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程教学中基本要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课程教学中基本要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docx(8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课程教学中基本要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课程心得体会要求 关于心得体会的内容及要求 1、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 I、标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心得体会 (要求:不少于1000字,不得抄袭) II、正文心得体会的内容 (1)开头 简述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情况 (2)主体 对本课程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发展为中心线索,组织材料,安排层次。 例如:可以从不同角度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成几个不同的方面 体会(一)体会(二)体会(三) (3)结尾 心得体会的结尾一般可以再次总结并深化主题,也可以提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4)署名 心得体会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包括班级、学号、姓名)
2、 如:体育教育3班王腾33号 2、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 推荐第2篇:国家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国家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三稿) 机械类专用适用 一、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与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3、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对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有所了解。 、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 了解机构的组成要素,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能正确设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原洹。了解空间机构及机器人机构的基本结构知识。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对简单基本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4、、常用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和传力性能有明确概念。能按已知连杆三位置、两连架杆三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等要求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对凸轮机构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机构压力角等有明确概念。掌握盘形凸廓线的设计方法和确定基本尺寸的主要原则。 对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性质、齿轮基本参数及其啮合特性有明确概念。掌握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轮传动的基本尺寸计算。了解定位齿轮的概念。了解其它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尺寸计算。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能计算轮系的传动化。了解轮系设计的基本问题。 了解机构组合的基本知识。 、机械
5、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了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评价准则。 、机械系统动力学 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有明确概念。掌握建立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了解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近似计算方法。掌握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机构震动力的平衡原理。 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机构结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时数不少于。实验内容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条件适当选取。 、机构几何参数的测定与运动简图的绘制。 例如:机构运动简图和示意图的绘制,渐开线齿轮
6、基本参数的测定,盘形凸轮廓线的测量等。 、用实验方法进行机构尺度综合 例如:平面低副机构的实验法综合等。 、机械运动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例如:运动构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等。 、机械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例如:机械效率测定,机械速度波飞轮调速测试。刚性转子不平衡量的测定,平面机构机座的平衡等。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培养学生
7、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要求绘制适量图纸、编制计算机程序和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时间不应少于1.5周。设计成绩单独评分,另设学分。 五、几点说明 、上述教学基本要求是本科机械类专业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各校可结合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充内容和提高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对于进行机构分析和设计时选用图解或是解析的方法,本要求未作具体规定,可根据各校的情况和工程实用性原则自行确定,提倡使用解析方法。 、积极提倡在教学中采用电教片、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时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提倡开设能反映现代测试技术和由学生自行构思实验方案的实验项目。 推荐第3篇:量子
8、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适应专业: 物理学 课程类型: 3 (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 授课类型:1 (1讲授为主、2实践实验为主、3研讨为主、4其他 )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课程。量子力学是将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的动力学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它不仅是近代物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激光、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使学生以全新观念去认识物质世界,掌握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
9、原理,为进一学习了近代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普通物理中学过的有关内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物理教学等的需要。 2、能力目标 (1)实践能力 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思考、研究和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指导近代物理实验。具备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量子力学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生
10、产实践中的应用及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了解能力。 (2)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认识微观世界事物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事物的不同点、特殊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启迪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初等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包含物质的波动-粒子二重性,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Schrdinger方程,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态与力学量表象,微扰理论,自旋与全同粒子,散射问题)。应用主要围绕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展开。 2、课程内容更新
11、简谐振子的算符解法及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量子纠缠,并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 (1)讲授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完成。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dinger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与力学量表象,定态微扰,量子跃迁,粒子的自旋,全同粒子,散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量子力学的参考书、专著和文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加深对概念与
12、原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3)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互动,指导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运用科学研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研究量子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2、课外学习(1)作业 作业1:课外练习。 作业2:课外思考与讨论。 作业3: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 (2)阅读参考书 .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量子力学导论熊钰庆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量子力学基础关洪,(高等教育出版社
