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调研报告素材(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调研报告素材(精选多篇).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调研报告素材(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调研报告写作素材 三、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理论业务学习 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工作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前提,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就会陷人事务圈子,分辨不清方向。审视当前中学团的工作,大事小事统统管,分内分外天天忙,有些团干部分不清当前的主要任务、重要任务、次要任务,为了完成量化指标不分轻重搞活动,对党团理论、江总书记“515”讲话、“七一”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反倒放松了。有的团干部甚至连团的基本工作制度、业务知识也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与团的工作创新的要求距离太大。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很复杂,我们必须深人研究现在学生的思想状
2、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我们应将团的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的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强调独立活动,忽视协调配合 学校共青团工作应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这就需要与各处室尤其与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协调起来,积极主动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臵,取得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创造好的工作成绩。可是当前有些学校团组织认不清自己的位臵,一味地强调独立活动,不善于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甚至陷于孤立的境地。因此团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臵,善于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以服务求团结,以合作求发展,从而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以多方位培训为途径,提高团干部队
3、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竞争上岗的存在,一旦团干部决定走从政这条路,就必须有政绩,也就是团的工作要做出成绩,要得到领导的认可。而得到领导认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光有成绩领导不认可,那也没用,但若领导认可,可团干部拿不出“硬件”(主 要是获得的荣誉称号)来,没有业绩,那也过不了关。同时,团干部又必须抓牢教学业务,因为三年后若是不能继任或是轮岗,那就只剩下教课这一条路,如果连这条路都堵死了,那就太悲哀了。有一位中学的团干部,当了7年团干部,2023年轮岗到办公室当了3年主任,为了工作,她把课扔了。2023年换届时,她没竞争上岗位,被安排在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99年开始,有
4、16名中学团干部直接从团干部提拔为副校长,或是经历了短暂中层换岗后获得提升,担任了学校党政领导职务。我想每一个团干部都希望成为后者。而作为上级团组织,面对61的新人,就需要对新团干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团干部的自身素质,使其尽快成长。 1.进行团的基本知识培训,使新团干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34在对新团干进行访谈时,得知大部分新团干对中学共青团工作并不清楚,仅仅停留在自己在大学当学生干部时的印象层面,对于一些程序,如发展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团员证的填写都比较模糊。这样就必须对新当选的团干部进行团的基本知识培训,使之明确团的宗旨、职能、工作程序。青岛市教育局团委在进行团的基本知识培训时,
5、为每位团干部发放一本基层团务手册,这样集中培训结束后,团干部也可以经常学习,并对照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误。应当说,团的基本知识只要团干部认真学习,掌握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掌握中学共青团的工作方法却是因人而异了。 2.对新团干的工作方法予以指导,使其在繁忙的工作中学会“弹钢琴” (1)新团干要学会在继承中发展。继承是事物得以继续延续的关键,继承老团干的优良传统和历练经验会使新团干不断壮大。如何继承、继承什么?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四点,即继承工作精神、继承工作作风、继承工作方法、继承工作业绩。继承工作精神指的是要把老团干对团的事业无比热爱的情感继承下来,用青春的激情投身工作,克服困难,勇挑重担。对 1
6、共青团工作有没有这种热爱与激情就足以决定工作的成败。继承工作作风是指在保持年轻人朝气蓬勃、一往无前的同时,牢固树立“扎实高效、志在一流”的工作作风。继承工作方法是要求新团干继承老团干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形成的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学会运用,为团的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奠定基础。继承工作业绩是要求新团干在最短的时间内梳理上一任团干部的工作,摸清脉络,理清思路,掌握本质,做到工作了然于胸,在思想上、书面上能够排兵布阵,让优势工作更突出。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要继承好就要“接好旗、摸好底、定好位、干好事”。当然,继承不是一味的延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在做到上面提到的四个继承的基
7、础上,如何把这些素材与自己的特点、目前的环境、工作的实际需要融合在一起,就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2)新团干要学会在整合中求发展。整合的实质是吸收和灵活运用。如何整合、整合什么?我认为也不外乎以下四点,即整合工作环境、整合工作目标、梳理工作内容、整合学校工作与上级团委工作。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中学共青团工作需要营造各方面支持与关心的环境。在做好自身精神整合的同时,团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臵,善于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以服务求团结,以合作求发展,从而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学校领导,要充分尊重、提高悟性、精于业务、勤于请示、书面计划、快速行动、及时反馈、敢挑重担;对兄弟处室,要充分尊重、摆正位臵、
8、及时沟通、善用外力、补台推功、拉近情感;对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征求意见、提前沟通、换位思考、帮其工作、拉近情感;对专业教师,要提前沟通、共进共退、个人情感、不忘待遇;对教工团支部,要帮助扶持、组织活动、反映心声、凝聚队伍;对学科组,要双肩担当、参与教研、突出成绩、忘却身份。中学共青团工作不仅仅承担团的基础性工作,往往要承担大量的学校工作。不同部门、不同情况、不同类别的工作可能铺天盖地的涌来。逐一完成,并保质保量,难度会很大。这就需要新团干学会整合工作目标,应掌握以下原则:前期准备要内容辨别、熟知计划、构建体系、合并同类、运用加减、排列顺序;工作实践中要突出重点、塑造亮点、保质保量保时;总结回顾
9、要融汇贯通、左右联系。对于中学团干部来说,仅能服务于上级团组织工作的团干部不是合格的团干部,因其工作根基不牢;仅能满足学校工作需要的团干部不是优秀的团干部,因其承担责任不全;只有打牢学校工作基础并能服务上级团组织工作的团干部才是优秀的团干部。中学团干部要善于把上级团组织整体工作部署与学校团组织所做的工作整合起来。在熟悉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和学校整体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从谋划开始,运用涵盖、贯通、加减等方法把两者的要求给予体现,锻炼自己干事情的预见性和整合力。工作无止境、要达到有序完成,脉络清晰,忙而不乱的境界,就需要不断的梳理自己的工作内容。简单易行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一个字“写”。要养成记工作笔记
