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复苏契机推动绿色转型 附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经济复苏契机推动绿色转型 附资料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 国民经济已进入复苏通道。但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期,中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在保增长、保就业压力下,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会不会放松?力度会不会减弱?标准会不会降 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彰显了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决心。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化危为机,推 动经济绿色转型,巩固生态文明成果,坚定生态文明目标,加快生态文明进程。一、深刻认识现阶段绿色转型新契机全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为实现绿色转型奠定认知基础。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是人类更多
2、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考虑自身发展和环境关系问题,对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一 直处于“价值过度利用”阶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上了一次生动的生态文明体验课, 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弊端,开始重新评估资源环境的价值,开始重新 考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观念的改变是行动的基础,全社会对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将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重要的价值观基础和国民素质基础。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数据。人类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主要来自 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过程中过量耗费自然资源;二是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回归自然造成环 境损害,其中工业污染占很大比例。随着工业增长速度
3、放缓,环保数据显示水、土、气等环 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1940个地表水国控断 面中,水质优良(I-in类)水体比例为80.1%,同比增加5.6个百分点;丧失使用功能(劣 于V类)水体比例为1.1%,同比减少3.2个百分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 天数比例为85.0%,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 PM10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5%。这些现象和数据证明人类工业生产活动对 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明显,也为在未来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适当控制生产对生态的扰动、坚 定绿色发展理念奠定事实基
4、础和认知基础。企业发展战略全新转型,为绿色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在外部市场需求低迷的背 景下,大量企业面临产品、市场、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全新转型,例如外贸企业努力拓展 国内市场,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品优势。这种企业绝地求生的经济情形为 鼓励和引导绿色创新创造了重要的窗口期。绿色创新的本质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绿色创新不仅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还包括绿色制度创新。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绿色发展相关制 度体系、政策体系的创新,引导供给端企业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销售从而提高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鼓励需求端绿色消费、绿色生活进而倒逼供给侧绿色改革,提高企业和消费者 对绿色创新协同价
5、值的认识,驱动绿色技术市场加速发展,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涅槃重生。二、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 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是一对矛盾 体,而是对立统一关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条件和价值归宿,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 实现综合价值的保障。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保护生态价值和增值生态资本,将绿水 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资产,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地转化为凸显人 民福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在何种条件、何种情形下可以转化为金 山银山,找
6、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 山银山的路径和经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在全国 人民共同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在当前内外压力交织的背景下,如果不坚持和 强调绿色发展目标导向,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可能进一步凸显,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发 展目标函数及其在发展与保护之间的权衡决策。现阶段,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但 上。具体情景设定如表2所示。为了验证“绿色复苏”情景的低碳效益,对低碳刺激方案的长期排放影响进行了说明性的 计算。考虑到低碳情景与传统情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源行业投资方面,这里采用因子
