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名称: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散文,掌握相关文常.、背景。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3.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教学重难点:1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 .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情景创设对于作家史铁生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叫作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用他的话说 是“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地就残废了双腿”。面对这个打击,他怎么办呢?他狂躁过、 绝望过、伤心过、自暴自弃过,最后他开始
2、思考,他还这么年轻,才21岁,他不得不思考。 而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他的这篇 作品,理解地坛和母亲对他生命求索的启示。二、探索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问题1 .作家介绍明确: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 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 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 欢树、我与地坛等。、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 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
3、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 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答案: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问题2.背景介绍:地坛明确: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i)所在。自公元 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 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 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 送我去看它,发现它
4、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惟园中那些老柏 树依然令我感动一一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 影所迷。”一一史铁生问题3.字音字形明确:剥蚀(shi) 恪守(ke)明确:剥蚀(shi) 恪守(ke)亘古(gen)撅(jue)窸窣(xi su)猝然(cu)肆意(si) 譬如(pi) 步履(lu)坍圮(tan pi)熨帖(yu tie)倔强(jue) 隽永(juan) 颓墙(tui) 捋(IU)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问题L请概括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我与()我与()明确:(我)与(地坛)第一部分(17段):写地坛给作
5、者的人生感悟(我)与(母亲)第二部分(8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任务(三)文本探究,我与地坛问题1.“我”是在怎样的处境下来到了地坛?十五年来,一直思考着哪些问题?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几乎 什么也找不到了。为了 “逃避”,来到这另一世界。-“我” 一连儿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问题。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 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问题2.“我”与地坛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在地坛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领悟生与死的关系。找出相关的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
6、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解读这段话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阐释一下。明确:人,既然出生了,就有他存在的价值,所以“我”要努力地活着;死,既然有它 的必然规律,那么任何生命个体就没有必要去自作安排,所以“我”不能自贱轻生。问题3.为什么作者反思生命历程的地点是地坛,而不是其他的场所?找出形容地坛特点的 话,作者认为地坛有着怎样的特点呢?(画出描写的语句,勾出关键词。)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有哪些文字是描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 朱红,坍圮了
7、 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 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明确:“剥蚀”“淡退” “坍圮”“散落”反映了地坛的沧桑古老;愈见苍幽的柏树, 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反映了地坛内部蕴含着生命的活力。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问题4.作者为什么尽选择些小虫小草之类的小生命来写,而不是其他宏大的景物呢?明确:它们虽然弱小、卑微,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艰难(如蜂儿)、困惑(如蚂蚁)、 挣扎(如瓢虫)、痛苦(如蝉蜕),弱小的生命活着更不容易,但它们都怀着强烈的生命意 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虽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
8、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如“蝉”积蓄力量,走向了新生,如“露水”,“摔 开了万道金光”),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 不再衰败。启示作者一一身为人类一员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一个劲儿想“自己为什么要出 生”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呢?生,应是毫无疑议毫无辩驳的。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 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第七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刻坎坷都 被映照得灿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明确:这段文字所选意象都表现了从“不屈”到“活力”,再
9、到“恒久”,最后是“坦 然”。六个“譬如”句中表现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 存在。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 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地坛,是作者悲苦命运的烘托,是灵魂的皈依,是作者精神的家园。自然蕴含的哲理启 迪着作者的生死之思,“沉静、荒芜、古旧、冷落,但不衰败”的地坛赐予他生命的昭示: 残而不废,执著的活下去!问题5.在地坛的这些年“我”的心境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明确:-地坛十五年,唤醒了我强烈的生命意识,我终于弄明白了 :生,无从选择;死, 无须等待。既然别无选择,不如勇敢面对,超越苦难。一句
10、话,“活下去”!于是,我走过了这样的心路历程:逃避一安心一庆幸一感激小结: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荒芜之中,仍然能孕育生命的意义,地坛这种突出的 特点成为了作者自身整个生命过程的总结和领悟,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 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 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第二课时一、问题情景创设地坛帮史铁生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背后启示他的还有一 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陪伴着他,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使母亲成为“活 得最苦的母亲”,我们今天就来
11、了解母亲给予史铁生的启示。二、探索新知任务(一):文本探究,我与母亲问题1 找出作者描写母亲的几处最动人细节,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 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2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 答案。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 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 的尽头究竟是什么。”3 .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
12、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 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4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 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 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 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明确:善解人意、体谅、宽容、担忧、聪慧、坚忍、毫不张扬的爱问题2.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分析文本,学生读一读)明确:承担苦难、坚强生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 面对苦难应该怎样
13、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问题3.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仅仅是感恩吗?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 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 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 沉郁和哀怨。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 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明确:思念、追悔、痛惜、报答、启迪以及从亲情之念中悟出
14、了生存之道:从艰难的生命中 坚韧的活着。任务(二)探究主题问题L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而题目却只是“我与地 坛”为什么?明确:地坛给了 “我”人生的启示,而这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给予“我”生命启示的地坛见证了这一切,也包容了这一切,所以在我心目中,母 亲、地坛、还有我苦难却坚忍的生命都已经融为一体。而今母亲已经离去,承载着母亲对我 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的地坛,变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和哲学导师。三、同步检测题:(一)下面字形、字音及词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1 .坍圮tdn pi:崩坏、倒塌。2 .亘四n古:从古到今。3 .熨ySn帖:心里
15、平静适意。4 .宿shCi命:预定的命运。(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寂静、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5 .坍圮tdn pi:崩坏、倒塌。6 .亘四n古:从古到今。7 .熨ySn帖:心里平静适意。8 .宿shCi命:预定的命运。(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寂静、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恪k。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蝉蜕tui:蝉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隽judn永:(言论、文章)意味 肆shi意:放纵自己的性子。落寞、沉寂、宁静、寂寞、沉静 如一间空屋。2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 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3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 灿烂。4 .园
16、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 下来。5 .譬如在园中最为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6 .在满园弥漫的 光辉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三)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明确:一是地域因素,我家离地坛很近;二是情感因素,两者都历尽沧桑。(四)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的特点?明确:3处。第1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中有坦荡。第2、3处特点:宁静中见生 命的律动。7 五)作者瘫痪后,在独处地坛15年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 化,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
17、开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 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 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 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况味。(六)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默默地鼓励我勇 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七)怎样理解文章末了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明确:呼应上文的伏笔。母亲的脚印,是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 “我”的长大离不 开母亲的影响,母亲的精神已融入地坛。四、课堂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中感受 到了生命的活力,摆脱了残疾的阴影,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也是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只是通过“母亲”的生命历程来体现他的思考。作者最后懂得了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以坚忍的意志去面对苦难的生活,踏实而不张扬,用 爱去回报世界。附.板书设计我与地坛 史生荒芜但并不衰败生命感悟 看透了生死坚忍、毫不张扬生存启发理解了生命走出困境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