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录摘要2一、绪论2(一)研究背景2(二)文献综述3二、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3(一)大学生就业3(二)大学生就业观4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4(一)需求供给不平衡5(二)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5(三)就业观念偏差,就业期望偏高6(四)个人综合能力有限7四、 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原因分析7(一)就业市场不规范7(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8(三)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能力有限9五、 引导大学生对立正确就业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对策9(一)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9(二)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10(三)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质量10结束
2、语11参考文献1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在梳理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就业问题的常态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要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等对策,来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词:就业;常态性;就业观一、绪论(一) 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最具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
3、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幸福指数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兴盛,民族振兴。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万人。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停滞和下滑的表现。2015年被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及大学生就业观对于当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观问题相关文章有很多,但是相关的书籍却不是很常见,很多学者从主要影响了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各个因素入手,重点研究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或是研究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业舫主编的择业与创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盲目抱怨,要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注重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摒弃不良的择业想法;李迎春、董云飞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俱进,在社会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位置,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
5、不同的工作,要平等对待每一份就业机会,不能有“丢芝麻捡西瓜”的心态,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构想,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俞鹏老师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剖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本位关系”等传统文化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目标机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王义高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一文中提出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来面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消除怀疑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消除依赖心理、自私心理和急躁心理等等不良心理影响。二、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一)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
6、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要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业后,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掌握的技能在社会中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和收入的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理解为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完成学业到先就业再到再就业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就学完成学业,即在大学期间,在掌握学业内容的前提下,明确就业的方向,夯实就业的基础,为自己很顺利的就业提前做好各方
7、面的准备。其次要先就业找到工作,即在毕业的时候,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勇敢面对就业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面对失业率高、高危低收等不稳定职业,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是望而却步,相反,这一阶段是他们积累经验找到合适职业实现人生之路的关键时期。最后一阶段是再就业择业,即经历了前两阶段的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之后,步入到了择业阶段,他们有个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工作,没有了初出茅庐时的新鲜感和危机感,不怕因缺乏经验而有自卑感,不怕因失业而有压力感,直到找到理想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对如何对待就业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
8、认识,而这种稳定的看法和认识是在校期间大学生读书学习和在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中培养的。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在就业方面的观点、想法和信念等,形成了思想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这种情况反映了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可以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择业时内心对职业好坏、就业得失有一定的评价,对衡量自身标准有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加之我国人口在上个世纪增长较快,使得现在的学生生源逐年在增加,巨大的生源供给的产生,使得高校为了解决这种超额的学习需求,提升教育面和教育程度,
9、各高校纷纷开始扩招。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保持增长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激激烈,就业问题也逐渐明显和严重。我们从2001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均在大幅度增加,从2009年开始,增加的幅度有所减小,但仍呈增长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大关,2015年达到749万人的巨大规模,让高校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一)需求供给不平衡尽管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存在岗位缺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产生的。大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较倾向于专业性强的土木类、电子类或是感觉高大上的经济管理类,使得其他专业如人文类、体育类等不被看好的专业招到学生的数量少
10、,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业、运动健康行业的企业大力发展,但能供应的专业人才却很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较倾向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所以导致部分城市大学生就业供给远大于当地人才需求,而其他地区却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一些企业在部分岗位招聘上过分的强调岗位要求的学历,将与岗位实质对等学历却较低的学子拒绝在就业的大门外。一些企业在性别上也同样提出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使得男性、女性的就业机会出现不均等的现象。(二)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递增。自1999年,高等教育学校扩招以来,自主办学、合作办学层次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高校的招生
11、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每年通过高考,步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人数的稳步上升,且递增幅度逐年增大。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一方面可以为就业市场提供众多的人才供应;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却引发大学生就业中的激烈竞争,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放缓,人才需求量有所减少。近几年,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降速明显,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也有所提高。国家不断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引导部分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工业化、科技水平;加之出口贸易的明显下滑,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也有所降低,人才需求量有所减少。为减弱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
