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691735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指由心 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 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立即或24小时以内的死亡 定为猝死,2007年美国ACC会议上将发病1小时内死亡定 为猝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丧生,占 死亡人数的15%20%。美国每年有约3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 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 男性的首位死因。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居死亡原因的首位,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流生病学资料报道,但心源性猝死比 例在逐年增高,且

2、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老年人心 源性猝死的概率高达80%90%。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美国Framingham 20 年随访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男性为女性的3. 8倍;北京市的流 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 10.5/10万,女性为3.6/10万。(-)相关病理生理1 .循环障碍与心脏收缩障碍有关。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微循环障碍、缺氧和呼吸形态改变有关。3 .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感染、胸骨骨折等。四、护理措施(一)快速识别心搏骤停,正确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除 颤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快速识别心搏骤停和启 动急救系统,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复律治疗。快速识别是进 行

3、心肺复苏的基础,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 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合理饮食多摄入水果、蔬菜和黑鱼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可通过 改善心律变异性预防心源性猝死。(三)用药护理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常用药的疗效和毒副作 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四)心理护理复苏后部分患者会对曾发生的猝死产生明显的恐惧和 焦虑心情,应帮助患者正确评估所面对情况,鼓励患者和积 极参与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制订,使之了解心源性猝死的高危 因素和救治方法。帮助患者建立良好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五)健康教育1.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教会患者及家属了解心源 性猝死早期出现

4、的症状和体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 预。教会家属基本救治方法和技能,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 救物品和救助电话,以方便得到及时救助。2,用药原则按时、正确服用相关药物,让患者了解常用药物不良反 应及自我观察要点。五、急救效果的评估(1)患者意识清醒。(2)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3)患者瞳孔缩小。(4)患者大动脉搏动恢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 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 64%o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患者也 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 改变。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 性快

5、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致命性 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 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 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 制仍无定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 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 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 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非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 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心 肌电机械分离是指心肌细胞有电兴奋的节律活动,而无心肌 细胞的机械收缩,是心源性猝死较少见的原因之一。

6、(三)病因与危险因素1 .基本病因绝大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Braunward认为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有10大类:冠状动脉疾 患;心肌肥厚;心肌病和心力衰竭;心肌炎症、浸润、 肿瘤及退行性变;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电生理 异常中枢神经及神经体液影响的心电不稳婴儿猝死症 候群及儿童猝死;其他。(1)冠状动脉疾患:主要包括冠心病及其引起的冠状 动脉栓塞或痉挛。而另一些较少见的,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 常、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机械性阻塞等都 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因。(2)心肌问题和心力衰竭:心肌的问题引起的心源性 猝死常在剧烈运动时发生,其机制认为是心肌电生理异常的 作用

7、。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射血分数较低常常引发猝死。(3)瓣膜疾病:在瓣膜病中最易引发猝死的是主动脉 瓣狭窄,瓣膜狭窄引起心肌突发性、大面积的缺血而导致猝 死。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扩张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 引起的猝死也不少见。(4)电生理异常及传导系统的障碍:心传导系统异常、 Q - T间期延长综合征、不明或未确定原因的室颤等都是引 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2 .主要危险因素(1)年龄:从年龄关系而言,心源性猝死有两个高峰 期,即出生后至6个月内及4575岁之间。成年人心源性 猝死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而老年人是成年人心源 性猝死的主要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心 律失常、糖尿

8、病、冠心病和肥胖的发生率增加,这些危险因 素促进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2)冠心病和高血压:在西方国家,心源性猝死约80% 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高血压是冠心 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临床上两种疾病常常并存。高血压 患者左室肥厚、维持血压应激能力受损,交感神经控制能力 下降易出现快速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3)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患 者心脏机械功能恶化时,可出现心肌电活动紊乱,引发心力 衰竭患者发生猝死。临床上多种心脏病理类型几乎都是由心 律失常恶化引发心源性猝死的。(4)抑郁:其机制可能是抑郁患者交感或副

