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 局、高瞻远瞩,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中央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 供根本遵循。中央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 局性的重大变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企业党的建设 切实加强,国资监管体制得到系统性重塑,企业发展方式发 生深刻转变,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 突破,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 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 “顶梁柱”作用充分彰显,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 新发展格局中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姓党为民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一、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央企业迈 出高质量发展实质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 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加快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 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持续
3、 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 轻装上阵,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筑牢企 业高质量发展根基。1.有力有序剥离清退“两非”“两资”中央企业加强主责主业管理,扎实开展“两非”剥离专项 治理工作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清理处置,截至2022年 上半年,“两非”剥离完成率达99.7%。2012年以来通过产 权市场公开处置企业股权、资产共计9090亿元。截至2021 年底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93%,主业投资 占比达97%。2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处僵治困”任务国有企业承担了全国约80%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提 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十三
4、五”时期,中 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 19亿吨, 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0.5万人。全 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实现整体扭亏盈 利。全面完成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任务,中央企业重点 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 8%, 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整体实现 大幅减亏。3 ,持续深化压减工作建立中央企业压减工作长效机制,截至2021年底,累计 减少存量法人19965户,占比38. 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在 5级以内,基本扭转了法人户数无序增长的局面,实现了户 数增长与经营发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链条与资产收入规模 基本匹配。为推动中央企业再瘦身、再
5、优化,国务院国资委 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启动新一轮央企“压减”工作,下决心 清理退出一批企业、优化整合一批企业、重点监控一批企业, 进一步精简法人户数,力争将集团公司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 以内、大多数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同时,深入推 进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截至2022年6月底,清理退出 长期不分红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1236项,累计收回资金258 亿元。(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 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6、为构建现代产业体 系提供有力支撑。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 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集成电路、高端机 床等细分领域实力明显增强。L持续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优供给。中央企业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改 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 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数智赋能优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国有企业 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 方式加快落地。绿色转型优生态。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 业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电网企业开展绿电交易试点,电力
7、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建材企业打造玻璃生产 零排放示范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2 .持续加大新兴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快。中央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基金等作用,持续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投资额由2017年的 69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 3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0%,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完成 额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80%o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快。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 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创新平台,创建物流大数据、海工 装备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云,发挥产业引领 带动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子企
8、 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 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凝聚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 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 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国有企业要 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 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担当、敢打头阵,以 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劲动能。(一
9、)“一个机制”夯实制度基石国务院国资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 势,专门成立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集结中央企业科 技创新力量,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中央企业和科研人 员普遍关注的业绩考核、激励分配、资本金投入、改革试点 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中央企业 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 队的工资总额单列,进一步激发了中央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推动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鼓励科技创新型 上市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 力度;选取439户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改示范行动”,打造 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
10、新尖兵;加强政策精 准供给,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29家“重点支持类”策源地企业开展30个技术领域原 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工作,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870 项。(二)“两个提高”体现示范引领L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中央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工程”, 20122021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 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过10%,其中:2021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045. 9亿元, 同比增长16. l%o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34%提升到2021年的2.5%,中央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11、3%,央企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2 .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中央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建成了以航天云网、中电 互联为代表的6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3左右中央企业设 立专业数字产业公司,5G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核心电子元器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 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成绩 突出。如,南方电网以“电力+算力”支撑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国家能源集团瞄准“智慧+能源”生产,建成世界首套8. 8米 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世界首座智能煤矿地面集中控制中心, 9家煤矿入选国家示范智能化煤矿。(三)“三个一批”彰显创新实力L取
12、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44家 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 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 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 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 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 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 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东风系列导弹等领域 涌
13、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 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 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 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3 .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中央企业深化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 拥有国内研发机构532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国 家技术创新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分布 在各个重点行业,在实验试验、检测实验等方面自主创新能 力明显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中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牵头建立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 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累计建成700多个国家级 研
14、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资源高效流通,有力 促进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优化。如,神华集团、航天 科技、煤科总院等牵头建立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构建了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现 了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中国钢研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开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契约型合作机制, 有力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设备等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4 .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中央企业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持续推进科研人才培养和 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 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2021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7 万人,较2012年底增长53%
15、,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四)“四个面向”支撑“国之大者”L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央企业坚决当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先行军、国家 队,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切 实解决一批产业技术短板弱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 企业。如在航天领域,仅用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 首飞,仅用3次载人飞行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舱 活动的跨越,仅用2次飞行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相对导航与交会对接精度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 ,面向经济主战场中央企业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优化国有
16、资本布局,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央企业 加速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聚焦先进核能、绿色低碳 电力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 等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 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加强研发 和集成创新,实现了 0. 12毫米全球超薄触控玻璃、0.03毫 米柔性可折叠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材料关键 核心技术突破和工业化量产,大大推进了相关制造领域的国 产化进程。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央企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社会发展、 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
17、署提供科 技支撑,有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中央石油石 化企业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保持了原油产量在年2 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保障了 国家能源安全。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央企业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追求高品质生 活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民生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为人民 生命健康、人口老龄化、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绿色可持 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统化科技解决方案。疫情发 生以来,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传染病应急反应机制, 在核酸检测、疫苗研发、药物器械研制生产等方面开展应急 科研攻关,短时间内取得多项突破。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 针对新冠病毒贝塔株
18、和德尔塔株灭活疫苗研发已迭代升级, 同时,mRNA疫苗的研发突破了关键节点;航天科工研发出高 性能ICU级别的重症呼吸机,并在移动医院基础上打造“负 压型模块化方舱医院”;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科、国家 电网等央企,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一网畅行” “一码 防控”等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做好疫情 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澎 湃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 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建设并贯彻落实国企改革“1
19、+N”文 件体系,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 历史性突破,有力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 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幅提升活力效率,在许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要 求,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 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中央企业高 质量发展导向鲜明树立,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 阶,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规模质量效益齐头并进,国民经济发展“顶梁柱” “顶得住”作用进一步凸显1 .