10、的习惯,流水帐同样会帮助你理清思路,查漏补缺(过去式的梳理办法)。逐步开始拟定周计划(将来进行式和现代式的梳理办法)。加强中间过程管理,周末总结。可以区分为原定计划完成项、追加计划完成项、未完成或拖后计划项三类。关键在于坚持,在坚持中,自己工作的条理性、预见性会得到加强,工作的控制力度会不断提高。等到得心用手的时候就说明已经符合岗位要求了。 (3)新团干要学会在发展中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共青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效果都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创
11、新需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创新必须与继承相结合。任何创新都应该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积累的一种提高和升华。经验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宝贵财富,不断地在它们中吸取精华,总结规律,才能实现工作创新的目标,任何割裂传统经验,突发奇想“创新”,都很难经受得起现实的考验。在过去的共青团工作中有很多好的传统、好的做法,值得新团干继承和借鉴,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应该是对传统工作经验的发扬、继承和借鉴。二是创新 2 必须与遵循客观规律相结合。把握客观规律是实现创新工作的基础,创新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运用客观规律实现创新。中学共青团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工作都应该服从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客观规
12、律,把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实现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创新共青团工作要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道德意识形成规律、社会化规律、社会群体行为规律等,只有熟悉这些规律,并将它们自觉地运用到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去,才能保证创新中学共青团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三是创新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情抓起,力求实效,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而不能靠突发奇想、闭门造车实现创新。开展团的工作创新,要着眼于党和政府关注、中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抓住重点、注重结果、积累经验、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切实结合中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具体的、有形的需要,比如,他们需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
13、现象,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他们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维护,等等。创新共青团工作必须服务于中学生的这些具体的需求,把服务中学生的大目标落实到为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为中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创新必须与扎实工作相结合。一项工作最终有没有成效,一项事业最终有没有发展,最重要的是在设想工作、推动工作中,在事业的形成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扎实的工作方法。共青团工作要实现工作创新,就必须脚踏实地,从实处入手,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步一步去做,扎扎实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逐步积累工作成果,才能形成中学共青团事业蓬勃
14、发展的坚实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团干部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共青团工作的质量。搞好团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现实困境下中学团组织的创新之路 中学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现实而又长远的工程,推进中学团组织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我们在现实困境下寻求有效的创新之路。 一方面,以中学团干部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逐渐完善中学团干部的培训、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在加强中学团干部的先进性建设和能力再造中实现创新。在中学团组织发展中,团干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对优秀团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把团干部的思想
15、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和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宽领域、多角度团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能力建设,使团干部始终成为建设和引领校园先进文化与和谐氛围的先进群体和骨干力量。加强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切实做到从思想上带,从组织上带,从队伍上带,从班子上带,达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目的。中学团组织要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中学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重点,完善团组织日常工作,把团组织工作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独立出来,并与之有效地配合起来,使团组织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配套联动,更好地为学校实现育人工作的目标服务。就能力建设方面讲,就是要注重团干部的能力再造,不
16、断加强团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当今时代,中学团干部要特别注重加强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 再一方面,着力处理好中学团组织与其他各方的关系,在构建特色鲜明、务实创新的团组织中实现创新。要构建特色鲜明、务实创新的中学团组织,就必须在实践中着力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团组织开展活动时间与教育教学时间的关系,由于狠抓教学质量,“题海战术”压得学生整天喘不过气,连自习课开个团干会都难以到齐。问其理由,是老师正在班上讲课,甚至晚 3 自习都有老师占用。难怪不少中学团委书记苦叹“无隙可乘”。要解决这个矛盾,一是要与学校取得联系,保证每周至少要给团的活动一个课时,
17、并让教导处固定在课表上的同一个单位时间内,以便统一开展活动和检查;二是掌握活动的最佳“季节”,避开期中、期末考试和开学初、放假前的时间,一般中学团的活动的“黄金时间”是每年的 三、 五、 十、十二这四个月。 第二,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学生对团组织活动不感兴趣,很大一个原因是活动的内容不能给他们增长知识,增加乐趣。尽管团的活动决不是以获得知识、乐趣为唯一目的,但作为中学范围内的团组织,应该体现出学校的特点。校团委可以配合教学成立不同学科的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写出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还可以举行各班支部之间的百科知识竞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多种有乐趣、
18、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团的活动。 第三,活动与经费的关系,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学团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经费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学校党支部、行政的支持;二是团组织自身搞创收;三是提高精神鼓励的效价。管理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使得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奖励,有些人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有些人可能无动于衷,奖励所起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中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较强,因此对在竞赛中取得名次的同学,并非每位都要颁发奖品。只要利用校会或黑板报向全休师生公布获奖名单,就很容易满足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需要。 第四,团组织与学校行政、教师的关系。部分中学团的工作存在
