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docx

上传人:柒****a 文档编号:6744817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0篇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1 自从20_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

2、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

3、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

4、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

5、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 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 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

6、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

7、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

8、,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

9、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

10、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 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

11、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来写的议论文。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

12、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是不是会产生效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

13、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先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们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说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了一起。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

14、风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莫种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动。 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大部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在我们搞不清含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 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

15、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藉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

16、,要站得好,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 南怀瑾先生在试图赋予这段话一些思想意义,但还是没有解决这段话与第十章其他言论毫不相干的问题,况且将“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释成“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也有些牵强。而子路的反应想象上去还是有些怪异。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段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现在,我们假设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议论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论述结束的时候,应该出现的是这一章的结论,结论与论述过程在形式上的不统一是很常见的。于是,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第十章的内容。正象前面

17、讲的,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几乎看不到“子曰”。这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从穿衣到吃饭,从走路到睡觉,从上班到休闲,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卧,别人送礼应如何回应,遇到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等等,事件具体而且琐碎。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这样的语句就出现在第十章。这与论语其他章节中那些谈天论地,谈古论今的言论完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谆谆教导着一群学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为规范的课程。于是,我们就找到答案了:这完全是一组关于人在社会中交流时所需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果我们用这第十章的内容和现今国际流行的素质教育(Libe

18、r-Arch)作比较的话,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如果第十章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课程,那么在第十章结尾出现的这段话就应该是毕业典礼了。飞鸟寓意的是即将毕业的年轻人,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老师孔子发表讲话:“准备好了的年轻人,学业已经完成,以后就要看你们如何把握时机了!”这里的“时”当然是“学而时习之”的“时”。然后老师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齐行礼,以表祝福、勉励之意。关键的是这个“三嗅”作何解释,我查了辞源,没有找到“三嗅”,却找到了“三揖”,辞源上说“三揖”是古时候的一种拱手礼,据此,我推测,“三嗅”也是这样的拱手礼。于是,我对着镜子试了一下,发现作拱手礼时,双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当然,你也可以双手

19、抱拳举得高一些,甚至高过头顶,然而,你马上可以感觉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举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礼恰恰反映的是送别的祝福和勉励。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为什么一定要用飞鸟来寓意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搞得后来的人胡乱猜测。前不久,同与霍金对话中国自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对“学而时习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对其中“时”字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个佐证:“时习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时而飞”。而这个待时而飞用在这里,用于解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也非常合适。原来孔子和子路所行的这个“三嗅”之礼,不仅包含了对踌躇满志的学子的祝福和勉励,还包含了对待时而飞的青春的礼赞! 通

20、过这样基于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假设的分析,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话与全篇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副产品。社会上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缛节,限制了人的激情与创造,而大家所认为的那些繁文缛节基本都出于第十章。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第十章,原来是一组素质教育的课程。而如何使用这里学到的行为规范,就要看每个人在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了。就像是武功,师傅教的是死招,临战操练的是活用。 论语的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段话看上去并不难解,原本以为可以一带而过的,没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却引发了一连串复杂

21、的思考活动。先看一看对这句话目前流行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乍一看,这解释得很合理,没有什么可以深纠的地方。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将译文和原文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别扭的地方是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了,如果是“有何难”的意思难道孔子不会使用“难”字吗?显然不是,论语中曾多次出现“难”字。翻一翻众多的版本,几乎众口一词都是这样解释的,再翻看论语集注,发现这样的解释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难也”。 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朱熹的解释,但我还是感觉不太对。首先,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或“不难”,用口语的话讲,就是有点儿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

22、,要礼有何用”这样的语气不太像孔子的风格。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好象没说清楚,没有说明礼让治国如何不难。而“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解释,那么这段话所能带给我们的信息非常少,只有“应该以礼让治国”这样一个信息,如此一来,在惜字如金的论语里就应该写成:子曰:“以礼让为国。”不仅如此,“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从逻辑上讲也有缺陷,它为什么不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让何?”怎样才能解开这一系列的疑问呢?看来“何有”是个突破口。如果我们先不管前后文,就说这个“何有”,恐

