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basic platfbnn of city infonnation mfeling (CIM)项目标准VLO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0年7月3.1 一般规定CIM基础平台的定位CIM基础平台应定位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应由城市人民政府主导建设,负责全面协调和统筹管 理,并指定具体部门承担CIM基础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更新与维护工作。基础平台的建设 原则CIM基础平台建设应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因地制宜、以用促建,统 一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统一管理城市二三维数据资源,提供各类数据
2、、服务和应用接口,以满足 业务协同、信息联动的要求。3.1.3 CIM基础平台的互联互通CIM基础平台建设应利用城市现有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横向上应保证城市相关 部门间的互 联,纵向上与省部级CIM平台的互联互通。3.1.4 CIM基础平台的实用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1城市信息模型是CINI基础平台重要内容,应充分考虑CIM基础平台建设的实用性和 可持续性, 通过拓展项目策划生成、工程建设项目三维电子化报建以及基于城市信 息模型的共享协同等应 用,加强城市信息模型在CIM基础平台上的汇聚和沉淀;2 clM基础平台的建设应考虑数据更新、服务扩展和智慧城市应用延伸的要求,为将来发展提供良 好的框
3、架和拓展空间;CIM基础平台的时空数据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投影坐标系或与之联系的 城市独立坐标系,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历纪元和北京时间;3 CIM基础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可靠的规定,运行环境应符合国家 信息安全保 密的规定。3.2 CIM基础平台构成CIM基础平台总体架构及其支撑作用CIM基础平台总体架构宜符合现行标准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GB/T32399及信 息技术云 计算平台即服务(PaaS)参考架构GB/T35301的规定,应符合其PaaS (平台即服务)功能视图的规定,宜采用云存储和云部署的方式。CIM基础平台
4、对智慧城市应用的支撑作用可参考图3.2,可基于CIM基础平台支撑工 程建设项 目业务协同、绿色建筑、智慧管网、智慧水务、智慧交通、城市设计、智慈工地、城市安全、城市综 合管理、智慧社区、城市体检、应急指挥等智慧城市应用的建设与运行。用户宜包括政府部门、企事 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群体。方 层用户:成府部门;: 全本立审口:工3杜台公众a - : 1 :M现化VRfAR : !便艮理处体机I WILL的:城市安全黑自:二, 厂一题,、更坐.4,丘附八 *,., ,. 、 、1:配重设4Ho由仿利:爆色桂比:钟庭计M: : HF疗分:制徼女通;: , :.)j注”京慰明卞市3力素极不兼团中,助扰联考1
5、从小加津I寓淮可槿化&诂.廿息敕ittH方川寸知制取益,1极-伪a | r-开发接”)效”受祭时数第於口& 一”一 -就公宾CW救战位也化历咄设施(刻口脩传幅I (务寻熟修软段件资爆:日 多“伤磨制然肃执力给终端图他种叔装置RF1D谈可图3.2.1 CIM基础平台总体架构及其支撑作用322 clM基础平台总体架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和三大体系,包括设施层、数据层、服务层,以及技术规范 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运维保障体系。横向层次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体系对于相关层 次具有约束关系。1设施层:应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物联网感知设备;2数据层:应建设至少包括时空基础、资源调查与登记、规划管控、工程建
6、设项目、物联网感知和 公共专题等类别的CIM数据资源体系:3服务层:提供基本功能、物联监测和模拟仿真等功能与服务;提供面向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信息 模型审查、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施工图模型审查和竣工验收模型备案等功能和服务:4技术规范体系: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技术规范,指导CIM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应与国家 和行业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衔接:5信息安全体系:应按照国家相关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网络、平台运维等的安全:6运维保障体系:应建立运行、维护、更新与安全保障体系,保障CIM基础平台网络、数据、应用 及服务的稳定运行。33 CIM基础平台特性CIM基础平
7、台的基础性CIM基础平台是城市信息模型(CIM)汇聚、应用的载体,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平 台,为相关 应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模型服务和开发接口,支撑智慧城市应用的建设与运行。3.3.1 CIM基础平台的专业性CIM基础平台应具备二三维一体的城市信息模型汇聚、清洗、转换、轻量化、模型单体化、模型特 征提取、单体语义化、信息模型服务引擎与可视化表达、查询统计和空间分析等基本功能,应提供工程 建设项目各阶段信息模型汇聚管理、审查与分析、以及物联监测和 模拟仿真等专业功能。3.3.2 CIM基础平台的集成性CIM基础平台应实现与相关平台(系统)对接或集成整合,实现多维信息模型资源共享汇聚,构建 并持续完善
