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_以_中华经典诵读选本_为例_纪德君.doc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67227025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_以_中华经典诵读选本_为例_纪德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_以_中华经典诵读选本_为例_纪德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_以_中华经典诵读选本_为例_纪德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_以_中华经典诵读选本_为例_纪德君.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15 年 1 月专 题 研 究上半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以 中华经典诵读选本 为例纪德君(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 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 一篇或 一部作 品能否 成为经典 , 与它的文 化内涵 与表达 方式 息息 相关 。 从内涵上看 , 经典之作 或者具有深刻 、 独到 的思想 , 或者蕴含丰富 、 深邃 的生命体验 , 或者表 现了 一种崇 高的人生境界, 或者抒写 了一种感 人至深 的美好感情 。 从表达 方式 上来说, 经典 往往有它别 开生 面、 耐人寻味 之处, 或多或少地体 现了 别出

2、心裁 的艺术追求 , 体现了 独特 的审 美文化魅力。关键词 : 中华经典 ; 文化内涵 ; 表达 方式 ; 中华经典诵读 选本中图分类号 : G423.3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5-3476 (2015) 01-0009-04近年来 , 党和国家站在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实现中国梦的高度 , 提出了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的任务 , 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 为了更好地推进广州市大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 由广州市教育局领导屈哨兵教授牵头主编了 中华经典诵读选本 。 在选编中华经典的过程中 , 对于何谓中华经典 , 今天需要

3、什么样的经典 , 选编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 我们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观、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作品 , 无疑应引起充分的关注 ; 而从个体人文素养与健全精神人格的涵育角度说 , 那些关注人的德行 、 信念与人生意义, 能引起学生思考 、 提升其思想境界 , 使学生能在欣赏和反思中塑造新的自我的作品 , 自然也是值得重视的 。 因此, 在选编经典作品时 , 我们主要考虑的是 : 它们是否有家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是否有现实的人文关怀 , 是否有启迪人生的价值 , 是否有比较高的审美文化品位等 。 我们希望编选的作品, 既与现实社会 、 国计民生血脉相通 , 又能体现古人对人生的理解

4、、 追求 , 对人情的感受 、 珍视 ,对自然与历史的体会和感悟等 。 我们希望学生诵读它们, 可以从中汲取多方面的精神养料 , 丰富其情感体验 , 拓展其文化视野 , 提升其人生境界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 ,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 , 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的需求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 对于什么是经典作品 , 每个人 、 每个时代的判断都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 ,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 也会对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认知 。如果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 , 那么那些能与当今社会形成对话意识 , 对当今的文化建设 、 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所促进 , 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选编这些经典作品 , 我们也对经典的文

5、化内涵、 审美品位等有了进一步的体认 , 换言之 , 对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有了一些真切的感受 。 下作者简介 : 纪德君 (1966-), 安徽 长丰人,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 长, 教授 , 研究 方向为 中国 古代文学、 文学传 播学、区域 文化与文 学。基金项目 : 本文 系国家语委 “十二五 ” 科研规划 2011年度重 大项目 “中华经典诵读 教育 与语文 素质 、 语文 教育 、 弘扬 中华 优秀传统 文化相关 研究 ” (编号 : ZDA125-3) 阶段性 成果 。本文 所举 的诗词 文章 主要出自屈哨兵 主编 中华经典诵读 选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0年版。9 专

6、 题 研 究面, 试结合选编的作品 , 谈谈笔者对中华经典的一界。 这种 “逍遥” 之境, 自然是难以企及的 , 但也不乏启人心智的积极意义 。 试想, 一个人平时拘囿于俗世一隅 , 心灵被各种名利欲求所羁绊 , 要想获得精神自由 , 谈何容易 ? 倘若能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 心中不要时时揣着一个 “我”, 那么岂不是能活得潇洒自在一些 ? 苏轼的词作 定风波 , 则通过他的亲身经历 , 形象地说明一种人生姿态 : 人在遇到挫折时 , 应该从容应对 , 不要惊惧 , 更不要悲观; 挫折是暂时的 , 挫折一旦过去 , 生活依旧美好。 对自然的感悟 , 如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 ,虽名为游记 ,

7、但重点却是写自己在游览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 ; 险以远 ,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作者意在告诉我们 , 只有具备探索的志向 、 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在条件 , 才能进入“奇伟瑰怪非常 ” 的境界 。 又如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 不仅抒写了兰亭景色的清峻幽美 , 并由良辰些体会与思考 。一从内涵方面来说 , 一篇作品 , 不管它是诗词曲赋, 还是古代散文 , 之所以会成为经典 , 通常是由于它具备了下述一个或多个文化要素 。其一, 它表达了对社会 、 政治、 历史、 人生的一些深刻 、 独到的思想见解 , 这些思想见解