19、着领导不支持、班主任不知道、教师不关心的状况。团委书记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工作做的越多反而越遭到非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团的负责人只注意团的独立性而没有看到它的联系性。诚然,共青团是独立的政治组织,它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不直接受学校行政和教师的指导。但学校全部教导工作是在校行政直接领导和具体安排下进行的,而教师又在整个教导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共青团工作应与学校保持一致;而且班级团支部的干部大都是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因此学校团的工作必须接受学校行政和教师的指导。首先,团组织干部要尊重学校行政和教师、班主任,积极向他们反映情况,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主动争取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对学校行政和教
20、师、班主任的工作要积极支持,动员团员和青年完成学校各方面的任务。其次,学校行政必须为团的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和给予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要关心团的工作,特别是要了解本班团支部的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当然也应注意团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不要替代他们直接千预团的工作,更不要把团组织看作是“附属物。”否则就容易挫伤团员、团干的积极性,甚至抹煞中学共青团的特点而使之名存实亡。 以团建促教学促管理促成长 不断开创中学团建工作新局面 张学军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以思想凝聚为核心,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引领。中学团组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以德育人放在工作的首位,贯彻各项工作的始终。要坚
21、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支撑,帮助中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塑造高尚品德,筑牢自身发展进步立身之本、成长之基。二是要以服务凝聚为根本,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真诚帮助。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服务、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服务、为困难学生需求做好服务。三是要以党建带团建为原则,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全面覆盖。中学团组织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要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发展壮大中学生团员队伍,切实加强中学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中学共青团的工作体系建设。 推荐第2篇:维稳调研报告素材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 法治是国
22、家机关有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社会组织有序管理与优化服务、社区有效自治与优良服务的基本依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关系到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信访维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 一、法治思维方式在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中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
23、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了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法治思维的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理解法治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笔者理解,法治思维是执法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以法为据、以法为绳,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
24、考模式,它是对法制思维的拓展与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义、权利保护等更加丰富的内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是人治思维,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具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而法治则具有客观上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反对人治思维,就是要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事实也一再证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只能越维越不稳,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养成合理的法治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
25、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其次在日常行动中遵法守纪,转变“官本位”思想,杜绝“特权”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才能养成法治思维,做到用“法治方式”来治国理政。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的最佳路径。 二、当前领导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无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还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亟需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
26、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法治理念树立得不牢。由于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少,部分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在面临多种问题或是棘手问题时不能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不能较好地合理合法地处理好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 (二)领导意识错位。一是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影响稳定的问题重事后处臵轻事前防范,出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查找出现问题的根源,以便从源头上去解决,而是被动应付,哪儿漏哪儿堵。二是推、拖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地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沉下心来倾听群众