20、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底的31.4万亿元增长至 2021年底的75.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 40万亿、50万亿、60 万亿、70万亿四个大关,年均增长10.3%。中央企业营业收 入从22. 3万亿元增长至36. 3万亿元,年均增长5. 5%o2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中央企业构建起以“两利四率”(利润总额、净利润、营 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 率)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 加速推动中央企业从过去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 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涌现 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
21、一)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L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推动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 需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是推 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 置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集中力量破解划拨土地 处置、工商变更登记、资质资格承继等一系列制度性、程序 性难题,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 的职责边界,责权更加明确,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 本上得以确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全面升级。2 .首次实现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的重要内容,是因企施策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党的十
22、八大 以来,中央企业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 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全面完成功能界定 与分类。有效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 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分类定责考核,有力 提高了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促进和推动了中央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与社 会效益有机统一。3 .总体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党中 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 业加强组织实施,持续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 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 社企
23、合一等问题,有力促进了企业轻装上阵,使企业更加公 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 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 离移交,170多万名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妥善安置,超 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L推动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加强党的领导和 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 中央企业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突 破口,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现 代企业制度作为牵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务抓手,加
24、快 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全面完成“党建入 章”,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 部中央企业集团及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 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制 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证、实践中有落实。2,推动董事会、经理层充分发挥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深化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 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外部董事队伍,专门成立专职外部董 事党委,体系化加强外部董事履职支撑,推动更好发挥董事 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经营决策主体作用,支持经理 层发挥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经营管理
25、作用,中国特色 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企业抓住应建 尽建、配齐配强、规范运作、落实职权等四大关键环节,推 进董事会建设向子企业延伸拓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 企业和重要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1.26万 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已设立董事会,1597户中央企业重要子企 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其中99. 75%的企业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中央企业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到99. 92%o同 时,中央企业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经 营管理责任,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全部建立了董事会向经理层 授权的管理制度。(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更加稳慎深化1 .分层分类深
26、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企业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确方向,按照完善 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 同子企业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论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要性和 可行性的基础上,“一企一策”制定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 个。截至目前,中央企业所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 比超过70%,非公资本占央企所有者权益比重逾38%。2 .市场化引资渠道不断拓宽中央企业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方 式,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 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各方股东权利, 以混促改,务求改革实效。2020-2021年,中央企业通过转 让股权、增资扩股
27、、合资新设、投资并购等方式与民营企业 展开合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超过7000亿元;截至2021年 底,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贡献了央企系统约66. 5%的营业收入 和77. 9%的利润总额。3 .系统性“改机制”工作得到深化中央企业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避免一混了之,充分 释放混改企业资本融合的优势,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场 化经营机制等方面当先锋、做表率。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具 备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建立了党组织;公司治理 方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持续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 资者,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有外部投资者派出的董事,股 权结构、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混改
28、企业基本实现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全覆盖, 200个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和分红激励。(四)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L三项制度改革见成果中央企业持续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实走 深,以“牛鼻子”之力牵引企业活力效率持续提升。围绕“管 理人员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 理。截至2021年底,97.3%的中央企业子企业经理层成员签 订契约,覆盖经理层成员11万人,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比例达 42. 9%o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加快建立和实施市场化用工 制度。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新进员工99. 5%采用公开招聘 方式,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达到4. 5也围绕
