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119041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4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汉语语法.docx(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语法第一章词类活用一 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 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 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 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那么是虚词。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那么有出入。现 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 副、叹、拟声;虚词一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木把叹词、拟声词放在

2、虚词 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 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 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 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 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 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 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X

3、根据词的本 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 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 (1962):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 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 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 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三)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 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

4、起见,姑列 于该目之下。二使动用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 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 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 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1)其从犬廿?禽又狼?一殷契粹编九二四片(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 详论)哉,回也”,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强调了谓语“贤”,突出了颜回

5、所具有的不同 凡响的品格。(3)汉语的词序特点:1 .地位突出:因为汉语是一种孤立语,词(语素)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序在 汉语中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无论词、短语或句子中都是这样。如“语 法”、“法语”,“人情”、“情人”,“人君”、“君人”,“学习汉语”、“汉语学习”,“我 爱他、“他爱我”。在古汉语中由于单音节词为主,更是出现了象“回文联”、回 文诗”这样特殊的语文体式。(例见卡片)2 .词序固定:汉语虽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其词序却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 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1)主一谓,(2)动一宾,(3)定一中,(4)状一中,(5)中一补。这些基本词序自古至今保持了巨大的继承

6、性和稳定性。二古汉语的特殊词序:古汉语里也有部分特殊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词序实际上主要存 在于先秦上古汉语中,自汉代以后逐渐变化,后来大都从口语中消失。但由于历 代写文章的人习于仿古,也由于有些句式富于表现力而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因而 特殊词序在中世以后的古文中仍不乏其例。词序变化的特殊性与基本词序的稳定 性相结合,使语言显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掌握这些特殊词序的变化规律不仅 使我们对古今汉语的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理解和欣赏古 汉语的能力。这些特殊词序主要有宾语前置和行为数量的表达法。(一)宾语前置古汉语中基本的动宾、介宾词序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即宾语在动词或介词

7、之 后。但在某些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这也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之OA疑问代词作宾语:(1)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2)王事靡豌,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 诗经唐风鸨羽(3)骊姬日:“吾欲为难,安始而可? ”优施日:“必于申生。”一国语晋 语一(4)问臧奚事?那么挟策读书;问谷奚事?那么博塞以游。庄子骈拇(5)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6)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7)藐藐孤女,何依何恃? 陶潜祭程氏妹文(8)谚日:“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9)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梁惠王上(10)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战国策赵策(11)子归,何以报我?

8、左传成公三年(12)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有两个要件,一,必须是疑问句,二,宾语必须是代词。当动词前有助动 词时,疑问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前(如“又谁敢怨?”),也有置于助动词后 的(如“吾敢谁怨乎? )。另外必须注意的,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时才受本规 律的制约,如果疑问代词只是宾语中的一个成分,那么整个宾语并不前置,如:(1)此为何名? 韩非子喻老(2)欲于何所王之?一史记三王世家如欲前置,需使用“之”标志。如: 第5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1)姜氏何厌之有?一左传隐公元年(2)以尧继尧,夫乂何变之有? 荀子正论先秦时代,这一规律比较严格,偶有例外。汉以后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9、:(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一韩非子五蠢(5)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予违,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一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儿也。人 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于一言而兴邦乎?(6)(子玉)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一左 传僖公二十八当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时,代词宾语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助动词或副词 前。如:(1)

10、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孟子公孙丑上(2)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3)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4)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在先秦汉语里,这一规律并不严格,有较多的例外,例略。这表明,在口语里, 否定结构的代词宾语很早就开始后置了,但文言中仍呈现前置后置并存的局面 (远古汉语)。C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用代词“之”、“是是“焉”、“斯斯“于”等作标记。如:(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2)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3)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4)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左传襄公二十年

11、(5)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威宫(7)宋卫实难,X何能为? 左传隐公六年(X请成,陈侯不许,五父谏“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X! ”)(8)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9)我周之东迁,晋X焉依。左传隐公六年(10)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左传襄公三十年(1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12)弓矢斯X,干戈戚扬。一诗经大雅公X(13)赫赫南仲,狡猊于襄(除去,扫除)。一诗经小雅出车“墙有茨, 不可襄也”(14)王贪而无信,唯蔡於感。左传昭公十一年(15)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 无礼以定其位

12、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贿:财物;字:抚养。 几 种固定格式:“唯+宾+之(是)动”(1)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2)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3)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经小雅斯干“没有过错(文采),没 有威仪(邪僻)”(4)唯余马首是瞻。左襄十四“此(是)之谓”(1)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隐元(2)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3)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一左传昭公三十年“何”之有”(1)敌利那么进,何盟之有? 左成十五(2)郤伯见,公日:“君之力也夫! ”对日:“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 力之有焉?成二(3)子日:“君子居之,何陋

