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739741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在把握小说情节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关键性语句一般表现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时间、地点转换的句子等,这篇小说其实就是四个情节、四个场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逐层推进,波澜纷呈。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预设和实践有时相疏,甚至相诡。这节课暴露出一些不足。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氛围较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只有那么两三位同学,我觉得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又有意点了没有举手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没进入状态,却“鬼机灵”的说“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学一样的”,我也不便点破。自由发言时,大部分学生也不是那么积极参与。有老师

2、说“亏得你心态自然,有条不紊,不断地启发诱导”我对他说“你可知道我当时心里磨得多苦,差点求他们了!”。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安慰我“到了九年级,学生都那样,比不得小学和七年级学生”。其实,我知道这个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这节课上我不会激发学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学中,认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习惯,索性以灌输为主,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方面做得不够。越是学生欠缺的好习惯、好方法,我们越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缺乏长远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最终是苦了教师自己,阻滞了学生发展。当全体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深度思考,才会达到“教得轻松,学的轻松”的效果,客观的说,现在一部分学校、一部分

3、教师无法摈弃“时间加汗水”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的这种模式。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徘徊者。其次,还未能将多媒体完全有效的使用。这主要表现在自己制作的课件达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下载别人的,或者下载后略作改动。但是,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的教学。有时候为了用上多媒体,让别人的课件“牵着鼻子走”,受到了局限和约束,反而削弱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一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上这样一节课的本身,对我们就是一次

4、挑战和考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拿任课教师与“程老师”作比较。但当自己聆听学生们对人物的理解时,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无论是平日里怎样淘气、怎样的不愿学习的学生,对他们心目中的老师都是宽容的,这种宽容不带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使教育者本身也深受教育。但是,与此同时我清醒地感觉到:他们对教师的尊敬不再是永久的,他们已经有能力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职业道德作出较为公正的判断,紧紧依靠威严是不能让学生永远臣服的。特别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只有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才能真正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我节选的这一教学环节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5、,教师对学生的意外之言、不期之语能灵活应变,从不同思路予以肯定和指正。在对“心声”多重含义的挖掘中,教者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思维清晰化,大有拨云见日,水到渠成之感。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雄辩恰恰说明平日功夫之深,可谓百花齐放。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环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初三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本学期,我担任初三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觉到,兴趣和智力是嫡亲姐妹,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

6、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他们做事大多凭兴趣去做,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学习的功课缺乏高中学生那样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一、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

7、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8、,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二、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

9、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景),有时从结尾切入(例枣核、看戏),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

10、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

11、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在节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讲读课用慢板,让同学们反复朗读,细心品味,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讲透讲足。有了这个基础,在上自读课时学生很容易进入定向思维,理解比较到位,所以使放快节奏,抓住重点,展开比较、讨论。课外自读是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最高层级,所以我往往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并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纠正。这样,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感既充实又轻松。三、对作文踏实评改,拒绝形式,提高学

12、生写作兴趣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对老师发还的作文本连看一眼也觉多余。为什么?排除一部分同学确实无心向学这一原因不考虑之后,我们发现,这种令我们老师深感伤心的现象,其实跟我们的作文批阅习惯有极大关系。以前,我也认为在作文本上写上“中心(不)突出、选材(不)准确、形象(不)鲜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眉批、总批,是批阅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现在必须承认,这种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它已变成了一种形式。说得不好听,它只是写给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时看的,不是写给学生看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具体意见,例如文章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如何波澜起伏,结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写怎样显示性格,环境描写

13、怎样衬托心情,外貌描写怎样凸显个性,语言简练该是什么样,活学活用(指袭用别人的结构甚或句子)该如何学,等等根据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以为作文的评、批要注意下面几点:(1)“评、批”少用或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