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2872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改革参考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等教育参考资料2016年4月版(总第157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2016年4月好的上排名最高的学校,成绩稍次一点的上排名稍次的学校,再次一点再上什么。 应用型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作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很多, 有的提创业型大学,有的提教学服务型大学,有的提工程应用型大学,还有的提 城市型大学,等等,充分体现了大学发展的多样性。对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而言, 重要的是把应用型道路的第一步走起来,要有行动,要以需求为导向。(三)向 应用型转变是一个过程一一向应用型转变是一个过程,指的是转型是一个不断深 入的过程。15年9月,作者参加了教育部督导办举办的关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评 审的会

2、议,在2014年22所合格评估参评院校专家组投票统计一览表里,对投 票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统计,发现体现地方性、应用型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一一专 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表现得很不理想,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大家特别关注多样性的问题。作者认为,高校向应用 型转变不应该有标准的模式,用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的话说是“无型胜有型”。 转型的形式更是多样,以师范类院校为例,有一部分师范院校由于当地师范生需 求基本饱和,由师范类院校转向理工类院校。同样是师范类院校,贵州黔南民族 师范学院在部分专业对接当地支柱产业的同时,看到贵州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 以及多民族地区需要推广普通

3、话的省情需求,非但没有压缩师范教育规模,反而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立足黔南、民族、师范,体现办学特色。说明向应用型转变 的关键就是需求导向。作者还认为,应用型转型不适宜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是否 完成。像南京工程学院这类的学校,从建校之初就一直坚持应用型道路,至今还 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向应用型转变是一个不断革命、 继续革命的过程。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不断地 凝聚人心,逐步形成共识,不断地实践探索。统一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 探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向应用型的转变。G649. 21160154以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深度转型

4、发展/谷正气(湖南文理学院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5-10-29. 11“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发展方针。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和财政 部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南文理学院为提升人才、学 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实现高校深度转型发展需要,成功地申报了 “水产高效健康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 中心”,成为拥有两个直接认定的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高校。(一) 以“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深度转型一湖南文理学院以“协同创 新”平台为基础,将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积极寻求与高校、地方企业、政府和 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明

5、确了由“传统教学型”向“现代应用型”高校深度转 型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需求;产教融合, 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坚持学科与专业并重、产业与专业结合、教学 与科研协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示范引领, 分步推进,建设综合实力居全省同类院校一流、若干专业集群在国内具有一定影 响、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校。(二)以“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人才 培养的深度转型一一湖南文理学院“协同创新计划”,从重大前瞻性课题、行业 产业共性技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出发,发挥高校多 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形成了具有国际重大影响

6、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 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近五年间,学校毕业生初始就业率 均达到了 95%以上,2015年,学校被授予“2015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称号。(三)以“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深度转型一近年来,湖 南文理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师资队伍的深度转型。通过企业高端人才进校 园的“引进模式”,让企业先进生产实践技术直接对接校园;通过选送专业教师 进驻相关协同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升教师行业技能;通过建立“工学结合”的 “基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产学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职业资质认证模式”,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目前,全校的“双师型”教师已达到3

7、0%以上,部分学 科专业超过50%,为开展深度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以“协同创新”助推 地方高校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一“协同创新”为学校开展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通过聘请协同行业、 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 与行业需求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目前,全校已经累计建成 100多家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五)以“协同 创新”助推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深度转型一一湖南文理学院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基 础研究的状况,逐渐重视应用研究。近年来,承担了 500多项应用型科研项目

8、, 科研进账经费总额近年来连续快速增长。学校全力加大与协同企业开展应用技术 和创新技术的合作。如与协同创新中心与湖南恒至凿岩科技股份合作,开发三大 系列13种产品和3种液压凿岩机的三大系列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六) 以“协同创新”助推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深度转型一湖南文理学院积极推进学 校服务社会,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的深度转型发展。学校以“大农业” 专业集群为基础,组建了 “水产高校健康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了湖南省特 别是环洞庭湖区的水产业“种-养-加-管”等重大关键技术。学校还以“大机电” 和“大文化”专业集群为基础,组建了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 中心”,从