8、带有普遍的警示 、 借鉴或指导意义 。 如孔子在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中就指出 , 一个社会的统治者 , 无须担忧国家贫穷而要担忧财富分配不均 , 不用担忧人口不多而要担忧社会动荡不安 , 这就寄予了孔子追求社会公平 、 和谐、 稳定 、 仁爱的政治理想 。 今天 ,人民群众之所以还有一些不满的情绪 , 主要不是因为温饱问题 , 而是觉得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 贫富差距较大 、 社会公平正义尚有欠缺 。 因此, 孔子的话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仍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 又如欧阳修在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所说的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 “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等等, 不也仍能

9、发人深省吗 ? 今天,党中央提出要整治 “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 ”, 并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 , 其实也是基于对国家兴亡的深重忧虑 。 再如, 杜牧在 阿旁宫赋 中总结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时指出的 “族秦者秦也 , 非天下也”, 意即族灭秦国的不是天下百姓 , 而是统治者自己 , 因为他们太骄奢淫逸不顾民生疾苦了 。 这样的论断 , 今天读来仍能振聋发聩 。 晏子辞千金 写晏子拒收千金 , 指出为官的人要廉洁自律 、俭朴知足 , 做到 “忠”、 “仁”、 “俭”, 这对当今执政者以及那些想做官的人 , 也是不乏示范和教育意义的 。美景之乐自然引发出对人生倏忽、 往事如风的感喟, 字里行间流露出

10、对自然 、 对生命的深沉眷恋与执著之情 。 程颢的 偶成 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 道通天地有形外 , 思入风云变态中 。 富贵不淫贫贱乐 , 男儿到此是豪雄 。” 它写的虽是闲适的书斋生活 , 但也颇有哲理意趣 : 诗人身在岑寂之中, 思通天地之外 , 不以贫富享乐为意 , 唯以静观万物、 追寻大 “道” 为乐, 如此便是真豪雄 ! 如今时代不同了 , 人们对 “道” 的理解也有变化 , 但是诗人提倡的不求物欲满足 、 更重精神追求的人生态度, 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与感化作用的。 郑燮的板桥题画 , 也形象地阐发了他对艺术 、 对人生

11、的感悟。 他所说的师法天然 、 胸有成竹 、 顺应自然的本性等 , 都耐人寻味 , 启人心智 。其三 , 它表现了一种令人感奋 、 向上的精 神其二, 它对人生或自然等有比较深刻的参悟,力量 , 展示了一种高远开阔的人生境界。 如 孟很耐人寻味 , 能启迪人的心智 。 如庄子的 逍遥游, 表现的是道家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去除自我中心 , 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 ,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 才能得到精神自由逍遥的境子告子下 所说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10 专

12、题 研 究反复诵读 , 自然能给处于逆境之中的人以一种莫大 的 精 神 鼓 舞 与 百 折 不 挠 地 追 求 的 勇 气 。 又 如大学 第一章阐述的 “大学之道 ”: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这也为有志之士指出了自励 、 进取的人生道路与价值取向 。 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 则表达 了 “以 天 下 为 己 任 ” 的 人 生 抱 负 , 表 明 了 其“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的人生态度, 展示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阔大胸襟, 这也自然易于激发诵读者的社会责任

13、感和历史使命感 。 诗词曲赋中 , 如王勃 滕王阁序 所说的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李白 将进酒 歌咏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歌咏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咏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等等 , 都表现出一种自信 、 独立、 仁爱的人格精神 。境界, 或者抒写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美好感情 。 诵读经典之作 , 需要我们深入体会经典的魅力 , 并通过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的生命体验 , 与经典交流、 对话, 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 建立自己的精神坐标 。二从表达方式上说 , 一篇或一部

14、作品能成为 经典, 往往有它别开生面 、 耐人寻味之处 , 体现了别出心裁的艺术追求 , 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 ,具有很高的审美文化品位 。 就我们选编的经典来看, 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下述特点 :其一, 善于巧妙地借事说理 , 将深刻 、 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 、 可感, 深入浅出 。 比如说理文 , 不管你说的道理是否新颖 、 深刻, 如果不善于巧妙地论说 , 就容易变得枯燥无味 , 令人难以接受 。 如国语周语上 写召公看到周厉王实施暴政 , 钳制言论自由 , 就巧妙地用 “防民之口 , 甚于防川 , 川壅而溃 , 伤人必多 , 民亦如之 ” 来开导他 , 希望他能广开言路 , 倾听来