8、城市信息模型(CIM)。1 CIM基础平台宜对接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集成整合时空基础、规 划管控、资源调查等相关信息资源;clM基础平台应对接或整合已有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即“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功 能,未建相关功能可基于CIM基础平台实现:2 clM基础平台应对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系统,并支撑智慧 城市其它应用的建设与运行;4clM基础平台应支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务、城市管理、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等多 个部门的各种专题应用(含部门内部业务审批系统),应能支持城市体检、城市安全、应急指挥 等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支撑各
9、类智慧城市应用。CIM基础平台与其它系统关系见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其它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基于Cl M的专题应用应急指挥专题 医疗卫生专 题社区管理 专题绿色建 筑专题工地 管理专题自 然资源专题 规划专题水 务专戚交通 专题管线专 题住房专题 城市安全专 题城市体检 专题城市设 计专题城市城市信息模型(Cl M)基础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多规合一”业务为同平台)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图333 CIM基础平台与其它系统关系4.1 基本功能平台基本功能主要包括CIM数据管理、浏览展示、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系统管理、三维可视
10、 化表达、模型服务引擎、数据交换等功能。4.1.1 CIM数据管理应提供资源目录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汇聚、清洗、数据转换、分量化、数据 导入导出、数据更新、专题图制作、结构化建模、模型单体化、模型特征提取、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 能。4.1.2 城市信息模型浏览展示应提供CIM资源加载、集成展示、图文关联展示、分级缩放、平移、旋 转、飞行、定位、批注、剖切、几何量算、卷帘比对、多屏比对、透明度设置、模型细度设置等功能。4.1.3 城市信息模型查询统计应提供地名地址查询、空间查询、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组合条件查 询、要素查询、模型查询、模型元素查询、关联信息查询、多维度多指标统计、查询统计结果输
11、出等功 能。4.1.4 城市信息模型空间分析应提供二三维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空间拓扑分析、通视分析、碰撞 检测等功能。4.1.5 系统管理应提供组织机构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统一认证、功能注册与授权、服务注册 与授权、接口注册与授权、CIM数据资源授权、平台监控、口志管理等功能。4.1.6 三维可视化表达应具备模型数据加载、模型渲染、图形变换、场景管理、相机设置、灯光设置、 特效处理、交互操作等能力。4.1.7 城市信息模型服务引擎应具备CIM数据服务发布、服务聚合、服务代理、服务运行(启动、停 止)、服务调用(访问控制、协议解析、服务路由)、服务监控、负载均衡等能力。4.1.8 城市信
12、息模型数据交换宜采用前置交换方式或在线共享方式进行,前置交换应提供CIM数据的 交换参数设置、数据检查、交换监控、消息通知等功能;在线共享应提供服务浏览、服务查询、服务订 阅、数据上传下载等功能。4.2 规划信息模型审查平台必须提供能汇聚共享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及项目前期的CIM数据的能力,应 具备项目 策划生成、项目选址分析与规划信息模型审杳等功能。4.2.1 项目策划生成应提供“多规合一” 一张蓝图共享、项目储备、项目合规性分析、项目协调 意见汇总、规划实施监督等功能,支撑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统筹、前期策划、监督评估。4.2.2 项目选址分析应提供分析规则配置、辅助选址分析、多方案联动展示、分
13、析报告生成等功能。4.2.3 规划条件分析应提供规划条件智能提取、规划条件查询、规划条件共享等功能。4.2.4 多规冲突分析应提供指定范闱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空间上、属性上 的不一致进行分析-,结果可视化展现与输出。4.2.5 规划信息模型审杳应提供项目规划信息模型的合规性审查、批注、生成合规性审查报告。4.3 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平台必须提供能汇聚共享工程建设许可阶段项目CIM数据的能力,宜具备审查规则库管理、 合规审查、批注、设计方案比对、景观分析等功能,提升设计方案报建审查效率。4.3.1 审查规则库管理可提供审查规则配置、审查规则管理等功能。4.3.2 合规审查应提
14、供审查指标吻合性检查、图文联动展示吻合性情况、合规审杳报告生成等功能。4.3.3 设计方案比对应提供多方案比对、比对结果联动展示、比对报告生成等功能。4.3.4 景观分析应提供视廊分析、天际线分析、绿地率分析、口照分析、分析结果图文联动 展示、 分析报告生成等功能。4.4 施工图模型审查平台必须提供能汇聚共享施工许可阶段项目CIM数据的能力,宜具备审查规则库管 理、施工 图模型审查、模型完整性检查等功能,提升施工图审查效率。4.4.1 审查规则库管理可提供审查条文解析、审查规则配置、审查规则管理等功能。4.4.2 施工图模型审杳应提供批注、审查结果图文展示、审查报告生成等功能。4.4.3 模型
