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造语言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造语言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运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人造语言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以冰与火之歌中的多斯拉克语和瓦雷利亚语为例引言人造语言(Constructed language,简称conlang,人造语言的使用者自称Conlanger)是一种非自然形成的,因特定目的、用途,为了某特定使用族群,而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语言。它与自然语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语言是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而人造语言则是为某些特定目的而生的。人造语言可按创造意图分为三类:辅助语言、工程语言、艺术语言。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文本与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人造语言,并对其意义和功能进行探讨。目前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聚集在计划语言、计算语言、世界语的传播及影响,以及后现代文
2、本中的语言拼贴、隐喻等等,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的变形和国际辅助语言上,却很少直接关注艺术语言,只有少量外国著述有提及并梳理文学艺术作品中各自独特的人造语言的创造、运用及影响。其一,这与科幻、魔幻类作品本身在近现代的兴起、兴起的主要国家有关;其二,是因为人造语言始终还是属于少数人的兴趣;另外,由于语言的障碍(大多人造语言源于印欧语系),这方面的资料较为难寻难解,也影响了研究的数量。国外对于人造语言的研究及其运用都十分的娴熟了,比如我们所看到的阿凡达中的纳威语、生活大爆炸中的克林贡语、Halo中的桑赫利语等等,在观看影片同时也会被里面人物的那套完整的语言体系震撼到。一、 人造语言的简介与历史1.人造
3、语言的简介人造语言是一门发音、语法、词汇都由人为设计的、或是仿人类交流的,而非自然社会下演化形成的语言。人造语言可按创造意图分为三个部分:辅助语言(Auxiliary language,简称anxlang,亦称国际辅助语言),为国际交流设计的语言,比如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工程语言(Engineered Language,简称englang),为逻辑、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实验设计的语言,比如依照形式语言设计的逻辑语。艺术语言(Artistic Language,简称artlang),即基于艺术的审美乐趣而被发明的人造语言。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特别是科幻类作品中,是为了完整呈现某种架空
4、世界,被作者有意识设计出来的。这类语言往往源于对现实世界中某一或几类自然语言的模仿和重构,包含语音语调、语辞以及语法变化等等。前两类语言的诞生都是为了打破隔阂,让人类更自由地沟通,后一种则是为审美享受或是写作创意而诞生的。实际上大家觉得语言门槛低,因为每个人都在日常说话,上学时都接触过英语语法,以为自己对语言是有足够的理解的,即使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语言学是什么。用音乐来跟造语类比其实也不太对,跟一首歌相对的可能是一篇人造语写的文章,而跟一个conlang相对的恐怕是称得上“风格”的大量的音乐的集合了。2.人造语言被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中提及或运用人造语言的案例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可
5、被追溯。(1)古老的语言实验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他的克拉底鲁篇(Cratylus)的中对于语言的产生及语法习惯进行了讨论,并通过赫谟根尼之口表示:“没有任何名称是自然给予任何事物的,所有的名称都是约定和使用者的习惯。”古罗马时代,修辞学家阿特钠奥斯()在他的欢宴的智者()一书中就记载了人为创造词汇的故事。在前两段时期,作者们对人造语言只属于简单提及,亦或是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在对语言来源、用法的讨论中一带而过,并未形成“人造语言”的概念。(2)中世纪:早期人造语言人造语言概念的形成发生在这段时期。在7世纪的爱尔兰学者Longarad的一本关于爱尔兰语法的著作“Anraicept na n-ce
6、s”(英译为:The Scholars Primer)中记录到,一位名为Fnius Farsaid的学者在对口音感到困惑之后,造访了另一位名叫Shinar的学者,并用了十年时间学习了不同语言,将其各自最突出的部分挑选出来,组成了一门新语言,叫做Brla tbaide(英译为:The Selected language,意为被挑选出来的语言),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概念化地提出“人造语言”。然而最早的“人造语言”与其说是一种“人工、人造”的语言,不如说是一种带有“超自然”意味的、“神秘主义”的语言。在中世纪欧洲,人们出于宗教原因,开始热衷于人为改造创造语言,试图恢复圣经中所记载上帝为阻止人类建立巴
7、别塔而打乱语言之前,亚当和夏娃所用的统一语言(Adamic language),这种行为被称为“perfecting language”(语言完善)。但这也仅限于小部分人群的实践,并未普及,且非出于学术性文学性的目的,而属于一种宗教范畴和哲学范畴的活动。如12世纪的圣希尔德加德(St.Hildegard of Bingen)在她的著作中发明的“秘名语”(Lingua Ignota),以23个“秘名字母”(litterae ignotae)组成,大约有900个词汇,被认为是人造语的先锋,它的形式属于一种宗教内部的神秘语言(Enochian,英译为:Angelic Language,意为“天使之语
