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共4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整理(共40页).doc(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多种定义总和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例如,沃伦(H.C.Warren)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普林斯(M.H.Prince)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对后来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一定启发作用。但是,这种定义是肤浅的和常识性的,因为人格并不是许多特质简单的总和,而是各种特质有机的整合;它主次不分,只是罗列各种特质,有可能扩大人格概念的外延。整合式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
2、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例如,卡迈克尔(L.Carmichael)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柯迪(J.T.MacCurdy)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这种定义比总和式定义前进了一大步。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特征)看作是有组织的,并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92)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是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是
3、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纯我),即对自我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的提出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例如,肯普夫(E.J.Kempf)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这种定义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适应功能,是有意义的。但是,它把人格局限于适应(甚至局限于社会适应)是不全面的。人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改造环境。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例如,舍恩(M.Scho
4、en)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而这些习惯、倾向和情操是区别一群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但不等同于个体差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较为综合的界说可称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的定义:人格(个性)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心理学研究人格(个性)的心理特性(能力、性格等)的实质和规律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性)的有机结合心理学百科全书(艾森克等人主编)中的定义:在定义方面,仍然很少有一致的看法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郑雪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后来人格研究中引进了结构
6、的概念和系统论的观点,开始把人格看成完整的构成物。人格具有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但是,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起重要作用。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3)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强调要研究人格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环境
7、、成熟和学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人格具有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方面(差异性);既包含人类、民族、阶级和阶层共同的人格特征,也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墨子则重视环境的作用,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8、生物因素给人格发展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上述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包括智力: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人格是一个整体,人格结构中包含智力,如果去掉智力,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人格。(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一些书籍中把“智力”和“人格”分列为两章。在量表的分类上,人格量表主要测量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特质。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一般认为,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
9、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一、 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人性论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端即起点)与本能相似,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
10、善论。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这与告子等人的观点相近,倾向于把人性看成中性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人格类型春秋战国时,孔子把人的性格分为“中行”、“狂者”和“狷者”三种。“狂者”进取,敢作敢为;“狷者”拘谨,什么事都不大肯干;“中行”介于二者之间,是“依中庸而行”的人,相当于中间型。孔子认为中行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他还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这与我们把儿童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
11、相似。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间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科学百科全书,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其中的灵枢通天篇通篇都是气质理论(卢长桂,1981)。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按木、火、土、金、水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再根据五行各属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将每种类型划分为一个主型和四个亚型,共25种。尚书中提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谦、刚而塞、强而义”。理想人格(1)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12、;(4)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5)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6)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8)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11)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15)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人格评估三国时的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八观”:(1)观其夺救,以明间杂;(2)观其感变,以审常度;(3)观其志质,以知其名;(4)观其所由,以辨依似;(5)
13、观其爱敬,以知通塞;(6)观其情机,以辨恕惑;(7)观其所短,知其所长;(8)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实际上是观察一个人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以评估其人格。刘劭指出:“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三国时的诸葛亮提出了知人的七种方法(将苑知人性):(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内经中将人的气质划分并推演为25种。(2)“习与性成
14、”个性说。这种学说认为个性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和荀子的“化性起伪”说。(3)性品德个性说。古人将人格品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4)“物情不齐”个性说。明代李贽指出:“夫天下至大也,万民至众也,物之不齐,又物之情也。”现代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P14)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人性论苏格拉底(Socrates)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他认为人的心灵先天就有,从本性上讲是善的,但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的,要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才能变成现实的善。柏拉图(Platon)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它是神创造的,不死的,并且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灵魂由理
15、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其中,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即情感和欲望。理性应该控制非理性,这样人才具有德性。他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模型 早期提出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两部人格结构模型,后来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结构模型。勒温(K.Lewin)