15、完整性检查应结合施工图模型交付标准对汇交的BIM进行完整性检查,可标记 和图表联 动方式展示不符合标准和缺漏的模型单元及信息。4.5 竣工验收模型备案平台必须提供汇聚共享竣工验收阶段项目CIM数据的能力,宜具备合规性检测、与 施工图模型 比对分析、联合验收备案、成果管理与共享等功能。4.5.1 合规性检测宜提供检测规则配置、竣工模型合规性检测、检测结果图文联动展示、报告生成等功 能。4.5.2 与施工图模型比对分析应提供模型比时、分析结果图文联动展示、分析报告生成等功能。4.5.3 联合验收备案应提供信息资料与BINI关联、各部门联合验收备案、验收或备案报告生成等功能。4.5.4 成果管理与共
16、享应提供竣工验收模型完整性检查、批注、检查报告生成、成果管理、成果共享服 务等功能。4.6 物联监测建筑能耗监测可提供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实时读取与统计、监测规则配置、监测预警、预警提醒 与可视化展示等功能。4.6.1 危旧房安全监测可提供位移、倾斜、沉降、裂纹、应力应变等危旧房形变数据的实时读取与统 计功能,可提供监测规则配置、监测预警、预警提醒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4.6.2 气象监测、路网监测、交通监测、管网监测、排水监测、水利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可提供监测 数据的实时读取与统计、监测规则配置、预警提醒与可视化展示、监控视频融合展不等功能。4.6.3 消防安全防控可提供区域划分、监测规则配置、消
17、防用电监测、消防用水监测、火灾预警、预 警提醒与可视化展示、监控视频融合展示等功能。4.7 模拟仿真平台应具备从建筑单体、社区到城市级别的模拟仿真能力,可支撑绿色建筑、智慧工地、智慧社 区、城市设计、应急指挥、智慧管网、海绵城市、智能交通和城市体检等典型场景应用。4.7.1 平台可支撑绿色建筑场景的节能设计模拟仿真、风环境模拟仿真、天然采光模拟仿真、声环境模 拟仿真、负荷及能耗模拟仿真、热岛强度模拟仿真等应用。4.7.2 平台可支撑智慈工地场景的施工方案模拟仿真、工程进度模拟仿真、更杂节点模拟仿真、潜在风 险模拟仿真等应用。4.7.3 平台可支撑智慧社区场景的安全隐患模拟仿真、警情模拟仿真、社
18、区舆情模拟仿真、灾难疏散 模拟仿真等应用。4.7.4 平台可支撑城市设计场景的通风廊道模拟仿真、城市天际线模拟仿真、视线廊道模拟仿真、城 市环境舒适度模拟仿真、空间绩效模拟仿真、设施便利度模拟仿真、景观特色模拟仿真等应用。4.7.5 平台可支撑应急指挥场景的应急事件模拟仿真、预案演练模拟仿真、调度指挥优化模拟仿真等 应用。4.7.6 平台可支撑智慈管网场景的管网缺陷模拟仿真、管网运行动态模拟仿真、下水道通畅模拟仿 真、空气流通模拟仿真等应用。4.7.7 平台可支撑海绵城市场景的规划设计方案模拟仿真、城市洪涝灾害模拟仿真、海绵城市现状模 拟仿真等应用。4.7.8 平台可支撑智慧交通场景的城市交通
19、状况模拟仿真、交通环境模拟仿真、交通安全模拟仿真、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隐患模拟仿真等应用。4.7.9 平台可支撑城市体检场景的城市运行态势模拟仿真、开发强度模拟仿真、人II拥挤模拟仿 真、交通拥堵模拟仿真、环境污染模拟仿真、住房困难模拟仿真等应用。4.8 平台开发接口CIM基础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开发接II或开发工具包支撑智慧城市各行业CIM应用,应提供开发指南或示例DEMO等说明文档。4.8.1 开发接II宜以网络应用程序接口( WebAPI)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形式提 供,接II应包括以下类别:1 资源访问类:实现信息资源的发现、检索和管理,包括CIM资源的描述信息杳询、目录服务接
20、n、服务配置和融合等功能;2 项目类:管理CIM应用的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信息,包含信息杳询、进展跟踪、编辑、模 型与资料关联等功能:3 地图类:实现CIM资源的描述、调用、加载、渲染和场景漫游,包括属性杳询、符号化等功能;4 三维模型类:实现地形模型、水利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管线管廊模型、场 地及地下空间模型、植被模型和其它模型的描述、调用与交互操作,包括属性查询、模型融合、 模型交互等功能:5 BIM类:实现BIM的描述、调用与交互操作,包括建筑信息模型的内部信息杳询、剖切、 开挖、绘制、测量、编辑等功能;6 事件类:CIM场景交互中可侦听和触发的事件;7 控件类:CIM基础平台中
21、常用功能控件的调用;8 数据交换类:资源元数据杳询,各类CIM数据授权访问,上传、下载、转换等功能;9 实时感知类:物联网感知设备定位、接入、解译、推送与调取;10数据分析类:历史数据的分析,按空间、时间、属性等信息的对比,大数据挖掘分析;11模拟推演类:基于CIM的典型应用场景过程模拟、情景再现、预案推演;12平台管理类:平台管理如用户认证、资源检索、申请审核等。5.1 软硬件及网络环境CIM基础平台应充分共享已建政务基础设施资源,建立满足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要求包括:1平台应配备成熟稳定的基础软件,含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网络操作系统等,其性能指标应根据 实际需求确定;2平台应配备稳定可靠
22、的信息机房、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和终端设备,其 性能指标应根据实际需求确定。5.1.1 CIM基础平台应建设满足平台部署运行、数据协同共享、数据安全可靠等需求的网络环境,形 成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网络体系,要求包括:1平台纵向网络应与国家、省、市、县网络环境互通,不宜低于百兆光纤网,应能支 撑CIM资源 的管理和数据汇交;2平台横向网络应与本级电子政务网互联互通,宜为千兆光纤网,应能支撑本级数据 交换与共享。5.2 维护管理CIM基础平台维护管理应符合现行标准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 求GB/T 28827.1的规定开展平台运行维护和更新。5.2.1 应制定包含