7、系数 法核算能源投资的长期排放影响。参考Tong等8的研究,按照每万元火电投资长期排放258 tCO2的碳排放系数和40 a的基础设施使用年限计算,并将能源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 放折算到目标年。此外,数字经济的长期减排效应也得到了已有文献的支持21-22。信息通 信技术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转变消费模式,助力节能减排。除了方案的选择,经济复苏时间也可能对模型模拟结果有显著影响,研究进一步对劳动 力恢复速率和经济刺激时间这两个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其中,劳动力恢复速率设置每 周恢复2%、4%、6%和8%四种可能;经济刺激时间考虑封锁解除后立即执行、解封4周、 解封8周和解封12周执行四种可能。
8、情景交叉叠加后每种刺激方案下生成16套子情景,三 类经济复苏方案共计48套子情景。2不同复苏情景的经济拉动效应与碳排放影响2.1 “绿色复苏”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经济拉动效益就经济拉动体量而言,“绿色复苏”方案的效果等同甚至超过了传统复苏方案。模拟结果 显示,若采用以化石燃料和重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刺激情景(TES),每百万元投入可拉动 251万288万元的总产出变化和109万125万元的增加值变化。与传统复苏方案相比, 以清洁能源发展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低碳刺激情景(LCS)和清洁能源转型与数字 经济发展并行的低碳数字经济情景(LDS)表现出更优的乘数效应。低碳刺激情景(LCS) 下,每百
9、万元的经济刺激投入可以拉动258万300万元的总产出变化和111万130万元 的增加值变化,与传统情景的差异在0.3%5.1%左右。此时受拉动效应影响最大的五个部 门依次为建筑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和电子设备制造业、钢铁和铁合金制造业、运输设 备制造业。若采用低碳数字经济情景(LDS),每百万元的经济刺激可以带动250万324 万元的总产出变化和108万140万元的增加值变化,平均拉动水平比传统情景高1.1% 14.8%o该情景下,受益最大的五个部门分别是建筑业、电气和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 制造业、电脑及软件开发行业、钢铁和铁合金制造业。进一步地核算发现(图1),用于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
10、直接经济刺激量如果按照5x104 亿元计算(占我国2019年GDP总量的5%左右),传统情景下疫情造成的GDP损失绝对量 约5.3x104亿9.7x104亿元,“绿色复苏”情景下GDP损失与之相近,约为5.1x104亿 8.8x104亿元,损失量较传统情景减少了 4%11%。从经济恢复时间来看,几种情景均在7 月初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模拟隐含着“劳动力完全自由流动” 的理想化假设,这可能使我们高估了经济刺激情景提振经济的速率。考虑到现实情况下劳动 力流转匹配的问题,有别于传统劳动力结构的“绿色复苏”情景可能面临经济重启速度的放 缓。2.2 “绿色复苏”短期内同样导致碳
11、排放回弹除了经济拉动效应,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潜在气候影响也是关注的热点之一23-24。 尽管疫情期间人类活动的减少显著抑制了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但这种由生产消费中断 带来的环境效益改善只是暂时的24-27;研究推测,随着封锁的解除,工厂的重新开工和庞 大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碳排放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27。基于全球疫情自适应模型的模拟 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测,并量化了不同刺激方案下碳排放报复性反弹的规模。从图2可以看出, 三种经济刺激方案(TES、LCS和LDS)短期内都会造成排放回弹,且超过疫情前水平。即 使是体现能源清洁化的“绿色复苏”情景(LCS和LDS),也未能避免短期内碳排放回弹的趋
12、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低碳转型短期内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过程伴随着大 量的能源需求,从而导致碳排放的增长。进一步地核算发现,传统情景的碳排放强度(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较疫情前出现显著 提升,增幅约9%11%;“绿色复苏”情景的碳排放强度上升幅度有所降低,较疫情前上升 4%6%。在同等经济刺激量下,“绿色复苏”情景的全年碳排放量较传统复苏情景减少5% 左右。由此可见,尽管碳排放的短期回弹难以避免,但“绿色复苏”情景仍然具有一定的“低 碳”特征和优势。这与该情景下重点发展的行业大多都是清洁能源或能源效率较高的高端信 息技术产业相吻合。此外,对传统情景和“绿色复苏”情景的长期排放影响进行
13、说明性的计算, 结果发现: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低碳情景相比,传统高碳行业投资可能导致2020-2035 年额外增加40 Gt的CO2o适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绿色复苏”情景的长期减排效益。2.3 “绿色复苏”面临劳动力转型的挑战就业影响方面(图3a),三种刺激情景的就业拉动效应相近,均可有效对抗疫情对劳动 力市场的冲击。其中,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并行的低碳数字经济情景(LDS)可以创造的就 业岗位略高于其他两个政策情景,每百万元资金投入可以吸纳8.29.4人就业,比传统情景 (TES)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效应高2%3%。低碳经济情景(LCS)对就业的拉动效应略 低于传统情景,差距约为1%4%。低碳数
14、字经济情景更优的就业拉动效应主要体现在对高 技能劳动力需求的拉动上,面向该群体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其总拉动效应的9%,是传统情 景的1.7倍以上。尽管从创造就业岗位的数量来看,“绿色复苏”情景具有与传统复苏情景同等强劲的就业 拉动效应,但前者在现实情况下可能受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限制。考虑劳动力的行 业属性可以看出,在低碳数字经济情景(LDS)下,近1亿人需要跨行业就业,约占全国初 始就业水平的13%o在这些需要跨行业就业的人群中,中低技能人群占到96%以上,这进 一步增加了跨行业就业带来的技能挑战。事实上,与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波动相比,中低技 能群体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更大(图3b)。基准
