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ppt(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 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本章学习目标o掌握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及掌握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及特点特点o掌握人际交往的原理、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原理、原则o了解人际交往的基础及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人际交往的基础及其及其影响因素 o了解人际交往过程的相关理论了解人际交往过程的相关理论o掌握群体的定义及特征,了解影响群体形成的掌握群体的定义及特征,了解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因素o掌握群体的社会影响,了解群体中的相互作用掌握群体的社会影响,了解群体中的相互作用o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2、及其应用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学习内容学习内容o第一节第一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 o第二节第二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o第三节第三节 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问题问题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第一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概述o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一、人际交往的概念o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的含义o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o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o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
3、o二、二、群体心理概述群体心理概述o何谓群体何谓群体o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特征o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一、人际交往的概念o(一)人际交往的含义(一)人际交往的含义o人际交往人际交往(intercourse)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互作用过程及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关系。o从动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从动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
4、;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o从静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从静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非过非物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关系。o人际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
5、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二)人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际交往的基本成分o人际交往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及行人际交往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全部交往。其基本因素包括认知、动为方面的全部交往。其基本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o认知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系的前提。o动机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o情感
6、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因素。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二(二)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人际交往的基本成分o态度是人际交往的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o行为则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个体行为则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个体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如,如语言、动作、表情等。如果行为表现是发自内语言、动作、表情等。如果行为表现是发自内真心时,可将其当作人际交往一个比较灵敏的真心时,可将其当作人际交往一个比较灵敏的
7、指标;但如果行为是一种经过掩饰的表演的话,指标;但如果行为是一种经过掩饰的表演的话,需要从其他角度来考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需要从其他角度来考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o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动因,即从产生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动因,即从产生行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行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o强调本能(强调本能(instinctinstinct)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
8、,是一种人类祖先就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人类祖先就已经很好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是在个体发已经很好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它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经典实验经典实验:恒河猴实验:恒河猴实验o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o动物学家哈罗(1966)曾做过一项恒河猴的有趣研究,研究者将小猴
9、与猴妈妈分开,而让它与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和一个用绒布制成的假妈妈一起生活。金属猴妈妈能为小猴提供食物,绒布猿妈妈不能提供食物。结果,在165天的实验过程中,小猴同金属妈妈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有显著差异。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它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相反小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o可见,动物之间的依附行为或交往 行为取决于机体寻求温暖、舒适的 本能需要,温暖和舒适能为机体提 供安全感。(三)人际交往的社会
10、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2.合群需要o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o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心理学家沙赫特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1959
11、)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研究者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研究者先将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先将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主试告诉被试,他们将参加一项电组条件下,主试告诉被试,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久性伤害,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在低恐惧组条件下,被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在低恐惧组条件下,被试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微试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
12、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害性后果。(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然后,在被试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然后,在被试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
13、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选择选择的百分比的百分比条件条件与与别别人呆在一人呆在一起起无所无所谓谓单单独独合群程度合群程度高恐惧高恐惧组组62625 528281 19 94 40 08888低恐惧低恐惧组组33330 060600 07 70 00 03535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3.自我肯定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每个个体对
14、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当婴儿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自我意识的形成标志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而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的意识而发展的。o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确立自己在群体(团体)中的地位,并树立相应的可行的奋斗目标。
15、(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社会学家库利(1902)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o例如一个人被他的父母所钟爱,被他的老师所重视,被他的朋友所尊重,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的人。如果有一个人常常被老师和同学推举担任某项工作,大家有难题时也都愿意向他请教,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具有才能的人。课外补
16、充课外补充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动物和婴儿的照镜子研究:动物和婴儿的照镜子研究oCooCooley认为他人对我们建立自我概念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不能透过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那我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是模糊的,因为我们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去看自己。oGallup(1977)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观察黑猩猩、猫和狗等动物在镜子面前的表现,发现黑猩猩比猫、狗等动物在镜子前的自我注意更长久,而且还会用镜子来整理仪容和自娱、扮鬼脸等。Gallup将黑猩猩麻醉后,在其眉毛和耳朵上抹上红颜色,发现黑猩猩醒来后再照镜子时,能够马上摸到自己的红眉毛和红耳
17、朵。后来,这项实验也在婴儿身上做过,Lewis等(1978)发现,21-25个月大的婴儿中有四分之三能够摸到抹有胭脂的鼻子,但在9-11个月大的婴儿中,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做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四)人际关系的意义四)人际关系的意义o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
18、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o交往与个性发展交往与个性发展o交往与心理健康交往与心理健康o交往与成才交往与成才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概述(一)何谓群体(一)何谓群体o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感情联系的人群。(二)(二)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特征o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目的导向交流的人员组成的集体,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共同目标、结构和规范、归属感和交互作用。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
19、往和群体心理o(三)(三)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o群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各种类型,群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各种类型,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以下几种:o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也叫组织,是按官方文件规定,为了正式群体也叫组织,是按官方文件规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群体。达到某种目标而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不是由官方文件而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是由官方文件而建立起来的,而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而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体。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
20、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根据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首属群体是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次属群体指的是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o隶属群体是指有正式成员的群体,而且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感。o参照群体是与成员群体相对应的群体形式,是指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为个体提供如何评价自己的价值
21、观、信念、行为和目标的群体。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成员之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形成一定的交互作用和沟通,并在一定的规范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这种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称为面对面群体。虚拟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跨地域、跨越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群体心理概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第二节 交往与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一、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理o人际交往的理论
