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 战略的重要论述,紧紧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快发展新动 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 设提供坚实支撑,制定如下计划。一、总体目标坚持“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的“345”推进思路,加快 破解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难题,以更大 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服务化、生态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
2、增加值占全省GDP 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左 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 入比重达到2. 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比重达到5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 1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较2020年降低17%左右,推动 新与推广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各类企 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搭建“买全球、卖全球”信息平台,强化资源、技术、产品、服 务多元化供应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运用市场化 机制集聚资源,深化行业交流
3、合作,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 业化,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 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七、保障措施(十八)加强组织领导。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统筹 协调作用,省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 责同志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坚持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导向,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长期发展目标,精细制定 任务书、路线图,着力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目标体系,健 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十九)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在产权保护、 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做 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企业心无旁鹫创新
4、创造。强化对制造业利 用外资支持力度,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切实加强 行业协会、商会等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10 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强大动力。做好新闻宣 传、专家解读和专题培训,努力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 好氛围。支持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修订,畅通规范化参与渠道 和机制,充分吸收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参与政策实施效果评 估。(二十)保障要素供给。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用地、能耗、煤耗等指标更多向先进制造 业倾斜。优化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 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优化能源保
5、障,建 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提高成品油应急保供能力, 保障电煤供需平衡。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建设完善数据交易 平台,推行数据(产品)登记制度。探索统筹推进铁水、公铁、 空铁等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发展,探索“一单制”试点,畅通物流 通道,降低物流成本。(二十一)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 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引导撬 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投资。鼓励金融机构积 极稳妥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 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业务。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性工 作,扩大首贷培植、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和信用贷款业务
6、规11 模,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和增信分险体系。加强区域性股权 市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 企业直接融资。落实工业强县财政激励政策。(二十二)严格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 要求,指导督促制造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发展规划、 产业政策引导作用,促进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引导企业 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工艺装备降低安全风险、消除 事故隐患。12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 强省。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性领域,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载体
7、,推动创 新资源整合集聚。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打造科技型中 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科技 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 和产业技术基础,编制全省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通过“揭榜 挂帅” “赛马”等方式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重要 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 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力争 到2025年,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一企一技术” 研发中心2000家左右。(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快转调优
8、化低效产能,持续深 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深入推动钢铁、炼 化、焦炭、水泥、轮胎、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优 势产业领先地位,聚焦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化工、建材、钢 铁、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滚动实施更高层次的“万项技改、万 企转型”,支持创建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推动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打造 新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新产业发展生态,着力构筑支撑制造强省 的新支柱。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瞄准前沿、重点突破, 聚焦生命科学、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
9、 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着力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创新 突破和融合应用。(三)塑强产业人才队伍。实施“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 创新链”四链融合,统筹推进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 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泰山 人才工程,加快培育集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夯实产业人才 载体,创新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加速推动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 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推广工学一体技能人 才培育模式。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 高水平企业家培训,实行青年企业家培育“导师制”,按照有关 规定定期评选表彰优秀企业家。三、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四)建强
10、新型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 系,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5G、千兆光网、数 据中心等规模化部署应用,完善确定性网络建设布局。打造全国 一体化数据中心山东工业云体系,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济南 “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积极发挥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 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推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 理,加强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保护,指导企业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 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制造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五)深化数字赋能增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 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做强第三方服务商队伍,一企 一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
11、型 “小灯塔”企业,力争3年内转型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万家 以上。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引领,持续实施 “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扎实开展“云行齐鲁工 赋山东”行动,持续组织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促进重点行业融 合应用工业互联网。加快智能制造提质升级,开展智能制造成熟 度评估,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 场景)。开展数字经济“百城牵手万项”活动,推动实施数字经 济项目1万个以上。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应用 工业互联网的比例达到45%左右,全省两化融合指数排名保持全国 前三。(六)优化提升数字产业。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
12、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等产业高质 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扩容提质高端软 件产业,培育100家以上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打造100个以 上鲁版软件名品,支持济南、青岛软件名城建设。着力培育发展 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四、支持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七)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大 力开发具有节能、环保、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可回收等 特性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 推动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设备替代,加快提高能源资源 利用效率。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 合利用、
13、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循环经 济产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 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力争到2025年, 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 产品500种以上。(八)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加强“三线一单”实施应用,认 真落实“四个区分” “五个减量替代”要求,对“两高”行业进 行清单化跟踪监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 结构调整优化。分步骤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细化有色金属、 建材、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具体方案,加快碳捕捉、碳封 存、碳循环利用等领域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
14、进工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扩 大制造业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企业应用节水 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强高耗水企业节水监督检查。大力 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推动绿 色建材应用,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九)提高单位产出效益。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 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强分级、分区域、分行业 评价,推动覆盖所有应参评企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资源 优化配置,引导低端低质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五、鼓励制造业服务化延伸(十)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积极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 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
15、化重组, 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面向铸造、印染、模具等关键环 节,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 服务的共享工厂。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 询服务机构,推动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十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 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节能环 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总集 成总承包、生产性金融服务等。加强工业设计平台建设,积极培 育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发展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 具,开展“工业设计
16、进百企” “工业设计中小企业行”活动,支 持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 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 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十二)共建共享“好品山东”品牌。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 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先进标准培育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强产业基础标准研发,积极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好品山东”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提档升级传统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更多山东制造 产品融入双循环、开拓新市场。六、促进制造业生态化集聚(十
17、三)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 局,形成覆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的培育体系。 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 一流企业。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 资源,着力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生态。力争到2025年,在全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 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00家左右。(十四)全力做强产业链条。扎实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 程,精准梳理产业链图谱,打造一批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强的“链 主”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
18、进机构,加快做强一批 现代优势产业链。省市县一体化加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谋划, 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形成“竣工一 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推进格局。深入开展融 链固链行动,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加 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育200 家左右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打造11条左右在国内外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十五)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深入开展雁阵形产业集群集中 突破行动,扎实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切实加强先 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发展成效显著的集群积极推荐创建国家级 集群。持续培育主业突出
19、、优势明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市场 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 区。力争到2025年,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200个左右、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50个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20个左右、 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20个左右。(十六)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合作园 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 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支持产业园区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 位,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优势 的特色产业。(十七)畅通产业经济循环。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全面提 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水平,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抓住 疫情后国际产业链重构契机,在关系产业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 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支持省内整机企业根据 市场实际需求,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形成自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