13、之有?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 夷(淮夷),或日:“陋,如之何?(4)夫子焉不学,而也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X(5)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一国语晋 语八D无标志的宾语前置:代词“是、“以”的宾语(1)君子是那么是效。诗经小雅鹿鸣(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5)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一诗经小雅节南山(6)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小结:在宾语前置的这四种类型中,前两种是古汉语句法规律本身的要求,也 就是说,不如此就是错误的句法。而后两种那么更多的属于一种

14、强调宾语的表义 需要,更像是一种修辞手段。(二)行为数量的表达法A动量的一般表达法:数词+动词例:(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一论语公冶长(2)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史 记汲X列传(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B动量的强调表达法:“主谓结构+者+数词”例:(主语)(谓语)(1)鲁仲连辞让者三 一战国策赵策三(2)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史记鸿门宴第6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三)其他有些教材中还介绍了定语和状语后置,如:【定语后置】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也是位于中心词之前,后置的定语多是表修饰意义的词组 和数量

15、性定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 子劝学(2)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X嵬。楚辞涉江(3)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君;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民。岳阳楼记 (4)亲昆弟在真定者,己遣人存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5)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元(6)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状语后置】(1)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2)子何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一史记魏公子列传(4)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 鹘之逐鸟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我们的看法:这些词序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

16、,且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语用上的 安排或修辞上的需要。本章思考题: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条件是什么?2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3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怎样表示的?第三章判断句(一)句类、句型和句式:句子有不同的类型,给句子分类又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依功能可以分为叙述 句、描写句、判断句;依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通常 把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类别叫句类);依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根据结构 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句型又有不同层次,如陈述句又分肯定句和否定句,单句 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句式那么是句型的一个下位概念,

17、指句子的结构有某 种形式特点的句子,如连动式、兼语式等。()判断句及其特点:什么是判断句?广义地说,凡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都是判断句。它 包括具有此种作用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动形谓语句如:(1)颍考叔,纯孝也。左传隐公元年(2)知者,无不知也。孟子尽心上(3)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一左传庄公二十四年(4)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左 传僖公二年现汉:(1)他很聪明。(2)问题是明摆着的。(3)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狭义地说,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类事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 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功能类)。判断

18、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 谓语的(结构类)。由于以名词谓语构成的判断句在古汉语里使用很普遍,所以 判断句的概念一般指它的狭义内涵。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使用判断动词“是”(也叫“系词) 作述语,不用判断动词的情况很少。古汉语的判断句那么以意合为主,一般不用 判断动词做述语,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示判断。(三)判断句的形式:I “主语+谓语”名词谓语直接作谓语,主谓之间或有停顿,或无。(1)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2)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2主语+者,谓语+也”主语之后加附着性代词”者”表提顿,谓语之后加表示确认、肯定语气的“也”加 强判断。这

19、一结构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也可以单用二者之一。(1)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2)君者,出令者也。一韩愈原道(3)虎者,厉虫。战国策秦策(4)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3.”主语+副词+谓语”古汉语表示否定判断,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非”。(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一诗经邺风柏舟(2)白马非马。公孙龙子(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4)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报任安书(5)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肯定性的判断,也可以在主谓之间加上“乃、即、诚、实、必、盖、本、真、

20、 皆、固、素,,二等有判断语气的副词加强表达的效果。(1)(此)乃歌夫“长镁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3)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4)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世说新语识鉴(5)此必辛佐治也。世说新语方正(注:蜀“辛毗”字佐治)(6)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庄子让王(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8)此真先君之言也。一荀子非十二子(9)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之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第7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10)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11)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史记高祖本纪4 .“主语+维(惟)+谓语”【“维”

21、:语气词】(1)厥土维白壤。尚书禹贡(2)髡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郦风柏舟(3)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5 .“主语+动词+谓语”古汉语中也有部分判断句使用动词“为“,如:(1)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一左襄二十六(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一吕氏春秋疑似这些句子转换成典型的判断句意思无别,因此有人认为这个“为是系词,但这 样的例子很少,很多句子里的“为还是实义动词,例见教材。另:(1)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论语雍也(2)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这一类的句子转换成判断句之后意思不同,故不是判断句