13、出版)。 .量子力学汪德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瓦尔特顾莱纳著,王德民等译: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Greiner (world scientific) 五、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占百分比平时成绩占总分40% (2)考试成绩占百分比 考试成绩占总分60%。 2、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类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试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2)能力类考核 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和掌握
14、相关知识的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利用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推荐第4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系。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化学知识。食品工程原理以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对象,研究食品物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与守恒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加工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综合利用
15、所学知识与食品工程生产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工业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0.绪论 (基本内容) 1)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 三种传递过程及其物理量的守恒 2)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学习要求 3)物理量的量纲与单位换算 (可选内容) 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1.流体流动 (基本内容) 1)流体静力学: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2)流体流动的守恒原理: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式, 机械能守恒-伯努利方程式,动量守恒及其与机械能守恒之间的
16、关系; 3)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雷诺实验与流体流动类型,直圆管内流体的流速分布,流动边界层; 4)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沿程阻力,局部阻力; 5)简单管路的计算 6)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可选内容)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阻力; 复杂管路(并联/分支)的计算; 2.流体输送 (基本内容) 1)液体输送机械:离心泵;其他类型泵(容积泵、浓浆泵、磁力驱动泵); 2)气体输送机械:离心式风机,鼓风机和压缩机,真空泵及真空管路; 3)流体输送设备的种类特点及选型 (可选内容) 流体输送设备的能耗及节能措施; 3.搅拌与混合 (基本内容) 1)液体混合的基本理论:混合物的混合程度,过程
17、对混合程度的要求,混合机理; 2)液体搅拌:搅拌器的分类及选型,搅拌器的功率; 3)气液混合及粉体混合:气液混合,粉体混合; (可选内容) 均质:均质机理,均质效应与影响因素,均质操作方式; 4.非均相物系分离 (基本内容) 1)颗粒与颗粒床层的特性:单个颗粒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 2)流体通过固定床层的压降:物理模型,流体压降的数学模型; 3)过滤:基本概念,过滤基本方程,过滤计算,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4)颗粒的沉降:重力沉降,离心沉降; (可选内容) 固体流态化:流态化的概念与特征,流化床的工作质量,气力输送简介; 5.传热 (基本内容) 1)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过程的应用,传热的基本方
18、式; 2)热传导:傅里叶定律和热导率,平壁的稳态导热,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3)对流传热:对流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无相变流体的传热膜系数,液体沸腾与蒸汽冷凝; 4)传热过程计算:传热速率方程,传热平均温差,总传热系数,壁温计算; 5)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和选型,传热过程的强化; (可选内容) 热辐射; 非稳态传热; 6.蒸发与结晶 (基本内容) 1)蒸发的基本概念:蒸发过程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料蒸发的特点,温差损失; 2)单效蒸发:单效蒸发的计算,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3)多效蒸发: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多效蒸发和单效蒸发的比较,提高生蒸
19、汽经济性的其他措施; 4)蒸发设备:蒸发器,其他辅助设备; 5)结晶:结晶原理,结晶方法与设备,结晶操作的基本计算; (可选内容) 多效蒸发的计算; 7吸收 (基本内容) 1)气液平衡关系:亨利定律,吸收剂的选择; 2)传质基础: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传质设备简介; 3)传质系数与速率方程:相际传质理论,吸收速率方程式; 4)吸收塔的计算: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的用量,填料层高度计算; (可选内容) 其他吸收过程简介:高浓度气体吸收,非等温吸收,多组分吸收,化学吸收,解吸; 8蒸馏 (基本内容) 1)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理想物系的汽液相平衡,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非理想物系的汽液相平衡;
20、 2)蒸馏与精馏原理: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精馏原理与流程; 3)双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数学描述:全塔物料衡算,理论板与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操作线方程,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4)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理论塔板数的计算,进料热状态对精馏过程的影响,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实际板数与板效率,理论塔板数的简捷求解; (可选内容) 反应精馏与分子蒸馏:反应精馏,分子蒸馏; 9萃取与浸提 (基本内容) 1)液-液萃取的传质基础:三角形相图,杠杆规则,萃取剂的选择; 2)萃取流程及其计算:单级萃取,多级错流接触萃取,多级逆流接触萃取 3)液-液萃取设备:液-液传质设备类型与构造,液-液传质设备中流体流动与传质特性
21、,萃取设备的选型; 4)浸提:浸提的传质机理,浸提操作计算,浸提设备; (可选内容)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简介: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程中应用; 10食品低温技术 (基本内容) 1)物料冷冻的技术原理:制冷基本概念,制冷循环及其计算,食品的冻结过程,食品冷冻与冷藏; 速冻流程和装置; 2)冷冻浓缩:冷冻浓缩的相平衡,冰晶浓缩液的分离,冷冻浓缩装置; (可选内容) 3)流化床速冻:食品物料的流态化速冻原理,流态化速冻过程中的传热,流态化 11干燥 (基本内容) 1)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初步应用; 2)干燥过程的衡算:物料衡算
22、,热量衡算,空气通过干燥器的焓变; 3)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物料中的水分,干燥速率曲线,干燥过程的传质机理,干燥时间的计算; 4)干燥设备:对流式干燥器,非对流式干燥器,干燥器的选择和设计 (可选内容) 喷雾干燥:液滴的雾化,干燥室内液滴的传热与传质,喷雾干燥器的基本设计计算; 12膜分离 (基本内容) 1)概述:分离膜及膜组件,膜分离过程主要类型,膜分离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2)微滤与超滤,过程特征和膜,过程的数学模型,微滤与超滤操作流程; 3)反渗透:反渗透原理,反渗透过程的数学模型,反渗透设备; (可选内容) 电渗析:电渗析原理及装置,电渗析过程的传递理论,电渗析操作计算; (二)实践教
23、学部分 1熟悉食品加工各类典型单元操作设备(如离心泵、换热器、过滤装置、蒸发器、萃取设备、干燥设备、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并掌握其操作要领;能针对这些设备开展有关的性能测试实验。 2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检测仪器仪表和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的性能测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能够准确读取并记录实验数据,如实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4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提供一种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如传热、干燥、蒸发、萃
24、取等)的设计条件,可自行完成方案分析、理论计算以及设备的初步设计。 三、说明 1“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亦或新的内容,或者按教学内容整合
25、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理论教学7280学时。 实践教学3248学时(其中实验1216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或习题。 推荐第5篇: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树立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
26、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和明确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掌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懂得为什么要立志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了解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和掌握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具体规范,懂得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容和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
27、治理念,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关系的构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懂得要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学习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说明教材版本,学科年段(册),单元(章、节); (2)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关联性); (3)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典型性)。 2教学对