27、的呼声,而是采取能推就推给其它部门,能拖就拖着不管的办法,表现出严重的不负责任,严重的不作为,使矛盾纠纷越演变越复杂,从而越来越难以处理。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臵,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影响了行政功能的发挥,而且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还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为了促使当事
28、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四)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有些领导未能把维稳工作真正抓在手上。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分析维稳形势,不能深入研究矛盾纠纷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对于辖区内矛盾纠纷的底数不清楚,思路不明晰,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得力,处于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二是有些领导和工作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出现失误,尤其避免出现伤害群众感情和群众利益的现象是确保稳定的重要基础。很多矛盾纠纷都是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不深入、不细致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失职
29、造成的。如果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都能正确履行职责,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矛盾纠纷就会大幅度下降,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 三、对策与方法 新时期的维稳工作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和维稳信访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改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努力从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转为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要坚决摒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庸俗维稳观,坚决摒弃“花钱买平安”的错误维稳观。实践证明,偏离法治轨道的维稳,越维越不稳。为追求暂时“稳定”而牺牲“法治”的被动式维稳,看似解决矛盾,实则回避矛盾、积累矛盾,最终只能陷入“信访不信法”的
30、怪圈。新时期,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一)准确定位,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信访工作理性回归 坚持规范信访事项和规范信访秩序相结合,规范信访事项是规范信访秩序的前提,要想规范信访秩序,必须规范信访事项。凡是明确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门的诉求,都不应作为信访事项受理登记。 拓宽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如果把不是信访的问题引入信访渠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误导了群众。在畅通信访出口上做实做强,使大量被误
31、导进入信访渠道的上访人,通过教育引导、法律告知引导其退出信访渠道,选择法律途径解决诉求。 (二)强化法治,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决问题。 具体来讲,一要依法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二要依法教育疏导,综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化访为诉、进入程序、依法处臵等措施,把涉访人群导入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三要依法惩戒处理,对无视法律权威的违法上访行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处理;对把上访当成诬告、陷害、诽谤渠道的,要强
32、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责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四要依法终结信访,坚决维护三级终结的权威;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律按法律规定,通过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行政复议、国家赔偿程序处理,并结合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监督、法制工作监督,强化纠正错误,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维护法制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三)正确引导舆论,淡化信访宣传误导,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信访群众的导向作用,客观报道宣传信访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信访的正确认识,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信访。 淡化对信访特别是越级信访促进问题解决的宣传,不过分夸大和渲染信访的作用,大力营造依法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从思想上消除涉访当事人对信访渠道过高的价
33、值预期,引导其自觉选择司法解决途径,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对处理违法信访行为等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效震慑违法,努力营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法律告知、释疑解惑,教育警示群众防范违法犯罪,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强化源头治访,把涉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县级以下 信访问题的解决和防范关键在基层。要紧紧抓住县级以下有关部门这个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防范源头:一是把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二是增加县级以下有关部门化解矛盾、依法解决问题的层级,从村组
34、、社区到乡镇、办事处、县区有关部门来真正了解实情、层层化解矛盾。三是对涉访违法行为也要发现在早,处臵在小,解决在县级以下。要坚持法制原则,以“合法”还是“违法”作为定性标准,不要纠结于是否为“上访人员”、“特殊群体”,防止违法行为的逐步升级。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从源头上发现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摘要通过分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涵义与相互关系,探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意义,提出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以期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
35、与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因此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的一项新内容,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一项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及其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作用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涵义与相互关系 要明确“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涵义,首先要明确“法治”的涵义,对“法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36、。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是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而所谓法治思维,就是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