15、情景下,中低技能的劳动力需求下降约19% 27%,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仅下降15%18%。由于中低技能群体在我国体量大(中低技能 劳动力数量占劳动力市场的90%以上),其受疫情影响的就业人数是高技能劳动力的18倍, 呈现影响大、范围广的特点。而受限于技能水平和跨行业的技术门槛,中低技能群体面临巨 大的技能升级挑战。如果这一挑战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则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 问题,从而拖慢经济复苏的进程,加剧社会不平等风险。2.4 模拟结果对经济重启时间的敏感性分析考虑到经济重启时间的早晚可能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针对表征经济重启时间的两个重 要参数即劳动力恢复速率和经济刺激时间,进行了敏感性分
16、析。其中,劳动力恢复速率反映 供给侧的复苏情况,经济刺激时间影响需求侧的复苏进程。具体来看(图4),若劳动力供应在2020年10月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劳动力平均恢复 速率为每周增加2%),全年的经济产出损失量在13.5%到24.9%之间。若劳动力供应在7月 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平均恢复速率达到每周增幅4%),经济损失量在8.7%到18.8%之间。 此时,进一步加快劳动力恢复速率,虽然也能减少更多的经济损失,但差异不再显著。当恢 复速率从4%增加至6%,再进一步增加至8%时,经济损失量只分别减少0.8%和1.1%。这 种非线性的响应关系主要是由于在劳动力恢复非常慢时(2%的增长率情景),生产能力不足
17、 和供给瓶颈是限制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2020年9月以前)。而当劳动力恢复速率达到4% 及以上时,国家经济的主要限制因素在2020年6月下旬之后即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此时, 需求疲软是限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劳动恢复速率的进一步提高未能直击经济复苏的痛 点,可能出现“复工不复市”的局面。经济刺激时间方面,这种非线性响应依然存在。但与劳 动力恢复速率的影响相比,启动经济刺激的时间先后对经济损失的影响不大。从经济拉动体量来看,无论是何种情景,三种经济刺激方案的拉动效应相似,但低碳情 景和低碳数字经济情景表现出更强的低碳效应(图4)o这说明,模拟结果对于不同的经济 重启时间而言是稳健的。需要说明的是
18、,关于经济重启时间的一些参数设置可能与现实情况 差距较远(例如2%的劳动力恢复速率低于我国实际复工复产的速度),这里模型模拟的目 的不是为了准确预估经济损失量,而是分析不同的参数设置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探 讨不同的政策情景对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3关于后疫情时期“绿色复苏”的政策建议3.1 长远布局,坚定“绿色复苏”决心晨久以来,社会经济指标和环境效益的反差25造成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复苏是对立关 系”的思维定势。尽管国内外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学术界强烈呼吁“绿色复苏” 并达成广泛共识,但绿色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短期拉动效应究竟如何尚不清楚。绿色是否 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妥协、?绿色
19、发展与经济复苏是对立还是共赢?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发现, 短期经济重振和长期绿色转型并不是互斥的单选题,而是存在共赢的可能性。与传统的刺激 碳密集型重工业和化石燃料行业的经济复苏方案相比,面向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的低碳刺激 方案对经济和就业具有同等水平、甚至更优的拉动效应。这一研究发现与近日国外的两项研究成果达成了初步共识。牛津大学联合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对来自53个国家/地区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官员和专家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一 些促进可再生能源或能效提升的绿色项目在带来碳减排效益的同时,也能比化石能源投资获 得更多的短期经济回报,并且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1。麦肯锡对欧洲国家刺激方案的分析 表明
20、,调动750亿1 500亿欧元的资本可以产生1 800亿3 500亿欧元的总增加值,创造 多达3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并能够使2030年碳排放减少15%30%28o契合我国国情 的模拟证实,单纯地就拉动效益的体量而言,绿色刺激方案在经济、就业和环境领域的协同 效益确实存在。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共赢的可能性坚定了我国“绿色复苏”的决心。早期谋划、 长远布局,加速推进能源清洁化,保持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是我国实现经济复苏和长远气候 目标的最优选择。3.2强化引导,把握绿色投资机会认识到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存在共赢的可能性只是第一步,如何克服阻碍、推动政策落 地是关键。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后疫情
21、时期容易走上依赖传统碳密集型基建投 资提振经济的老路。仅2020年3月,我国获批的新建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就超过了 2019年全 年的数量。尽管中央政府及时叫停了通过投资碳密集型行业提振经济的做法,也通过不设 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和宣布碳中和愿景传达了正确的信号,但真正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发 挥数字经济和清洁能源转型的新动能,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不可否认,受到经济复苏的影响,短期内的能源消费增加和碳排放回弹难以避免。即使 是低碳情景下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短时间内激增的用电需求很难通 过可再生能源满足,因此仍然需要依赖燃煤发电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事实上,这
22、种由“新基 建”驱动的煤电装机规模扩张和碳排放回弹现象在疫情出现之前已经初现端倪29。为了突 破这一困境,一方面需要警惕煤电盲目扩张带来的长期碳排放锁定9,通过优化电力供应 结构和需求侧响应等方式解决电力缺口问题30。另一方面,需要加快煤电企业的深度脱碳, 争取实现燃煤电厂的“近零排放电力企业和投资者需有独立的判断力,把握绿色投资机会, 打破以环境效益换取经济利益的短视思维,避免错误投资造成资产搁浅。后疫情时期巨大流量的公共资金为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投资机遇。国际上,多国政府出 台了大规模的经济救助与刺激计划,涉及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其中,欧盟、德国、英国 已经明确提出经济刺激计划的绿色比例其