8、”)。又如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Balaibalan”。二、以冰与火之歌中多斯拉克语和高等瓦雷利亚语为例,试论人造语言的设计及其与文本的结合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 Martin)的中世纪史诗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及其改编影视剧作权力的游戏是成功运用人造语言的一个范例,其中两门主要的人造语言是多斯拉克语(Dothraki)及高等瓦雷利亚语(High Valyrian)。小说的读者或是电视剧的观众会对这几句话留下深刻印象:“Nyke Daenerys Jelmzmo hen Targrio Lentrot, hen Valyrio Upo nogr iksan. Valy
9、rio muo ngos uhys issa.”(我是来自坦格利安王朝的丹妮莉丝风暴降生,属老瓦雷利亚血统,瓦雷利亚语是我的母语。)“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Valar Dohaeris.”(凡人皆需侍奉。)这几句经典台词,已随着权游系列的闻名而掀起狂热,在读者与观众中的传播度非常广泛。在这部作品中,人造语言的加入是必要的,且成为了该系列作品的一大亮点,导致有了在权力的游戏看片会上,粉丝们反复播放片段来研究多斯拉克语的场面。首先,冰与火之歌具有非常宏大的世界观,几乎是史诗性地重现了一个类似中世纪时期的分封制大陆,在这片大陆上具有着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
10、、语言(方言)以及宗教信仰等。这个世界分为西方大陆(Westeros)和东方大陆(Essos),西方大陆的北方是冰墙,隔开北方的冰雪世界。南方是七个公国组成的王国。而东方大陆则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东方大陆有一些港口城市是自由城,构成联盟,并相对独立。整个系列的故事主要围绕西方大陆公国之一的史塔克(Stark)家族展开。相较于几个核心国家及剧情主要展开的首都君临(Kings Landing)所在的西方大陆,东方大陆更类似于一个异域风情浓郁的偏远地区,被峡海隔开,海运及商业发达,民风也较为淳朴自由。为了达成这样一种具有神秘感和间离感的异域风情,以及强调瓦雷利亚人的高贵血统(古瓦雷利亚语在冰与火之歌
11、中的地位类似欧洲现代之前的拉丁语虽然普通人已各有各的口语,但学者和教职人员仍以懂得并运用拉丁语为荣)和多斯拉克人蛮族语言的特点,还有主角对千面神这一神秘宗教侍奉的仪式感,建立一门与英语不同的人造语言是必要的。由于马丁不是如同托尔金一般学语言出身,他在书本中所使用的人造语言只有寥寥。大多数是人名、龙名、城市名以及简单的单词,如“valonqar(弟弟)”、“dracarys(龙焰)”,还有另外两句完整的句子“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和“Valar Dohaeris.”(凡人皆需侍奉。)但在HBO公司将其改编成美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时,(为了增
12、强可信度,好莱坞麾下的一大帮奇幻、科幻制作,电影、电视剧还有视频游戏,都有加入新造语言的强烈需求。这种新的人造语言,不但语法要完整,还要有写下来的文字(象形的也可)和能够完成简单对话的词汇。)制作单位通过竞选的方式聘请了语言学家大卫J彼得森(David J. Peterson)在已出版的书中所包含的自创语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完整的系统化扩充,建立起一门有源可溯的,语音、语法、词汇兼具规律性和艺术性的人造语言,并且要符合使用这门语言的族类的历史及文化。因此,真正较为完整的多斯拉克语和高等瓦雷利亚语便出现了,并且经常在剧中大段地被使用来进行独白或对话。1.多斯拉克语根据剧集拍摄的先后顺序,大卫首
13、先创造了游牧民族多斯拉克人的多斯拉克语(Dothraki language)。这门语言是他创作的第13种语言,体系的灵感来源于俄罗斯语、土耳其语、爱沙尼亚语、伊努特语和斯瓦西里语等,发音的灵感来源于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至2011年,多斯拉克语已拥有了3163个单词,在2012年有146名美国的女婴被命名为“Khaleesi”(多斯拉克语,“首领夫人”、“王后”的意思)。构造多斯拉克语有两个前提的限制条件:首先,它必须符合书中已有的多斯拉克语;其次,它需要易于发音和易于被演员学习。这两个限制的条件决定了多斯拉克语的语法和发音,比如,这门语言的清塞音就像英语一样,可以送气也可以不送气。2.高等瓦雷利
14、亚语与蛮族语言多斯拉克语不同的是剧中的另一门人造语言高等瓦雷利亚语(High Valyrian),随着塔格利安(Targaryen)家族的覆灭,它成为了一门属于古老贵族的语言。在马丁书中的原文第一次及最频繁出现高等瓦雷利亚语的即是最著名的两句:“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和“Valar dohaeris.(凡人皆需侍奉。)”这两句源于千面神和信仰它的组织无面者,关于无面者的起源,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曾经,驾着巨龙的瓦雷利亚人统治着世界,他们从世界各地掳来大量奴隶,将他们安排在矿井内劳作,千面之神的信仰就诞生于此,对她们来说,死亡就是仁慈的解脱,是神赠给他们的礼物,可以
15、理解为每个凡人终其一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侍奉千面之神,不论什么职业,不论如何生活,当完成自己的侍奉时,千面之神就会用死亡来解脱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动词的原形是morghljagon和dohaeragon,morghlis和dohaeris是动词的不定过去时变位(Aorist),根据作者的解释,意义上更接近动词的警句语态(Gnomic aspect),也就是与人的主观意愿无关的普遍真理。“凡人皆有一死”很好理解,也有人认为后一句翻译成“凡人皆在侍奉”而非“皆需”更合适,因为这同样是一个客观真理,而非要求:只要你活着,无论是否愿意,你都在以某种形式侍奉面神(RAmen),当你忍受不了侍奉的时
