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进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进展.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8专家视点本文综述了中国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 2008 年 9 月至 2009 年 9 月间关于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成果和进展。通过检索动物科学、营养和饲料相关的 30 余种 SCI 收录期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来源及会议摘要,共得到以国内作者及单位为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的有关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面的文献 131篇,其中英文文献 55 篇、中文文献 76 篇。现从基础研究、应用、营养与环境、营养与健康以及营养与产品品质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对于研究内容和结果,本文仅做简述不做评论。1 基础研究1.1 消化道生理与瘤胃代谢1.1.1 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 日粮是影响幼龄反刍
2、动物瘤胃充分发育与瘤胃微生物区系健全的最主要因素。李辉等(2009b)研究了乳蛋白和植物性蛋白比例分别为8020,5050,2080 的不同蛋白源代乳品对早期断奶犊牛胃肠道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发现随代乳品中植物性蛋白含量的升高,其瘤网胃占复胃的相对比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皱胃的相对比重变化则相反;不同蛋白来源影响犊牛肠道的绒毛形态,但对肠道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影响不显著(P 0.05);小肠各段的比值均在 3.0 4.7 之间。郭江鹏等(2008)研究了早期断奶强度育肥羔羊的饲粮营养浓度对羔羊消化系统发育的影响,发现接受高营养水平(高精料)饲粮肥育的早期断奶羔羊,其消化道结构与功能发育正常
3、,平均 103 日龄时,各组羔羊瘤网胃相对重已达到成年羊的比例。1.1.2 胃肠道消化代谢研究 李华等(2008)发现,绵羊对可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在 93以上,而对不可酶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均为 16以下甚至为 0。同时他们还发现绵羊个体之间对可酶解部分的消化率差异很小,其对粗饲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消化率的差异性,主要在于其对不可酶解部分消化率的差异。周传社等(2009)研究了日粮添加蛋氨酸对山羊十二指肠内源氮和内源氨基酸流量的影响,发现当蛋氨酸添加水平为 0.15时十二指肠内源氮和内源氨基酸流量均最低。刘兵等(2008)以绵羊为对象,研究大豆寡糖(SBOS)对营养物质在反刍动物
4、消化道内消化与流通的影响,发现灌注 SBOS 可提高绵羊十二指肠微生物氮(MN)流通量(P 0.05)、MN 占总氮的比值(P 0.05);同时灌注SBOS 可提高瘤胃液相食糜外流速率,改善粗蛋白(CP)的肠道消化率(P 0.05),降低回肠和大肠的 CP 流通量。灌注 1.2的 SBOS 显著提高干物质(DM)、有机物(OM)、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在胃区和大肠以及整个消化道的消化率,提高 DM 的小肠消化率,降低日粮 DM、OM、NDF、ADF 的十二指肠、回肠、直肠流通量。1.1.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为了分析影响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刘开朗等(
5、2009)构建了 1个鲁西肉牛瘤胃细菌 16S rDNA 文库,并与公共数据库中现有的荷斯坦奶牛、晋南牛、牦牛、黄牛和 Hanwoo的 9 个 16S rDNA 文库序列进行多样性和文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鲁西肉牛瘤胃细菌 16S rDNA 文库共有122 个克隆,可分为 109 个操作分类单元;文库中与纤维分解密切相关的栅搬杆菌(Bacteroidales)所占比例最大(64),其次为梭菌(Ctostridiales)(16),文库中 91的克隆来自未培养细菌。以序列相似性 97为阈值,文库的定性比较发现饲喂不同日粮的 5 个荷斯坦奶牛 16S rDNA 文库组成类似,但与鲁西肉牛等亚洲品