23、运行管理规定、平台维护操作规程等的平台运行维护及更新机制。5.2.2 应制定数据协同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5.2.3 应建立专业、稳定的运维团队。53安全保障CIM基础平台安全应符合现行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信 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 求GB/T 22239以及相关国家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1平台应制定安全防护策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2平台建设应综合评估各类安全
24、风险,设计安全方案,开展等保定级和备案;1刖百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 工程建设项 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 11号),按照住房城乡建设 部关于开展运用建筑信 息模型系统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杳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城函(2018) 222 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等要求, 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25、平台功能:5平台运维;6平台性能要 求。本标准由广州市建设科技中心负责管理,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 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天 河区高普路1029号二 楼:邮政编码:510663) o3平台建设应建立物理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构成的安全保障体系,达到安全等级保护要求:4平台应采取统一身份认证及单点登录、权限管理、安全认证、系统口志、安全审计等措施。5.3.1 数据采集安全应符合现行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公共安全重点 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GB 37300以及相关国家政策
26、的规定。5.3.2 数据传输和交换安全应符合现行标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 要求GB 28181、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1部分:总体架构GB/T 36478.1.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2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36478.2、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 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规定。5.3.3 数据存储和备份安全应符合现行标准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1部分:总则GB.T31916.1.信息技术备份存储备份技术应用要求GB/T 36092.信息安全技术云存储系统安全技术 要求GA.T 1347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规定。6 平台性能要求601平
27、台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标准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CH/T9015.工程建设项目业 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CJJ/T 296以及相关国家政策的规定。602平台应符合现行标准公共服务电子地图瓦片数据规范GB/T 35634.建筑信息模 型设计交 付标准GBT5130K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 157、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物联网 (IOT)技术应用规程I7CSPSTC21等相关数据建设规范,支持大范围空间数据资源的性能访问要 求,相关要求如下:1平台应满足城市级精细化三维浏览,支持5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存 储、索引、计算能力;2平台应满足亿级BIM构件的加载和管理;
28、3平台应满足PB级数据容量的物联网数据的点位流数据接入、存储和分析计算服务。6.03平台 应符合现行标准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CJJ/T296等技术标 准的规定,在并发用户 数应符合如下要求:1常住人口 300万,允许每分钟最小并发用户数不宜低于1000个;2 300万3常住人IIV500万,允许每分钟最小并发用户数不宜低于3000个;3 500万3常住人IIV1000万,允许每分钟最小并发用户数不宜低于5000个:4常住人1人000万,允许每分钟最小并发用户数不宜低于10000个。604平台应符合现行标准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CJJ/T296等技术标 准的规定,确 保服务
