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止戈为武的人文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止戈为武的人文精神.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止戈为武的人文精神摘要:恰逢十九大召开之际,在学习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为领导的党中央号召下,我们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体育学院的学生,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在这里,浅谈一下止戈为武的人文精神,以及它带给我们思想上的提高和意识上的进步。关键词:止戈为武 提高 进步一、 前言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武(w)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
2、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举戈而止)。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止,计量单位,半步的意思。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 “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来源: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
3、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仁”的思想基本相符。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典故: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
4、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北齐书文苑传樊逊:“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魏秀仁
5、花月痕第47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而随着社会变迁,腐儒没落,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1止的意思。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1(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止,“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2武的意思。“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
6、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
7、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3止息干戈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
8、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4止戈为武的另一种解读。止,通趾,引申为站立,立足之意。戈,兵器,引申为军事、武力之意。武,愿意“扛着兵器走”,引申为国家、团体的存
9、在需要依靠武力作为保障。5,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二、 止戈为武里的侠义这里,不得不提到武德。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 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祥云。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
10、精神的部分。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躁”,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提倡和平。保持身体健康。不主动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有能力的人,应负社会责任。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到侠义精神上来,在现在的社会中或者称为江湖中,侠义精神主要表现在:1. 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电影硬汉-2中的老三说过“坏人都需要
11、教训”,然而教训不能全部依赖于警察,因为警察不可能随时到达现场。因此,教训坏人很多时候是“江湖”中人的事,但也要注意分寸。2. 弘扬正气、扶危济困 正所谓,朗朗乾坤邪不压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人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按照“江湖”道义来做事的,如果说真的有地方需要身不由己,那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在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同时弘扬社会正气,彰显武者的侠义精神。3. 不计名利、助人为乐雷锋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重新把不计名利、助人为乐提上日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江湖环境”险恶,现在一些职业骗子让人觉得“现代江湖”远比“古代江湖”更加险恶。有时候,明明是不计名利、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却神不
12、知鬼不觉的成了肇事者。当然,我说这些不是让我们不去助人为乐,至少要能够审时度势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4. 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个人意志总要和社会总体发展相一致,这样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在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武者来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事情。5. 遵循武德,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不是“古代江湖”,社会中的一切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的规定。人人生而平等,即便是罪犯也没有权利去行使生杀大权。狭义精神,在现代已经有了重新的定义,切忌不计后果的大侠
13、义精神。相当大侠,就先把社会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体现现时代的侠义精神。三、 止戈为武精神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8年前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格鲁吉亚局势紧张,但两国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深情拥抱,主动将冲突化为友谊,令无数观众感动。体育运动高于政治,运动员不应受政治和战争干扰”,这与其说是自我要求,不如说是向世界发出了止戈为武的呼吁。从难民运动员的加入,到156个国家的上万名国际志愿者远赴巴西,奥运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日益成为拉近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心灵距离的重要纽带。国际奥
14、委会主席巴赫认为,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和平、团结为代表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无论是1992年,波黑交战双方因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而暂时停火;还是1994年,战况惨烈的巴尔干地区,因为挪威冬奥会停战一天,奥运会一直传承着古希腊以来的“神圣休战”原则。这都是止戈为武现代精神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认为:“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以达到和平的意思。决不是宣扬武力,制造暴力!因此,好勇斗狠,嗜杀成性,惨无人道,等野兽般的行为,历来为中国武术各大家大派所鄙视!然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中国武术千家万派,谁都是第一,这怎么可能?怎么
15、解决?打擂台?还是真枪真刀的比赛?还是暗器绝招一起上?这不成了自相惨杀了吗?中国武术没有用武力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充满智慧的用“武德”,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大家只要肯动脑子想一想,就会看到: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术流派,才能成为大家大派!例如有口皆碑,享誉武林的两大门派,少林和武当:1、少林武术,背靠的是中国第一大教佛教文化,并以河南佛教名寺“少林寺”命名。其拳术罗汉拳、大悲掌、达摩十八手等,都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2、武当武术,背后依靠的是纯中国宗教道教文化,并以湖北道教名山“武当山”命名。其套路太和剑、三合刀、玄武棍等,同样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大家都知道,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宗教都是行善积德不
16、杀生的。两大行善积德不杀生的宗教下诞生的武术,却成了中国武术最大的两个门派。历史的启示,值得每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深思!再例如妇孺皆知,蜚声海外的两大拳种太极拳和八卦掌:1、太极拳,是根据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太极图”创编的。2、八卦掌,同样是根据中国第一经典易经“八卦”演化而来。以最古老的易经文化为背景的太极拳和八卦掌,更是以人们不可思议的力量,确立了中国武术单一拳种大家的不倒翁地位。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某些拳种昙花一现,欲争高低;也曾有过一些门派横行一时,称霸称王。但是历史无情的把它们都淘汰了。它们不是因为“没有文化”衰落了,就是因为“缺德无道”灭亡了!综上所述,中国三大文化的强大力量
17、支撑着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止戈为“武”,中心是“德”。“武德”是中国武术的灵魂!四、 总结前两个方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部来谈止戈为武的,同时,这种止戈为武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人文的思维方式上。人文的思维方式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们出发点上就不一样的,科学思维是从静态出发的,或者是从具体的物出发的,而中国的人文思维,则是从人出发的,或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被动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可以规定好一定的环境,比如恒温、恒湿,然后我们可以反方的去做实验。一次,二次而人事的活动却不同,历史是从来不会重复的,只可能有相似之处。它一直是在变动之中向前推进的,而且绝对无法把它
18、隔绝开来,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面一样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你很难防止任何偶然的因素参与进来。所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和静态的思维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静态的,我们可以把它孤立起来,排除各种干扰,孤立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而在动态中我们不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就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人文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说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现在是这个样子,突然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因此我们就要马上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我们知道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只有普遍有效
19、才是科学。可是人文是考察、人文的思维方式,会更多地注意个性、个性化的东西。这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总之,止戈为武的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讲,现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正是吸收了止戈为武的人文精神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高扬人本主义去冲破中世纪神本文化的牢笼,然而诚如当时那些主要思想家所言,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从中国儒、道哲学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而当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恐怕主要是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中国止戈为武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还值得人们在今日来认真研究一翻的理由吧!参考文献1孟子泰誓上2孟子离娄下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左氏春秋左氏春秋楚国:中国,公元前651年: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