29、“工资能 增能减”,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突出薪酬 兑现的强激励、硬约束。2021年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的中央企 业占比99. 3%o2 ,中长期激励见实效中央企业将中长期激励作为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要实 现形式,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激励力度不断加大,中央 企业依据不同子企业类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打造中长期 激励“政策包”和“工具箱”并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 共有497户中央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150户中 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覆盖关键岗位骨干人才 17.3万人次;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中央企业将业绩考核与 激励水平双对标作为激励规范实施的重要抓手,主动向质
30、量 更高、效率更优的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对标,不断完善中长期 激励管理机制,2021年实施激励的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营 业收入、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8.09%、37. 80%,高出中央企 业整体水平18. 59和8. 00个百分点。(五)专项工程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1 . “双百行动”推动国企改革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双百企业”聚焦集成运用各项改革举措,围绕“五突破 一加强”目标任务,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健全市场 化经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力度, 在改革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 了显著成效。2021年,400多户“双百企业”全员劳动生产 率达到104
31、.8万元/人,远高于中央企业和全国国有企业的 平均水平。2 .“科改示范行动”在引领带动、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方面 实现更大突破“科改示范企业”聚焦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 强化科技创新。行动实施以来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1 年“科改示范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达到50. 7%,基本形 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科改示范企业” 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855项,累 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1374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科 改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34. 5%和 45. 9%
32、,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 高 30. 5%和 20. 8%o3 .“区域性综改试验”在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方面 取得更大进展“区域性综改试验”聚焦国资改革引领国企改革,继上海、 深圳开展第一批综改试验,辽宁沈阳、浙江杭州、湖北武汉、 陕西西安、山东青岛等地第二批综改试验区正式启动,为探 索形成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区域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模式提 供经验、闯出新路。五、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中央企业高质量发 展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 富,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物质基 础,一定要管好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
33、院国资委坚 持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构建起与党的集中统一领 导优势相适应、组织动员优势相衔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 优势相配套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一)全面履行监管职责,形成“三统一、三结合”的国 资监管职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准确把握国务院直属特 设机构、国资委党委作为党中央工作部门的职责定位,深入 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把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 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职责统一起来, 有效推动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 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切实做 到全面履职、高效履职。国务院国资委始终坚持政企分开、政
34、资分开,认真履行中 央企业出资人职责,加强规划投资、产权管理、考核分配、 改制重组、资本运营、财务监管、监督追责等各环节的监管, 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做强 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 司改革,“一企一策”实施授权放权,充分激发企业改革发 展活力动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 推进职能转变方案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加快推进国资监管 职能转变,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印发国务院 国资委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实 施意见,把监管重点放在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 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上来。优化监管
35、方式,动态调 整权责清单,加大授权放权力度,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行出 资人职责,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更好地促进 和保障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指导中央企业完善中 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在完善公司 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发挥国有企业党 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 用。(二)持续优化监管方式,充分发挥“三化”监管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和党的建设、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持续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 系,经过不断探索完善,逐渐明晰了 “三化”监管的方向。加强专业化,突出监管的
36、针对性、专业性。国务院国资委 不断强化具有国有资产出资人特色的全链条、全方位监管, 积极探索、创新有别于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 监管方式,不断完善规划投资、预决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薪 酬分配、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公司章程管 理、规范董事会运作、委派股东代表等方式行权履责,有效 实施科学监管。加强体系化,突出监管的全面性、系统性。国务院国资委 把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 标统筹起来,积极协同构建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加快推 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加强法治化,突出监管的合法性、合规性。国务院国资委 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国资监管工作,严格依据法律法
37、规规定的 权限和程序行权履职,通过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法规体系和工 作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深 化法治央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加强 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关 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董事会 工作规则(试行)等规章规范性文件,涉及规划投资、产 权管理、董事会建设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 清理,建立健全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规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的 稳增长。2012年-2021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 至2. 4万亿元,年均增长7.5%;净利润从0
38、.9万亿元增长至 1.8万亿元,年均增长7.9吼2021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 率为6.8%,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为 2.5%,比2012年提高0. 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4 万元/人,比2012年增长82%;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在管控 线以内,近年来持续下降。2021年中央企业上交税费2.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 35. 5%o 2013年以来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约占全国税 收收入的八分之一,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 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3.上市公司质量不断优化进退有序,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大以 来,央企控股上