6、种的文库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刘建新9毛华明等(2008)构建了大额牛瘤胃细菌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克隆文库,试验共获得 147 个 16S rRNA 基因序列,在 GenBank 登录号为 DQ673466-DQ673612。按照 97的相似性标准,这些序列被分为 86个操作分类单元。有 16 个序列与已培养菌的序列相似性 97,占总序列的 10.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大额牛瘤胃细菌主要分布于低 G+C 含量细菌门(57.1)和噬纤维菌/屈扰杆菌拟杆菌门(42.2),仅有 1 个序列位于螺旋体门。赵圣国等(2008)利用 pCCIBAC 载体构建了瘤胃微生
7、物 BAC 文库,获得了 15360 个转化克隆子,库容达到837Mb。利用脲酶选择性培养基从中筛选得到了 12 个脲酶阳性克隆,其中脲酶 1、3、4 和 9 的最适 pH8.0,最适温度为 60。对 12 个脲酶阳性克隆进行酶活力测定,发现各具有不同的尿素分解能力。脲酶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大约是 60kb,限制性内切酶 Hind 酶切图谱表明,各个克隆具有不同 DNA 片段,可以判断各个克隆 DNA片段的基因簇组成不同导致了酶活力的差异性。巩庆亮等(2008)进行了奶牛瘤胃需氧及兼性厌氧菌的 PCR-16S rDNA 鉴定并研究了日粮精料浓度对菌群的影响。以瘤胃液为原料,采用人工培养基共分离到5
8、6 株细菌,并对 7 株代表性细菌进行 PCR 扩增,经序列同源性比较,最终鉴定为牛链球菌(A0625、A1212 和0131)、蜡样芽孢杆菌(0113)、地衣芽孢杆菌(0091)、短小芽孢杆菌(0083)和嗜热链球菌(0123)。同时发现,随精料浓度增加,牛链球菌、芽孢杆菌及嗜热链球菌的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对牛链球菌影响最大;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可知,所分离细菌虽未形成新的细菌进化支,但在日粮精料梯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除蜡样、地衣、短小等芽孢杆菌适于在偏酸性(pH 值约 6.2)环境生长且未发生分子水平级的突变外,嗜热链球菌、牛链球菌均发生多处碱基突变。王炳晓等(2009)从奶牛瘤胃液中
9、分离到 63 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细菌,其中 29 株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生长特性及致病性试验表明,得到的细菌在20 41、pH5.0 9.0 条件下生长良好,肺炎克雷伯氏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无致病性,奶牛瘤胃兼性厌氧细菌可用于绿色粗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开发。1.2 乳腺生物学1.2.1 乳腺细胞的培养技术 Zhao 等(2008)成功建立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模型,该模型具有乳腺上皮细胞特有的生长特征及形态,角蛋白 18 表达呈阳性,同时还检测到有 s1 酪蛋白基因的表达。丁月云等(2008)为建立成熟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以组织块种植法培养荷斯坦泌乳期成年母牛
10、乳腺组织,发现此培养体系可获得良好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以及传代培养时细胞增殖旺盛,长势良好;角蛋白 18阳性表达,且培养的细胞具有分泌牛乳酪蛋白的功能。吴娟等(2009)探讨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在普通生化培养箱中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贴壁速度、生长速度及细胞形态与在 CO2培养箱中培养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只要掌握好细胞培养方法,证明了在普通生化培养箱中进行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可行性。闫晶等(2009)针对牛乳腺细胞体外培养存活周期短、转染效率低等特点,分别采用 I 型、II 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及组织贴壁培养法,比较了牛乳腺细胞的生长、迁移、分化和凋亡等一系列特征;同时
11、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端粒酶融合表达载体 pEGFP-hTERT,采用脂质体分别转染两种真核表达载体 pEGFP-hTERT、pEGFP-C1,通过比较载体不同浓度、传代细胞转染适合密度及生长活力、转染后的荧光强度等检测转染效率等发现,第 3 代细胞接种密度大约为 70,浓度为350ng/L 的载体适合于牛乳腺细胞的转染,转染效率约为 25。对羊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也有一些探索。佟慧丽等(2008)选用泌乳性能好的奶山羊乳腺组织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胶原酶和透明质酸消化法从奶山羊乳腺组织中分离并获得了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角蛋白 18 的免疫荧光染色对乳腺上皮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