9、“安全洞庭”、“绿色洞庭”、“人文洞庭”、“数字洞庭”四个方 面入手,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产生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地方和行业的 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G649. 21160155地方本科高校应从九方面转型/许青云(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科 学报.-2014-09-25. 07根据平顶山学院近年来的探索,作者认为应在九个方面实现转型。(一)在 办学理念上转型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思想上明确“办什么 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精英教育 的影响,在“办什么样的学校上”攀高求全,重学轻术,轻视劳动实践一线,有 些理念根深蒂固。一所大学办学水平

10、高低不在于其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而在于 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发展性上。 因此,必须坚持举地方旗、打地方牌,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 型人才两个着力点。(二)在办学定位上转型高校的定位就是高校的分工。 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大多定位为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 人才。问题在于,定位为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教育实施中更倾向于实施学术 型教育,并没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整体结构,由此造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因此,在确立办学定位时,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必 须逐一明晰如专业建设及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

11、质量标准、人 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研究转型等问题,确立明 晰的办学定位。(三)在专业(专业群)建设上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 置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防止贪大求全。 平顶山学院在平顶山师专的基础上升本以来,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研究做文章,围 绕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围绕地方产业调整发展设置专业,积 极拓展工管专业,巩固文理专业,改造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重点建设 了电气信息类、文化创意类、生态环境类等学科专业群,积极培育了经管类、医 疗卫生类,大力改造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群。(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型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

12、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 要从过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艰深的理论传授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型, 从偏重于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体系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转型,要把 校企校地互动作为培养模式,加大实训、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创新订单式、嵌 入式、整体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 台,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五)在师资队伍建设 上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要求学科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联 系是密切的,教师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应用 技术型教育的人才队伍应是开放多元的,既要有学

13、术领军人物,又需要一定数量 的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和直接来自企业的“业师”组成学科团队。要发挥 学科建设的人才集聚功能,以技术开发项目、协同创新项目、政产学研合作共建 平台会聚人才。要改变目前动辄用上百万元经费聘用院士等不切实际地追求“高 层次化”学术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倾向,按办学转型发展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 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也可以外聘的形式, 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实践指导和咨询服务, 进而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六)在教学模式上转型地方本科 高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属于维持性教学,普遍没有脱离“以教材为中心、

14、以 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灌输式”教学依然是 教学的主要方式。平顶山学院近年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项目驱动,工 程师进课堂”的方式,教师采取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灵活多 样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性课程技能化、实践化,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七)在科学研究上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应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 用技术研究为主,结合教学搞科研、产业搞科研、行业搞科研。要从制定科研规 划、确定科研方向、建设科研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鼓励教师将从事科学研 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鼓励教师研究生产,形成新的技术流程。要建立结合 产业、结合行业、结合教学

15、搞科研的机制,形成按创新和质量及研究能力分配资 源的激励机制,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科研能力、水平及技术贡献率。(八)在管理 方式上转型一一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 系和相关保障。学校要进一步理顺责、权、利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关系,建立高 效有序的学校治理结构,要建立校内外贯通、纵横相结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推进 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推行对二级院系的分层评价。改 革配套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进创新创业制度 化,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九)在资源配置上转型地方本科高 校资源配置大多由省级政府或市级政府控制。要对地方本科

16、高校转型在自主招生、 设置专业、教师评聘、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转型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 允许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技术设备。在办学体制上支持校企、校地联合和合 作办学,在政府主导下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联合办学,要求学校不仅具有管理职能, 还需要具有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G649. 21160156应用型高校建设应更新“技术观” /吴仁华(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5-03-06. 07作者认为,要切实推动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先厘清“技术”内 涵并取得一定的共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 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是:“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

17、的系统知识,所采 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 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 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 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给技术所下的最为全面 和完整的定义,应当是确定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较为适用的“技术”内涵。 一般来讲,工程较多的焦点在实际经验上,科学较多的焦点在理论和纯研究上, 而技术则介于两者之间。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三者之间更加相互渗透与 融合。正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现实中讨论与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时就出现了 以下

