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原理探究(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712752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原理探究(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原理探究(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原理探究(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原理探究(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命科学视角下的中医针灸作用原理初探【摘要】针灸是我国的独特医疗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智慧结晶。本论文试图运用生命科学知识对中医针灸作用原理进行探究分析,将针灸学与现代科学观念、技术相结合来解释中医针灸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特征,为中医针灸与现代医疗水平接轨提供一定基础。【关键词】针灸 中医 作用原理 1、 引言针灸是源于我国的独特医疗方法,是基于我国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而产生的宝贵遗产。但是目前我国在针灸学的研究这一领域并未获得较大进展与突破,相较于非发源地的国外甚至已经稍显落后,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当前结合传统中医针灸与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技术来发展现代针灸学就显得

2、尤为必要。而发展现代针灸学的前提就是要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技术对中医针灸学进行再解释与探究,本论文就是基于此目的进行撰写的。 2、 相关概念界定 1、针灸的概念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并运用特定的手法来达到治病的效果;“灸法”则是指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将其点燃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并且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2、腧穴的概念腧穴是穴位的学名,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穴、穴道。腧穴即指人

3、体经络线上神经末梢和血管稍少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刺激这些点区部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3、经络的概念在古代,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就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而“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腧穴之间相连就形成了经络。中医概念上的经络是指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3、 针灸作用原理 目前对中医针灸的研究者普遍认为针灸的作用是调节,这种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镇痛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对脏腑器官功能的调

4、节作用上。那么针灸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下面笔者就从针灸的作用机制,针灸作用原理的规律特征两方面对针灸作用原理进行阐释: 1、针灸的作用机制 (1)针灸通过神经系统发挥调节作用这类调节作用通常是快速的,即时的。机体内存在多种躯体交感反射形式,而反射过程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针灸作用的反射弧由穴区内的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脊髓上结构)、传出神经及靶器官共五部分组成。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昏倒的紧急情况时,掐人中的急救办法就运用了针灸的这一作用机制。“人中”是常用的急救穴,研究表明,针刺“人中”有启动呼吸,使实验性中枢呼吸节律紊乱得到调整的作用,其传入通路是三叉神经系统,所以掐人中后昏倒个

5、体能够较快醒来。另外,经研究证实,有些反射还可不经过脊髓及脊髓上中枢,在外周脊神经节水平即可完成,如日本学者Sato从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体表-内脏反射的研究表明针灸对内脏的调节作用是一个反射活动,其传入途径由穴位处皮肤、肌肉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传出途径由支配相应脏器的自主神经(交感或副交感)组成,反射活动的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或脊髓上各级中枢)。 (2)针灸通过体液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这类调节作用通常是缓慢的,持久的。针刺穴位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表现为神经核团、脑脊液以及血液中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内啡肽、P物质、儿茶酚胺等)含量的变化,这就是针灸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张栋在运

6、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针灸效果时发现,12名被试在艾灸过后的部位前后体表出现的血流变化较大:艾灸内关穴后,手掌部血流的增加以大小鱼际和内关穴区为主;艾灸外关穴后,指根部的血流增加显著;不艾灸对照组在30 min内前臂、手掌和手背血流的自然波动较小。研究者由此得出了艾灸可以引起手部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的结论。之后张栋又对被试进行针刺和电针,得出了针刺可改变机体一定部位的微循环,增强新陈代谢的过程的结论。这一研究可以视作是针灸通过体液机制发挥调节作用。 (3)针灸通过心理活动发挥调节作用人相对于动物而言,是有思想、有智慧、有丰富情感心理活动的高等动物,不但具有生物学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心理学特性

7、,所以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及情感抚慰对于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中医的针灸作用虽然是一个生理过程,但是受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适当控制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也有助于针灸效应的发挥。患者若相信针灸的疗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诊疗效果。 (4)针灸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调节作用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对各系统的调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如针灸对肠胃进行调节时,针刺信号就通过支配穴位局部皮肤肌肉的传入神经传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下丘脑)经过整合,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过胃肠壁内神经丛作用于胃,由此调节肠胃运动的节律、胃酸的分泌,