16、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的行为。他用形式几何学的概念来解释人格组织,把人格结构描绘成一个直观的空间体系。见图(P16)人格的分层理论,霍夫曼(H.F.Hoffman)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1)欲求层,人格结构的最深层次,它起满足生命最一般、最原始、最简单需要的作用。(2)心灵层,具有明显的人格,能选择特定对象,在一定层度上控制欲望和冲动,只是情感的工具,也叫情感层。(3)精神层,是意识、意志、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层次,起补偿低层缺陷的作用。罗特哈克(E.Rothacker)认为,
17、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1)深部人格,位于人格底层,包含各种保存个体和延续种族的植物性、动物性机能以及本能、欲求、冲动、情绪等。它又分为生命层、植物层、动物层和情感层四个小层次。(2)人层,自我与深部人格层的中间桥梁,起补充自我、协助自我、控制深部人格的作用。(3)自我,人格结构的最上层,整个人格的中枢。它唤起觉知,决定对象,控制深部人格,并在集中注意、紧张意志、进行思考时发挥作用。莱尔施(P.Lersch)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基础和上部构造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1)内部情感基础层,表现为欲求、冲动、心境、情绪等心理活动。(2)上部构造层,表现为思维、意志等存在于意
18、识之只,受意识承担者自我推动和控制的体验;气质理论气质是广泛起作用的人格倾向,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气质学说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提出“四根”说,认为水、火、气、土四种原素是“万物之根”即万物的本原。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将“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罗马医生盖伦(C.Galen)将它简化成四种气质类型,即流行于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康德和冯特的气质学说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认为气质可以划分为感情的和行动的,每一种又进一步划分为(1)多血质的人是开朗的;(2)抑郁质的人是沉
19、稳的;(3)胆汗质的人是热血的;(4)黏液质的人是冷血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1)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2)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3)感情反应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4)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气质的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Kretschmer)把人的体格分成三种:肌肉发达的强壮型、高而瘦的瘦长型和矮而胖的矮胖型。他将人的气制质又分为黏着、分裂、躁郁三种。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W.H.Sheldon)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内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
20、形;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气质的血型说日本学者能见正比古等人指出,血型的真正含义指人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类:(1)A型,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于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气;(2)B型,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寡信,好管闲事;(3)O型,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4)AB型,兼有A型和B型特征。气质的激素说伯曼等人用激素来解释气质,认为气质特点是由内分泌活动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种内分泌腺是否特别发达,把人划分为六类:(1)甲状腺型 (2)脑垂体型 (3)肾上腺型号 (4)副甲状腺型 (5)胸腺型
21、(6)性腺型 (P21)近年来发现一种脑化学物质内啡肽(endorphin),它能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活动特性的气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洛明 1975 年出版了人格发展的一种气质理论,以反应活动的四种特性(活动性、情绪性、交际性和冲动性)为指标,划分出四种气质类型:(1)活动型、(2)情绪型、(3)交际型(4)冲动型 (P22)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他们提出了气质的九个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主动或退缩;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情绪质量;分心程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并对这九个维度进一步研究,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易教养型、困难型、行动缓慢型。(P23)巴斯和普洛明的研
22、究他们认为,研究气质应该研究一个人的经常性反应,而不是哪一个反应。巴斯和普洛明最初(1975)区分出气质的四种一般倾向,后来减少至三种: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P25)当前动态(P25-27)人格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以德国为中心的性格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格学研究探讨了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伦开创的气质类型学,努力使性格学系统化。德国心理学家斯腾(W.L.Stern)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研究的是整体的人,而不是各种单项机能。他首先提出了人格的概念。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
23、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当前的人格心理学从认知心理学中吸取了大量的概念和方法,人格的认知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凯利(G.A.Kelly)早已用认知结构来解释人格方面的个体差异。“近年来,人格心理学家用大量的认知人格变量来解释个体差异和人的信息加工内部过程。”(J.M.Burger,2000)米歇尔提出了社会认知论。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社会认知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人格的稳定与变化、自我效能信念、人格的进化心理学、遗传和环境、寻求自我的意义、认知情感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格异常的认知基础和人格的文化差异,等等,是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点。伯格(Burger,2008)认为,当前西
24、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有四个主题:(1) 成就,它包括成就需要、A型人格结构、大五人格模型中责任性、乐观主义、高自尊和低自尊等内容。(2) 人际关系,包括外向性和内向性、高社交焦虑和低社交焦虑、依恋类型、自我表露。(3) 幸福感,包括人格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人格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自尊与低自尊、对待焦虑的策略。(4) 健康,包括A型行为的研究、控制点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Seligman)的大力倡导,美国产生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思潮,意指“正向的”、“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塞利格曼(Seligman,2002)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于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25、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已经有多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措施,但是精神病患者却增多了。他们主张研究心理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不能依靠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幸福。塞利格曼指出: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但它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难以实现心理学应有的价值和社会使命。积极心理学家法勒(G.Faller,2001)指出:心理科学主要的使命有3项: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发现和培养具有非凡天才的人。三、 苏联和俄罗斯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的社会起源理论维果茨基 认为人格是与高级心理机能同步发展起来的,与高级心理机能一样,起源于社会;活
26、动人格理论列昂节夫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反映的产生、作用和结构,包括活动、意识和人格三个范畴。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彼得罗夫斯基在年前后提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他认为,对人格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活动,而是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要经历适应、个性化和整合三个阶段。人格结构理论希尔巴科夫提出了人格的四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几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第三个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第四个系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柏果斯洛夫斯基等人认为,人