18、值得注意的对“技术”不正确或不恰当的理解:一是“笼统”技术观突 出表现为不对技术进行适当科学分类,没有较清晰的界线,因而分不清高职院校 培养的技术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的技术人才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技术人才的差别, 或者说分不清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技术人才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的差 别,统而论之,泛而谈之,混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与途径。 这极大地影响应用技术本科办学定位的确立。另外,从产业发展看,技术也有产 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之分,等等。不同发展 水平及特征的新建本科院校就因为这方面没有清晰界定,而不能很好确定符合自 己实际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9、二是“线性”技术观一一突出表现为将技术提 升过程作为一种线性发展过程,或是将技术提高过程作为一个量变过程,忽视了 相当多的技术所依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处于不同层面,忽视了掌握较高深技术的专 业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处于不同层面。不是每种技术都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学 习后,到高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再到本科院校本科阶段去学习。简单的技术, 可以就在中职或高职教育中来解决,不必通过本科阶段来训练。同时一,高深技术 如航天技术,则非有深厚理论知识与多学科团队合作不可。因而,技术与职业教 育体系不能纯直线式地构建,也不是可以直线式到达“顶端”。三是“孤立”技 术观一一突出表现为不了解当代技术发展与科学、工程等

20、紧密相联,尤其是不了 解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得技术发展需要更多学科及更多知识集成作 为支撑,忽视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从而对于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不同程度的知 识与技术的复合。在信息化的推动下,随着工程的大型化、复杂化、智能化,技 术之间的关联度明显增强。但是,现实中不少高校常常是孤立发展专业,缺乏着 眼于产业发展与行业特色确立科学的专业发展观,造成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专 业之间的合作不充分,不能形成产业性或行业性的技术优势。四是“卑微”技术 观一突出表现为相当部分高校的领导仍然认识不到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依然将培养学术型人才作为所有大学的主要任务,认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低人一 等

21、,因而,出现了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歧视。一些出身知名大学的教育人士, 尤其是不少来自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高校的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对于当代应 用技术人才的特征与要求缺乏深入了解,还是以老眼光、老思维来看待技术人才 与其培养方式。G649. 21 160157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杨兆廷(河北金融学院副院长)中 国教育报.2016-04-18. 05作者认为,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制度是供给侧的四大要素,决定经济中长 期增长的潜能。高等教育关系到向未来经济社会提供什么样劳动力和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度创新和资本效率。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在供给侧改 革方面面临着六大任务:一是增加

22、投入,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宏观上,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投入力度,探索事业性经费拨 款机制是否可以以专业和学科为单位。微观上,高校应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比例,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软硬件环境;二是优化专业,对接需求,构建有效的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应用性专业。明 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过剩专业退出机制,放松对于专业的过 度管制,下决心压缩和淘汰就业率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落后”专业 和课程,开设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专业,让高校的要素和资源能够重

23、新流动起来, 重新再配置;三是利用现代技术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完善课程评价 机制和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课程应用型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设计、优化、重构 课程结构,逐步开展课程的整合,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 立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合作开发课程;四是 注重“双师双能”,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要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加快 引进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 和技术研发,聘请生

24、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改 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简政放权,逐 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从外部来讲,政府应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改变直接管 理高校的机制和对资源的分配方式,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管理重心下移,健全 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内部来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推进高等 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体系,去教育行政化,按照教育 规律办学;六是补齐短板,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办学思想和 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大教育观、大培养观等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将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推进教育

25、教学改革,并从碎片化 改革向系统设计整体改革转变。充分促进教育教学与“互联网+” “大数据”“云 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扩大优质资源覆 盖面。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试验互动。顶层设 计主要是管方向、划底线。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真正有效管用,需要给高校、专 业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错、比较、改进,找出符合实际、确实有效的办法。G649. 21160158思考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牟延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 国高教研究.一2015 (6) .7375作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要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首要任务是 解决好中国应

26、用技术大学的本源问题即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并积极探索实 现应用技术大学中国价值的“新常态”保障途径。(一)面临三大问题一一李克 强总理2014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 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了国家导向,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大 学时代的来临。目前,有的高校已顺势转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的高校仍犹 疑徘徊,观望等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的价 值目标“迷失”。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使命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大学是以“三专”即专业、 专长、专技教育为主导,强调“实