22、。汉以后产生判断动词“是”。(1)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一左传襄公十四年(2)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注:先秦偶有(3)是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图 版二三下书(4)身是X翼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蜀书X飞传(5)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世说新语言语(四)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先秦汉语中,判断句里的“是”通常是指示代词,在句子里作主语,复指前文。一般认为,这个指示代词即是后来判断词“是的来源。(1)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 语述而指示代词“是”在判断句中也可以作谓语。如:

23、(1)汤之问棘也是矣。一庄子逍遥游(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战国策 魏策四古汉语里还有一个形容词“是”,意思是“对的”、“正确的它和判断动词“是” 没有源流关系。(1)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后列传(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一同上(用为意动)(五)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不那 么单一,可归纳为五种功能,分述如下:1 .表类属关系:(1)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3)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 .表等同关系:(1)昔者,鬼侯

24、、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2)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陈涉世家3 .表比喻关系:(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4 .表某种特殊逻辑关系:(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5 .表因果关系:(1)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一论语宪问本章思考题:1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2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3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4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

25、哪里来的?5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 “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 么作用?6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达哪些内容?第四章被动句(一)被动和被动句式: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 分成两类: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季氏将伐颛臾。“主语“季氏”是动词“伐”的发出者。这是主动句。2 .被动句: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郤克伤于矢”主语郤克不是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受事者,这句是被动句。3 .被动句式:古今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 结构标志。从结构本身就

26、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现代汉语中典 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 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第8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二)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相当普遍,除了借助主语和动词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外,有些句法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的被动性质,如及物动词 却不带宾语(例17);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它的宾语,而相当介词“于” 的宾语,表动作的主动者或处所等。(1)舜有臣十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2)十三年,晋侯弑。国语周语(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脏箧(4)那么文王不足

27、法与? 孟子公孙丑上(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我弘胸,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一庄子肱箧(6)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荀子劝学(7)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8)纵有妹姆(xu),以医幸王太后。史记酷吏列传(9)(大树)不天斧斤。庄子逍遥游(10)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史记X释之冯唐列传810也可认为是省略“于的于字句(11)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史记酷吏列传(12)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一史记高祖本纪(三)“于”字句:(“于”、“於”的区别简介,见卡片)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1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2 .“于”的作用

28、:“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 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3 .特 点: “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能没有主动者。如:(1)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一孙子兵法行军篇(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四)“为”字句:“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 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1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 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2 .“为”的作用:“为”(助词)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 主动

29、者。“为”经历了一个由“动词助词介词”的虚化过程。3 .特 点:“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可以没有主动者。 可以力口“所”字帮忙,构成“为巾,所式表示被动。如:(1)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2)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3)父母亲族,皆为戮没。一战国策燕策三(4)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5)少北,那么为匈奴所得。一汉书X寒传(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现代用例:(1)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一鲁迅儒术(五)“见”字句: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1 .构 成:在谓语

30、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2 .“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3 .特 点:“见”出现在动词之前。“见”不能引入主动者(也可理解为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介词)。 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1)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先绝齐而后责地,那么必见欺于X仪。史记楚世家(六)“被”字句:“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1.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

31、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 者02“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 者。3.特 点:“被”出现在动词之前。能引入主动者。“被”是由动词(由名词引申,“被”,说文:“寝衣也,长一身有半。逐步 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 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1)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2)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助词(一说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含义, 构成被动句式(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普遍运用)。如:(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2

3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 ,于,字句的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 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起源于两晋,盛行于唐)。如:(1)臣被尚书召问。一蔡邕被收时表(2)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七)小结:第9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见字句、“于”字句为主的时期(上古早期).被动标志词是“见”、“于“於”1 .主要句式是:“见动”、“见动于宾”、“动于(於)宾

33、”.施事者在动词后,由“于(於)”引进2 .缺点:“见”表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于可引入主动者,但不可省,且 位置靠后。第二阶段:“为”字句的出现(战国两汉)1 .增加了标志词“为”2 .出现了“为动”、“为,动”、“为,所动”等更多的句式。3 .“为”本身表被动,施事由动词后移至动词前(革命性意义)。4 .缺点:“为”的用法多样,句式中有不必要的成分,繁琐而不够简明。第三阶段:“被”字句逐渐取得优势地位(中古以后)由“被”直接标志被动,可引进施事,且不需借助其他不必要的标志成分,简明 干净。因而逐渐战胜了同类其他句式。王力汉语史稿(p426、429)说:“到 了中古时期,被动句又有了新的