27、格包括:(1)人格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系。(2)能力系统,是保证人活动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3)性格系统,性格是复杂的构成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4)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机制。洛莫夫认为,人格问题是最重要又是最因难的问题。包若维奇等人提出了动机圈(motivational sphere)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以动机需要为核心、周围排列着各种各样人格特征、等级化的完整结构。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P30)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这两种过程有三个
28、基本特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神经活动过程的平衡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强而不平衡(兴奋型);强、平衡而灵活(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安静型);弱(抑制型)。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郁质相当于抑郁质。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研究人格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证据,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的心理活动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倾向,克服心理
29、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在心理科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有助于普通心理学的丰富和发展,建立日益完备的体系。遗传、环境和人的积极性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因素。实践意义1.在教育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2.在管理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 助于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3.在职业选择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符合的工作, 激发起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文艺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抓住人物的人格特征,形象地塑造出典型人物,将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5.
30、人格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格结构和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人格理论。6.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要日益增加,在我国各医疗单位和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了许多心理咨询门诊部和心理咨询工作室。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P38)一、人格动力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等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它可以向内,表现为自责、自罚和自杀等动机,也可以向外,表现为恨、攻击、破坏和征服别人等动机。二、人格结构人格两部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早期把
31、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包括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括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他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其中,前意识起稽查作用。人格三部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型。本我及其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机系统。 自我代表人心理的理智部分,是一个认知系统。超我是内化了的儿童的价值观念。本我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性本能通称为力比多,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
32、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自我与本我不同,考虑现实状况,遵循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主要功是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个部分。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主要功能:(1)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以完善
33、人格。本我是生理成分,自我是心理成分,超我是社会成分。三、人格发展阶段人格发展也是争议最大的主题之一。弗洛伊德十分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0至5、6岁,人格基本模式大致形成,保持终生几乎无大的变化,因此追根溯源就是其童年生活中找原因。(一)口唇期 018个月 儿童以口、唇、舌为主要性敏感区,如果这一区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形成一种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特征,过度满足形成一种依赖和纠缠别人的人格特征。(二)肛门期 1836个月 以肛门为敏感区。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便溺规矩训练,如果训练过严,儿童在情绪上受到威胁,感到恐惧,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可能会表现出冷酷无情、暴躁、好破坏等人格特
34、征。(三)性器期 36岁 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以外生殖器为主要敏感区。在这个时期,有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一方面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另一方面又以父母中的异性为“性恋”对象。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如果顺利解决,对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可以把父母亲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使之形成超我。(四)潜伏期 6岁12岁 解决好双情结之后,儿童进入潜伏期。其力比多冲突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感处于低潮,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知识学习、文体活动等所取代,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较大发展,表现为男女儿童之间关系疏远,几乎不发生任何联
35、系,活动时男女分组。(五)生殖期 1220岁 以上阶段主要有一种“自恋”性质的冲动,性的满足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青春期之后,性器官成熟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从“自恋”转入“异性恋”。异性恋一旦形成会持续人的一生。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成员,建立自己的生活。每一阶段均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从低级阶段到较高级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可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滞或固着;而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
36、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倒退到较早阶段。固着和倒退是互补的,固着停滞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四、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P45)第二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追求优越 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人格理论的核心。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存在着身心缺陷,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要求,而且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补偿缺陷,还发展为优点,追求优越。他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优越感包含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认为,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而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
37、。一个人越是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认为儿童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人提出目标定向,要求人们不断追求优越。晚年把追求个人优越更改为追求一种优越和完美的社会。二、自卑和补偿阿德勒认为,个体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于人的自卑。他早期强调自卑感源于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他指出,人的器官特别容易患病,不能得到发展,或较其他器官低劣。这种缺陷或低劣阻碍了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这必须通过补偿加以解决,补偿可以发展机能不足的器官。他认为,自卑感是人所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自卑感是个体的激励因素,对个人、社会都有利,能导致人格的改善。但是过度的自卑会使个体产生自卑情结,体验无助感,心灰意懒,起不到
