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5555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分层练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0文学类文本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峰之树田瑛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 式,彼此互为化身。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 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 与万物同生共长。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 的雪峰之松。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 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

2、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 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 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雪峰山却是个例外。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 种子。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 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 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

3、。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树是不 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在著名 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 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 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沅水滔滔。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无论土生土长者还 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

4、树。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 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 标书院。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 马前镇诞生。还有一位从雪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 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 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

5、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我 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 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 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他从历史迷 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 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

6、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 总是带有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 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 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 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屣,槁项黄谶”, 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 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

7、无始无终。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 的人太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 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 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 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

8、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 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 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 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 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淑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 也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 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

9、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 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篱、辟芷、芙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 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 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 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辇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 难以动弹了。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 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 神话传

10、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 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 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 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他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 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 后人的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 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

11、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时,都 颇感沉重。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 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嘱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 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 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 “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 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B.文章第四段中,作者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

12、子”,这是因为庄子生动诙谐、无所拘束的文章 能够让作者感到怡悦和自在。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 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1 ).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 一份宽松与自由,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夸张的修辞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以及庄子所具有的人格 精神。B. “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出了屈原所描摹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

13、文章有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 丰富厚实。D.本文充满意趣,得益于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 的主旨也得以深化。3 .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4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赏析它的妙处。 【答案】1.B2 . A3 .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 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 界。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

14、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4 .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以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 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 忧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B. “这是因为庄子生动诙谐、无所拘束的文章能够 让作者感到怡悦和自在”以偏概全,作者更喜欢庄子的原因不够全面。根据第五段“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 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总是带有一层梦魇、梦幻 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可知,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极少牵绊,能超越现实。故

15、选 Bo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 “夸张的修辞”错,这里赋予庄子以鸟的特征,应该是比 拟的修辞手法。故选A。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1)根据“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 飞翔的人。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 兴味”可知,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2)根据“不同的是,屈原不像 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 苦”可知,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3)根据

16、“他远 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 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颦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可知,作者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以及最后“听到颦鼓动地干戈交响”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衬托庄子精神 上的自由境界。(4)根据“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飞翔的庄子是 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窈兮冥兮,总是带有一层梦魇、 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 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

17、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可知, 在作者看来,庄子的思想无所拘束,极少牵绊,超越现实;而屈原的思想虽与庄子有相似之处,但是其内 心有深深的牵挂着政治。文章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 文章主旨。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1)本段中“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 各样的梦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采用对比的手法,古文人思想上的 自由和今人思想被牵绊形成对比。“今人的翅膀”“现代的潮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喻为翅膀, 把牵绊比喻成“潮水:通过对比、比喻手法,写出

18、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2)本段中“时光绵长 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 嚼”意思是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拥有的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情调,不管是他们在文字中彰显出来的 张扬的个性,还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梦想,都让今人回味无穷。为之神往。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以庄子、屈原 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3)本段中“我们也越来 越少作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意思是,在 如今这个物质充沛的时代,人们被各种各样的物质利益束缚,早就失去了自由思想的勇气

19、。浪漫情调、张 扬的个性等带有自由色彩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人们只能在回味中瞥见那一道遥远 的梦影。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蹒,22岁时就拉起了一 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 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 正法,

20、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 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 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 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

21、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 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 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 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 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 一腔志

22、,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 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 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 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 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 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

23、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她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 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 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 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 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郝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予,山深闻鹃坞。(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思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

24、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 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艰辛” “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 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 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 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 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屣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

25、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 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 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 “脉脉此情谁诉”?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 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 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

26、中、 他的脑海里,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 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 “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 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 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 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 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27、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C.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B.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C.文章

28、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D.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3 .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原文中具体指哪两个方面?4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 的含义。【答案】1. D2. B3. (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2)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 抹而成的。4.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 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解析】1.本题

29、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 来揭示他由爱国词人成为爱 国志士的过程及原因”错误。应该是“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 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 错误。“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是借代。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1)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 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 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 的诗

30、词中,可知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是: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2) “辛词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 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可知辛弃疾的词的特点是:不是用墨 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与后文“但是朝廷怕 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 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可知,“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是指辛弃疾归宋

31、后, 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下文“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 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 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 气和磅礴之势”可知”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是指政治上失意后辛弃疾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 和爱国之心。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 与我比肩齐高。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马尾松又叫才从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 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

32、它分不开。每次钻进枫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 下枯松作柴火;在极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才从菌难以人工 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才从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 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才从树膏脂。二胡一旦拉响, 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对于山民来说,才从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将溢满松脂的树花劈开,肢解 成碎块,当地人叫极膏油。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 或光明的源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昔日的故乡少

33、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 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雪峰山收留 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 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 创作的缘起。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的现代先进理念。C.认领雪峰山

34、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 重和亲近感。D. “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 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E. “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比喻,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 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2 .赏析文中画线语段。3 .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我”童年的经历,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4 .结合全文,理解概括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意义。【答案】1. BD2 .结构上:承上启下,从上文描述雪峰山人与树的共生共养过渡到下文追述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 史与荣耀。内容

35、上:描绘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 以树象征和赞美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3 .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 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 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4 .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 切相关的人、事。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 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晰,结构圆满。形

36、象揭示文章主旨。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 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 “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 念”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 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D. “体现了作者展望未来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错误,应为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故选BD。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划线句子“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 承接上文“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聚居在此的花

37、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 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描述了雪峰山人与树的共 生共养;而划线的内容“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启下,过渡 到下文“2000多年前,屈原千年之后又过千年”,追述了雪峰山树与人共同承受的历史与荣 耀。从内容上看,划线部分“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 处的芷江城。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雪峰山人一样没有 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描绘了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 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

38、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以树的顽强象征和赞美了 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精神。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在文中的第三段,“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 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 林子。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 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我”因为看到“雪峰 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作者 从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想到

39、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运用了反衬手法,赞扬了花 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第二处,在文中的倒数第二段“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每 次钻进根树林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 源泉。主人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而马尾松“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 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儿时的我与马尾松有着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从而正衬现在 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又有了新的不解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使主题更鲜明。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雪峰之树

40、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如“一 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雪峰山 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文章的 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从情节结构上看,“雪峰之树”是本文的线索, 文章的开头“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 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以“雪峰之树”起笔,文章的结尾“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 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以“雪峰之树”收束 全文,文中仍

41、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如“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雪峰山堪称人 树合一之地。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等等,线索清晰,首尾呼 应,结构圆满。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本文借助“雪峰之树”,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 敬重和亲近感,“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突出了雪峰之树 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 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

42、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 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 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 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 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 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

43、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 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 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二 那里有乌柏,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 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 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

44、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 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 水边脚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 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 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 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

45、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 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 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 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 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 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

46、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 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髅暧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 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 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 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 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 “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7、 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 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 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 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 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 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

48、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 岸。注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 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严子陵:东汉高土,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 此诗诗句,首尾照应,结构谨严。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 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 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D. “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 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2 .文中多次写到“渡口 ”,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3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答案】1. A2 .现实中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3 .设置悬念,以问句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统领全文内容,文章借对“西洲何处”的探寻,表 达“我”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