27、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类型, 通俗地讲就是注重“动手”的教育,而非教育层次之分、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 类定位的不同。通过提高“动手”能力,为学习者创造成长成才成功的生存价值、 发展价值,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的职业人,是应用技术大 学最根本的使命。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两个弱化、一个强调、三个忽视”现 象比较严重,即:学生培养的根本使命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地位弱化。片 面强调学校的利益与得失,而忽视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和学生权益。因此,教 育的新常态应该是“三个回归”,即:从“浮躁”回归“理性”,从“跟随”回 归“本源”,从“功利”回归“平凡”,更加关注学习者的

28、心理、尊严和灵魂。 二是大学的价值导向“趋利”。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型态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 很好解决。高校型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 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是关键环节,就是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办学 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变,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 术型”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的整体位移,而非“趋利化”的“挂牌”与 “升格”。为此,应当用“三平”即:平静的心态、平和的环境、平凡的追求, 对应用技术大学型态再认识、再定位、再发展。三是大学的价值保障“松散”。 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价值保障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与欧洲国家相比, 我

29、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起步晚、保障体系滞后,制度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 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和作用没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跟随观望有余、主动创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还缺乏清晰的高 等教育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世界范围看,分类定 位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 水区”和“硬骨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地方高校分 为以“研究”为主的“学术”型高校、以“应用”为主的“技术”型高校,和二 者兼而有之的高校,应该被充分重视并加以研究。(二)重塑应用技术大学的中 国价值一一首先,应当厘清

30、学习者的属性。学习者(学生)的属性决定大学的型 态,引领大学价值导向,也是办好大学的前提和基础。作者认为,目前学习者应 当有“五个身份”,也就是有“五个属性”,即:受教育者、投资者、消费者、 决定者(支持与反对者“双重角色”)和成长者。大学生特有的“五个属性”, 进而也决定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宗旨” “一个导向” “三个适应”和“五大服 务”的功能。“一个宗旨”即:服务发展,包括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区域发展 和国家发展;“一个导向”即:促进就业创业,创造创新;“三个适应”即:技 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五大服务”即:服务学生成长成 才成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技术创新与进步

31、;服务国家强盛;服务民族复 兴。其次,价值重塑。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理应 依据学生属性,重塑应用技术大学“五位一体”的中国价值。一是受教育者的价 值。应用技术大学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的学习者一个全新的方向和清晰的引导, 即: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升学而学习,不是为了谋权谋利而学习。选 择应用技术大学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学 校,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进而选择了适合自己一生价值的学习类 型与职业类型。这种选择具有“双向性”,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二是教育者价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

32、0世 纪30年代就预言道:中国教育的歧路在于抱着书本、抱着黄金、抱着标语而忘掉 人生。深陷于学历主义、拜金主义和形式主义混为一体的无底深渊,从而制造了 一大堆泡沫教育体。误入了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歧途。既然应用技术 大学追求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和合格的职业人,每个受教育者也 追求着平凡的人生之旅,那么必然要用平凡的教育来培育;三是教育的延伸价值。 应用技术型教育仅是一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其中一个节点, 其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也有一个“前衔后接”过程,需要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相 融通。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中都应强 化学生的动手能

33、力,强调劳动与技术。向后要延伸到职后教育、终身教育阶段, 把基本劳动技能、日常生活技能、传统文化传承技能和科普技能贯穿学生成长的 全过程,重拾“手的教育”。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 一个导向性的变革,真正 让动手、劳动和生活呈现出应有的、理性的教育价值;四是国家价值。应用技术 大学应该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观,践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其国家价值是: 对内,服务国家“新四化”建设,提升国民的技术技能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 合格的劳动者和合格的职业人;对外,成为“优质制造” “精品制造”的助推器, 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传承中华 文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