34、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更普遍了,更重要的 是,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施事者),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 为, 所”;式,这一个发展阶段很重要,因为它为现代汉语被动式奠定了基础”第四阶段:被动式与动补式、处置式的结合以及被动句本身的复杂化(近代汉 语阶段)本章思考题:1何为“被动”?何为“被动句式?汉语古今的被动句有什么异同?2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都是怎样构成的?3 “于”字被动句中的“于”语法作用是怎样的?4 “为”字被动句有什么特点?5 “见”字被动句有什么特点?6 “被”字被动句是怎样发展来的?第五章副词一、概说(一)副词及其特点:副词主要修饰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各种特征,与

35、此同时,也对主 语和宾语起修饰作用,显示它们在与谓语发生关系时的方式、状态、X围等。副 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副词是谓语的 重要标志。副词的含义大多比较具体(谦敬副词整体语义较虚),用法也比较灵活,在句 中大都位于谓语前作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后作补语,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定 语或谓语中心语。因此,副词既有实词性,也有虚词性。副词虽然只是状语的一种,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古汉语句子中,动词谓语占压 倒优势,因而副词也特别发达。朱德熙语法讲义(40页):“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 指的是难以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其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指的是可以穷尽地

36、 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从这个角度看,副词是封闭类。古汉语词类研究中, 对副词的断代研究、专书研究多采用穷尽列举、数学统计的方法。(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辅赧文章;听人以言,乐 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一荀子议兵(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6)故不如先斗秦赵。一史记项羽本纪(7)吴王潺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汉书东越列传(8)(天汉)四年春正月,(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37、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 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2)孟子将朝王。同上(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4)涉间(人名)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 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鹭。一(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3)大车无睨,小车无朝,其何以行之哉!一(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汉书韩信传(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袁术传(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世

38、说新语方正(7)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说新语贤媛(8)贤者举而上之。墨子尚贤中(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 上省略宾语的情况:(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魏 其武安列传(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 礼运(2)晋侯谓庆政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 公十五(

39、3)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论语子路(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一孙子兵法谋攻(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蔺列传(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小石(二)副词的分类:副词是一个很特别的词类,X围比较宽,量也相当大。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副词 程度副词 状态副词X围副词否定副词疑问副词推度副词判断副词连接副词劝令副词谦敬副词常见的简略分类一般分副词为七类:【北大X双棣、宋绍年古汉语知识教程、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时间副词 X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语气词)

40、表敬副词二、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所达到的各种程 度。概括起来可分五类: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轻微,表示程度在变化之中,表 示程度正恰合适,表示程度差不多。粗略地划分可分三类:表示程度高,表示程 度轻微,表示程度在变化之中。(一)表示程度高常见词:A表最高:“最、绝、至、极”等(1)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郎侯。一史记萧相 国世家(2)桓公问管仲日:“治国最奚患? ”对日:“最患社鼠矣。”韩非子外 储说右上(3)终逾险,曾是不易意。诗经小雅正月(不易意:不改变主意)(4)策驰驱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 逆传注(5)

41、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鲁问(6)汉使至轻我。汉书X骞传(7)洪泉极深,何以填之。一楚辞天问(洪泉:传说中的地水之源)(8)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B表较高:“太、特、殊、尤、良、甚、大、孔”(1)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那么上逼主而下虐民。韩非子和氏(2)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越绝书荆平王内传(3)孔璋表章殊健,微为繁富。曹丕与吴质书(4)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5)美志不遂,良可痛惜。曹丕与吴质书(6)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周易系辞下(7)蔡文大奇其容貌。汉书翟方进传(8)谋夫孔多,是用不集。诗经小雅小旻另有“丕、颇(叵)、稍、雅、酷”;“了、

42、都、浑”(与否定词连用)等。(1)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2)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 孟子滕文公下(3)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一史记河渠书第10页共34页古代汉语语法(4)帝知其终不为用,叵欲讨之。后汉书隗嚣传(5)臣百疾所钟,气力稍微,”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三国志魏 书高堂隆传(6)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配。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7)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询诸姬傅。及见,雅以为善。后汉书章 德窦后记(8)邂逅相逢,情怀雅合,全似深熟。宋卢炳玉团儿词(9)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媛(10)身与君别数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43、世说新语文学(11)王经,”,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泣涕辞母,曰:“不从母教,以至 今日。母都无戚容。一世说新语贤媛(12)病来意气浑非昨,一柱香烟帐底看。陆游病中绝句(二)表示程度轻微(程度较低)常见词:”略、少、稍、微、颇”等(1)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一荀子君道(2)略知其义,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3)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和之外。庄子徐无鬼(4)少益嗜食,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四(5)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汉书袁盎传(6)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一归有光项脊轩志(7)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汉书翟方进传(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9)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