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6690123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8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读论语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

2、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

3、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

4、,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

5、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

6、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

7、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

8、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推荐第2篇: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 文丨王宁逸 1.引 子 某夜失眠,满脑子信马由缰,身心俱疲。眼看着天光透过窗帘微微亮起,索性翻身起来去拉开了窗帘,盘腿坐回床上,等日出。 忽而想到论语。想到近几个月来,自己常常在每日工作之前或结束一日工作之后,读读论语,就好像遇见了一位最好的导师,常常一两句话就能点醒你,有时是高度的情感共鸣,有时是开启你被蒙昧的心智,有时是指导你豁达

9、与坚韧,有时是给予你不畏俗世的勇气。 于是借着微茫的晨光,再一次翻开论语。开篇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篇是小时候,每个人在课本里都背诵过的名篇。以前,一直把学理解成一个动词,后来读这本论语诠解,把学解说成一个名词学说,整段的立意完全不同,感觉对论语的理解也被整个颠覆了。文中是这么解释这段的: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残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读之,念之

10、,竟然眼泪婆娑而下,不能自制。那段时间我正好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小波折,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迷局之中。而论语开篇这一段就像刺破沉昏天空的一缕阳光,又像清风吹动晨曦的露水滑到心田,既震撼又不乏温润,就像仿佛之间看到孔子慢吞吞地走过来,在我对面坐下,然后笑眯眯地缓声念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对我说:你有自己的理想,能在实践中去尝试它,哪怕只是微渺之处,哪怕只能受益于寥寥数人,你也应该真心诚意地心怀感激,自然而然地享受愉悦之情。大千世界,有着一样价值观的人本就稀少,不被理解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机缘好,能遇到认同你观念的人,能成为朋友或者同道者,你应

11、该好好珍惜,不能强求他们按照这一套观念和逻辑去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的复杂问题和自己的万不得已,不能苛责友人。再退一步,如果世界上你的观点和思想无人认同,只能孤独地游曳在漫漫长空,也不要抱怨,不要置气,平心气和地度过日常的每一天,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思想和修养都是自己的,别人怎么样也夺不走,你依然是充实而富有的。 说得夸张一点,那一刻,我被这段话拯救了。我突然像是想清楚了自己的问题,找到了走出迷局的那条被荆棘掩蔽了的路径,如释重负。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我很想把自己读论语的体悟如实地记录下来,希望大家都能遇到一些好的书,并从自己的阅读中获得生命的能量。 202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

12、孔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诠解和齐鲁书社出版的孔子家语通解,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 读论语的理由 我们对孔子的想象,一般会凝结为伟大、圣贤的模样。伟大会唤起敬仰、崇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真的能被普罗大众和几代帝王实际践行过且在今天依然有着闪光点的价值体系还能有几何?孔子生前想做一个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去推销他的政治思想,结果不算太成功,却因缘际会地做了一个教育家,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和三千弟子,并且传了一本叫论语的教材.论语应该算得上古今中外阅读率最高的教材了吧,对这本教材的诠释和研读的著述汗牛充栋,过去的二十多个世纪,无论是帝王还是

13、百姓、士人还是农者、老人还是孩童,大家诵读并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道人心。可以说孔子因为其教育事业的成功,后来间接地也算是践行了他的政治理想。 但是,百年之前的中国,内忧外患,被帝王和世人神圣化了两千年的孔子自然而然地作为一个抽象的精神偶像的代表,成为了被批判和打倒的对象。在这百年来,历次革命和运动,好像国人但凡有点什么事,都要把家国和百姓的苦难归咎于儒学的影响,把孔子拉出来痛批一番,好似就能抹煞过去,重启未来。但是中国文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无论是被外族征服还是内部的自我更替,它都以极强的同化能力和自愈能力延绵了下来。所以后来会有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有今日的国学热,不

14、仅有专门的研究学者,也有不少文化名人通过媒体和新媒体的方式解读论语。 每个人读论语,应该都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不同心境下读论语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我有时候会想,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与思维模式,多少都与儒家思想脱不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论语是这一文化体系的重要源头,今日的每个国人,如果能有时间和心情来读读论语,对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大有裨益:如何处事、如何为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安养心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他自己的论语,这就是论语最妙的地方。 家里有好几本论语,很多年前我还送过一本线装的论语给我爸,不过我一直没问他有没有读过。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会去读论语的不是