34、体,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就是在于让学生有尊 严的生存与生活,让技术爱国与敬业创业相融,让诚实诚信与友好友善相通,让 自由、平等、法治与理想追求、富民强国、民主文明和谐统一。(三)重构中国 应用技术大学的新常态一一应用技术大学中国价值的实现,需要新常态的制度体 系作保障。一是形成学校规模核定的新常态。要把地方高校的关注点从规模扩张 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重庆已着手研究高校规模的“天花板”政策。就好比房子 要做的“天花板”,别墅、花园洋房、高层楼房、平房等,不同类型应配不同水 平的“天花板”,这样才有区别、才能体现个性。研究型大学

35、与应用型大学、本 科与专科学校、老牌学校与新建学校,不同类型要配套有区别的“天花板”政策, 体现公平,体现学校的合理诉求。二是形成高校结构优化的新常态。重庆正加快 建立重庆市属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体系,并将体现在“十三五”教育事业规 划中。通过分类拨款调控、专业设置调控、招生计划调控、就业目标考核调控、 院校设置调控等方式促进高校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努力构建具有重庆区域特点 的高等教育新格局。三是形成转型认证的新常态。从目前地方高校封闭式“孤芳 自赏”的方式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认证方式转变。作者认为可参照信用等级认证体 系,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认证模式。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应用技术大 学办

36、学标准和模型。从办学条件、办学信用、办学风险等维度构建应用技术大学 信用等级认证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市场竞争确定。并突出认证结 果的运用,引导财政性投入经费从生均收费标准的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引导学 费从注册定额向信用等级转变;引导大学排名从论文数量向技术开发运用、就业 创业率、专利数量、双师型教师等方面转变。四是形成产教融合的新常态。在高 校内部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 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治理结构。在高校外部,重 在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编辑说明1 .高等教育改革参

37、考资料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二次文 献性刊物。2 .本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文摘(或摘要)和题名简介。3 .文献来源:图书馆所订阅报刊和网上资源。4 .文摘及题名索引著录格式,原则上依据国家标准GB3793-83检 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的规定著录。文摘(或摘要)的著录格式为:分类号文献顺序号 题名/责任者整本文献题名.一出版物年(期).一 所在页码文摘(或摘要)内容题名索引的著录格式为:分类号文献顺序号 题名/责任者/整本文献题名.一出版物年、(期).一 所在页码.文摘及题录顺序号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年”,其余表示在该年度中的顺序号。5 .本刊所载文摘和题录,除网上资源外,均可根据整本

38、文献的题名在本院图书馆社科期刊阅览室查到原文。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 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 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 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五是形成依法治教的新常态。按 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以法治思维破解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国家 层面,应当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作用、 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要素及相关法律关系;加快修订教育法高 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与之不相适应的内容,保障我国应用

39、技 术大学发展有法可依、依法转型。G649.21160159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储常连(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中国教育 ,-2016-04-12.-01“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 底为什么转” “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 务。(一)什么是转变?转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向应用型转变不是单项 的、局部的改革,它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到攻坚期、深水期的新形势下, 从全局、整体、系统的角度设计、实施和推动的,从观念到模式全方位的综合性 改革。向应用型转

40、变不是单向的创新,它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和 方法的全面创新,是全面系统的创新,是需要高校人人参与的创新,是大众创新。 (二)为什么要转?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由于高校趋同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结构不 合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 为了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不得不作出被 动转变。同时,这也是高校为了破解趋同发展难题、获得更好发展,在积极寻求 特色发展强烈动机下主动作为的一种自觉选择。(三)转到哪里去?随着高 等教育大众化深度发展,高校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

41、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 矛盾日益突出,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地方和高校的基本共识。但到底转到哪 里去,是转成职业本科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框架内的改革创新?是转为应用技 术类型,还是应用科学型?不同观点表明大家对“转到哪里去”的思想认识尚不 一致,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认识还存在差异。一所学校 区别于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一所高校区别于 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知识传承与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是一所 高校的灵魂。对高校而言,从过去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有人提出把本科转为 职业本科,这是值得商榷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性和学术性,它培养的是创