12、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家适时启动了经济刺激计划,以及鼓励、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政策,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收效甚微。加之高校扩招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比较严峻。优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质量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中,社会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中,社会可提供的人才需求层次也有所下降。屹立在就业市场中的优质用人企业单位则会通过层层选拔、筛选优质人才,以为企业增添后备储蓄力量;毕业生由于个人能力、素养、学历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选拔筛选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三)就业观念偏差,就业期望偏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
13、在偏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早己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如何在市场引导下,实现自主就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个人发展理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偏差。当前涌现的“公考热”、“事业单位热”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水平的渴求;而在公考中,中西部地区、条件艰苦地区的岗位明显较东部沿海、大中型城市相关岗位的竞争少,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西部地区、条件艰苦地区的“惧怕”。然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在政府、事业单位,更多的是其他非公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生在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依旧可以
14、有足够的平台实现人生理想。另外,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主流就业观念导向偏颇;根据调查,多数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而有意向到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也是少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中,除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外,大学生就业还受到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限制。笔者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就学过程中的封闭性所致:大学生在就读期间,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半封闭空间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不能真正接触社会;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问题,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转换较慢,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待遇的期望偏高
15、。二是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就业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及工资待遇水平,从侧面反映的是对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的“价值等同”,一分价钱一分货;然而,多数就业期望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却离较高层次的岗位及工资待遇水平所需能力实力差距较大。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的企事业单位发展能力变动。以企业为例,中小企业在创新初期,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可提供的待遇水平却明显受到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以薪资待遇为参照,筛选适宜就业单位。(四)个人综合能力有限 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缺失表现在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工作内容以及缺乏良好的交
16、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缺乏对社会、对职业必要的认识,往往显得比较迷茫、幼稚。尽管这些大学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的上是“满腹经纶”,但是他们往往比较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常常是述而不作。这种对实践能力的缺乏一方面体现在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善于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展示白己的才干,换句话说,他们的知识学习并没有培养出他们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眼高手低,尽管白己在就业上存在许多困难,他们还常常看不起有关企业和部门。四、 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原因分析(一)就业市场
17、不规范 1。就业市场的主体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不断地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培育和建设大学生劳务市场,当前大学生劳务市场基本成型,发挥着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传统就业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影响下,主要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的主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从需求主体来看,有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代位招聘现象还时有发生,在不完全了解下属单位具体需求的情况下,作为市场需求主体代位招聘。从供求主体来看,高校仍然承担着“同意推荐”的主体责任,而大学生是贴着不同高校标签的“产品”。2. 就业市场的中介机构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中介机构的官方色彩比较浓
18、,主要包括三类中介机构,按行政区域级别设置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就业的仲裁机构,以及各高校设置的主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三类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机构虽然都己经设立,发挥了桥梁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但是在传递市场信息、维护供求双方合法权益、以及调解劳动纠纷促成相互合作等方面的功能还没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3。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不规范为大学生专门设定的就业市场的缺乏,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参差不齐的各类大学生就业市场充斥着各种招聘信息,但是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特定的分类,表面上看,如此之多的招聘信息总会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很多的机会,可是大学生由此却要花费了大量
19、的时间和精力去过滤这些信息,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再者,由于昔日的“天之骄子”己经步入了“买方”市场。供求双方不能享有对等的权益,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用人单位无理由的单方解聘合同和延迟签订合同,都将损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造成了大学生这类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虽然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方式早己经改变,但是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转变,仍然保留着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高回报是无可厚非的,能去理想的单位更好,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就应该退而求其次。高校毕业择业观念往往存在着
20、一些过高的倾向,这是受传统就业理念的影响的必然结果,没有摆脱“天之骄子”身份的束缚,没有完全的掌握大学生市场状况和自身的是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追求高目标。2。过分要求专业对口专业对口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产物,是指你所学习的专业和你的职业有极大的相关性。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市场起着对人才分配的基础性作用,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缩小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就业后,也有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要求而失业。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报考热门专业热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却在下降。甚至有的职业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究其原因,现在很多公司都很注重个人能力,除了那些专业性质极强的