12、明: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在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转铁蛋白-硒钠和 10胎牛血清的 DFl2 培养液中生长良好,细胞传至 30 代时仍保持旺盛的增殖活力。通过细胞传代及反复冻存和复苏实现了细胞系的长期保存,成功建立了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1.2.2 乳腺特异基因的表达调控 田甜(2009)等利用高保真 PCR 法,分别扩增了牛乳腺-酪蛋白基因的 1.8kb和 1.1kb 的 5 和 3 调控序列,然后利用 DNA 重组技10专家视点术依次亚克隆入改造过的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切除CMV 启动子),构建成牛乳腺特异表达载体,建立了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乳腺
13、表达技术体系。周苗苗(2008b)利用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组织,采用 RT-PCR 方法研究了苯丙氨酸、苏氨酸不同添加浓度、不同添加比例和苯丙氨酸二肽按比例等量替代游离苯丙氨酸对 sl 酪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苏氨酸、苯丙氨酸添加量分别为 133ug/mL 和 135ug/mL 时 sl 酪蛋白基因表达丰度最高,苏氨酸与苯丙氨酸比例影响 sl 酪蛋白基因表达,当二者比例为 1.051 时 sl 酪蛋白基因表达丰度最高;用丙氨酸二肽 10等量替代游离苯丙氨酸时,sl 酪蛋白基因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01)。表明适宜的氨基酸浓度和比例能促进乳蛋白合成,乳腺可以利用氨基酸二肽,适宜
14、比例下其用于合成乳蛋白的效率高于游离氨基酸。泌乳激素除了调节奶牛乳汁合成和分泌,也可能参与调控葡萄糖转运。葡萄糖转运因子 8(GLUT8)是新发现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家族成员之一。Zhao 等(2009)研究了催乳素、胰岛素和可的松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 GLUT8 的 mRNA 表达量的影响,发现催乳素在低浓度时降低 GLUT8 表达(P 0.05),胰岛素浓度大于50ng/mL 时能使 GLUT8 表达量增加 2 倍,可的松在0.05g/mL 10g/mL 范围里对 GLUT8 表达量影响呈曲线型,在 lug/mL 时 GLUT8 表达量最高。周苗苗等(2008a)检测了小肽转运载体(Pept)
15、在乳腺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并研究了不同水平苯丙氨酸二肽和苏氨酸小肽、苯丙氨酸小肽对 Pept 表达的调控。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乳腺组织能够表达 Pept 蛋白,不同添加比例的丙氨酸二肽均能促进 Pept 基因表达,添加比例为 10时 Pept 表达量最高(P 0.01);l0的不同小肽均能增强 Pept 基因表达,并以丙氨酸二肽效果显著(P 0.05)。同时,Zhou 等(2009a)向乳腺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了胰岛素和催乳素,结果显示胰岛素能显著增加 Pept 的表达(P 0.01),但催乳素没有这种作用。以上这些结果说明,Pept 存在于奶牛乳腺组织中,其表达量受多肽及激素的影响,底物添加能促
16、进Pept II 的表达但有一个适宜的作用浓度。李萌等(2008)探讨了瘦素在奶山羊乳腺发育、泌乳和退化各时期的表达与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及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瘦素及其受体(OB-Rb)的表达情况;利用乳腺组织体外培养联合免疫组化及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瘦素对乳腺结构及泌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腺整个发育过程中瘦素与瘦素受体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青春期最高,妊娠期下降,泌乳期维持在低水平,退化期显著升高,在退化21天恢复到青春晚期水平。妊娠期瘦素处理组乳腺导管分支增多,泌乳期瘦素处理组乳腺组织培养基中-酪蛋白(-CN)含量增加;退化期瘦素处理组乳腺组织导管和腺泡结构发生部分解