15、很多吧,做学生时功课太忙,工作以后职场也不会轻松,而且如果完全没有注释的话,以多数人的古文功底,看论语其实还有点吃力,所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听听学者或者名家讲解论语也是个次佳选择。说到读原著,虽然家里有好几本论语,但其实蛮丢人的是,我从来没有完整的好好地通读过一遍论语。这次会去读它,其实也是机缘巧合,学校发的两本书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我嫌包装太丑,就扔掉盒子,把书顺手放在案头,然后某一天顺手翻开这本论语诠解读了几页竟然发现爱不释手,继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想要读几页。语录体本身非常易于随时开始,随时停下,而且因为感觉到每读几页总能遇到一两句击中自己的话,这非常难得。我看书有时候会忍不住非常想

16、在上面划重点和亮点,最近一年读的书里,我划线最多的是这本论语诠解和雅思贝尔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杭老师推荐的)。(扯开一个话题,我最近这些年较少去图书馆借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在上面写写划划。所以我的理想是有个自己的图书馆,然后可以在所有自己的书上面为所欲为!但是书如果装帧太高级,也会让我很为难,舍不得在上面下笔!) 3.重新认识论语 跨越两千年的时间长河以后,其实我们很难确知当时孔子说过的有些话的具体语境和真正含义,尽管有后人的不断考据和训诂,但常常因为一字多意或者句读的原因,后人读出了不同的意思,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而那些跳出了惯常理解的诠释,不仅让我耳目一新,颠覆固有的思

17、维陈式,而且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思考,也给了我自己去选择和判断或者说去理解和接受我心目中的论语的可能性。如前面说到过的开篇把学而时习之解释为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并在社会实残中加以应用,颠覆了我们惯常的理解的学习后经常复习它这种解释,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除此之外,再举几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般以前常解释为: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常拿这句话痛批孔子的愚民思想,但如果句读不是这样的呢?比如说,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如果听从,就顺从他们;如果不听从,就说明缺乏对他们的了解,就应该深入去了解民性、民情。这样解释意思完全就完全相反

18、了。我宁可取其后者的解释不可使,知之.除此之外,我又另加了一层我自己的理解,读论语我觉得孔子一直致力于教化别人,所以我更愿意理解为不可使,使知之,即对不理解我们的人,要告诉他们和他们讲明白道理。发现自己添油加醋后,居然解释得也看起来更圆满,我很是心满意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一句也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要过于追求细。而另一种是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可见一种意思是不要过于精细,另一种是要讲究精细。结合上下文来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面接的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19、。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好像两种解释也都说得通。如果这句解释为不要过于精细,后面的各种叨叨可以理解为转折,如果这句解释为要讲究精细,后面的各种叨叨可以理解为展开陈述。不过从更大篇幅的上下文,即整本论语来看,孔子应该不是一个特别讲究吃穿的人(除了要讲礼),不过也难说,孔子是那么有趣的一个人,你看他提的那些要求那么多,连续七个不食的排比句,光气势就够震慑人的,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多数现代人根本做不到啊!所以在这句的解释上我的内心还是偏向要吃得讲究!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20、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为诸侯没有人怨恨,在家为卿大夫也没有人怨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除了解释为在邦国为诸侯没有人怨恨,在家为卿大夫也没有人怨恨之外,也有解释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两种解释一种是使人无怨言,另一种是自己无怨言,我觉得两种解释如能结合在一起简直所向披靡。 我本身对孔子当时究竟讲的是哪一种意思,其实并无多大兴趣。好在长这么大,读书已经没有了什么功利性,也不需要应付考试揣测出题人的意图。尽管没有人会在意我的这些小发现,周遭

21、的世界也没有任何变化,但能从书中发现有意思的事情,能让我停下来想一想,笑一笑,或者自己得意一下,内心保有一些小骄傲,就觉得自己还好没有变成那个极速滑向庸常的中年人。 4.重新认识孔子 读完论语,一定要说说我重新认识的至圣先师孔子。 国人但凡长到上学的年纪,应该没有不知道孔子的人了吧。说说在读论语之前,我对孔子的理解吧,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里对孔子的理解,不外乎礼义仁孝,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等等。中小学读过背过几篇论语的名篇,也知道不少我们今天很经典的成语、惯用语出自论语;后来读大学念教育学,讲到中国古代教育史,孔子是绕不开的篇章,也基本就是听课笔记里那些因材施教、有

22、教无类的典范,有个印象是说去孔子那求学,要交十束肉干做学费。再后来,就是看过两集百家讲坛的于丹带你解读论语之类的节目,记下了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伤感了很久。然后就是这次读论语,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读,断断续续地读,读完合上书一想,好像没看到中庸之道啊,礼和仁倒是经常说,说得太多,感觉就像老子讲道那样,变得无所不包,无所指又无所不指,孔子的形象也完全不像是圣坛上的那个一本正经的孔子,而是那个率真、执着又很爱唠叨的可爱老头。让我来说说我从论语中看到的孔子的模样。 一、一个拒绝世故从不伪装自己的率真纯粹的人 都想做好人,不想做恶人,似乎是我们的人性使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会自然而然地亲近