29、资源和统计分析的快速访问。数据服务响应时间应符合如卜.要求:1二维瓦片服务加载及响应时间不超过2秒;2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1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3秒:3基于二维动态矢量服务动态生成三维要素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10秒,后续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5秒;4三维瓦片服务初始加载时间不应超过5秒,高精度显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5秒。查询统计服务 响应时间应符合如下要求:1简单统计分析查询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2千万级数据量下单项统计的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3大数据统计分析报表的响应时间不超过50秒。6.03平台应符合现行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GB江36626以及相关国家政
30、策和技术标准的规定,保障系统连续无故障运行。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 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 “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 GB 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2 GB/T 20269信息安全技术信
31、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3 GB/T 202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4 GB,T 2027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5 CJJ/T 157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6 CH/T9015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7 GB/T 28827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8 GB/T 30318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9 GB/T 30998信息技术软件安全保障规范10 GB/T 32399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11GB/T31916J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1部分:总则12 GB 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13 GB/T51235建筑信息模
32、型施工应用标准14 GB/T 35301信息技术云计算平台即服务(PaaS)参考架构15 GB/T 35273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16 GAT 1347信息安全技术云存储系统安全技术要求17 GB/T 35634公共服务电子地图瓦片数据规范18 GB/T 3662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19 GB 37300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20 GB/T 37025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21 GB/T 36092信息技术备份存储备份技术应用要求22 GB/T 51301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23 GB,T 36478.1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1部分
33、:总体架构24 GB,T 36478.2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2部分:通用技术要求25 GB/T51362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26CJJ/T296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27 GB/T 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28 GB, , T 36478.3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3部分:元数据29 GB/T 36478.4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4部分:数据接II30CJJ/T296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31 T/CSPSTC 21建筑信息模型(BIM)与物联网(IOT)技术应用规程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编制说明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
34、制组对“多规合一”平台、工程建设项目三维电子报建等有关工程建设项 目软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领域的经验,同 时参考了国内外 先进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为了便于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报建、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和运维全周期管理,以及 相关单位 和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编 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 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 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 标准规定的参考。1总则232基本规定24一般规定242.1
