
8、速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力F/N位移S/m功W=FS(J)B点速度VB(m/s)D点速度VD(m/s)动能的变化EK(J)第1次第2次由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恒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变化的大小。这时,教师呈现各代表小组的表格,要求学生分析总结,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教师只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规范其文字的表述。5、评估与交流小组间相互交流,了解其他组的实验情况,在实验结果上和其它组是否一致?试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对实验过程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估。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两个代表对自己小组进行评估、总结,教师可以在学
9、生发言前设置下面几个问题:(1)、在实验结论数据中,功W和动能的改变EK是否一致?(2)、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认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是什么?又如何减少实验过程误差的?(3)、实验装置可有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正确听取、采纳他人意见的好习惯,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作用。教师归纳:大量更为精确实验表明,能量转化可以用做功来量度。如合外力做总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八、课后作业1、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恒力做功和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2、理论推导:请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动能定理。九、教学反思“物理课堂实验探究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动能定理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
10、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这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恒力(重力)做功数量,进一步分析物体动能的改变数值,从而建立功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感受到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是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更有效,思维训练也更加深刻,学生得到的不仅有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篇二: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
11、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12、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13、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
14、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2、教学难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教学策略与手段】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
15、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课前准备】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
16、物块,圆形瓶盖。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3、制作PPT。篇三: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一、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2、教学过程概述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
17、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
18、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2、过程与方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四、教学重点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2、“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
19、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二)、创设情境解决中心问题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小组代表讲解展示: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思路二:
20、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得出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设计说明: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三)、物理学史展现人文魅力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21、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五)、发现未知天体视频:“海王星的发现”,展现
22、科学发现的足迹,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冯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的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六)、课堂小结与反馈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七、板书设计: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图片欣赏,引入新课二、测中心天体的质量三、卡文迪许人文魅力四、应用1、测天体密度2、发现未知天体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极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节中心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脉络清晰。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学生
23、也有一定的感知。篇四: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
24、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教学策略】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
25、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
26、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
27、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从而发出
28、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
29、好准备。3、假如你是设计师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
30、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
31、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1、课后练习题。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篇五: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一、
32、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
33、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
34、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
35、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四、重点难点(一)重点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五、教学策略与手段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实验和多媒体教学:(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趣味实验演示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
36、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2、深入分析: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二)新课教学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
37、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两物体接触面粗糙夹玻璃球竞赛: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8、,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2、静摩擦力概念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引导学生通过
39、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方向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大小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
40、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4、巩固提高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5、应用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静摩檫力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3、接触
41、面粗糙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ffmax八、作业设计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九、问题研讨(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篇六: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
42、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
43、及理解。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发现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二)进行新课1、楞次定律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实验步骤(1)按右
44、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实验结果,填表: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
45、怎样呢?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投影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
46、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2、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