17、体,乳腺组织中可以检测到较多的凋亡细胞。瘦素能够促进妊娠期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泌乳期乳腺-酪蛋白基因表达,启动退化期乳腺细胞凋亡和乳腺组织重建。1.2.3 乳腺功能基因的筛选 Hou 和 Li(2009)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了干乳期奶牛乳腺的基因表达情况,在奶牛乳腺从泌乳期过渡到干乳期过程中共发现了 143 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 57 个上调基因和 86 个下调基因。用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上调基因主要与代谢过程、凋亡程序以及免疫系统有关,而下调基因主要与细胞组成、连接、转运和生物合成过程及信号转导有关。江明锋等(2009)为研究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的基因,采用抑制消减杂交和斑点杂
18、交法对麦洼牦牛初乳期和常乳期特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发现 2 个在初乳期间特异表达的 EST 片段,并命名为 LAO 和 COL11,LAO 片段定位于 3 号染色体 LOC782545 区,该区域编码1 个 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COL11 片段则定位于 19号染色体 LOC615867 区,该区域编码 1 个 I 型胶原 1基因。研究表明,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和 I 型胶原蛋白 1 基因是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表达蛋白,这 2 个基因在牦牛初乳期乳腺组织中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初乳期乳腺特殊的生理状态有关。Yan 和 Li(2009,2009a)等采用优化的 Long-SAGE 方案,
19、成功构建了奶山羊乳腺Long-SAGE 文库,对 15000 个阳性克隆串联体进行测序,得到了 120000 多个 Long-SAGE 标签,其中有 13000 个17bp 的特异性 Long-SAGE 标签。他们同时筛选出在奶山羊乳腺发育和泌乳不同发育时期的重要基因,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与细胞增殖、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及细胞转运有关。1.2.4 生物大分子物质对乳腺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刘春龙等(2008)通过细胞体外培养探讨大豆黄酮(Da)和染料木素(Ge)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及抗氧化水平的11影响。试验分空白对照组、10ng/mL 雌二醇(E2)组、不同浓度 Da 和 Ge 组,发现 1
20、0ng/mL、100ng/mL Ge组和 100ng/mL、1000ng/mL Da 组较空白组可显著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P 0.05),但均显著低于E 组(P 0.05)。另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 Da 和 Ge 继续培养 24h,检测细胞培养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发现 100ng/mL、1000ng/mL Da 组及 100ng/mL、1000ng/mL Ge 组 T-SOD 活性显著提高(P 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ng/mL、1000n
21、g/mL Da 组及 10ng/mL、100ng/mL、1000ng/mL Ge 组 NO含量显著提高(P0.05);1000ng/mL Da组及100ng/mL、1000ng/mL Ge 组 GSH-PX 活性显著提高(P 0.05)。为研究高温对乳腺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添加维生素 E 对高温引起的细胞增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机理,赵柯(2008)等将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热处理前添加浓度分别为 0mol/L(对照组)、5mol/L、10mol/L、25mol/L、50mol/L 的维生素 E,于高温处理 8h 后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最低,之后细胞存活率逐渐恢复,16h