15、自民间的声音 。 而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则写邹忌别出心裁地以自己受妻妾友人蒙蔽之事来婉劝齐王要虚心纳谏 , 使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 还有孟子以 “五十步笑百步 ”的故事来讥讽梁惠王 , 那办法也着实巧妙 。其四, 它抒写了一种真挚 、 纯朴、 美好的思想情感与生命体验 , 动人心弦 , 引起人普遍的情感共鸣。 如李密写的 陈情表 , 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写得多么纯朴 、 深挚, 感人肺腑啊 ! 归有光的 项脊轩志 则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 , 抒写了对家庭兴衰 、 人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和对祖母 、 母亲、 妻子的深切怀念 。 作者虽然只是写家常琐事 ,但是感物怀人 , 情意深长

16、, 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 杜甫的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 ,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 相亲相近水中鸥 。 老妻画纸为棋局 , 稚子敲针作钓钩 。 但有故人供禄米 , 微躯此外更何求 ?” 这也是以纯朴的笔调 , 写出了自然风光的幽美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家人相聚的天伦之乐, 以及对故人接济的感激之情 。 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人与人的和谐 、 人自身心灵的和谐吗 ?其二, 善于寻找情感对应物 , 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对象化 , 形成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 ”,让读者在吟咏 、 玩味之时 , 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 比如说 “愁” 本来是一种无形的

17、 、 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 , 然而在古典诗词曲中 , 诗人们却使这 “愁” 有了数量 , 有了重量 , 有了长度 , 有了韧劲 , 令人感同身受 。 沈祖棻在 宋词赏析 中就举例说 : “李后主 虞美人 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 秦观 江城子 云: 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 则愁已经物质化 , 变为可以放在江中 , 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 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总之, 一篇或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 , 那是因为它或者具有深刻 、 独到的思想 , 或者蕴含丰富、 深邃的生命体验 , 或者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11 专 题 研 究它搬上

18、了船 , 于是愁竟有了重量 , 不但可随水而流, 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仙吕点绛唇缠令尾】 云: 休问离愁轻重 , 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来 , 驮在马背上 ; 王实甫 西厢记 杂剧 【正宫端正好收尾】 云: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 , 装在车子名句: “胡马依北风 , 越鸟巢南枝 ”;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残雪压

19、枝犹有桔 ,冻雷惊笋欲抽芽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两情若在长久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等等, 早已传诵千古 , 妇孺皆知了 。 其实, 不仅诗词因名句而为人称颂 , 散文也因警句而熠熠生辉 。陆机在 文赋 中曾说 : “立片言而居要 , 乃一篇上。”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经典之作是很注重在1表现形式上做文章的 , 否则就难以推陈出新 , 创造新的审美意境 , 产生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了 。其三, 文笔优美动人 , 语句精彩传神 , 富有节奏感、 音乐美 。 经典的诗词曲赋就不用说了 , 散文也不例外 , 所谓 “言之无文 , 行而不远 ”。 例如荀子在 劝学 篇中为了

20、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 专心致志 , 不仅运用了丰富的类比 , 还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诸如 : “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骐骥一跃 ,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 ,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 , 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这些类比深入浅出 , 循循善诱 , 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 顿挫有致, 所以颇便于人们记忆传诵 。 又如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 虽是一篇

21、散文 , 但却散韵相间 , 错落有致, 气韵生动 , 诸如 : “日星隐耀 , 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 ”, “而或长烟一空 ,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 静影沉璧 ”, 读起来就铿锵悦耳 ,余香满口 , 给人一种很优美的享受 。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 , 也是用语精炼传神 , 语约义丰 , 诸如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 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等 , 都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了 。之警策 。” 的确 , 名言警句往往能集中表现文2章的主要精神 ,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蓬生麻中 , 不扶自直 ; 白沙

22、在涅 , 与之俱黑”; “一鼓作气 , 再而三 , 三而竭 ”;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书非借不能读也 ” 等等,这些名言警句含义深刻 , 富有哲理意味 , 最能揭示文章主旨 , 升华意境 , 传达文章的主要精神 , 故而令人津津乐道 , 受益匪浅 。雅言传承文明 , 经典浸润人生 。 了解经典的上述一些特点 ,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中华经典诵读选本 , 同时对于判断什么是经典 , 如何选择自己喜爱的经典 , 领会经典的魅力 , 建构精神家园, 也是有一定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沈祖棻 . 宋词赏析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6.2 陆机. 文赋 M /郁沅 , 张明高 . 魏晋 南北 朝文论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148.其四, 经典之作还常有一些名言 、 警句, 脍炙人口, 足以流传千古 。 例如我们所选经典诗词中的: )责任编辑 张 敏(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