37、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根据学者观点,法治思维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的思维内容,即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和治官治权思维等。 法治方式,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 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关系上,法治思维支配法治方式。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思维,必然会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反之,当他遇到需要处理的问题时,通常首先会想到人治手段,在必须和只能法治方式时,他也可能把法律手段用偏、用歪。同时,法治思维需要通过法治方式来表现。
38、法治思维虽然是一种思想认识活动和过程,但它必然要外化为法治行为,即通过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会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不能和不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尚不能认为这个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指明了路径,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 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几乎都有法可依。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发展中,确实还有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而最优的解决之道,就是领导干部要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39、方式。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全党上下的共同要求。社会主义中国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这也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升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和态度。而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
40、的具体体现,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指明了具体路径,体现了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二)从党的执政历程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并愈加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
41、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来讲,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应当更加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自觉需求。 (三)从维护稳定的大局来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 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大量凸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领
42、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利益诉求、纠纷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法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三、领导干部提升自己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
43、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途径、方法 (一)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价值观,从内心坚持把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增强法律至上观念、崇尚法治权威、模范遵守法律,彻底摒弃人治的思想,从思想意识上强化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职的自觉性,绝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
44、现象,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现象。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二)要提高法律知识水平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
45、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要深入掌握法律知识、法治理论,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法治涵养,坚持做任何事情都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都按法律的规定去推进、落实。比如作决策要有法律依据,办事情要讲法律程序。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有效发挥表率作用、放大示范效应,做到以法服众、以法说话、以法育人,实现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三)要完善奖惩制度 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决策上实行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集体决定相结合,权力上确保在阳光下运行,监督上完善干部收入
46、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及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依法行事、依法履职。探索将“法律修养、法治状况”引入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推动领导干部坚持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要加
47、强法制宣传教育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领导干部在对法治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法治的本体性价值;在行为模式上,更加注重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预见,这将是法治理念、法律知识、法治信仰以及法治自信循环往复和不断攀升的过程,构成一个由思维到实践更为完整、更为统一的领导干部推进法治的工作体系。法制宣传教育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既可以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领
48、导干部法律素养,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法治信仰。 四、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一)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确立宪法法律至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要求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督,重视法律解释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正确处理好法律系统与其他社会调整手段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领导干部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包括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行为的权限是否合法,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行为的手段是否合法,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等等。不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就谈不上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注意法律和政策的区别 社会主义法律和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