21、专业,一般不会做出具体的严格要求。3。创业意识淡薄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分流相当一部分就业遇阻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可以带动一批大学生就业。作为具有创造性的大学生本应该是积极创业的群体,但是事实上,面对国家制定的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植政策,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增加风险去自主创业,大多数大学生只愿意先去去找一份稳定工作,追求高薪、稳定的职业,实现终身就业。再加上,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一直以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三)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能力有限 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花费大量的人力
22、、物力、财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用人才,但是当前的许多高校却不根据本校的硬、软件实力盲目定位,追求学校整体的“升格”,“学院”升格为“大学”、大专升格为本科,有些高校热衷于这些追求,扩大招生规模,但是却忽略了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层次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匹配,将影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不信任,高校人才供给也将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校的专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去向。由于缺乏系统和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上不充分,具有较
23、大的盲目性。高校本身缺乏自主招生的权利,它所提出的对新生的承受量最多来自本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专业的市场“热”、“冷”度等外部实力的考虑。这种招生不平衡的状态,不仅造成基础性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还影响到应用性学科毕业生的就业。五、 引导大学生对立正确就业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对策(一)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一要加大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鼓励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速度,为大学生到基层创造良好环境,使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改革管理体制,破除就业障
24、碍。一是改革户口管理体制,取消对毕业生落户限制,并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使大学生就业没有后顾之忧。二是改变人事二元管理体制。现行的二元管理形式是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由不同部门管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这样大学生就业的归属感,工作待遇,社会保障都有所不同,影响了非公单位接受毕业生,也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因此,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开发用人单位的所有权,除严格限制财政开支单位的进入指标外,其他的应该一律放开走向市场。 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畅通就业渠道。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利用多种渠道,特别是利用信息网络为我国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一是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
25、,杜绝信息分散、重复和失真现象。二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强化市场服务职能,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毕业生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二)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现阶段社会物欲横流、拜金拜权现象严重,在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下,才能顺利建立健康有序的就业观。我们要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多层次、多视角地考虑问题,忽略了最开始的重要理想和追求,反而一味的追求金钱和权力。我们从小就要耳濡目染感受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大学以后,人生观和价值
26、观才开始慢慢形成,同时形成的还有就业观。人在这一生中对前行方向感到迷茫时、对未来人生道路难以抉择时,人的价值观就要凸显其意义,帮助人们完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会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才能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途中,冷静、客观地分析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定位,对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关系要处理得当,包括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才会渐渐喜欢自己选择的职业。(三)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作为最前沿的人才高地,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质量。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华丽转身那一刻起,能够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和
27、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具有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的大学生才能够达到社会要求的“质量”。 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方向标,增强大学生的适应性和适应范围,拓展专业口径,不仅要纵向深入更新专业内容,而且要横向借鉴其他专业的知识,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广泛设置跨专业的综合课程,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鼓励大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生命线。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加强职业针对性,市场上的需求方需要高校大学生能够专业技能对口、出色,这样才能更快适应新的
28、岗位,更快为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也希望毕业生所学专业能够被市场认可。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办学类型、层次的实际情况,深化专业结构改革,这样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以基础设施和力量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培养出具有一定只是有时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缺乏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要以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在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
29、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解放大学生的学习生产力,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结束语今后很长时间,我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社会高层次专门人才总量供给不足与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并存;行业、企业继续适用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由此可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需要多方的努力。本
30、文在梳理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就业问题的常态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要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等对策,来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参考文献1别业舫,张惠兰.择业与创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25-29.3俞鹏.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M.商业文化出版社,2009.2134王义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
31、006.215张永祥、肖绍俊.大学生择业观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396齐婷婷.山东省医科类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就业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4.7汪春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4.33.8刘秋凤.电视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中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3.53.9田思思.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21.10李志霞,陶冶.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 (1):45-46.11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阂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