8、通过抑制胃泌素的释放而保护胃粘膜屏障,从而达到对肠胃功能和疾病的调节治疗作用。2、 针灸调节作用的规律(1) 针灸的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特征针灸调节作用的整体性即指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的功能产生影响。例如针刺麻醉下手术过程,针刺在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还对有关系统的功能实施多方面的调节,因而术中生理干扰减少,血压、脉搏等可维持稳定,手术顺利施行,同时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轻,感染等合并症减少,使术后恢复加快。针灸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则是指在针刺相同腧穴并施用相同手法的情况下,可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产生反向性的调节作用,即调节个体相关状态的盛衰使其维持在正常水

9、平。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使高血压者血压降低,在休克急救时可致血压上升,而对正常的血压影响则不显著。针灸对健康人的胃运动不产生明显影响,而对胃机能异常的病人或预先被药物改变了胃机能状态的家兔,针灸可以引起较为明显的影响。在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对紧张性膀胱针灸可使其张力降低,而对松弛性膀胱则使张力增高大量的案例都告诉我们针灸调节作用的结果同机体虚实或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同病变相关的几种功能同时各自向相反方向偏离,针灸还可同时对它们进行反向调节,这就又在同时说明了针灸调节的整体性与双向性。例如糖尿病性膀胱病变导致的尿储留和压力性尿失禁,均出现平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之间协调功能失常,

10、前者由于高血糖引起支配膀胱逼尿肌的副交感神经受损,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尿道括约肌功能相对亢进。后者则相反,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功能减弱,膀胱逼尿肌功能相对亢进。进行针灸治疗后,一般能较有效地分别纠正膀胱逼尿肌同尿道括约肌间协调功能的失调,使收缩无力者得到增强,同时使亢进者受到抑制,从而使排尿机能的异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纠正。(2)针灸的调节作用具有多环节和多靶向特征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针刺信息可从外周传至中枢神经,影响不同类型神经元活动。经过中枢的整合,一方面通过中枢下行通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等递质及脑啡肽等物质,通过免疫器官或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受体产生调节

11、作用,另一方面又调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垂体释放诸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等,调节免疫功能。这就是针灸调节作用的多环节特征。针灸刺激的信息通过外周的传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并由神经内分泌系统传出信息,作用于机体的多个靶器官、靶细胞,这是针灸的多靶向特征。针灸可引起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一方面能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作用于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引起外周及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下丘脑室旁核中含有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释放因子神经元,其纤维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4、 探究总结根据上文对针灸的作用机制与针灸调节作用规律的探究,笔者得出了对中医针灸的现代化解

12、释:针灸过程就是指对腧穴产生刺激,立足于整体性、双向性、多环节与多靶向的调节特征,通过神经系统、体液机制、心理活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机体起到灵活、良性的调节作用的过程。因为笔者专业与知识的限制,对于研究中的一些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做详细的解读与阐述,这是本论文存在的缺陷。但是,本论文根据对以前学者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对针灸进行了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阐述,相信会对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针灸疗法是我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中医针灸没有副作用,效果相对显著,也能够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所以发展中医针灸有很大的意义,与生命科学的现代知识相结合应该能让中医针灸获得更

13、好的发展。五、参考文献1杨永清.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观念、思路与方法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6:3-7+2.2杨永清,王宇,刘艳艳,陈汉平,崔建美,尹磊淼,徐玉东.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08,09:39-41.3张栋,李顺月,王淑友,马惠敏. 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探讨针灸作用原理的初步研究J. 中国针灸,2004,07:57-60.4刘建华 ,马文涛 ,崔仁发 ,袁明全 ,周晓东 ,胡继明. 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基础科学,2004,04:31-37.5汤德安. 针灸作用原理J. 针刺研究,1984,03:246-249+258+250-258.6汤德安.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进展J. 针刺研究,1987,04:278-284+277.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