39、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从约400户增加至近 450户;2021年,中央企业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IP0)共21 户,合计融资1012. 6亿元,户数和规模均创近十年来新高。 对于非主业、非优势、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平台,一些企业 通过转让控股权、腾笼换鸟、主动退市后重新上市等方式积 极予以盘活,实现吐故纳新。范性文件超过145件,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现行 有效规章27件、规范性文件217件。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为法治化监管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三)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国务院国资委统筹推进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 设工作全局,切实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
40、资产监管的要 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 通知,加快构建国资监管“一盘棋”,推动国有资本在更 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为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有序推进。按照管资本为主的要求,多 个省市国资监管机构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全面规 范出资人履职事项及工作流程,加快实施在线监管系统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监管效能。权责清单不断调整完善。全国37个省级国资委全部出台 权责清单,多地开展权责清单动态修订工作,探索制定事中 事后监管清单,有效完善出资人监督体系。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省 级国资委集中
41、统一监管比例已达到99%o许多地方通过脱钩划转、整合重组、清理关闭等方式,基本实现国有资产监管 全覆盖。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推动建立中 央、省、市三级国资监管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成全 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四)优化监督体系,不断强化监督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服务保障国资央企发展 改革大局,调整配置出资人监督力量,在强化规划、财务、 产权、考核等业务监督基础上,组建成立综合监督局统筹负 责国有资产综合监督工作,组建成立监督追责局归口承担违 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职责,形成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 追究“三位一体”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督机制,构建事前制 度规范、事中
42、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出资人监督闭环。贯通各类监督,提高监督效能。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 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 督等各类监督力量有机贯通、协同配合,不断增强问题线索 共享、督促整改协同、责任追究协同等方面的监督合力。强化责任追究,打造监督闭环。国务院国资委从零起步确 立了国有企业出资人违规追责制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制定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 资委令第37号),以及问题查处、移送办理、责任约谈、损 失报告等配套制度。从无到有建立了 “全覆盖”的违规追责 工作体系,中央企业建立覆盖各级的“
43、纵向贯通”追责体系, 国资委构建综合监督、业务监督、责任追究的“横向协同 形成了 “一纵一横”全覆盖的违规追责工作体系。从弱到强 提升了经营投资责任约束和责任意识,对违规经营投资责任 人严肃追究责任,追责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违规追责的 震慑和合规经营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有资产监管权 威性不断提升。从点到面发挥了以追责促落实、促整改、促 发展的监督效能,坚持责任追究是手段不是目的,注重做好 监督“后半篇文章”,把追责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提升管理 水平、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效能。六、积极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彰显中央企业高质量 发展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44、义的重 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 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牢牢 把握人民至上价值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 目标,在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振兴、质量 强国建设、国际化经营、绿色低碳转型、抗疫救灾、重大任 务保障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力度持续加大,积极履行政治责任 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中国企业 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1)披露,连续13年国有企业100 强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 100强,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一)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中央企业在贯彻落实西部开
45、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 部率先的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上作表率,以实际行动支持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协调发展。深 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 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开展央地协 同合作,积极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有序推进央企 总部搬迁,在打造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生态和构 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 业累计签署战略合作项目3849项,参与雄安新区项目超过 900 个。(二)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企业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46、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坚持把自身专长特长同受援地区资源禀赋紧密衔接,立足地 方所愿、群众所需、企业所能,扎实推动受援地区拔掉穷根、 受援家庭稳定脱贫、受援群众勤劳致富,实现了 “产业有效 益、群众有收入、企业有回报、地方有发展”的良性循环, 助力受援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彰显了 中央企业“国家队”“顶梁柱”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 来,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承担各类结对帮 扶任务L 2万个、派出帮扶干部超过3. 7万人,定点帮扶的 246个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三)积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中央企业积极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充 分发挥引领示范
47、作用,助力提升产业、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质量提升体系不断完善。中央企业普遍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战 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不断健全质量工作 机构和机制,广泛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质量管理体系、精益 管理、质量小组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产品、工程 和服务质量水平,获得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占全国60%, 获得中国质量奖组织奖占全国39虬质量提升成果不断涌现。 中央企业质量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显著提升,获得质量技术奖占全国超60%,荣获我国首个国 际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质量提升基础不断夯实。中央企业 干部职工质量意识和水平大幅提高,质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生产和服务一线
48、质量改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人重视质 量,人人关注质量,人人提升质量”的良好氛围愈发浓厚, 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占全国超60%,获得国际 质量管理小组金奖占中国区获奖总数近75%,获全国质量奖 “杰出质量人”和“质量工匠”的人数分别占全国21%和50%, 获得中国质量奖个人奖占全国75%O(四)持续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目前,中央企业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机构 和项目超过8000个,海外员工达到125万,境外资产总额 近8万亿元。“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实现的海外营业收 入超过24万亿元,利润总额接近6000亿元,对外投资收益 率达到6. 7%o中央企业参与建设“一带一
49、路”沿线项目超过 3400个,打造了中老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蒙内铁路、 匈塞铁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工程, 参与建设的中欧班列也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 高铁、核电等一批高质量产品走出国门,有力带动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共同走出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央企业积 极助力全球抗疫,大力支持全球减贫事业,在海外履行社会 责任成效显著,实施的惠民工程也促进了所在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积极促进对外开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立足可持续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到国资 央企发展全局,在中央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突出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