22、恢复到热处理前水平,并于 72h 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维生素 E组可缓解热处理对细胞增殖损伤的幅度,其效果随添加剂量增加而增大。同时他们还对培养系统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发现添加维生素 E 可提高系统 SOD 活力,25umol/L 维生素 E 添加组乳腺细胞内总 SOD 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1.3 能量代谢与平衡1.3.1 幼龄反刍动物能量代谢研究 犊牛断奶后,其日粮由母乳逐渐过渡到草料,对日粮能量的消化代谢性能有自身特点。张拴林等(2008)对荷斯坦犊牛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能量消化率在哺乳期间平均为 80.3,非哺乳期间平均为 67.2,0 6 月龄期间平均为
23、73.7;消化能转化为代谢能的效率在哺乳期间平均为 87.8,非哺乳期间平均为 81.5,0 6 月龄期间平均为 84.7;甲烷能、尿能、产热量和沉积能占消化能的比例平均分别为 3.7、11.4、43.9和 41.0,平均产热量为395.7kJ/kgW0.75。他们指出犊牛每单位代谢体重的平均产热量高于成年牛,而每千克增重需增重净能低于成年牛。吕亚军等(2009)选用 3 30 日龄的滩羊羔羊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其消化能和代谢能需要量与日增重(ADG)的回归关系分别为(0.6518W0.75+9.143lADG)和(0.625496W0.75+8.774655ADG),并指出与湖羊、小尾寒
24、羊、大尾寒羊相比,滩羊的维持代谢能需要明显要高。1.3.2 地方特异反刍动物代谢研究 邹彩霞等(2008)选用 12 13 月龄生长母水牛测定其能量需要量,结果显示能量消化率为 66.5,能量代谢率为 50.3,并指出水牛的绝食代谢产热量低于生长奶牛,而用于生长的净能利用率高于肥育期肉牛。Wang 等(2009f)比较了青藏高原牦牛、本地家牛以及两者杂交牛的尿嘌呤排泄物,结果显示三种牛的头日内源性嘌呤衍生物排泄量分别为 134molkgW0.75、163molkgW0.75、138molkgW0.75;杂交牛的每单位可消化 0M 的嘌呤衍生物排泄率高于本地家牛,且其排泄物中尿囊素比例也高于其它
25、两种牛;禁食条件下,三种牛的日肾小球过滤量 分 别 为 3.85LBW0.75、4.23LBW0.75、3.61LBW0.75,据认为可能是由于高原动物进化出了特殊的肾脏调节机制以适应严酷的环境所致。1.4 试验方法研究1.4.1 瘤胃发酵和代谢活性 预测瘤胃中微生物数量是认识瘤胃发酵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李旦等(2008)采用Real-time PCR 技术对瘤胃液中 3 种功能菌:即脂解厌氧弧杆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 16S rDNA 基因拷贝数进行测定,并建立起反映瘤胃液中 3种功能菌数量的方法。Yue 等(2009a)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分光光度分析法(SP)
26、两种方法的比较,找到一种快速、高通量检测肉牛瘤胃中阿魏酸酯酶活力的方法,HPLC 作为一种传统检测酶活力的方法具有灵敏、精确等优点,却费时、费力、费钱。研究人员先用这两种方法对 7 种外源商品化酶制剂活力进行检测,通过比较相关性和一致性,发现在 340nm 时 SP 和 HPLC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很高,且 SP 具有价廉、快速及高通量等特点,因此可以用于瘤胃中酶活力的检测。1.4.2 饲料分析方法 随着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有关粗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推进。有效地评价饲料中养分含量对满足反刍动物营养需求是十分重要的。Liu 等(2008d)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对
27、 142 种青贮饲料样品的 DM 和 NDF 的消化率进行了预测。分别选择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12专家视点分回归法(PCR)、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三个NIRS 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PLS在这三种方法里面最好,干饲料样品 DM 消化率预测值的相关性(R2)大于 0.80。为了建立反刍动物饲料中乳源性与牛、羊肉骨粉等成分的鉴定区分方法,胡菡等(2009)利用奶粉的溶解性,通过水和 0.5%次氯酸钠溶液洗涤混有乳源性成分和牛、羊肉骨粉的饲料样品,去除饲料中的乳粉成分后,再使用 16S rDNA PCR 方法进行动物源性检测。当乳粉含量分别为 25、50%和 75