38、激励个体行动的效果。三、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每一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它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分为健全的和错误的生活风格。健全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个体与他人和睦共处。错误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不包括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错误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同时形成。形成错误生活风格的条件:(1)忽视;(2)溺爱;(3)生理自卑。认为,了解一个人,首先应了解其生活风格,理解了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了他的独特自我。四、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对社会怀有积极的看法,并且对为社会做
39、贡献怀有强烈的兴趣。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浓厚的社会兴趣。阿德勒强调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因为它使每一个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感到自己的价值。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阿德勒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情况。缺乏社会兴趣儿童会产生优越情绪和自卑情绪,前者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后者由于过分自卑
40、而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他根据个人的社会兴趣程度,将人分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逃避型和社会利益型。五、创造性自我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并不是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此,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系统,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正是创造性自我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比如,某些有生理自卑的人经过补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有的人却形成自卑
41、情绪,一事无成,其差别在于选择。六、出生顺序(P52)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家里头生孩子在人格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长子一出生就会受到父母的过度注意,因此受到溺爱。因为是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不会错过向任何一个朋友和家人介绍家庭新成员的机会。然而,这种溺爱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头生儿童被“废黜”了。他必须和新的家庭成员分享父母的关爱。头生儿童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他说,在头生儿童中,我们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反常者”。阿德勒对中间儿童评价积极,认为次子最幸福,因为父母一般不
42、会给予他们过多的溺爱,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追求优越的欲望,会努力超越哥哥或姐姐,他们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末子在儿童期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始终被看作“婴儿”,从而缺乏创造力,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他强大。出生顺序对儿童人格发展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儿童的人格发展非常复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仅仅用出生顺序来解释人格发展是不全面的。七、对阿德勒人格理论的评价(P53)第三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一、人格结构(P56)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并把它称为精神。荣格认为人格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有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分明
43、、相互作用的结构组成。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够被个体觉知的那部分,它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荣格还发现,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意识到“自我”。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自我与弗洛伊德的自我很相似,自我是一位“警卫员”,凡是心理活动,都要经过其选择、认可、才能进入意识。对心理材料的选择和淘汰,就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保证自身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自我对心理材料进行选择的条件有:个体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个体焦虑状态、个体
44、的个性化程度、刺激物引起个体体验的强度。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是指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部大部分是情结,它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卑情结、焦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等,是说其人格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着,使其沉醉于某些事情而无法自拔,似乎有一种“瘾”,不能考虑其他问题。研究表明,情结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起着干扰个体正常活动的作用,妨碍心理的正常发展。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
45、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物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这些经验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处于人格的最底层。荣格是从浩瀚的文献资料和对原始部落的考察中来收集潜意识信息的,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能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如新生儿对母亲的依恋。人格面具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指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它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阿尼
46、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是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成分(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阿尼姆斯指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成分。它们是远祖遗传下来的原型,保证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理解、协调和交往,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类似。是从我们的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所有本能。荣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是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而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是一个核心原型,将所有原型都吸引在周围,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成为一个统一体,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
47、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二、人格发展阶段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人格认为这一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精神活动受本能支配,即使有意识,但其意识结构不完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青年期(青春期到40岁左右):是“人格诞生”时期,因为人们要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在这些问题面前,人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中年
48、期(从40岁左右开始):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认为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老年期 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欢沉浸在潜意识中。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在此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人格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三、人格类型一般态度类型:荣格认为,凡是来自本能的力量均可称为力比多,既可以是性方面的,也可以是非性方面的。他根据力比多流动的方向划分人格类型: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的人是外向型的;而倾向于内部环境的人是内向型的。外向型和内向型是个体在反应特定情境时的两种态度或方式。他认为,没有纯粹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实际生活中,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