23、怕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论语学习论语的方法,我们在论语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七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第九章。 从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现的“何有”来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连朱熹也在这两处将“何有”解释成“哪有” 的意思。现在将这样的解释带回到我们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先不管这段话的意思,上面的解释从逻辑上讲除了“如礼何”翻译不出来,其他三段是说得通的。于是,我们需要按照这个思路,考虑一下“如礼何”怎么解释。

24、当然,将“如礼何”解释成“要礼有何用”是不能带入我们刚刚做的那个句子里的,况且这样的解释似乎也不太准确。如果我们将“如礼何”之中的礼字去掉,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词:“如何”。看上去孔子的这段话是一个商量的口气,是提了一个建议。好象问题出在对“如”字的解释上,但这并不难,只要查一查新华词典,“如”字的第一种解释是:依照、顺从。好了,我们将这样的解释带入:“能以礼让治国吗,哪有?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依照礼怎么样?”这实在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难道孔子认为不能以礼让治国吗?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与我们的体验是否相符。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2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

25、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

26、,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

27、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3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就应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好

28、处。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能够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能够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29、”,从而体会到“礼”就应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此刻我能够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个性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个性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 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务必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0、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资料。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资料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资料,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

31、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资料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能够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资料的总结 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资料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

32、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能够“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贴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3、,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

34、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

35、,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

36、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

37、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

38、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

39、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

40、,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

41、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

42、,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5 朋友,不知给你上过课的老师们有谁?是班主任?普通老师?优秀老师?代课老师?实习老师?年过半百的“老教师”?那些啊,和我比起来,可都不如我厉害,你可知道,咱们北京东路小学的孙校长亲自来为咱们五(1)班的同学们上了一节公开课! 今天,我们北小五(1)班的同学们穿着整齐地上了车子,前往目的地东南大学礼堂,为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们展示了一堂生动精彩的语文课。 一进大礼堂,可把我吓坏了,那么多的语文老师注视着我们。为了使咱们放松心情,孙校长一

43、开始和我们玩起了“猜名字”游戏,大家顿时轻松起来。不久后,我盼望已久的语文公开课在孙校长那响亮的“上课”声中开始了。这次的内容是“走近论语”,论语我们在晨读中早就读过了,但正如孙校长说,温故才能知新。我们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又读了六条论语,每一条论语,那孔子所说的经典语句,在孙校长那一个个幽默生动的小故事里,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体会。不愧是北小的校长啊,上课就是不一样!我暗暗赞叹道。 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还有些不习惯,手心里全是汗,也不怎么敢举手,但后来,我在校长那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下,敢发言了,有自信了,有感悟了,胆子大起来了,自己手心里的汗也少了许多,轻松多了。这应该就是孙校长上

44、课的魅力所在吧。 学习了这节课,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圣人之言;我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孙校长能再次为我们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动的课。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6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

45、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

46、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看书心得怎么写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传千古的一本著作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这本书是家喻户晓的,还被尊称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这本书中的道理被后人延用至今。孔子的学说也流传出中国,传播到国外。 谦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你是多么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你都要虚心向

47、别人请教。你可知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学生为了请教老师一些问题,在老师门外,冒着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着,我们要虚心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名鼎鼎的皇帝唐太宗,他虚心接纳魏征的建议,居安思危,戒骄戒奢。没有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学习,而是向魏征学习。最后,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读了孔子的言论,我知道了一个人无论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虚心请教别人,做到谦虚为人,谦虚好学,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反省 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坚持反省自己在为人,与朋友交往和复习知识等方面的做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升华。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点坚持反省自己的行为。 子张篇中记载的,子夏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就是一个人修身的根本,不断反省,做得更好,不断升华自己! 孝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