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宝典 专题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40025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宝典 专题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2023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宝典 专题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宝典 专题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宝典 专题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一、秋词(其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 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 卷。(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 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 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 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从

2、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 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 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 肯人云亦云。(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 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 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 不同之笔尽其所能。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 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

3、放射出诗人乐 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 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 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 更有“稣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 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 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二、夜

4、雨寄北(一)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 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 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 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 诗最有特色。(二)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一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 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 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 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

5、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 诗。(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 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 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 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 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 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 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 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

6、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 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 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 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 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 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 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7、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 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作者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 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二)创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 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 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

8、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 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 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 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 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 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 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

9、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 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 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 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 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 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 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

10、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 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 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 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 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 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 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 得渺小和可鄙。“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

11、眠就更真 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 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 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 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 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 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 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 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

12、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 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 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四、潼关(一)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 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 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 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二)创作背景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 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

13、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 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三)课文分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 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 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 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 “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 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 原先画面的静态,给

14、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 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 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 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 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 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 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 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 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 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 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 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 外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