23、那些态度友善,为人谦和的人。但如果这种外在表现不是内心真实状况的反映,那就值得警惕了。读论语,感慨孔子说的表里如一,喜欢一个人就喜欢,厌恶一个人也不用费力去掩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才能真心地厌恶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心里面怨恨别人,表面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 我最近常常和人解释乡原,德

24、之贼也这句话,我觉得在体制内,这句话特别重要,特别有感触,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也是一个提醒。每个人都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和声誉,如果做不到辟世(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辟地(逃到另一个地方去),也都会辟色(避开别人不好的脸色)、辟言(避开别人的恶言),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格局只是关注一己,那有点洁癖的人可能会选择辟色、辟言,而我们常说的被社会磨平棱角的圆滑一点的人会选择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可是终究世间安得两全法可以做到不负自己又不负整体呢?(我理解的整体也是集体,大到国家、小到单位和部门。)个人和集体能双赢当然是最好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零和博弈的状况,自己得了个好名声,亏了组织和集体的利益。 二、

25、一个正直光明坦荡磊落的人 我这人有点无聊,有时候会想一些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比如管理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一半的专业背景和管理知识相关,本身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有时陷于细节,反而忘了出发时的初衷,模糊了自己所想要坚守的最根本的原则。读论语读到一句政者,正也,觉得很契合我的价值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还有一句相似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

26、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想起有一次同事在给新入职的后辈们开会时说过在学校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条就是以身作则,领导对属下、前辈对后辈最好的教导就是身教,在学校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以身示范。 行不由径是另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径指小路,行不由径就是说走路不走小路,比喻行事光明磊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做山东武城官长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非为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职场上,我们常常会因为才华、为人、气场而天然亲近某一些人,当这些人刚好是你的上司的时候,局面会有点小尴尬,

27、走得太远和太近都影响工作。不过好在有上面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操作的原则,参照行事,便得坦然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很多人都能做到,但面对怨恨的时候如何应对,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心态和为人。论语里孔子是这么说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还好夫子没有说以德报怨,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伸出去,不然我这种天秤座讲究公平公正的性格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夫子用正直,以正气处理,是我激赏的。 三、一个不懂教育心理学却成为千古至圣先师的人 孔子其实很爱他的学生,而且他懂得因材施教,

28、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他讲不同的道理。孔子批评学生比表扬学生来得多,而且常常把自己的学生说得惨不忍睹。他不止在背后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有时候甚至当着学生的面前说。也亏得他的学生心里耐受能力比较强,如果换了今天的学生被说得那么惨,指不定就有想不开寻死觅活的,或者干脆直接把老师给告的体无完肤。从今天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来看,这好像不是育人的良策,不过在当时,似乎学生们还挺听得进老师的话,而且都如此尊崇和爱戴老师。 如,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多好的学生啊,孔子居然只吝啬地肯定了他一个优点。又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笨,曾参

29、迟钝,子张偏激,仲由鲁莽。)夫子你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也太直白了吧,而且他们其实都还不错啦。 读论语,觉得夫子和学生的关系真好,都是那么情真意切,真的印证了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画面感立马出来了,劫后余生,我好像都看到两个人说完这话后相视的眼神和凝结在眼眶里的热泪。后来颜渊先于孔子去世,夫子真是难过的要死。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足见师徒情深,不逊于父子。 近年来,很多人

30、倡议要把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取代现在每年9月10日作为教师节,足见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虽然对孔子诞辰日到底是哪天,似乎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确实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的。 四、一个情绪丰富表达热烈的充满感性的人 孔子并不总是稳重端庄的模样,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古板,相反,他有时候气急败坏,有时候大呼小叫,有时候又显得急不可待,非常之可爱。感受一下以下几句的语气便可领会。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都不像是觚了,还叫什么觚呀!还叫什么觚呀!)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觚都不像觚了,是形容礼崩乐坏的局面。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31、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正告子路说:我遭遇逆境,不得顺心随意,天都厌弃,天都厌弃。)对这一句,其实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不赘述,重点在于感受一下夫子的情绪。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夫子你想积极入世,恢复礼制,辅佐一代明主,大家都知道,可你就算着急也不要这么直白啊,你的坦诚真的是太可爱了。 五、一个将就也讲究的不乏生活情趣的人 孔子赞赏简单的生活,也不反对过得好一点,但前提是要有道