23、刺激计划资金的10%38%将用于节能建筑 翻新、电动和铁路交通、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研发等气候友好型领域。 我国经济复苏聚焦的七大新基建领域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元素。伴随着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 成立,更多依托绿色投融资的资金解决方案呼之欲出。但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还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资金分配方案,制定绿色项 目支持措施,完善风险收益共担机制,激发政府资金带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潜能。3.3助力纾困,推动社会公正转型既然“绿色复苏”计划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等同,甚至超过传统的高碳刺激方案,为何长久 以来人们一直有着相反的认知?进一步的模拟发现,
24、“绿色复苏”面临的劳动力转型困难和跨 行业技能门槛可能是形成这一认知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的重启一方面要追求体量的增长, 另一方面也要求重振经济的恢复速度。尽管绿色复苏在经济体量的拉动效应上具有优势,但 其对劳动力结构转变的需求可能拖慢经济恢复的速度。从传统的重工业转向低碳行业就业, 对劳动者技能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可能造成企业人才需求和劳动者技能不匹配的 问题,甚至导致“结构性失业”。由于技能屏障短期内难以突破,劳动力流转匹配也需要耗费 时间,因此“绿色复苏”情景在现实情况下的经济拉动效果可能受限。这一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对“绿色复苏在经济、就业和环境三方面正向协同效益的边 界条件应有
25、清醒认识和把握。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复苏”的呼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过程中 可能面临的劳动力转型挑战。仅仅关注经济拉动效应和创造就业岗位总量的潜在效益而忽视 实现该理论效益的现实条件,可能会造成对经济刺激方案选择的误判。在后疫情时期和我国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当下,重视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疫情的全球蔓延已经暴露了 社会深层的不平等问题,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举步维艰,持续低迷的经济也降低了人们对社 会不平等的容忍度。在此背景下,能源变革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无疑雪上加霜。为了维护国 家的稳定,保障民生福祉,能源的绿色变革亟须重视潜在的社会不平等隐患。从短期来看,实现经济快速重启与绿色发展的共赢需
26、深入分析不同绿色复苏方案的劳动 力需求结构,优选与现阶段劳动力供给匹配度高、现有人力资源能够快速适应的发展方案, 严防由于“结构性失业”而导致的次生伤害。对劳动力结构性需求的考量,是打破关于绿色复 苏“呼吁大于行动”局面的突破口,也是回应民生关切,直击绿色转型痛点,激发地方政府绿 色发展动力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老衔接,推动社会公正过渡,是顺利度过 低碳和数字转型窗口期的必然要求。从中长期来看,增强就业市场灵活性,推动公正转型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具体 做法包括:加大经济扶持,通过建立健全色金融体系和支付转移机制,结合当地的实际 发展需要,投资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拉动当地经
27、济,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制度保护,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关注能源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 弥合城乡社会保障差异,打破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政策壁垒,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跨区域就业 的流动成本。实施就业培训I,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失业工人转岗再就业,重启学徒计划, 培养企业家精神,推动人力资源从高碳行业向绿色部门的“跨界”流动,提升劳动力市场灵活 性和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深化“人才强国”战略,摸清人才结构与储备情况,厘清新时 代人才能力需求体系和建设思路,识别人才结构优势与短板,全面部署低碳发展和数字人才 战略。劳动力市场的变革,可能需要历时数十年。历时之久意味着需未雨绸缪
28、。推动这一变 革是打造更有韧性经济体的前瞻性举措,是助力国家更从容地应对流行病、地缘争端、政治 动荡和其他不可预见事件的提前战略部署。4结论与展望长久以来,人们接收或感知到的信息都是“数字化和低碳转型的短期经济拉动效应不如 化石能源和重工业”,这一认识可能让地方政府在后疫情时期陷入气候和环境效益需让位于 经济复苏的思维定式。然而,通过全面的模拟和核算,发现相反的结论:低碳化和数字化转 型对经济的短期拉动效应不仅与碳密集型行业投资的拉动效应相当,前者的效果甚至超过后 者。尤其是体现数字经济趋势的“绿色复苏”情景,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比传统刺激情景高 0.3%14.8%,创造就业岗位变化-4%3%。
29、真正可能拖慢经济恢复速率的不是低碳化和数 字化的经济拉动能力,而是这一过程中面临的劳动力转型等现实挑战。在低碳数字经济情景 下,近1亿人需要跨行业就业,其中中低技能人群占96%以上。跨行业就业门槛和技能瓶 颈可能带来中低技能人群“结构性失业”的次生伤害,从而增加社会不平等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短期而言,优选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匹配度高、人才市场能够快速适 应的绿色刺激方案是实现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共赢的可行路径。长远来看,全面部署公正转 型战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升 经济韧性的正确思路。止匕外,值得警醒的是,尽管“绿色复苏”具有积极的长期气候效益
30、,但 短期内仍然与传统刺激方案一样面临着能源需求激增和碳排放回弹的问题。提前部署碳排放 增长的应对策略,加快煤电企业的深度减排也是当前形势下的紧迫任务之一。尽管困难重重,但值得欣喜的是,经济复苏和绿色发展本质上并不互斥。面向清洁能源 和数字经济的“绿色复苏”计划,可以在拉动经济体量的同时,引领我国走向更清洁、可持续 的气候道路。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短期应对策略应与中长期绿色发展战略相统一,提前 谋划,长远布局,打造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双韧性。“绿色复苏”是对生态文 明理念的践行,契合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参考路标。当下的中 国应把握历史的机遇,打破传统思维定