42、 新创业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就业服务的,是就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 景下,就业是高校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考核高校的一个 重要指标。这是必须的。但是,因此而抛弃创新性和学术性是错误的。完全用就 业指标来评价高校与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是错误的。 对于一所高校到底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主要看学术性和应用性哪个起 决定作用。从学术性和应用性的关系看,学术水平越高,其应用能力也越强,应 用型大学要提升应用水平,也要从提高学术水平开始。两者区别在于起决定作用 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师的素质要求不同;学术成果的转化情况 不同,学术型大学学术成

43、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应用范围广、成果价值高, 而应用型大学学术成果转化率高、转化周期短、适用范围小、价值相对较低。学 术性、应用性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内在统一于任何一所高校。所以,高校 向应用型转变,应该是高等教育范畴内转型发展,并不是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教育。(四)谁转变?一一毫无疑问,高校是转变的主体,是转变的内在因素。中央政 府要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通过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校 分类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通过建立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对接服务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和升级,引导和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校转 型发展,学校领导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转变是基础

44、,促进学生的转变是最终目标。(五)转变什么? (1)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着力做好六 个转变:一是将发展目标转到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上;二是将转型的重点转 到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三是将高等教育结构转到对接经济发展上来,为 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四是将培养体制转到部门联合、教产融 合、校企合作上;五是将教育教学改革转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 和社会责任感上;六是将评价转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上。(2)学校作为办学的主 体,需要从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到评价机制进行全方位转变。重点是将办学定位 转到地方性、应用型上,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将培

45、养模 式转到校企合作“五个引入”上,将学科专业结构转到支撑和引领地方产业发展 上,将师资队伍转到“双师、双能型”素质上,将课程建设转到“模块化”上。(3)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教学观从以教 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教学模 式从传统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企业课堂、社区课堂、网络课堂和国际课堂全面 延伸转变;教学方法从满堂灌讲授向组织研讨、指导启发转变;评价方式从教师 教得好不好向学生学得好不好转变;教师素质从理论型向“双师”“双能”型转 变。(4)促进学生转变是整个转变的目标,学生既是转变的要素,也是转变的受 益者。学生的转变

46、,要在态度上解决学生愿意学的问题,由“要我学”向“我要 学”转变;在方法上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由“你教我学”向“我学你教”转变; 在内容上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由学知识向学本领转变;在动力上解决学生好学 的问题,由为父母、为自己学向为社会、为国家学转变;在手段上解决学生处处 可学的问题,由单一的第一课堂学习向处处可学转变;在目的上解决学生学有所 成的问题,由单纯的知识学习向不断创新转变。(六)怎么转变? 一一怎么转是 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点,涉及理念、体制、评价等全方位转变。 因此,必须用改革的思维,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推进。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 根本目的,以开放合作为前提,以思想

47、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 口,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内核,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中心,着力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保障学校顺利转型。在转变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持续推进,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示范引 领,更加注重转变与提升相结合,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逐步走 出一条全方位、成体系、标准化、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七)怎 么评价“转变”的成效?一一转型得好不好,方向对不对,成效如何,怎么评价? 首先是看历史、看过程,转得早不早,是否具有一贯性,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转变 的深度和厚度,有了厚度、有了积累,也就有了更加牢固的根基

48、;最重要的是看 效果,用以“五个度”为主要内容的审核评估来检验转变的深度和广度。“五个 度”,即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支撑度,高校人才培养目 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 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 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这种内容的设计,突出了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性,突出了高校办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 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G649. 21160160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理

49、念的再思考/寇尚乾(攀枝花学院高 教研究所研究员)教育与职业.一2015 (22) .2123省属地方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 来的,这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简单照搬和盲目模仿老牌大学的办学模式,在 办学实践中出现了目标错位、模式单一、办学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从表面上 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这类高校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但从深层次 分析,则是办学理念的问题,省属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不先进、不准确、不深刻, 是制约这类高校发展的根本原因。转型发展,首先是办学理念的转型。转型发展 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应该确立怎样的办学理念,是这类高校高起点继承,高起 点创新,实现向应用技术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问题。作者认为,转型发展背景下, 省属地方高校应构建“开放”的办学理念、“融合”的办学理念、“治理”的办 学理念。(一)开放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打破相对封闭的状况,走 开放办学之路。转型发展,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所谓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