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毕业模拟试卷(十五)03330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毕业模拟试卷(十五)033300.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第1页/共4页 2019 小学数学毕业模拟试卷(十五)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1 分 共 5 分)1.小数一定比整数小.()2.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3.任何数的倒数都比这个数本身大.()4.54321 这个数中数字 5 的位数是万位()5.二、填空题(1-5 每题 1 分,6-7 每题 2 分,第 8 小题 3 分,共 12 分)1.7.04 吨=()千克 2.商一定,被除数和除数成()比例 3.4.5.挖一个长 5 米,宽 4 米,深 2.5 米的长方体水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至少是()6
2、.7.8.请在()中填写适当的自然数()()416()三、口算题(5 分)四、简算题(每道小题 4 分 共 12 分)1.6.7-3.15-1.85 2.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第2页/共4页 3.五、计算题(1-4 每题 4 分,第 5 小题 5 分,共 21 分)1.142814+2418 2.3.4.5.六、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4 分 共 8 分)1.一个数的 35减去 2.8 等于 3.5,求这个数(用方程解)2.七、应用题(1-3 每题 4 分,4-8 每题 5 分,共 37 分)1.江南糖厂去年计划产糖 1
3、8000 吨,实际比计划增产 24%,去年产糖多少吨?2.两列火车从相距 693 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56 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3.西山食堂四月份烧煤 2.5 吨,五月份烧煤 2.1 吨,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4.甲乙两城相距 328 千米,客货两车同时由两城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32 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5.王师傅 5 小时生产 190 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再生产 304 个零件,还需要多少小时?(用比例方法解答)6.一项工程,由甲队修建要 30 天完成,由乙队修建要 20 天完成.两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
4、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第3页/共4页 队同时修建 8 天后,还剩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7.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
5、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6、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8.由四个相等的半圆围成的一个面积最大的花坛,周长是 125.6 米.请你用适当的比例尺画出这个花坛的平面图,并标上半圆直径的实际长度和比例尺.(不用写出计算过程)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第4页/共4页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 1978 年就尖锐地提出:“
7、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 9160 课时,语文是2749 课时,恰好是 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