28、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4)分析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 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必须运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并说明选择那种环境理由。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例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
29、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三维目标不能丢项,即使不写明三项的标题,也要包含三个层面,不能有项目的缺失(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恰当:符合实际,学生能力可及,每项行为目标的水平规定得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一致性,与前后教学活动的连贯性。 (3)具体:目标要求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具体,尽量以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4)准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表示目标行为的词语要体现学科特点,内涵准确,语言表述规范,不能出现混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30、: (1)教学重点、难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流程图要简捷、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新
31、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活动单导学”新的教学形式; 2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3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4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5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
32、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6在说明 “教学设计意图”时,要突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整合点”诊断与分析。说明在某一教学环节中,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哪些功能特点,实现有效支撑,可以达到怎样的预期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
33、)教学内容选择的典型性; (1)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2)分析教学内容的的前后关联性。 2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3)分析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 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并说明选择理由。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例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
34、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三维目标不能丢项,即使不写明三项的标题,也要包含三个层面,不能有项目的缺失(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恰当:符合实际,学生能力可及,每项行为目标的水平规定得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一致性,与前后教学活动的连贯性。 (3)具体:目标要求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具体,尽量以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4)准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表示目标行为的词语要体现学科特点,
35、内涵准确,语言表述规范,不能出现混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学重点、难点一定要与三维教学目标相对应,不能缺项; (2)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流程图要简捷、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
36、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2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3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4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
37、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5在说明 “教学设计意图”时,要突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整合点”诊断与分析。说明在某一教学环节中,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哪些功能特点,实现有效支撑,可以达到怎样的预期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设计排版格式要求 1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其中课题名称加书
38、名号。 2标注单位和姓名用宋体小四号字居中,单位与姓名间空两格。 3正文宋体小四号字,1.25倍行距,段前、段后0.5倍行间距。 4标题序号依次为一, (一),1,(1),等。具体要求如下: (1)一级标题顶格,宋体四号字加粗; (2)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编号括号后加“顿号”为错误,如:“ (一)”为正确,“ (一)、”为错误; (3)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加粗,编号后的“圆点”要求为全角,加“顿号”为错误,如:“1”为正确,“ 1、”为错误; (4)四级(四级以下)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其中四级标题序号中的括号为中文全格(英文排版例外),如:“(4)”为正确, 英文版式“(4)”为错误; (5)
39、标题一般末尾不加句号,序号后面的文字是说明内容的,不做标题看待,使用句号。 5图片不能过大,图片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字在图片下方居中。 6表格的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字在表格上方居中;表格内文字标题、内容为宋体五号字,单倍行间距。 7对正文进行说明用“小括号”, 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设计意图用“中括号”, 楷体小四号字,可放在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之下。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 学 设 计 基 本 要 素 1教学内容分析 说明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要将课标要求写到此条目中,不要分开,可柔在一起写)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
40、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3设计思想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过程,掌握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或激发什么情感) 5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6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媒体(含资源)的分析,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4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能反映学科前沿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安排恰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7板书设计 用简明扼要的图文形式体现地理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难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8教学反思 重点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推荐第9篇: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榆树乡中心校 一学科教学计划要求 1.基本要求。 (1)教师制
42、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悟课程标准,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语文、数学学科要有后进生辅导、转化措施和后进生名单) 2.实施步骤。 (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
43、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要体现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的观念。 (2)确定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3)提出设想: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改研究专题确定力求“小”、“实”、“活”,体现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忌大忌空;要分条列项写清实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 (4)具体措施: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某些具体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体现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注意多种策略的优化和有机结合;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要体现施教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个性。 (5)后进生辅导: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后进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效性,使学生确实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 3.审阅计划。 学校要对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审阅,签署指导意见;每一年级每一学科都要有教学计划,对于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要