16、候,就可以召唤无面人或者自己去神殿解脱了。大卫J彼得森就是以此两句为出发点构建全剧的高等瓦雷利亚语。他将“Valar”译为“All men(所有人)”,作为这套语言系统的名词基础。瓦雷利亚语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有18个辅音,6个元音和2个滑音。没有冠词,作为一门高等语言(书中设定),拥有非常复杂的词形变化规则,根据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词干结尾是否为元音或辅音,相应产生变化。以“morghljagon”(死亡)为例:第一人称单数(我):morghljan;第二人称单数(你):morghlj;第三人称单数(他/她/它):morghljas;第一人称复数(我们):morghli;第二人称复数
17、(你们):morghljt;第三人称复数(他们):morghlis.另外,高等瓦雷利亚语含有8个格,分别为主格、宾格、属格、与格、位格、具格、伴格、呼格。根据词格的不同,名词的书写形式也会相应变化,而某些名词具有特殊变化形式。具有相同变化规律的词汇归为同一组别。在高等瓦雷利亚语中,这类词尾变化有6种。与此同时,高等瓦雷利亚语还有词性,包括:日性,月性,土性,水性等四个性别。名词在字典中会写明词形、词尾变化组别,以供查阅词形变化。它也拥有自己完整的书写体系。与多斯拉克语相比,这是一门复杂得多的人造语言,正如其背后是一个已覆灭的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对其构造具体展开,仅进行以上浅显
18、的一些介绍。三、人造语言在文学艺术作品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通过人造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乃至同一文本中不同种族的应用,可以看出语言对艺术作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可以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如权力的游戏中多斯拉克人和瓦雷利亚人的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就可以从语言上看出。多斯拉克族人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思维仍处于一种简单的直线型的命令与被命令、征服与被征服的较为野蛮的自然状态,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这个民族讲求实用,而缺乏诗意的性格。如他们民族所有的词汇都是从“骑马”这一词演化而来,至少有八个指称“马”的字眼;他们的词汇中没有“请”和“谢谢”等用语,因为在他们的
19、思维中只有强弱之分,而没有“谦让、礼让”等概念,他们对对方表示信任的词为“吾血之血”,示爱和立誓的方式是对着上天说“我的星星和月亮”,因为他们相信星辰是夜晚的天空中飞驰的火焰马群;他们称海为“毒水”,不信任任何马不能喝的液体;同样,他们的语序也没有非常多的变化,大致上都是SVO的顺序,词形变化几乎没有,没有与格,反而有夺格(与前置词连用表示工具、手段)。没有书写系统。从他们的用词和语法可以看出,大多都属于一种较为天真淳朴的自然原始的状态,在他们的思维中占据主导的概念是掠夺、臣服、以实力说话,所使用的表达感情的意象,都是自然景物或是与其战斗生活相关的实用词语,呈现出一种较为原始的,单一化的直线思
20、维,也间接反映了他们在文本中尚未开化的蛮族地位。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文明程度较为发达的瓦雷利亚人的思维方式,高等瓦雷利亚语作为一个类似于现实社会中拉丁语的角色,只有贵族和学者才能掌握,变化形式更多更复杂,在文字方面的造诣也更为精深,他们不仅具有完整的书写体系,还有着大量的学术著作、宗教典籍,体现出了其民族思维水平的高度进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称谓和头衔非常冗长繁复,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必须交代一长串家族、封地、爵位等,来昭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背景。在文本和影视剧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女主角龙母出场必备的自我介绍为:“弥林女王,安达尔人、洛伊拿人、先民的女王,大草原的卡丽熙,解放者、龙之母、不焚者,风
21、暴降生的三之子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参考文献:1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次讲授M.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法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语言,这个未知的世界M.马新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4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编.柴门霍夫演讲集M.祝明义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85年。5David Sedley.Platos Cratylu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6Umberto Eco.The Search for the Perfect
22、LanguageM.Oxford:Blackwell,1995.7Sarah L. Higley.Hildegard of Bingens Unknown LanguageM.Palgrave Macmillan, 2007.8 Jukka Pietilinen.Current trends in literary production in Esperanto.Language Problems & Language Planning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9张仲民.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以刘师培为中心J.学术月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