35、CIM基础平台构成24CIM基础平台特性253平台功能27基本功能273.1 规划信息模型审查28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283.2 施工图模型审查28竣工验收模型备案293.3 物联监测29模拟仿真293.4 平台开发接口314平台运维3232324.1 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维护管理324.2 安全保障325平台性能要求331总则102广州市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两个试点城市之一,要求以工程建 设项目三维电子报建为切入点,建设具有规划信息模型审杳、设计方案模型报建 审查、施工图模型审 查、竣工验收模型备案等功能的CIM基础平台,精简和改革工程建设项 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
36、间, 探索建设智慈城市基础平台。通过制定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标准进一步加快广东 省CIM基础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 效。104clM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要遵循本标准的规定,还应遵守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 术标准、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标准、CIM平台汇聚BIM数据标准等工程建设项目相关标准,以 及国家法律法规和其它专业技术标准的要求。1 贝 U 12术语23基本规定4一般规定43.1 CIM基础平台构成4CIM基础平台特性641-1工-目匕 8广匕8AlIn 甲 84.2 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94力4.5 竣工
37、验收模型备案9物联监测104.6 711 人104.7 平台开发接口 115平台运维135.1 软硬件及网络环境 133基本规定3J 一般规定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试点城 市建设CIM基础平台,探索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平台。3.1.1 本条款参照GB/T 5121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3.01条和CJJ/T 296工程建 设项目业务 协同平台技术标准3.01条制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因 地制宜、以用促建, 统一共享、安全可靠等原则是推动CIM基础平台更好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理念和要求。本条对此提出原则 要求。3.1.2
38、本条款参照CJJ/T296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3.05条制定。3.1.3 1)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实 现CIM基础平台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的初衷,CIM基础平台的实用 性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 2)本条参照CJJ/T 296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3.09和3.10条规定。基于CIM基础平 台共建共享的特性,需要从平台建设到使用均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规定;3)本条款参照 GB/T21740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 范4.2条制定。国家要求2018年7月1 口起全面使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
39、S2000),它是一个高精度的、以地球质心为原点的球面坐标系。城市规划建 设应用CGCS2000时,应 将表现为经纬度的球面坐标系转换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即采用高斯-克吕格投 影将CGCS2000转换为对应分带的投影坐标系。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如广州2000地方坐标系,数据成 果应建立与CGCS2000的转换关系,便于共享应用。高程要统一采用力985国家高程基准”计算。城市 若采用其它高程系统,应根据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进行换算,如珠江高程基准二1985国 家高程 基准-0.557米;4) CIM基础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数据量大、服务多,在建设之初考虑将来 面临数据更新、服务扩展
40、和智慧城市应用延伸的需求,提高CIM基础平台的使用时限,CIM基础平台良 好的框架和拓展余地至关重要。3.2 CIM基础平台构成按照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工程建设项目三维电子报 建为切入点,在“多规合一”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具有规划审杳、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 验收备案等功能的CIM基础平台”,以及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建会F2019J 17号”应用场景要聚焦政府管理需求,重点围绕 城市防灾和 城市安全、城市管理方面。CIM基础平台应具备基本功能、“多规合一”业务协同与规划信息模型审查、 设计信息模型报建审查、施工图信息模型审查