9、交感神经 调节失衡,导致心脏的电调节失调所致。(5)时间:美国Framingham 38年随访资料显示,猝 死发生以710时和1620时为两个高峰期,这可能与此 时生活、工作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 致心律失常有关。(四)临床表现心源性猝死可分为四个临床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 心搏骤停期与生物学死亡期。1 .前驱期前驱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测性,如在 猝死前数天或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 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也可无任何前驱症状,瞬间发生心脏 骤停。2 .终末事件期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搏骤停 发生前的一段时间,时间从瞬间到1小时

10、不等。心源性猝死 所定义时间多指该时期持续的时间。其典型表现包括:严重 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在猝死前常有心 电活动改变,其中以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室性异位搏动为 主因室颤猝死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少部分以循环衰竭 为死亡原因。3 .心脏骤停期心搏骤停后脑血流急剧减少,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伴有 局部或全身的抽搐。心搏骤停刚发生时可出现叹息样或短促 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伴发给,皮肤苍白或发给,瞳孔 散大,脉搏消失二便失禁。4 .生物学死亡期从心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 性质和复苏开始时间。心搏骤停后46分钟脑部出现不可 逆性损害,随后经数分钟发展至生物学死亡

11、。心搏骤停后立 即实施心肺复苏和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五)急救方法L识别心搏骤停在最短时间内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搏骤停。5 .呼救在不影响实施救治的同时,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6 .初级心肺复苏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包括人工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被简称CBA三部曲。如果具备AED自 动电除颤仪,应联合应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7 .高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 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 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电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 脉通道并给药维护循环等。在这一救治阶段应给予心电、血 压、血氧饱和度及

1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必要时还需进 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心动 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早期电除颤对于救治心搏 骤停至关重要,如有条件越早进行越好。心肺复苏的首选药 物是肾上腺素,每35分钟重复静脉推注Img,可逐渐增加 剂量到5mg。低血压时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 酚丁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胺碘酮、利多卡因、B受体 阻滞剂等。8 .复苏后处理处理原则是维护有效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维持脑灌 注,预防再次发生心搏骤停,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 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提 高营养补充。(六)预防1 识别高危人群、采用相应预

13、防措施对高危人群,针对其心脏基础疾病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如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减轻心肌 缺血、预防心梗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对急性心梗、心梗 后充血性心衰的患者应用6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衰患者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 .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在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中优于传统的I类抗 心律失常药物。抗6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对部分药物治 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有一定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作用。近年研 究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能改善一些高危患者的预后。3 ,健康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高危

14、人群尽量避免独居,对其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 和心肺复苏技能普及。二、护理评估(一)一般评估(1)识别心搏骤停:当发现无反应或突然倒地的患者 时,首先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并判断有无呼吸和大动脉搏 动。判断心搏骤停的指标包括: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 搐;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给, 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2)患者主诉: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前驱症状。(3)相关记录:记录心搏骤停和复苏成功的时间。(4)复苏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必要 时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二)身体评估L头颈部轻拍肩部呼叫,观察患者反应、瞳孔变化情况,气道内

15、 是否有异物。手指于胸锁乳突肌内侧沟中检测颈总动脉搏动 (耗时不超过10秒)。2 .胸部视诊患者胸廓起伏,感受呼吸情况,听诊呼吸音判断自 主呼吸恢复情况。3 .其他观察全身皮肤颜色及肢体活动情况,触诊全身皮肤温湿 度等。(三)心理一社会评估复苏后应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与需求,家庭及社会支持 情况,引导患者正确配合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四)辅助检查结果评估(1)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或心电停止。(2)各项生化检查情况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五)常用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1 ,血管升压药的评估要点(1)用药剂量和速度、用药的方法(静脉滴注、注射 泵/输液泵泵入)的评估与记录。(2)血压的评估:患者意识是否恢复,血压是否上升 到目标值,尿量、肤色和肢端温度的改变等。2 .抗心律失常药的评估要点(1)持续监测心电,观察心律和心率的变化,评估药 物疗效。(2)不良反应的评估:应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是否发 生,如使用胺碘酮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现象, 使用利多卡因可能引起感觉异常、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 滞等。三、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