31、式,推动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共赢。参考文献1GUAN D, WANG D, HALLEGATTE S, et al. 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JJ.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0, 4 (6): 577-587.2刘世锦,韩阳,王大伟.基于投入产出架构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路径分析与应对政 策J.管理世界,2020, 36 (5): 1-12, 51, 263.3DUAN H, WANG S, YANG C. Coronavirus: limit short-term econo
32、mic damageJ. Nature, 2020, 578: 515.4|The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R|. 2021.5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R. 2021.6ANSER M K, YOUSAF Z, KHAN M A, et al. Does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cluding COVID-19) may increase global poverty risk: a cloud on the horizon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33、, 2020,187:109668.7ROSENBLOOM D, MARKARD J. A COVID-19 recovery for climateJ. Science, 2020, 368: 447.8TONG D, ZHANG Q, ZHENG Y, et al. Committed emissions from existing energy infrastructure jeopardize 1.5 climate target J. Nature, 2019, 572: 373-377.9张小丽,崔学勤,王克,等.中国煤电锁定碳排放及其对减排目标的影响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34、020, 30 (8): 31-41.10JGAWEL E, LEHMANN P.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green dead ends and ways out of the COVTD-19 cri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20. doi: 10.1007/s 10640-020-00443-y.11HEPBURN C, OCALLAGHAN B, STERN N, et al. Will COVID-19 fiscal recovery packages accelerate
35、or retard progress on climate change?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20, 36: S359-S381.12李志青.以绿色发展力促进经济绿色复苏N.中国环境报,2020-05-07.13Climate Action Tracker. A government roadmap for addressing the climate and post COVID-19 economic crisesR. 2020.14 ALL AN J, DONOVAN C, EKINS P, et al. A net-zero
36、emissions economic recovery from COVID-19R. 2020.15IEA. Sustainable recoveryR/OL. (2020-06-18) 2020-08-06.https:16HALLEGATTE S. An adaptive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cost of KatrinaJ. Risk analysis, 2008, 28 (3): 779-799.17ZENG Z, GUAN D, STEEN
37、GE A E, et al. Flood footprint assessment: a new approach for flood-induced indirect economic impact measurement and post-flood recovery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9, 579: 124204.18STADLER K, WOOD R, BULAVSKAYAT, et al. Exiobase 3: developing a time series of detailed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multi
38、-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8 (3): 502-515.19 Aura Vision. Global COVID-19 lockdown trackerEB/OL. (2020-06-18) 2020-08-06 20Google. COVID-19 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sEB/OL. (2020-06-18) 2020-08-06. 21CHEN X, GONG X, LI D, et al. C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
39、n technology reduce CO2 emission: 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9, 26 (32): 32977-32992.22ULUCAK R, KHAN S U D. Do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ffect CO2 mitigation under the path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mode of glob
40、alization ?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0 (4):1-11.123HANNA R, XU Y, VICTOR D G. After CO VID-19, green investment must deliver jobs to get political traction J. Nature, 2020, 582: 178-180.24LE QUeRe C, JACKSON R B, JONES M W, et al. Temporary reduction in daily global CO2 emissions during the CO
41、VID-19 forced confinement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0, 10 (7): 647-653.|25LENZEN M, LI M, MALIK A, et al. Global socio-economic losses and environmental gains from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J. Pios One, 2020, 15 (7): e0235654.26LTU Z, CIAIS P, DENG Z, et al. Near-real-time monitoring of global CO2 e