28、%时,混合饲料中牛、羊肉骨粉的检出限分别为 2、0.5%和0.1。2 应用研究2.1 瘤胃发酵调控2.1.1 日粮组成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Li 等(2008a)通过对蒙汉杂交绵羊与内蒙古喀什米尔山羊饲喂干草、玉米秸以及小麦秸,比较 3 种日粮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发现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总浓度、乙酸、丙酸摩尔比、乙酸丙酸比均出现极显著差异(P 0.01),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不同饲料中粗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差异所致。贾玉东等(2008)利用干奶期荷斯坦奶牛,动态研究了日粮精粗比对瘤胃 VFA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精料比例的逐渐增加,瘤胃 pH 逐渐降低,全精料条件下
29、pH 显著低于各组(P 0.05),乙酸、丙酸与丁酸浓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精粗比为 5545 时降至最低(P 0.05)。胡红莲等(2009)研究了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NDF 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 pH 动态变化的影响,发现随着该比例的增加,瘤胃 pH 的均值从 6.09 降至5.66(P 0.01),pH 6.0 的持续时间延长、变化幅度增大,其认为由于 NFC 的快速发酵导致 pH 下降,且随着 NDF 减少反刍次数减少,使得瘤胃缓冲能力降低,从而降低 pH。王海荣等(2008)发现,随着日粮纤维水平的降低,瘤胃 pH 和乙酸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 0.01),而 NH
30、3-N、总 VFA、丙酸以及丁酸浓度显著上升(P 0.01)。另外,李杰等(2008)比较了不同粒度豆粕对瘤胃 NH3-N 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细粉豆粕组(粒径 0.60mm 1.28mm)饲后 2h 的 NH3-N浓度较高,未粉碎豆粕组(粒径 0.80mm 5.00mm)饲后 6h 的 NH3-N 浓度较低,表明细粉豆粕蛋白质在采食后分解速度较快,未粉豆粕蛋白质在瘤胃中分解量较少。2.1.2 日粮添加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Liu 等(2009a)利用体外发酵方法研究了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对瘤胃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 DHA 水平的提高,瘤胃pH 有所降低,乙酸、丁酸浓度显著下降,而丙
31、酸浓度显著升高;DHA 还显著提高瘤胃中反式异油酸(TVA)与顺 9,反 11 共轭亚油酸(c9,t11CLA)浓度,显著降低硬脂酸水平。他们发现苹果酸并不会增加瘤胃中油酸的积累(2008a)。在另外的试验中,Liu 等(2009b,2008b)在日粮中分别添加苹果酸与异丁酸均提高了瘤胃VFA 浓度,且苹果酸可降低乙酸丙酸比,而异丁酸可提高乙酸丙酸比。Wang 等(2009b)报道,因柠檬酸可在瘤胃中降解为乙酸,所以日粮中添加柠檬酸可提高瘤胃乙酸产量,从而提高瘤胃总 VFA 浓度。他们还发现日粮中添加甘油可提高瘤胃丙酸产量与总 VFA 浓度,认为甘油可提高瘤胃产丙酸细菌的活性(2009e)。刘
32、相玉等(2009)利用体外发酵方法研究了高精日粮条件下酵母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发现其可提高瘤胃 pH 与总 VFA 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比值与 NH3-N 浓度,酵母培养物还可降低淀粉酶活性,说明其在高精日粮条件下可延缓瘤胃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快速发酵。邓露芳等(2008)报道瘤胃液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可导致瘤胃NH3-N 浓度较高,微生物蛋白(MCP)值较低,表明其对瘤胃微生物氮代谢有一定负面影响;而瘤胃总 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著升高(P 0.05),说明其可提高瘤胃微生物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国春艳等(2009)在体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果胶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指出外源酶可提高发酵液总 VFA 与 NH3-N 浓度,可促进瘤胃发酵,且外源酶与瘤胃内源酶之间出现正的互作作用。苗朝华等(2008)报道称日粮中添加钴可以增加瘤胃总 VFA 浓度,但不改变各 VFA 的摩尔比例。Liu等(2008c)报道称日粮中添加镧可以提高瘤胃丙酸产量,进而增加总 VFA 浓度。Zhou 等(2009b,2009c)给山羊饲喂亚麻木酚素,发现其可降低瘤胃 NH3-N 浓度并显著提高 MCP 值,提高瘤胃中总 VFA(P 0.01)以及各VFA 浓度,说明亚麻木酚素可促进瘤胃中非蛋白氮与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