41、、竣工信息模型备案、物联监测、模拟仿真和平台接n等, 其中基本功能是管理二三维模型的底层功能,在此基础上支持 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信息模型审查、设计 方案模型报建审查、施工图模型审查和竣工验收模型备案等全过程。CIM基础平台在数据层接入时空基 础数据、资源调杳与登记数据、规划管控数据、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公共专题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实现 模型数据汇聚和共享应用。在设施层,信息化基础设施为CIM基础平台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存储、计算、 服务和相关软硬件环境等资源,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对城市范围内人员、设施、环境等数据的实时识别、 采集和监测。各平台建设方可依据图形式建设CIM基础平台。HK ton绿色沈加
42、STme:各类数据用结城tlsutit城市体检蜕工BIM 备合探性检利总合啜收备案与抽工8IMW台性分析成军智观与共享RIM亮鹏性卷登州工市杜炳助中青炊以庄管?I施工HIM 中后 业务 中台8IM援建 市存景观分针习日方案比灯观划方JRBIM援建与甯2次冲突分析*及目送处分新;乡典4源二,业赢市C M蚁济人西.蚊坛更新ft 城处8M建犊、炙成融合.故据北詈工程设.建.管数尼 (含构弱)设划侑按钻盘城布密知必充椅勤生成81M中台鹿共 宇SI 家、*、市综合数据部门专期数据CIM爽源展示二三缰贰动碑总检刮我划条件分析二号制图孤在费诩与既讦普查与专项调有数据用户与权限管理服务共享与曾建曲CIM 引
43、M开发缓口恻,*R技空x不工笈能耗K制灾害及涎技术 中台基于微服务的开友和运行楣架社会大数据本利K泄的防安金防校图332 CIM基础平台中台架构3.2 CIM基础平台特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城市信息模型(CINI)应用的基础,CIM基础平台应与智慧城市 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平台(“多规 合一”业务协同平台) 等相关政务系统实时对接,以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质增效和跨部门的共享应用。基于CIM基础平台 可支持N个专题应用(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专题、绿 色建筑专题、智慧管网专题、智慧水务专题、智 慧交通专题、城市设计专题、智慧工地专题、城市安全专题
44、、城市综合管理专题、智慧社区专题、城市体 检专题、应急指挥专题等),进 而支撑住房惠民服务类、生态宜居类和精准治理类等智慧城市应用。4平台功能4.1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是CIM基础平台的底层功能,以支撑各项业务应用。前端功能应以PC端为主,移动端为 辅: 应支持通过浏览器访问。各平台建设方可依据实际需要扩展CIM基础 平台基本功能。4.1.1 CIM资源庞杂,为了方便使用者聚焦特定CIM资源,应提供CIM资源目录管理,支持用户按照不 同的应用需求进行定制;专题图制作功能是指通过数据选取、叠加展现和在线标注等方式,实现基于CIM 基础平台的二维制图功能,可以利用二维图纸方便、占用信息资源少的特点,
45、更好地支持工程建设项目的 交流、宣传和协作。4.1.2 CIM基础平台作为智慈城市的基础平台,接入的资源和数据大且庞杂,为了平台的实用性和可操作 性,CIM基础平台应支持对CIM资源及其轻量化数据的高效无缝集成浏览,支 持二三维切换、缩放、拖 拽、定位、资源加载、分屏比对和透明度设置等功能:为精细管理模型内部构成,CIM基础平台应支持三 维模型或BIM的纵向、横向、任意角度及方向剖切,可通过动态剖切面实现BIM模型内空间的显示操作; CIM基础平台是GIS和BIM的继承和发展,通过空间漫游、缩略图、卷帘比对和双屏比对等方式,既 能二维宏观表达城市整体也能三维微观表达建筑细节,利用二三维联动功能
46、可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几何 量算功能 是指在常规的几何量算功能基础上,对BIM模型的建筑面积进行计算统计。支持距离、长 度、 面积、体积等几何测量功能,可支持建筑物占地面枳、建筑总面积、室内面积和容积率等指标的量算。4.1.6 CIM基础平台涉及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信息模型审查、设计方案模型报建审查、施工图模型审查和竣 工验收模型备案等全过程以及政府管理相关应用,参与的单位多,为了保证 业务的协同以及数据的安全, CIM基础平台应提供系统管理功能。应支持组织、角色和用户管理,可支持多系统间的用户认证和单点登 录;应支持功能权限管理,支持用户对系统功能点的授权管理:应支持设置CIM数据和资源目录权限
47、, 支持配置授权的用户、范用及时限等。4.1.8 服务包括网络地图服务(WMS)、网络瓦片地图服务(WMTS)、网络要素服务(WFS)、网络 覆盖服务(WCS)、网络地名地址要素服务(WFS-G)、网络处理服务(WPS)、网络目录服务(CSW)、 索引3D场景服务(I3S)、3D Tiles服务、S3M Tile服务等。服务 引擎是对平台中所有的服务进行管理 和维护,功能要求包括服务发布、服务注册、服务浏览、服务启动、服务停止、服务编辑、服务删除、服 务更新、版本刷新、服务聚合和服务监控等。4.1.9 CIM基础平台涉及的数据量庞杂、交换文件大、数据入库和更新频率快,在数据更用需求较高、 系统交互比较频繁、传输效率要求较高时,在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应采用前置 交换方式;应支持多种数据入库更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