42、missions reveals the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1): 5172.27GILLINGHAM K T, KNITTEL CR, LI J, et al. The short-run and long-run effects of COVID-19 on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J . Joule, 2020, 4 (7): 1337-1341.28ENGEL H, ALASTAIR H, SOLVEIGH H, et al. How a
43、post-pandemic stimulus can both create jobs and help the climateR. 2020.29ZHANG Y, ZHENG X, CAI W, et al. Key drivers of the rebound trend of chinas CO2 emission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15: 104049.30袁家海,张浩楠,朱衍磊,等.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的经济分析与保障路径研究R. 绿色和平,2020.让中国经济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转型表1 2014年美国、德国、印度、中国一次能源
44、消费结构国家原油(%)天然气供)煤炭(%)核能(%)水利发电的)再生能源既)美国36.430.219.78.32.62.8德国35.920.524.97.11.510.2印度28.37.156.51.24.62.2中国17.55.666.01.08.11.8摘要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 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使生态破坏,环境污 染成为当前社会凸显的矛盾。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供给侧改革初始阶段,需要动员全 社会的力量一
45、起参与、共同行动、同担责任、共履义务,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被动依赖、 顺应自然,转变为认识了解自然,直到开始征服改造自然。自工业文明起始以来的几百年内, 大自然从被改造到被破坏,直至难以修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谐、稳定的自然秩序已 经不复存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正式人类工业文明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中,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GDP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 展的质量仍存在差距。我国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问题,伴随着传统发展模式的延续逐渐凸
46、 显。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举措。绿色发展战略恰是解决传统发展模式因 转型升级而面临困境的办法。此外,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的经验,都会因为中国的人口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而给世界带来非同凡响的意义。我国已经 随着和平崛起而提高了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力量中重要的一股力量。基于此种责任, 我国不仅要为重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更要还给自己一个绿色的中国。因此,为了本国 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了大国责任,中国的经济转型必然需要绿色发展来促进。那么中国当 下的现状如何呢?一、中国经济于“绿色发展”方面的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
47、绩,我国用低成本、低技术、 低价格、低利润的秘诀得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却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 染的代价,我国现阶段的绿色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利用率显著偏低。以能源为例,我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总 量的19%,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9%的水平,单位GDP消耗超过了 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更是美国的3.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环境禀赋和自然 资源向来不是人口大国的优势,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3到1/2,并且此 比例还在随着人口规模扩张和经济的增长而进一步下降,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环境的破坏程度方面,我国环境污染
48、现象屡见不鲜。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 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l/3o 3896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问题。而荒漠化土地面积更是高达 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从1998至2013年,我 国污水排放量由395亿吨上升至695亿吨,使水质严重恶化。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恶化。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同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大幅度变化。大范 围的生态退化压力,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污染局势,已然成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能源消费结构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较差。不同的化石能源获取等量热值的碳排 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相同单位的热量产出,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石油的67%,煤 的44%如若将煤炭开放的外部成本也考虑在内,那么天然气将比煤炭更具优势。天然气是 清洁、优质、环保、经济、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因此,从碳排放的角度考虑,化石能源中天 然气最优,其次为石油,煤炭最差。但探究中、美、德的化石能源排放结构发现,煤炭 的碳排放比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