32、.比如孔子赞赏颜回的极简生活,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他不止赞赏颜回,对自己也是这样要求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论语里对怎么吃,怎么穿都有专门的篇幅讲解。其实吧,我觉得夫子是一个伸缩性挺大的人,他既可以不讲究,但讲究起来也是挺追求生活品质的,比如说吃,虽然前

33、文已经讨论过,不妨拿出来再说一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不吃。没有酱醋调料不对,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撇除,但吃得不多。)是不是其实还蛮讲究的?有一次和我家先生聊吃的问题,他

34、大呼小叫地说肉不方不食,孔夫子说的!足见夫子对饮食的见解还是很深入民心的,哈哈。 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说完吃,很适合大大方方地来说一下情。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正如唐棣树的花在风中摇摆不定,我难道不思念你吗?是因为家住得太远了。孔子说:那是没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么会觉得遥远呢?)是不是感觉被夫子的深情打动了?别以为圣人是神坛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那是因为后人把圣人神话了。我喜欢夫子的这种真情和深情,有着接续诗经思无邪的那种天然之美。 终于要说到我最喜欢的这一句了,孔子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几个弟子的志愿分别是什么,其中曾皙的志愿得到了

35、夫子的赞赏。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春天的衣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读整本论语,这一句让我最喜欢,感觉最美好。简直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最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啊。谁说夫子只会说仁义道德,他明明很有生活情趣! 六、一个经常碎烦说邦无道就要隐世却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社会的人 读论语,经常看到夫子说避世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多得超乎常理。试举几例,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

36、,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聪明能干;在国家动荡的时候大智若愚。他聪明能干,我们能够学习。但他的大智若愚,我们就可望不可及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财富可求,即使是做个执鞭的低级官吏,我也愿意。如果不可求的话,我就干我想干的。)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37、,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笃实地信仰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待在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政治清明,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藏起来。 以整个论语的篇幅来说,如此反反复复地论述这个话题,可见这个话题在孔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

38、读到后来,我都有点烦了,既然夫子你经常叨叨说邦无道就要藏起自己的才能,你又认为自己所在的世道已经礼乐崩坏,那你为啥一直在那没完没了地碎烦邦有道邦无道,就不见你避世的行动呢?孔子借柳下惠之口给出了部分解释。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罚的官,多次被罢免。有人问: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呢?) 因为追求天下大道的人是不能离开天下的!话说有一次,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差遣子路去打听渡囗在哪儿。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39、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还是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可能你也会说,我们也想去改变世道,想去破除体制的掣肘,想去激扬人性的善良,但是我们的能力根本做不了什么,环境远比你想象的难以对付。这个时候是不是放弃更好一

40、点?论语有这么一段,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

41、?)夫子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还用你干什么?你真的忍心看到美好的东西毁在自己眼前吗?好像戳中了我的痛点。做事情遇到阻力,做不下去的时候,我也常常想过放弃,自己这么执着干嘛,这么勉强自己干嘛,但读读夫子的这段话,却又觉得汗颜,使命和担当是迎难而上,不是你能信口拈来那几句口号。 复而又读到这样一段: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明知不能改变时局还要去努力改变它的那个人吗?)听着好心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夫子,让人觉得怅然落寞又肃然起敬。孔子可能一早就知道人生

42、的终局会如何了,他曾言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凰没有飞来,黄河中没有八卦图出现,在我的有生之年太平盛世是不会到来了。我的学说肯定不会被采用,这辈子恐怕是完啦!)所以他经常碎碎念的说邦有道如何邦无道如何,隔三差五扬言世道不好就要撂挑子不干,却仍然始终怀着对天下人的责任意识和对恢复礼制的担当意识,终其一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一直努力到了生命的终点。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我觉得对夫子一生最高的评价! 5.那些给过我很多触动的箴言 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可以称得上名言警句的语录外,我也另外挑出一些箴言,这些箴言大部分在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看到他们的时候都依然对我为人处世很有启发。因此,也不吝拿出

43、来与大家分享。 (一)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二)施于有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也就是从事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是参与政治呢?) (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

44、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请问的是土地神的木主牌位所用之木材,宰我答夏商周三代各有不同,周代用的是栗,意在使民战栗.孔子听了,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五)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

45、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现在没有听到再这么好学的人了。) (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财富可求,即使是做个执鞭的低级官吏,我也愿意。如果不可求的话,我就干我想干的。) (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他的为人啊,发愤十连吃饭都忘了,快乐时连忧愁都忘

46、了,不知道自己马上就垂垂老矣,如此而已。) (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后负的任务重大而路惶遥远。把实现仁德乍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十)吾不试,故艺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任用,所以学得了一些技艺。) (十一)食不语,寝不言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十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却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