22、人际交往的理论o人交往的原则人交往的原则o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一)(一)人际人际交往交往的理论的理论o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人群关系理论、角色理论、戏人群关系理论、角色理论、戏剧交往理论等。剧交往理论等。o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舒茨(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根据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主动性和被动性性和
23、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关系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o社会学家霍曼斯(1958)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o社会交换过程中,包含了深层的心理估价的问题。个体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他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
24、值来估计的。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群关系理论(梅奥)人群关系理论(梅奥)o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梅奥(1880-1949)1933年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因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素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特别是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特别是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系。o因此,主张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士气着手,即要注意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掌握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来提高生产率。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25、戏剧交往理论(戈夫曼戏剧交往理论(戈夫曼)o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59年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愿意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整饰自己,以便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o由于他把人们的交际行为化做戏剧表演艺术,并且借用艺术的范畴和术语来解释人际互动和印象整饰,故称为戏剧交往理论,有时又称为印象整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人际交往的原则o真诚原则真诚原则o交互原则交互原则o功利原则功利原则o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o情境控制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
26、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o1.交往目的 每个人都有各种社会需求,而这些社会需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满足的。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种:被他人接纳的需求、影响他人的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o2.交往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交往的工具大致可分为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3.交往情境 情境是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有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之分。o 4.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也称人际魅力,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相互悦纳的现象。影响
27、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时空接近性、相似性与互补性、特质因素,以及外表吸引力。(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群体中的相互作用o(一)(一)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互动与共同目的互动与共同目的 一般情况下,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一般情况下,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成的前提。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2.隶属需要隶属需要 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能仅仅以个体的形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能仅仅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群式
28、出现,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之中。体之中。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以使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以使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而通常此目标与群体的共同目标不相吻合。到,而通常此目标与群体的共同目标不相吻合。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二、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二、群体中的相互
29、作用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群体的心理功能o群体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保障,群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o1.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团体的感觉,比如落叶归根就是个人归属感的体现。o2.认同感 指团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团体的要求相一致,个体往往把团体做为自己社会认同的对象。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二)群体的心理功能o3.社会支持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团体的要求时,团体往往会加以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与行为,得到团体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
30、重要条件。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三)群体的社会影响o1.群体规范的作用o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约束o保持群体的一致性保持群体的一致性o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o规范的惰性作用规范的惰性作用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能使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3.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
31、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4.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社会懈怠团体大小声声压压(达达因因/平平方方厘厘米米)图图13-1 13-1 社会懈怠的证据社会懈怠的证据 (实线代表大声叫喊,虚线代表鼓掌)(实线代表大声叫喊,虚线代表鼓掌)(三)群体的社会影响
32、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社会懈怠来源1 来源2来源3目标图A 来源4 目标1 目标2来源目标3图B 目标4图图13-2 对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产生情对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产生情境的区分境的区分(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o 5.去个体化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现象,是指)现象,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不会做
33、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取代的直接结果。(三)群体的社会影响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四)群体的决策行为o 1.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思维(群体思维(group think)指的是一种
34、群)指的是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是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体极化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群体讨论前后态度的变化倾向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第三节第三节 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问题应用交往与群体心理规律解决教学问题o一一、师生间人际交往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育理念的实现。受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制约,师生关系具有独特的社会心理结构、鲜明的人际关系特点。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35、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一)(一)师生人际关系特点师生人际关系特点o 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特殊社会角色,使系。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特殊社会角色,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可以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可以从领导与服从领导与服从;民主与合作民主与合作;关爱与依赖关爱与依赖等等三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影响师生关
36、系的因素o1.交往情境交往情境 师生交往经常在不同的情境里发生,如课堂、师生交往经常在不同的情境里发生,如课堂、办公室、校园、宿舍等。很多时候,人们需办公室、校园、宿舍等。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做出不同的人际行为,因而人际关系有不要做出不同的人际行为,因而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同的表现。o2.认知差异认知差异 从正面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从正面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关系,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三)师生关系对立的常见原因o1.教师方面 师师生关系紧张与教师的素质有关。导致师生关
37、生关系紧张与教师的素质有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常见的心理原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系紧张的常见的心理原因: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言而无言而无信信”;偏爱某些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偏爱某些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不尊重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不尊重学生家长;陈旧的教师权威心理。学生家长;陈旧的教师权威心理。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
38、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2.学生方面 o学生的幼稚,无知;学习基础差,意志薄弱,不能自律;社会的、家庭的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的庸俗心理;猜疑心理等也是造成师生关系对立的重要因素。(三)师生关系对立的常见原因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学生间人际关系o(一)(一)学生间的友谊学生间的友谊o(二)(二)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的异性交往o(三)(三)学生间的人际接纳和排斥学生间的人际接纳和排斥o(四)(四)同伴关系的指导与协调同伴关系的指导与协调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一
39、)(一)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o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了解人际关系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也称社交测量或社会测量。o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社会测量法的实施步骤: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二)量表测验法o使用经过严格程序编制的心理量表来评价人使用经过严格程序编制的心理量表来评价人际关系
40、状况,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际关系状况,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o心理量表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前者是指测验心理量表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前者是指测验者自己对量表中各个题目作选择或记录,而者自己对量表中各个题目作选择或记录,而后者则是由他人来评价被测试者的人际关系后者则是由他人来评价被测试者的人际关系状况。状况。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思考练习思考练习p1.1.简述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简述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o2.2.什么是群体思维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o3.3.联系中国的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社会联系中国的实际,谈谈怎样才能
41、有效地克服社会懈怠?懈怠?o4.4.试述去个体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试述去个体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o5.5.试论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试论述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素。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课外延伸课外延伸o 1.请用人际关系量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情请用人际关系量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评价。况进行评价。o 2.请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一请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一次以次以”“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学心理学 第第十三十三章章 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群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